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是《美丽心灵》原著作者西尔维娅·纳萨尔(Sylvia Nasar)于2004年12月撰写的。虽然当时发表此文是为了罗素·克劳主演的同名电影,但里面有很多关于约翰·纳什不为人知的逸闻趣事。以此纪念5月24日在车祸中不幸去世的纳什夫妇。
在朗·霍华德根据我写的传记小说《美丽心灵》所拍的同名电影里,罗素·克劳饰演了来自普林斯顿大学的数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翰·福布斯·纳什。在第一幕里,才华横溢而又性格古怪的青年纳什沉迷于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原创想法。这个想法就是后来使他在数学界享有盛誉的博弈论。
尽管对社会动力学一无所知,纳什意识到,和金钱、权力、性一样,想法也是让世界发展的动力之一。这种观点和世界上很多经济学家不谋而合。在过去一个半世纪里,创新思维的大爆炸使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数倍。企业变成了一个个创新实验室,工作也变得更有意思。
现在,我们都希望能够理解并且最终驾驭创新思维。很多研究都关注于国家应该如何推动创新,包括诺贝尔经济奖得主爱德华·普雷斯科特的著作。但是,对于像纳什这样的人,他们的思维是怎样运作的,我们还是一无所知。就像我们可以想象自己在写小说或者画画,但没人能想象如何写出马勒的《第九交响曲》。
年仅21岁的纳什能想出博弈论多少是带有一丝神奇色彩的。有很多理论仅仅只能适用于一个领域,但是博弈论则可以用于几乎所有情况,包括竞争合作、合作对立以及达尔文理论中的物种竞争。而这只是纳什30岁之前解决的一堆难题其中的一个。很多我采访过的数学家都表示,纳什的博弈论只是他的成就中的冰山一角。
纳什的非合作博弈让他在1994年获得了诺贝尔奖,而这已经是他患精神分裂症30多年之后了。在写他的传记的时候,我有意将重心放在他20岁左右和他取得的成就,而不是他的病。我觉得他的抱负、专注力和对原创性的痴迷特别吸引人。我对他工作的方式,包括选择学什么和不学什么、如何选择问题、解决的方法等等很感兴趣。
最开始,我觉得他的一些工作习惯,比如不喜欢阅读,只是比较古怪而已。但现在我意识到,他其实是在努力保持自己的创新思维,同时也在保护自己看问题的独特视角。虽然他的数学天赋是无法复制的,但他调动自己天赋的方法可能会让其他那些想做前人之所未做的人产生共鸣。
纳什坚信,动手才是学习的方法。在电影里,罗素·克劳有句台词“上课会让思维变迟钝”,纳什的确就是这么想的。15岁的时候,纳什就在做管状炸弹、配制硝酸甘油、重新证明费马定理。当他进入普林斯顿大学念书的时候,他的校友、数学家约翰·米尔诺说他就像要“为他自己重新创造300年的数学”。
纳什总是在寻找灵感,不管时间地点。他会不停追问来学校访学的著名学者,随身带着记事板记录自己的想法。他的一些最好的理论就是从这些像鬼画桃符一样的笔记里总结而来的。在一个学期里,他就发明了游戏“纳什棋”,这为他奠定了数学家的声誉。在14个月之内,他开始撰写毕业论文,文中就提出了后来为他赢得诺贝尔奖的博弈论。
对纳什而言,数学是一项竞争性极强的运动,是关于赢。上学时,纳什曾经逃过课,但是他从没有错过一场下午茶。因为下午茶就是学生和老师一起玩围棋、军棋,讨论下棋战术的时候。他喜欢按实力给学生和老师们排位,当然他自己是在第一名。一位曾经挑战他的学生说他“不光是从气势上压倒我,而是通过假装失误来摧毁我”。
要赢就要赢大。纳什总是在寻找更大的未解之题。50年代初,当在麻省理工学院时,纳什挑战了困扰数学家们一个世纪的难题。其他数学家认为他不会有什么结果,但纳什却通过简化问题本身想出了解决方法。纳什的支持者这么形容他,“其他人爬山的时候都在找上山的路在哪儿,而纳什会爬上另一座山,从另一座山的山顶找到上这座山的路”。纳什自己则说他喜欢“与其他人在做的事情保持距离,不愿意直接跟着别人的路研究”。
但纳什并不一个孤胆英雄。虽然他性格古怪、争强好胜,但他总能成功将别人带进他的世界中。他的同学说过,有些数学家喜欢自己单干,但纳什总是喜欢“与别人交流想法”。在麻省理工学院时,纳什成功的说服了六名同事,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帮他填补自己推论中的空缺。他的同事回忆起这段经历时说,当时就像在“造原子弹”。即使在大学期间,虽然其他学生觉得纳什“令人讨厌、自以为是”,但他们还是对他照顾有加。
而想要将纳什的经历拍成电影,让观众看到纳什脑子里在想什么,如何将想法和思维转化为影像,也对导演提出了很大的挑战。而这个挑战本身就需要创新才能解决。电影编剧阿齐瓦·高斯曼在电影的前部分让观众以纳什的视角来看这个世界成功让观众进入了纳什的世界,而导演也通过精心的编排来让观众看到纳什的想法和幻觉。
最让我惊喜的是有些高中生在看了电影之后告诉我,说他们觉得数学的世界很神奇、很酷。这正如斯科特·菲茨杰拉德所定义的最佳思维:能将两个截然相反的想法放在一起。我觉得能将数学和罗素·克劳放在一起非常棒。好的故事能够激发灵感,而一个能促使别人寻找属于自己的原创思想的故事本身就富有创造性。
来源:Fast Company Magazine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