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面对我们的“万人计划”,海外高校怎么想?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面对我们的“万人计划”,海外高校怎么想?

中国正在大力吸引全球高层次人才以满足迅速发展的本土学界需求,海外大学很可能会后悔没有早些留住亚洲背景的学者。

图片来源:Getty

海外大学的亚洲背景学者往往会因为近乎歧视的职位安排难以晋升,对于他们而言,中国广纳学者的大动作无疑是一个利好消息。

中国正在通过“万人计划”(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遴选8000名“领军人才”、2000名35周岁以下的“青年拔尖人才”以及100名有望冲击诺贝尔奖的“杰出人才”,与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千人计划”并行。目前,“万人计划”的成效还无法衡量。有报告指出,截至2014年5月,“千人计划”已经吸引了4180名海外专家,去年末,这一数字已经突破了8000人。不过,此前美国曾有人批评“千人计划”有盗取技术之嫌。

入选相应计划的学者可以获得50万元的经费,还有最高可达500万元的科研补贴。其他福利包括高级职称、永久居留权、多达100万元的现金奖励、住房奖励,以及子女入学、医疗保险、配偶工作、免税住房和三餐方面的补贴。“千人计划”和“万人计划”旨在引进和留住高层次顶尖人才,其他类似的项目还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和“中科院国际人才计划”。

新南威尔士大学国际事务副校长劳里·皮尔西(Laurie Pearcey)说,半官方招募机构已在澳大利亚设立了办事处,招募澳大利亚大学毕业的中国留学生和各类背景的成熟科研人员。“这说明中国吸引人才的决心有多么坚决,”他说,“中国和亚洲的研究体系发展得越来越快,与西方学界的专业领域和研究体系截然不同。我们必须要思考如何培养我们自己的人才,并在世界范围内招揽新人才。”

堪培拉大学前副校长尤金·克拉克(Eugene Clark)正是在计划退休之际通过“千人计划”来到了中国政法大学。他表示,中国正在“有意识且战略性地”培养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如果我们跟不上这种节奏,日后可能更难吸引和留住人才,”他说。

澳大利亚籍理论物理学家蒂姆·拜恩斯(Tim Byrnes)从日本来到上海纽约大学工作一年后,就获得了“千人计划”的支持。研究补助让他得以成立自己的实验室,并转向应用物理方面的研究。“在其他地方我恐怕不会得到这样的机会,”他说,“四年前我接受这份工作时,中国只有一小批外国学者在做量子信息研究。现在大家都往这里来了。”

澳大利亚某大学的一位匿名华裔生物医学教授表示,他最近正在为一个高级研究岗位招募人才,招募启事吸引了三位在美国工作的中国学者,他们都参加了面试,但均“拒绝了工作邀请”,“他们说这个岗位并不具有吸引力,后来,其中一位继续留在美国工作,另外两位回到了中国。”

西澳大学政治学家格雷格·麦卡锡(Greg McCarthy)刚刚在北京大学结束了澳大利亚研究中心主任的工作。他说,在澳大利亚大学招募的学者中,中国与英国背景学者的数目相当。但有研究显示,澳大利亚大学的中国背景学者在成为副讲师或讲师之后,往往再难晋升,许多人将此归因于种族歧视。

麦卡锡说,“留在澳大利亚的机会太少,回国的诱惑太大,这些因素让学者选择离开。”

(翻译:李思璟;编辑:潘金花)

来源:Times Higher Education

原标题:Western universities feel the strain of China talent tussle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面对我们的“万人计划”,海外高校怎么想?

中国正在大力吸引全球高层次人才以满足迅速发展的本土学界需求,海外大学很可能会后悔没有早些留住亚洲背景的学者。

图片来源:Getty

海外大学的亚洲背景学者往往会因为近乎歧视的职位安排难以晋升,对于他们而言,中国广纳学者的大动作无疑是一个利好消息。

中国正在通过“万人计划”(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遴选8000名“领军人才”、2000名35周岁以下的“青年拔尖人才”以及100名有望冲击诺贝尔奖的“杰出人才”,与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千人计划”并行。目前,“万人计划”的成效还无法衡量。有报告指出,截至2014年5月,“千人计划”已经吸引了4180名海外专家,去年末,这一数字已经突破了8000人。不过,此前美国曾有人批评“千人计划”有盗取技术之嫌。

入选相应计划的学者可以获得50万元的经费,还有最高可达500万元的科研补贴。其他福利包括高级职称、永久居留权、多达100万元的现金奖励、住房奖励,以及子女入学、医疗保险、配偶工作、免税住房和三餐方面的补贴。“千人计划”和“万人计划”旨在引进和留住高层次顶尖人才,其他类似的项目还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和“中科院国际人才计划”。

新南威尔士大学国际事务副校长劳里·皮尔西(Laurie Pearcey)说,半官方招募机构已在澳大利亚设立了办事处,招募澳大利亚大学毕业的中国留学生和各类背景的成熟科研人员。“这说明中国吸引人才的决心有多么坚决,”他说,“中国和亚洲的研究体系发展得越来越快,与西方学界的专业领域和研究体系截然不同。我们必须要思考如何培养我们自己的人才,并在世界范围内招揽新人才。”

堪培拉大学前副校长尤金·克拉克(Eugene Clark)正是在计划退休之际通过“千人计划”来到了中国政法大学。他表示,中国正在“有意识且战略性地”培养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如果我们跟不上这种节奏,日后可能更难吸引和留住人才,”他说。

澳大利亚籍理论物理学家蒂姆·拜恩斯(Tim Byrnes)从日本来到上海纽约大学工作一年后,就获得了“千人计划”的支持。研究补助让他得以成立自己的实验室,并转向应用物理方面的研究。“在其他地方我恐怕不会得到这样的机会,”他说,“四年前我接受这份工作时,中国只有一小批外国学者在做量子信息研究。现在大家都往这里来了。”

澳大利亚某大学的一位匿名华裔生物医学教授表示,他最近正在为一个高级研究岗位招募人才,招募启事吸引了三位在美国工作的中国学者,他们都参加了面试,但均“拒绝了工作邀请”,“他们说这个岗位并不具有吸引力,后来,其中一位继续留在美国工作,另外两位回到了中国。”

西澳大学政治学家格雷格·麦卡锡(Greg McCarthy)刚刚在北京大学结束了澳大利亚研究中心主任的工作。他说,在澳大利亚大学招募的学者中,中国与英国背景学者的数目相当。但有研究显示,澳大利亚大学的中国背景学者在成为副讲师或讲师之后,往往再难晋升,许多人将此归因于种族歧视。

麦卡锡说,“留在澳大利亚的机会太少,回国的诱惑太大,这些因素让学者选择离开。”

(翻译:李思璟;编辑:潘金花)

来源:Times Higher Education

原标题:Western universities feel the strain of China talent tussle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