正在阅读:

《十二公民》:中国版《十二怒汉》还是“廉价”到无法原谅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十二公民》:中国版《十二怒汉》还是“廉价”到无法原谅

《十二公民》的本土化,只是让国人接受起来更方便些,而对英美法系依葫芦画瓢的模拟,取其形,而未得其神。

作者:赛人

从有限的资料来看,《十二怒汉》的大银幕版本,美国的两版,日本和俄罗斯的各一版,外加中国最新出炉的《十二公民》,共有五版。

我先看的是曾执导《法国贩毒网》和《驱魔人》的导演威廉姆·弗里德金执导,由我极爱的杰克·莱蒙和乔治·斯科特出演。当时就觉得让人觉得这个男性化十足的影片,真是精彩到爆。

很快找来了最早的西德尼·吕美特,才知道珠玉在前,更是一山更比一山高。它更克制,更不愿意输入清晰的表达。当亨利·方达走出法院大楼时,并没有志得意满,而是有种莫名的踌躇。

国内徐昂的这版,结尾的处理,何冰和一众陪审员的欣然前行,甚至还出现小贩和保安互助互爱的情形,再加上何冰那甜美的笑容,这份不请自来的喜气洋洋,空洞到令人莫名其妙。

徐昂执导的话剧《喜剧的忧伤》火爆京城之时,在人艺剧场也看过。徐的态度非常地“当下”,也非常地泄公愤,不遗余力地点燃无数文艺青年对现行审查制度的不满。原作《笑的大学》,三谷幸喜所强调的是“艺术”对人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力,不是简单地唤醒某官僚机器的良知,而是在互动中,双方都在拔云见日中逐步认识到美的奥秘。也就是说,审查官和剧作家都有一定的提高。所谓《笑的大学》,也就是一场“美”的教育。

徐昂则拉低了身段将一个较高端的主题,沦为了较为廉价的“官民”关系。而这部《十二公民》,也是颇为概念和标签化的,摆出副为当下中国民生做素写的姿态来。道出仇富心理、地域歧视,以及一切为了孩子等国民心态,而削弱了美版,尤其是吕美特的首版中,那种对真相是否存无的,具哲学思辨的犹疑。

也就是说,《十二公民》的本土化,只是让国人接受起来更方便些,而对英美法系依葫芦画瓢的模拟,取其形,而未得其神。一票否决不是要证明法律精神的强大,而是各自妥协后,一轮又一轮对良知的毫不留情的检阅。法律在理智与情感之间的摇摆因是各版本所努力追求的效果,更仿佛惟有不服从自己的内心,才有与“真理”并肩的可能。

《十二公民》在这点上,更是相当浮泛,惟有韩童生的天人交战在勉为其难地,以个人的崩溃来实现对法律精神的尊重。但其过渡还是有些生硬,如此声泪俱下地在一群陌生人中间坦露心声,痛说家史。这样的戏剧性,让我们相信,这样的掏心掏肺只能在舞台上发生。

何冰的检察官身份在不少人看来,是对虚拟陪审团合议下“真实”案件的一个良性反聩,也就是要给这起杀人案一个富有理想化的交待。也有人读解出权力的“在场”感,和随之带来的权力的隐蔽性,也惟有他和1号陪审员的身份在整个的辩论过程中是没有被暴露的。

倘若何冰只是一个普通白领或其它领域的公务员,才可能真正符合英美法系的陪审团制度。稍有法律常识的人都知道,以美国举例,它是没有检察院这一机构(但联邦政府有实行检察制度的类似法律行为)。何冰身份的确立,是画蛇添足,还是别有用意,先不作他论,包括何冰头上的创口贴,到底要讲明此君有过怎么的遭遇,也且不作深究。但一个虚拟陪审团对真实案件的干预,貌似大快人心,实际削弱了某类有识之士对民主的想像,也就是说。民主进程还得由权力机构来推进。而陪审团制度具有天然的悬念,控检双方,包括主持人式的法官,在陪审团出动决议之前,是不知道结果的。而我国的大陆法系,是很难实现这一点的。也就是律师的口才要打动的不是对法律知识欠缺专业素质的一群人,而是另一部分人。

《十二公民》的主场景是在北京798的一个大仓库里完成的,由于它够开阔,摄影机运动起来要灵活自如地多。但也随之少了吕美特版在逼仄空间里的压迫感,俄罗斯那版也选在了宽敞的体育馆,在视觉上也减弱了。而吕美特的那种闷热所带来的躁狂,仅能通过室内空间传达那种山雨欲来的迫近感,足见其不俗的功底。有趣的是,吕美特的《十二怒汉》和徐昂的《十二公民》,都是各自初试啼声之作。在这,真不好用处女作,这一说辞来获得各方谅解了。

最后想说的是,《十二怒汉》最动人的地方,是对人类非理性的悲悯。最不理性的说法是人人都应当具备理性,这份悲悯离国人实在是太远了。

作者简介:

赛人,资深电影策划人,曾任《电影世界》杂志副主编。

 

版权合作:

邮箱:1030245625@qq.com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十二公民》:中国版《十二怒汉》还是“廉价”到无法原谅

《十二公民》的本土化,只是让国人接受起来更方便些,而对英美法系依葫芦画瓢的模拟,取其形,而未得其神。

作者:赛人

从有限的资料来看,《十二怒汉》的大银幕版本,美国的两版,日本和俄罗斯的各一版,外加中国最新出炉的《十二公民》,共有五版。

我先看的是曾执导《法国贩毒网》和《驱魔人》的导演威廉姆·弗里德金执导,由我极爱的杰克·莱蒙和乔治·斯科特出演。当时就觉得让人觉得这个男性化十足的影片,真是精彩到爆。

很快找来了最早的西德尼·吕美特,才知道珠玉在前,更是一山更比一山高。它更克制,更不愿意输入清晰的表达。当亨利·方达走出法院大楼时,并没有志得意满,而是有种莫名的踌躇。

国内徐昂的这版,结尾的处理,何冰和一众陪审员的欣然前行,甚至还出现小贩和保安互助互爱的情形,再加上何冰那甜美的笑容,这份不请自来的喜气洋洋,空洞到令人莫名其妙。

徐昂执导的话剧《喜剧的忧伤》火爆京城之时,在人艺剧场也看过。徐的态度非常地“当下”,也非常地泄公愤,不遗余力地点燃无数文艺青年对现行审查制度的不满。原作《笑的大学》,三谷幸喜所强调的是“艺术”对人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力,不是简单地唤醒某官僚机器的良知,而是在互动中,双方都在拔云见日中逐步认识到美的奥秘。也就是说,审查官和剧作家都有一定的提高。所谓《笑的大学》,也就是一场“美”的教育。

徐昂则拉低了身段将一个较高端的主题,沦为了较为廉价的“官民”关系。而这部《十二公民》,也是颇为概念和标签化的,摆出副为当下中国民生做素写的姿态来。道出仇富心理、地域歧视,以及一切为了孩子等国民心态,而削弱了美版,尤其是吕美特的首版中,那种对真相是否存无的,具哲学思辨的犹疑。

也就是说,《十二公民》的本土化,只是让国人接受起来更方便些,而对英美法系依葫芦画瓢的模拟,取其形,而未得其神。一票否决不是要证明法律精神的强大,而是各自妥协后,一轮又一轮对良知的毫不留情的检阅。法律在理智与情感之间的摇摆因是各版本所努力追求的效果,更仿佛惟有不服从自己的内心,才有与“真理”并肩的可能。

《十二公民》在这点上,更是相当浮泛,惟有韩童生的天人交战在勉为其难地,以个人的崩溃来实现对法律精神的尊重。但其过渡还是有些生硬,如此声泪俱下地在一群陌生人中间坦露心声,痛说家史。这样的戏剧性,让我们相信,这样的掏心掏肺只能在舞台上发生。

何冰的检察官身份在不少人看来,是对虚拟陪审团合议下“真实”案件的一个良性反聩,也就是要给这起杀人案一个富有理想化的交待。也有人读解出权力的“在场”感,和随之带来的权力的隐蔽性,也惟有他和1号陪审员的身份在整个的辩论过程中是没有被暴露的。

倘若何冰只是一个普通白领或其它领域的公务员,才可能真正符合英美法系的陪审团制度。稍有法律常识的人都知道,以美国举例,它是没有检察院这一机构(但联邦政府有实行检察制度的类似法律行为)。何冰身份的确立,是画蛇添足,还是别有用意,先不作他论,包括何冰头上的创口贴,到底要讲明此君有过怎么的遭遇,也且不作深究。但一个虚拟陪审团对真实案件的干预,貌似大快人心,实际削弱了某类有识之士对民主的想像,也就是说。民主进程还得由权力机构来推进。而陪审团制度具有天然的悬念,控检双方,包括主持人式的法官,在陪审团出动决议之前,是不知道结果的。而我国的大陆法系,是很难实现这一点的。也就是律师的口才要打动的不是对法律知识欠缺专业素质的一群人,而是另一部分人。

《十二公民》的主场景是在北京798的一个大仓库里完成的,由于它够开阔,摄影机运动起来要灵活自如地多。但也随之少了吕美特版在逼仄空间里的压迫感,俄罗斯那版也选在了宽敞的体育馆,在视觉上也减弱了。而吕美特的那种闷热所带来的躁狂,仅能通过室内空间传达那种山雨欲来的迫近感,足见其不俗的功底。有趣的是,吕美特的《十二怒汉》和徐昂的《十二公民》,都是各自初试啼声之作。在这,真不好用处女作,这一说辞来获得各方谅解了。

最后想说的是,《十二怒汉》最动人的地方,是对人类非理性的悲悯。最不理性的说法是人人都应当具备理性,这份悲悯离国人实在是太远了。

作者简介:

赛人,资深电影策划人,曾任《电影世界》杂志副主编。

 

版权合作:

邮箱:1030245625@qq.com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