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法治蓝皮书:全国法院发布失信被执行人1258万例,冻结资金3950亿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法治蓝皮书:全国法院发布失信被执行人1258万例,冻结资金3950亿

《蓝皮书》表示,近年来智慧法院建设全面提速,现代科技与法院工作愈发深度融合,信息时代审判运行新模式正在逐步形成。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曾金秋

中国惩治“老赖”的行动近年来在不断加大力度。最新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截止到2018年,全国法院以累计发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1258万例,通过查控系统共冻结资金3950亿元。

3月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法治蓝皮书:中国法院信息化发展报告(2019)》(简称《蓝皮书》)。《蓝皮书》表示,近年来智慧法院建设全面提速,现代科技与法院工作愈发深度融合,信息时代审判运行新模式正在逐步形成。

300多万人迫于信用惩戒压力履行义务

《蓝皮书》显示,截至2018年11月30日,全国法院累计发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1258万例,通过信用惩戒系统累计限制1644万人次购买机票,538万人次购买动车、高铁票。限制失信被执行人担任企业法定代表人及高管29万余人次,300多万名失信被执行人迫于信用惩戒压力履行了义务。

截至2018年11月,全国法院通过网络查控系统,为5960万案件提供查询冻结服务,共冻结资金3950亿元,查询房屋、土地等不动产信息676万条,车辆4949万辆,证券1323亿股,船舶193万艘,网络资金258亿元。《蓝皮书》称这组数据目前每天都在快速增长。

2013年,最高人民法院推出“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制度,将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逃避履行的被执行人依法认定为失信被执行人后,列入“黑名单”,进行信用惩戒。

此后在2016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通过、以“两办”名义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失信被执行人信用监督、警示和惩戒机制建设的意见》,涉及11类37大项150项联合惩戒措施,包括对被执行人实行限制乘坐飞机、高铁,限制担任企业法定代表人及高管,限制旅游、度假等高消费等。

蓝皮书显示,为解决执行办案、执行查控等系统负荷大问题,2018年以来,最高人民法院协调了39台服务器,“网络塞车”现象有了明显改善。“但部分协助执行单位重视不够、配合不力以及信息化水平不高,导致查控需求反馈迟缓,影响财产查控效率。”

据最高人民法院统计,目前21家全国性银行全国全部能够支持查询、冻结、划扣,3890家地方银行支持查询的有3885家,支持冻结的有3869家,支持划扣的有3773家。“但一线干警反映,在线扣划的效果不理想,不少银行未能实现扣划功能,有的银行只支持划扣到本行账户,很多情况下在线冻结与划扣的衔接不畅”,《蓝皮书》透露。

裁判文书网公开文书超过6179万份

最高法2月27日发布的《人民法院第五个五年改革纲要(2019—2023)》(“五五改革纲要”)提出,要健全司法公开工作机制,“以公开为原则,以不公开为例外”,推进裁判文书、庭审活动、审判流程、执行工作、诉讼服务、司法改革、司法行政服务等信息公开,研究出台相关业务指引,明确司法公开责任主体,加强“四大司法平台”整合力度。

“四大司法平台”是指中国庭审公开网、中国审判流程公开网、中国裁判文书公开网、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

《蓝皮书》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2月31日,通过中国庭审公开网直播庭审超过231万件,观看量超过138亿人次。中国裁判文书网公开文书超过6179万份,累计访问量超过213亿人次,用户覆盖21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裁判文书资源库。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累计公布执行案件信息4077多万条、被执行人信息5950万条失信被执行人1288万人次。同时,在四大公开平台的基础上,全国企业破产重整案件信息网,全国法院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信息网,中国司法案例网等新型公开平台也上线运行。

不过《蓝皮书》也提到,实践中,法院信息化建设仍存在“重建设轻应用、重技术轻效果、重系统轻协调、重整体轻细节、重便捷轻安全、重设施轻人才、重速度轻论证”的问题。

例如在技术方面,有的法院反映,直播过程不完整、直播画面不清晰或缺失、直播音量较小或没有的现象时有发生;在应用方面部分法官对直播系统操作不够熟练,还有的法官庭前准备工作不足,对案情不熟悉,庭审中语言不顺畅、不流利,相关程序衔接不到位,甚至脱节,延误审判进程;在制度机制方面,商业化的运营模式让直播费用成为部分法院的沉重负担。一个法庭在某庭审直播常用网站一年的网络使用费用达3万元,如果基层法院有10个庭审公开法庭,直播费用将达到几十万元,这对基层法院来讲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此外,裁判文书应在生效后7日内上网,但系统无法识别何时生效,更无法监测。部分法院的办案系统尚未实现裁判文书的“一键上网”,还是需要将文书打包上传给平台,在解压缩过程中往往一些文书无法识别,由此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不上网审批理由——“因技术原因不上网”,这一不上网理由的合法性与正当性存在争议。

去年8月多地法院感染“勒索病毒”

“五五改革纲要”中还提到,推进智慧法院建设,提升语音识别技术在庭审中的效能,扩大电子诉讼覆盖范围,完善电子卷宗生成和归档机制,和司法大数据管理及应用机制。

《蓝皮书》数据显示,江苏苏州法院在语音识别过程中,基于人工智能和语音大数据的庭审语音智能转写,已实现普通话庭审笔录完整度接近100%,即使是带有口音的普通话语音识别正确率也能达到90%以上,庭审时间平均缩短20%~30%,复杂案件庭审时间缩短超过50%。

“庭审过程中应用的语音识别技术,其准确性虽然达到了较高程度,但核心步骤还在于语义分析的算法和后续能够达到人机交互的理想境界,而目前的司法应用仅处在语音识别的初级阶段,后续功能尚未产生实效”,《蓝皮书》称。

此外,全国受评估法院中2824家已支持案卷同步生成,实现率达80.46% ,2164家支法院持支持电子卷宗文字智能识别复用功能,实现率达61.65%。全国已经有2951家法院开展了电子化送达,占全部评估对象的84.07%,同比提高8.66个百分点。能够支持裁判文书一键上网的法院2942家,占83.82%。电子签章技术逐渐普及,方便了法官制作、送达裁判文书,调解和撤诉后及时送达调解书和裁定书;当庭宣判的案件,可“立等可取”拿到裁判文书。

《蓝皮书》还显示,全国3078家法院能够自动为法官提供办理案件的送达、开庭、保全、解除保全、结案等流程节点信息,占87.92%,其中2452家支持案件流程节点的自定义配置,占69.86%。还有的法院开发了立案提示功能,并将管辖、送达、保全、查询、庭审速录等审判辅助事项剥离出来,交由司法辅助集约服务中心等相应部门进行处理,缓解了法官的工作压力。

不过,在某些基层法院,掌握信息技术的工作人员仅有1~2名,“日常运维都捉襟见肘,一旦发生故障或类似感染病毒等事故完全不能抵御。”

《蓝皮书》透露,在诸多创新举措彰显法院信息化建设成效的同时,司法网络安全事件不时出现,成为发展主旋律中不和谐的声音。2018年8月,多地法院感染“勒索病毒”;中国裁判文书网遭受过数以亿计的网络攻击,利用“爬虫技术”抓取裁判文书信息的情况也触目惊心。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法治蓝皮书:全国法院发布失信被执行人1258万例,冻结资金3950亿

《蓝皮书》表示,近年来智慧法院建设全面提速,现代科技与法院工作愈发深度融合,信息时代审判运行新模式正在逐步形成。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曾金秋

中国惩治“老赖”的行动近年来在不断加大力度。最新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截止到2018年,全国法院以累计发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1258万例,通过查控系统共冻结资金3950亿元。

3月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法治蓝皮书:中国法院信息化发展报告(2019)》(简称《蓝皮书》)。《蓝皮书》表示,近年来智慧法院建设全面提速,现代科技与法院工作愈发深度融合,信息时代审判运行新模式正在逐步形成。

300多万人迫于信用惩戒压力履行义务

《蓝皮书》显示,截至2018年11月30日,全国法院累计发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1258万例,通过信用惩戒系统累计限制1644万人次购买机票,538万人次购买动车、高铁票。限制失信被执行人担任企业法定代表人及高管29万余人次,300多万名失信被执行人迫于信用惩戒压力履行了义务。

截至2018年11月,全国法院通过网络查控系统,为5960万案件提供查询冻结服务,共冻结资金3950亿元,查询房屋、土地等不动产信息676万条,车辆4949万辆,证券1323亿股,船舶193万艘,网络资金258亿元。《蓝皮书》称这组数据目前每天都在快速增长。

2013年,最高人民法院推出“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制度,将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逃避履行的被执行人依法认定为失信被执行人后,列入“黑名单”,进行信用惩戒。

此后在2016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通过、以“两办”名义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失信被执行人信用监督、警示和惩戒机制建设的意见》,涉及11类37大项150项联合惩戒措施,包括对被执行人实行限制乘坐飞机、高铁,限制担任企业法定代表人及高管,限制旅游、度假等高消费等。

蓝皮书显示,为解决执行办案、执行查控等系统负荷大问题,2018年以来,最高人民法院协调了39台服务器,“网络塞车”现象有了明显改善。“但部分协助执行单位重视不够、配合不力以及信息化水平不高,导致查控需求反馈迟缓,影响财产查控效率。”

据最高人民法院统计,目前21家全国性银行全国全部能够支持查询、冻结、划扣,3890家地方银行支持查询的有3885家,支持冻结的有3869家,支持划扣的有3773家。“但一线干警反映,在线扣划的效果不理想,不少银行未能实现扣划功能,有的银行只支持划扣到本行账户,很多情况下在线冻结与划扣的衔接不畅”,《蓝皮书》透露。

裁判文书网公开文书超过6179万份

最高法2月27日发布的《人民法院第五个五年改革纲要(2019—2023)》(“五五改革纲要”)提出,要健全司法公开工作机制,“以公开为原则,以不公开为例外”,推进裁判文书、庭审活动、审判流程、执行工作、诉讼服务、司法改革、司法行政服务等信息公开,研究出台相关业务指引,明确司法公开责任主体,加强“四大司法平台”整合力度。

“四大司法平台”是指中国庭审公开网、中国审判流程公开网、中国裁判文书公开网、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

《蓝皮书》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2月31日,通过中国庭审公开网直播庭审超过231万件,观看量超过138亿人次。中国裁判文书网公开文书超过6179万份,累计访问量超过213亿人次,用户覆盖21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裁判文书资源库。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累计公布执行案件信息4077多万条、被执行人信息5950万条失信被执行人1288万人次。同时,在四大公开平台的基础上,全国企业破产重整案件信息网,全国法院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信息网,中国司法案例网等新型公开平台也上线运行。

不过《蓝皮书》也提到,实践中,法院信息化建设仍存在“重建设轻应用、重技术轻效果、重系统轻协调、重整体轻细节、重便捷轻安全、重设施轻人才、重速度轻论证”的问题。

例如在技术方面,有的法院反映,直播过程不完整、直播画面不清晰或缺失、直播音量较小或没有的现象时有发生;在应用方面部分法官对直播系统操作不够熟练,还有的法官庭前准备工作不足,对案情不熟悉,庭审中语言不顺畅、不流利,相关程序衔接不到位,甚至脱节,延误审判进程;在制度机制方面,商业化的运营模式让直播费用成为部分法院的沉重负担。一个法庭在某庭审直播常用网站一年的网络使用费用达3万元,如果基层法院有10个庭审公开法庭,直播费用将达到几十万元,这对基层法院来讲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此外,裁判文书应在生效后7日内上网,但系统无法识别何时生效,更无法监测。部分法院的办案系统尚未实现裁判文书的“一键上网”,还是需要将文书打包上传给平台,在解压缩过程中往往一些文书无法识别,由此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不上网审批理由——“因技术原因不上网”,这一不上网理由的合法性与正当性存在争议。

去年8月多地法院感染“勒索病毒”

“五五改革纲要”中还提到,推进智慧法院建设,提升语音识别技术在庭审中的效能,扩大电子诉讼覆盖范围,完善电子卷宗生成和归档机制,和司法大数据管理及应用机制。

《蓝皮书》数据显示,江苏苏州法院在语音识别过程中,基于人工智能和语音大数据的庭审语音智能转写,已实现普通话庭审笔录完整度接近100%,即使是带有口音的普通话语音识别正确率也能达到90%以上,庭审时间平均缩短20%~30%,复杂案件庭审时间缩短超过50%。

“庭审过程中应用的语音识别技术,其准确性虽然达到了较高程度,但核心步骤还在于语义分析的算法和后续能够达到人机交互的理想境界,而目前的司法应用仅处在语音识别的初级阶段,后续功能尚未产生实效”,《蓝皮书》称。

此外,全国受评估法院中2824家已支持案卷同步生成,实现率达80.46% ,2164家支法院持支持电子卷宗文字智能识别复用功能,实现率达61.65%。全国已经有2951家法院开展了电子化送达,占全部评估对象的84.07%,同比提高8.66个百分点。能够支持裁判文书一键上网的法院2942家,占83.82%。电子签章技术逐渐普及,方便了法官制作、送达裁判文书,调解和撤诉后及时送达调解书和裁定书;当庭宣判的案件,可“立等可取”拿到裁判文书。

《蓝皮书》还显示,全国3078家法院能够自动为法官提供办理案件的送达、开庭、保全、解除保全、结案等流程节点信息,占87.92%,其中2452家支持案件流程节点的自定义配置,占69.86%。还有的法院开发了立案提示功能,并将管辖、送达、保全、查询、庭审速录等审判辅助事项剥离出来,交由司法辅助集约服务中心等相应部门进行处理,缓解了法官的工作压力。

不过,在某些基层法院,掌握信息技术的工作人员仅有1~2名,“日常运维都捉襟见肘,一旦发生故障或类似感染病毒等事故完全不能抵御。”

《蓝皮书》透露,在诸多创新举措彰显法院信息化建设成效的同时,司法网络安全事件不时出现,成为发展主旋律中不和谐的声音。2018年8月,多地法院感染“勒索病毒”;中国裁判文书网遭受过数以亿计的网络攻击,利用“爬虫技术”抓取裁判文书信息的情况也触目惊心。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