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华商韬略 熊剑辉
近日,住建部发布的《住宅项目规范(征求意见稿)》火了。文中,住宅建筑应“按套内面积交易”,结果被众多媒体解读为“取消公摊面积”,立刻导致刷屏。
有人表示:早该如此!公摊面积猫腻多,交易实在不透明。
有人叫好:尽快实行是王道,老百姓立马少掏钱。
但也有人表示:取消公摊房价涨,羊毛出在羊身上。
接着有人反驳:房价涨跌无所谓,关键是要明明白白来消费。
……
显然,这则“技术贴”,让吃瓜群众们吵成了一锅粥。
所谓“公摊面积”,是指买房时整栋楼公用部分的建筑面积。比如:电梯井、管道井、楼梯间、垃圾道、变电室、设备间、公共门厅、过道等等。
但具体实施中,公摊范围并没有严格的限制和规定。部分开发商随意把地下室、警卫室、车棚车库、人防工程等统统算进公摊,实属“丧心病狂”。
2018年,哈尔滨棚改安置小区东直家园业主反映,其回迁房公摊面积超大,一套108平米的房子,实际使用面积只有54平方米,公摊比率高达50%。
可悲的是,这样的情景并不是最糟糕的。
2010年,山东高密一楼盘,公摊系数达52%,号称“史上最牛公摊面积”,而这个“最牛”名不副实;2017年南京公寓部分户型,公摊系数突破了58%;2013年,济南诚基中心的业主们花费几十万购买的商铺,公摊系数更高达65%。8平米的铺面,连张单人床都放不下,业主们直接上法院状告开发商诈骗。
公摊的猫腻,还不止这些。业内人专家表示:公摊已成为开发商变相涨价、收费的伎俩。
比如,全国房地产调控,众多地区有限价。开发商于是精装修为名,把公摊算在内为实。也就是说,你家的楼梯、过道,莫名其妙就被“精装修”了。
又比如,开发商把电梯也算在公摊里,房款和物业费没少收,出租的电梯广告费却没你份。
公摊面积如此混乱,纠纷争议由来已久,取消的声音更不绝于耳。支持者普遍认为:取消公摊,将使住房面积更透明,变相收费被遏制。
而一旦取消公摊,很多人又感觉问题多多,顾虑重重。
一是二手房可能上涨。以前,按建筑面积算房价,如果按套内面积算,单价肯定涨。有人形象比喻为,“带皮核桃15块1斤,核桃仁30块一斤”。
二是新房品质可能下降。一旦只算套内面积,不良开发商会“一切从简”。比如,减少电梯、缩小走廊、削减绿地,甚至会把墙体修得薄如蝉翼,严重降低房屋品质。
甚至有人表示:一旦取消公摊,就应该给业主补偿,否则已经买了房的人,岂不是亏大了?此言一出,更是惹出巨大争议。
至于房产税,按哪种面积收?拆迁款,按哪种面积补?……这些都涉及庞大的利益群体,需要修改一系列的法律法规。
这正是公摊虽然屡遭抨击,却难以变动的重要原因。有专家表示,取消公摊是个巨大的系统工程,5年内可能都难见结果。
有人调侃,《九章算术》发明两千年了,中国人还是算不清自己的住房面积。
实际上,全世界也没那个国家有住房公摊制度。而重庆市更是2002年果断出手,成为全国唯一强制实施以套内面积计价的城市。
一个鲜为人知的细节是,重庆2002年6月通过《重庆市城镇房地产交易管理条例》,8月1日就正式实施。前后不到两个月,公摊弊政妥妥取消,也没见出什么问题,有什么混乱。
袍哥人家,绝不拉稀摆带!
甚至于,公摊面积的滥觞之地香港,2013年也彻底终结了公摊。为防止“混乱”,特区政府还设置了10个月过渡期,结果平平稳稳。
对于取消公摊,人们已产生了强烈的期盼、焦虑和不安,也有成熟的变革路径。有时候,差的可能只是迈出那一步的勇气。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