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限薪令”再次升级,明星格局洗牌在即?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限薪令”再次升级,明星格局洗牌在即?

与其说“限薪令”是对“流量明星”的精准打击,倒不如说是娱乐产业的一场自救。

跑男成员因受到限薪令影响而进行了调整(图源:奔跑吧官方微博)

作者|叶春池

编辑|李春晖

左手补税,右手限薪,娱乐圈的飓风还在持续。

2月22日,爱奇艺CEO龚宇表示,自去年8月以后,内容的采购成本和制作成本都已经下降,演员片酬从最高的1.5亿开始回落到5000万,平台采购从最高的单集1500万回落到800万。

话音刚落,#顶级演员片酬限价5000万#的话题便迅速登上微博热搜榜。吃瓜群众喜闻乐见的同时,也免不了化身柠檬精——“5000万还少?”

不过话说回来,虽然5000万对咱们普通人来说已是天价,但对动辄过亿的娱乐圈来说,确实已经是“挥泪甩卖”,国内娱乐市场在向良性发展,明星价格正在回归理性。

回溯娱乐圈这场历时数年的“通货膨胀”,影视行业从“煤老板时代”发展到“房地产时代”,听着是金主横行、人傻钱多,但整个圈子也算运转有序,还出了不少好作品。

可是发展到“互联网时代”,视频网站之间的激进竞争,流量、IP等概念的大行其道,把娱乐圈的“物价”一下子哄抬到计量单位简直不像人民币,倒像是日元。然而高价格却没有换来同等价值的作品,无论是天价片酬还是雷剧横行,都让吃瓜群众怨声载道,整个2018年的影视市场内外交困。

如今对明星片酬的限制,一方面是监管层的明令禁止,宏观调控影视市场回归理性。另一方面其实也是市场自我调节的必然结果。当唯流量论一而再、再而三的失败,新人原创却屡屡成为市场黑马,就算没有监管压力,老板们恐怕也不愿意再花这个冤枉钱了。

事实上,也只有这种市场内发的力量,才能真正倒逼明星格局大洗牌。

这次来真的?

如果明星能带来相应的商业回报,那所谓的“天价片酬”,就是存在即合理的市场现象。这也是为什么过去两三年间,广电爸爸不止一次的提出“限薪令”,但市场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明星天价片酬屡禁不止。

从2013年到2017年,明星片酬一路走高。这段时间,不仅影视剧版权费被急于用“独家内容”抢占市场的视频网站争抢抬价,还常常伴有资本杠杆,文艺作品也能化身金融产品。

价格是由供需关系决定的,天价片酬反应的是演员的供需矛盾。大剧越来越多,3亿投资起跳,而一线明星却相当有限,为了争夺有限资源,自然是价高者得。而流量艺人、大牌明星在销售和发行上的便利,也让片方比起“合适”,更看重“人气”。

网传明星片酬

据说《孤芳不自赏》敲定演员后还没开拍就卖出高价,如果重金砸明星如此有效,那为什么不呢?

巅峰时期,明星片酬甚至会占到一部作品总投入的一半以上。但高额片酬却没能带来优质的作品,毕竟付了片酬之后,哪儿还有什么闲钱放在制作上。

不过,经过2018年的市场调整和政策加压,限薪和查税的双重压力,加上明星效应的逐渐失灵,不少综艺节目的阵容都进行了调整。变动最大的当属《奔跑吧》,节目一下走了邓超、陈赫、鹿晗、王祖蓝四位常驻嘉宾。《王牌对王牌》的王源和欧阳娜娜,也换成了华晨宇和关晓彤。

与一些明星放弃综艺不同的是,演员们还在苦苦挣扎。对于原来片酬超过5000万的演员,小部分已经接受了,更多还在观望。降价似乎是必然选择,但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不少明星开始跟限薪斗智斗勇。

比如有的演员会选择用缩短档期的方法来应对限薪。片酬减半,那档期自然也就减半。从账面上来看一部戏的片酬是少了,但压缩出的时间就又可以接另一部戏。到最后依旧是付出了同样的时间拿到了不变的片酬,并没有所谓的降低。

甚至还可以用压缩出的时间接品牌活动、广告代言,拿到的报酬不比演戏少,还更轻松。

除了压缩档期,还有不少开拓副业的。“限薪令”发布后,“阴阳合同”外,很多明星以股权代替片酬,把自己变成作品的出品人、制作人,既可以躲开“个人片酬过高”问题,又可以合理避税。

周冬雨就是《幕后之王》的出品人之一,吴秀波更亲自操盘《大军师司马懿》,还引出几桩尚未宣判的官司。不给我片酬那我就从别的地方赚回来,换汤不换药,没准儿收入还更高了。

大明星抠脚,小透明当道?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若片方有钱、明星值钱,这个天价片酬怎么都能给出去。限薪的真正力量,其实不是自上而下,而是自下而上。观众的用脚投票,越来越不买明星的账,倒是“物美价廉”的小透明屡成黑马。

像《忽而今夏》这类网剧,一集成本200万元,30集的成本还不够一位流量明星的片酬,但播出后效果还不错;相比之下,陈坤主演的电视剧《脱身》一集640万元,一部剧光是陈坤片酬就上亿,播出后却反响平平。

如果这类作品对比还不够明显,《如懿传》和《延禧攻略》一定是2018年最富戏剧性的两部作品。

从阵容上看,相比《如懿传》的全明星顶配,《延禧攻略》的主演大概只能去那边演个贵人。但也正因如此,花了大价钱在制作上,《延禧攻略》最终成为年度黑马,《如懿传》则未如预期。

《延禧攻略》不仅捧红了新人吴谨言,更是让一众游离在娱乐圈边缘的戏骨,像秦岚、聂远等再次翻红,重新回到观众视野。靠人卖剧,那是一锤子买卖;以剧带人,才是长远之计。

而这也倒逼艺人格局从2018年开始出现明显变化。硬糖君观察到,此前最活跃的几位顶级流量明星,除了早已杀青的电影或剧集外,目前都没有官宣参与新作品,估计是明星团队和资方都在观望。

相反的,白宇、朱一龙、邓伦、李现、黄景瑜这样的二、三线演员、新晋流量,则成为制作方争抢的“香饽饽”。他们有的还不惜自降片酬,试图多演作品。包括一些有实力的新人小生,如张新成、彭昱畅等也很活跃。

正在内容市场的调整期,又遇到了查税、限薪,艺人市场格局的调整,怕是就在眼前。

市场的自救

与其说“限薪令”是对“流量明星”的精准打击,倒不如说是娱乐产业的一场自救。不管是片方还是播出平台,谁又不希望把钱用在刀刃上,谁希望自己的作品净是被吐槽呢。

以往市场是畸形的,资金是错位的,把大部分资金放在了演员的片酬上,剧本、布景、特效、后期等方面成本势必就会缩水,作品品质不能保障。这也是大批五毛特效,沙雕剧情存在的重要原因。

当初明星片酬飙升是市场决定,如今普遍降薪,其实本质也是市场自我选择的结果。如今网剧盛行,各平台对自制剧的把控也越来越开放,乐于给新人机会,也乐于在内容上进行创新。毕竟,如今无论是大ip还是大流量,都已不是万全之策,大胆创新倒没准赌对黑马。

以往在项目前期筹备阶段,通常看演员阵容和主创班底,资方基本就决定了是否参投。但现在被寒冬笼罩的影视公司都很谨慎,为控制风险,他们更看重的是内容本身和幕后班底阵容,这也印证了流量光环的褪色与内容为王的回归。

有趣的是,限薪令下娱乐明星暂时蛰伏,倒是让体育明星成了综艺节目的香饽饽。傅园慧一人就参加了芒果台两档综艺《我家那闺女》和《女儿们的恋爱》。体操奥运冠军陈一冰在《我家那闺女》中的一些言论,更是掀起了他与前女友、蹦床奥运冠军何雯娜之间的前尘往事,话题一路飙高。

新旧交替的大形势下,或许大牌明星应该忧心的并非降薪,而是曝光度降低后的江湖地位不保。这么看来,那些在粉丝眼中明星的“自降逼格”行为,没准儿才是识时务者为俊杰。

来源:娱乐硬糖

原标题:“限薪令”再次升级,明星格局洗牌在即?

最新更新时间:02/26 10:34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限薪令”再次升级,明星格局洗牌在即?

与其说“限薪令”是对“流量明星”的精准打击,倒不如说是娱乐产业的一场自救。

跑男成员因受到限薪令影响而进行了调整(图源:奔跑吧官方微博)

作者|叶春池

编辑|李春晖

左手补税,右手限薪,娱乐圈的飓风还在持续。

2月22日,爱奇艺CEO龚宇表示,自去年8月以后,内容的采购成本和制作成本都已经下降,演员片酬从最高的1.5亿开始回落到5000万,平台采购从最高的单集1500万回落到800万。

话音刚落,#顶级演员片酬限价5000万#的话题便迅速登上微博热搜榜。吃瓜群众喜闻乐见的同时,也免不了化身柠檬精——“5000万还少?”

不过话说回来,虽然5000万对咱们普通人来说已是天价,但对动辄过亿的娱乐圈来说,确实已经是“挥泪甩卖”,国内娱乐市场在向良性发展,明星价格正在回归理性。

回溯娱乐圈这场历时数年的“通货膨胀”,影视行业从“煤老板时代”发展到“房地产时代”,听着是金主横行、人傻钱多,但整个圈子也算运转有序,还出了不少好作品。

可是发展到“互联网时代”,视频网站之间的激进竞争,流量、IP等概念的大行其道,把娱乐圈的“物价”一下子哄抬到计量单位简直不像人民币,倒像是日元。然而高价格却没有换来同等价值的作品,无论是天价片酬还是雷剧横行,都让吃瓜群众怨声载道,整个2018年的影视市场内外交困。

如今对明星片酬的限制,一方面是监管层的明令禁止,宏观调控影视市场回归理性。另一方面其实也是市场自我调节的必然结果。当唯流量论一而再、再而三的失败,新人原创却屡屡成为市场黑马,就算没有监管压力,老板们恐怕也不愿意再花这个冤枉钱了。

事实上,也只有这种市场内发的力量,才能真正倒逼明星格局大洗牌。

这次来真的?

如果明星能带来相应的商业回报,那所谓的“天价片酬”,就是存在即合理的市场现象。这也是为什么过去两三年间,广电爸爸不止一次的提出“限薪令”,但市场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明星天价片酬屡禁不止。

从2013年到2017年,明星片酬一路走高。这段时间,不仅影视剧版权费被急于用“独家内容”抢占市场的视频网站争抢抬价,还常常伴有资本杠杆,文艺作品也能化身金融产品。

价格是由供需关系决定的,天价片酬反应的是演员的供需矛盾。大剧越来越多,3亿投资起跳,而一线明星却相当有限,为了争夺有限资源,自然是价高者得。而流量艺人、大牌明星在销售和发行上的便利,也让片方比起“合适”,更看重“人气”。

网传明星片酬

据说《孤芳不自赏》敲定演员后还没开拍就卖出高价,如果重金砸明星如此有效,那为什么不呢?

巅峰时期,明星片酬甚至会占到一部作品总投入的一半以上。但高额片酬却没能带来优质的作品,毕竟付了片酬之后,哪儿还有什么闲钱放在制作上。

不过,经过2018年的市场调整和政策加压,限薪和查税的双重压力,加上明星效应的逐渐失灵,不少综艺节目的阵容都进行了调整。变动最大的当属《奔跑吧》,节目一下走了邓超、陈赫、鹿晗、王祖蓝四位常驻嘉宾。《王牌对王牌》的王源和欧阳娜娜,也换成了华晨宇和关晓彤。

与一些明星放弃综艺不同的是,演员们还在苦苦挣扎。对于原来片酬超过5000万的演员,小部分已经接受了,更多还在观望。降价似乎是必然选择,但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不少明星开始跟限薪斗智斗勇。

比如有的演员会选择用缩短档期的方法来应对限薪。片酬减半,那档期自然也就减半。从账面上来看一部戏的片酬是少了,但压缩出的时间就又可以接另一部戏。到最后依旧是付出了同样的时间拿到了不变的片酬,并没有所谓的降低。

甚至还可以用压缩出的时间接品牌活动、广告代言,拿到的报酬不比演戏少,还更轻松。

除了压缩档期,还有不少开拓副业的。“限薪令”发布后,“阴阳合同”外,很多明星以股权代替片酬,把自己变成作品的出品人、制作人,既可以躲开“个人片酬过高”问题,又可以合理避税。

周冬雨就是《幕后之王》的出品人之一,吴秀波更亲自操盘《大军师司马懿》,还引出几桩尚未宣判的官司。不给我片酬那我就从别的地方赚回来,换汤不换药,没准儿收入还更高了。

大明星抠脚,小透明当道?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若片方有钱、明星值钱,这个天价片酬怎么都能给出去。限薪的真正力量,其实不是自上而下,而是自下而上。观众的用脚投票,越来越不买明星的账,倒是“物美价廉”的小透明屡成黑马。

像《忽而今夏》这类网剧,一集成本200万元,30集的成本还不够一位流量明星的片酬,但播出后效果还不错;相比之下,陈坤主演的电视剧《脱身》一集640万元,一部剧光是陈坤片酬就上亿,播出后却反响平平。

如果这类作品对比还不够明显,《如懿传》和《延禧攻略》一定是2018年最富戏剧性的两部作品。

从阵容上看,相比《如懿传》的全明星顶配,《延禧攻略》的主演大概只能去那边演个贵人。但也正因如此,花了大价钱在制作上,《延禧攻略》最终成为年度黑马,《如懿传》则未如预期。

《延禧攻略》不仅捧红了新人吴谨言,更是让一众游离在娱乐圈边缘的戏骨,像秦岚、聂远等再次翻红,重新回到观众视野。靠人卖剧,那是一锤子买卖;以剧带人,才是长远之计。

而这也倒逼艺人格局从2018年开始出现明显变化。硬糖君观察到,此前最活跃的几位顶级流量明星,除了早已杀青的电影或剧集外,目前都没有官宣参与新作品,估计是明星团队和资方都在观望。

相反的,白宇、朱一龙、邓伦、李现、黄景瑜这样的二、三线演员、新晋流量,则成为制作方争抢的“香饽饽”。他们有的还不惜自降片酬,试图多演作品。包括一些有实力的新人小生,如张新成、彭昱畅等也很活跃。

正在内容市场的调整期,又遇到了查税、限薪,艺人市场格局的调整,怕是就在眼前。

市场的自救

与其说“限薪令”是对“流量明星”的精准打击,倒不如说是娱乐产业的一场自救。不管是片方还是播出平台,谁又不希望把钱用在刀刃上,谁希望自己的作品净是被吐槽呢。

以往市场是畸形的,资金是错位的,把大部分资金放在了演员的片酬上,剧本、布景、特效、后期等方面成本势必就会缩水,作品品质不能保障。这也是大批五毛特效,沙雕剧情存在的重要原因。

当初明星片酬飙升是市场决定,如今普遍降薪,其实本质也是市场自我选择的结果。如今网剧盛行,各平台对自制剧的把控也越来越开放,乐于给新人机会,也乐于在内容上进行创新。毕竟,如今无论是大ip还是大流量,都已不是万全之策,大胆创新倒没准赌对黑马。

以往在项目前期筹备阶段,通常看演员阵容和主创班底,资方基本就决定了是否参投。但现在被寒冬笼罩的影视公司都很谨慎,为控制风险,他们更看重的是内容本身和幕后班底阵容,这也印证了流量光环的褪色与内容为王的回归。

有趣的是,限薪令下娱乐明星暂时蛰伏,倒是让体育明星成了综艺节目的香饽饽。傅园慧一人就参加了芒果台两档综艺《我家那闺女》和《女儿们的恋爱》。体操奥运冠军陈一冰在《我家那闺女》中的一些言论,更是掀起了他与前女友、蹦床奥运冠军何雯娜之间的前尘往事,话题一路飙高。

新旧交替的大形势下,或许大牌明星应该忧心的并非降薪,而是曝光度降低后的江湖地位不保。这么看来,那些在粉丝眼中明星的“自降逼格”行为,没准儿才是识时务者为俊杰。

来源:娱乐硬糖

原标题:“限薪令”再次升级,明星格局洗牌在即?

最新更新时间:02/26 10:34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