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西方视野里的“中国美人”,是多元审美还是隐蔽歧视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西方视野里的“中国美人”,是多元审美还是隐蔽歧视

即使我们要客观的讨论“审美多元化”,也不能忽视是“被动多元”还是“主动多元”。

文|娱乐硬糖  谢明宏

编辑|李春晖

刚刚落幕的91届奥斯卡,关注种族歧视的《绿皮书》斩获最佳影片。而最佳男女主、男女配的得奖演员的肤色,都在证明种族歧视的渐行渐远。

然而,前有去年的D&G辱华事件,后有中国超模高其蓁的“高级脸”。种族歧视还是像个不死的幽灵,时不时的晃荡在我们看似最时髦、最平等、最政治正确的文娱圈。

近日,美版VOGUE官方ins发布了一张国内模特高其蓁的照片。部分网友指出这位中国模特的长相明显是歧视,小眼睛、塌鼻子等特征是对国人长相的刻板印象;当然也有网友认为这是VOGUE在推崇审美多元化,荡涤群众的“网红审美”。

最近几年,时尚界和艺术界的一些国际品牌,成为种族歧视的高发区。但它们仅仅是时尚界、艺术界的设计理念问题吗?发出抗议的非白人种族,是否像某些人说的那样,太敏感了?

面对各种“种族门”事件,我们最需要明确的问题是:西方在现实产品中大量使用非西方的文化元素,同时在学术理论中声称多元化、多样性。究竟是西方发自内心的真诚,还是为了占领海外市场的商业手段、权宜之计?西方在种族主义问题上真的是痛改前非了,还是表里不一的口是心非?

审美多元,并不能成为种族歧视的“免死金牌”。试想,从吕燕到高其蓁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的反对意见有哪一家外国杂志真的听到了,听懂了?眯眯眼和高颧骨,不应该作为亚裔的唯一特征。

打个比方,在明知道我不喜欢巧克力的情况下,还在生日给你送一个巧克力蛋糕的朋友,真的毫无冒犯之意吗?怎么白人模特都是肤白貌美大长腿,一到中国模特就变成了“独特韵味”?而既然这种美感你们如此欣赏,为何亚裔模特还没有横扫各大欧美秀场?

公平起见,国内的杂志把《巴黎圣母院》的卡西莫多和《科学怪人》里的弗兰肯斯坦,当成封面作为西方美男子的象征,是不是也能得到外国时尚界的鼓掌叫好?

尊严面前无审美。与其让有些外国人以玩笑来收尾,部分国内时尚界人士以多元来搅混水。倒不如我们在一开始,就直截了当的表明自己的态度:我不喜欢这种独特韵味,它和绝大多数中国人的审美习惯背道而驰。

我们不怕歧视,D&G就是最好的例子。但我们怕被歧视了还毫无知觉,反复被讨论的亚裔模特,一直是隐蔽歧视的“靶子”。

你不喜欢,你不多元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什么时候表达“不喜欢”也可以被冠以“不多元”的帽子了?罪过,罪过。原来《VOGUE》眼中的“多元”是从来不照顾本体感受的,我弄一个中国模特,中国人不喜欢就是审美偏见。最具有发言权的人失去话语权,这不是“多元审美”,而是“殖民审美”。

高其蓁并非专业模特出身,因为按照国内模特的审美,她实在是“老天爷不赏饭”。单从五官来说,她长着一双细长的小眼睛、塌鼻子、眼间距较大,还有着较宽的山根。

上海出生温州长大,“我的童年充满盛开的鲜花。我总是觉得很自由,就像天空中的一只小鸟”。高其蓁后来前往伦敦时装学院学习纺织设计,有一次在学校食堂吃饭时被伦敦模特经纪公司的摄影师发掘。封面化妆由她本人操刀,Vogue更在文中高度赞赏:“作为模特,她带来了另一种独特的吸引力”。

首先,要恭喜高其蓁得到更广阔的展示平台。其次,要审视一直不被中国大众所认可的“西方人眼里的中国美人”。

不久前,西班牙快消品牌ZARA在微博发布了新彩妆产品宣传照片,中国超模李静雯满脸雀斑的形象也引发了巨大争议。

有人说ZARA在刻意丑化亚洲女性,也有网友表示挺好看的、很真实,不要老活在网红滤镜里。随后ZARA做出回应:并没有刻意丑化亚洲女性,宣传面向全球不是针对中国市场,模特是西班牙(总部)选的,审美观不同,而且照片是自然状态下拍摄,完全没有PS。

不管掀起讨论的亚裔模特怎么变,似乎都是从我们的审美盲区里选的。去年走红的贾晨宇,撞脸林永健;伦敦时装周首次露面的Tsunaina,脸上的痣很多;新加坡模特Duan Mei Yue,像长高了的Sunshine里的Cindy,更和贾晨宇并称“亚洲两大厌世脸”。

贾晨宇,眼睛上扬而小,眉毛稀疏无形,发量也堪忧;Tsunaina山根偏宽,嘴唇偏厚,眼睛也小;Duan Mei Yue,眼睑下垂,眼距较宽,鼻子也塌。一言以蔽之,她们几乎没有任何符合主流审美的特点。要说不是按照“大众审美”反选的,都没人相信。而你要说其有广泛代表性吧,硬糖君在中国大街上还真不容易见到这样的东方美人。

其实,很多中国超模都不是第一眼美女,刘雯属于耐看型,何穗气质突出,就连路人缘不太好的奚梦瑶,也五官清秀。她们的颜值,虽和国内一线女星有差距,但绝对是和“美”挂钩的。

如果封面是她们,相信根本就不存在今天的讨论。所谓一直被西方杂志推崇的高级东方美,不过就是一种小缺陷的大合集。高而突出的颧骨、吊梢眼、挑眉、厌世脸,越来越多的出现在秀场上。这是真的要推广审美多元,还是一种带着恶意的挑衅?

亚裔模特,颜值变迁

可能很多人对China Machado(中国·马查多)陌生,毕竟比起Gigi Hadid、Kendall Jenner等明星超模,马查多这个名字,在国内几乎不曾被在意。

1930年,马查多生在上海,父亲是葡萄牙人,母亲来自中国香港。1954年,马查多遇到了生命中的贵人,Hubert de Givenchy。在一次在Givenchy的秀场面试里,恰好有一名模特突然缺席,慌乱中工作人员往她头上套了件衣服就推上了T台。

发布会结束后,Hubert de Givenchy亲自邀她加入Givenchy。于是马查多开始了自己的模特生涯。为Givenchy工作两年后,马查多这张独特的东方脸孔征服了欧洲。

高挑眉,高颧骨,微垂的眼角,让白人当道的时尚界兴奋。镜头里的马查多优雅,又有一种源自东方女人的傲慢。高高的颧骨,甚至和现在的孙菲菲,如出一辙。

60年前的《时尚芭莎》杂志2月刊的封面,让马查多成为了第一位登上美国版《时尚芭莎》的非白种人模特。在那个年代,这张照片来之不易。当时美国的种族歧视现象依然普遍,出版商担心异域面孔会减少杂志在南方州的销量,怎么也不愿意让马查多上封面。在一名时尚摄影大师的力荐下,杂志高层最终妥协。

成为专职模特之后,马查多改名为中国·马查多,以此表达对祖国的怀念。当我们今天再来回顾她的五官,虽然还是含有一定程度的刻板印象,但仍能算作气质耐看型。

在西方人眼中,中国人最具代表性的面孔就是花木兰式的美,由此诞生了好莱坞中国美女标准形象:长眉、细眼、高颧骨、大嘴巴、小麦肤色。中西方审美差异下我们可以看到:

无论是花木兰还是哈利波特的初恋女友张秋,刘玉玲、百灵还是全安琪,在西方受欢迎的东方面孔,与中国人对美的看法还是差异较大的,与当下中国人普遍喜欢的浓眉大眼黑发披肩、小脸、肤白、苗条是有很大区别的。

再来对比近几年引发讨论的贾晨宇、Tsunaina等人,似乎早已不能归纳在“花木兰式”中。如果说花木兰式的超模,还能让人一窥亚洲女性的飒爽英姿。贾晨宇等人,让人记住的就只有极具疏离感的厌世。

我们得承认,欧美的超模也偶有小众审美。上世纪90年代中期掀起的简约主义与病态美学下超级模特凯特·摩丝(Kate Ann Moss),身高只有172cm,她没有丰满的身材,身材瘦小甚至会显得瘦骨嶙峋,然而当代许多著名的服装设计师都非常喜欢用她做模特。

但凯特·摩丝并没有成为欧美秀场的主流,反而是亚裔模特越来越凸显集群趋势。一个两个倒还好说,个个如此就不得不让人怀疑背后的文化动机了。在对亚裔审美的道路上“我行我素,剑走偏锋”,真的考虑了亚裔群体的真实感受吗?

硬糖君不认为高其蓁、贾晨宇漂亮,但我也不反对她们展现自我的权力。真的需要审视和质疑的,是反复将她们推向杂志封面的暗流。

高级审美,隐蔽歧视

去年,瑞典电视台日前播出一档辱华节目,激起轩然大波。令人吃惊的是,这样一件明确、毫无含糊之处的辱华事件,节目主持人事后竟然狡辩称“中国人不懂幽默”。

包括还有在生日派对上,红模gigi把代表亚洲的佛像放到脸边眯起了眼睛。要知道眯眼这个动作,在国外是典型的针对亚裔尤其是中日韩的歧视动作,相当于对黑人说the -N- word。

很多人都会觉得我们在种族歧视面前会不会太敏感。但是对种族歧视的判定并没有明确的条文规定,很多人喜欢在这条线上打擦边球,完了之后告诉你是开玩笑是无心的。

无论是大义灭亲的漫威首个华人超级英雄上气,还是不断被讨论永远没结果的亚裔模特,其实都可以视为种族主义的边缘试探。如果花木兰可以是中国美女,那么木兰龙可不可以?如果这次他们没有发火,下一次的“尺度”是不是可以更加心安理得?

后殖民时代类似D&G那样明目张胆的辱华,毕竟是少数。前殖民主义时代赤裸裸的种族歧视,需要遮掩起来。如今种族平等、文化多元主义、多样性共存等理论颇为风行,因为他们看起来实在太“有爱”了。

需要指出的是,口是心非者大有人在。几百年的种族主义要在西方彻底消除,并不那么容易。美国废除种族隔离制度也就半个世纪。所以,国际品牌、跨国公司频频出现的“种族门”,不过是他们掩饰不住的种族优越感冷不防地又溜了出来。

即使我们要客观的讨论“审美多元化”,也不能忽视是“被动多元”还是“主动多元”。硬要说独特审美,怎么我们看西方人和他们自己是一个标准?

还是老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们老这样,下次我们可要把“科学怪人”弄上封面夸奖一番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西方视野里的“中国美人”,是多元审美还是隐蔽歧视

即使我们要客观的讨论“审美多元化”,也不能忽视是“被动多元”还是“主动多元”。

文|娱乐硬糖  谢明宏

编辑|李春晖

刚刚落幕的91届奥斯卡,关注种族歧视的《绿皮书》斩获最佳影片。而最佳男女主、男女配的得奖演员的肤色,都在证明种族歧视的渐行渐远。

然而,前有去年的D&G辱华事件,后有中国超模高其蓁的“高级脸”。种族歧视还是像个不死的幽灵,时不时的晃荡在我们看似最时髦、最平等、最政治正确的文娱圈。

近日,美版VOGUE官方ins发布了一张国内模特高其蓁的照片。部分网友指出这位中国模特的长相明显是歧视,小眼睛、塌鼻子等特征是对国人长相的刻板印象;当然也有网友认为这是VOGUE在推崇审美多元化,荡涤群众的“网红审美”。

最近几年,时尚界和艺术界的一些国际品牌,成为种族歧视的高发区。但它们仅仅是时尚界、艺术界的设计理念问题吗?发出抗议的非白人种族,是否像某些人说的那样,太敏感了?

面对各种“种族门”事件,我们最需要明确的问题是:西方在现实产品中大量使用非西方的文化元素,同时在学术理论中声称多元化、多样性。究竟是西方发自内心的真诚,还是为了占领海外市场的商业手段、权宜之计?西方在种族主义问题上真的是痛改前非了,还是表里不一的口是心非?

审美多元,并不能成为种族歧视的“免死金牌”。试想,从吕燕到高其蓁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的反对意见有哪一家外国杂志真的听到了,听懂了?眯眯眼和高颧骨,不应该作为亚裔的唯一特征。

打个比方,在明知道我不喜欢巧克力的情况下,还在生日给你送一个巧克力蛋糕的朋友,真的毫无冒犯之意吗?怎么白人模特都是肤白貌美大长腿,一到中国模特就变成了“独特韵味”?而既然这种美感你们如此欣赏,为何亚裔模特还没有横扫各大欧美秀场?

公平起见,国内的杂志把《巴黎圣母院》的卡西莫多和《科学怪人》里的弗兰肯斯坦,当成封面作为西方美男子的象征,是不是也能得到外国时尚界的鼓掌叫好?

尊严面前无审美。与其让有些外国人以玩笑来收尾,部分国内时尚界人士以多元来搅混水。倒不如我们在一开始,就直截了当的表明自己的态度:我不喜欢这种独特韵味,它和绝大多数中国人的审美习惯背道而驰。

我们不怕歧视,D&G就是最好的例子。但我们怕被歧视了还毫无知觉,反复被讨论的亚裔模特,一直是隐蔽歧视的“靶子”。

你不喜欢,你不多元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什么时候表达“不喜欢”也可以被冠以“不多元”的帽子了?罪过,罪过。原来《VOGUE》眼中的“多元”是从来不照顾本体感受的,我弄一个中国模特,中国人不喜欢就是审美偏见。最具有发言权的人失去话语权,这不是“多元审美”,而是“殖民审美”。

高其蓁并非专业模特出身,因为按照国内模特的审美,她实在是“老天爷不赏饭”。单从五官来说,她长着一双细长的小眼睛、塌鼻子、眼间距较大,还有着较宽的山根。

上海出生温州长大,“我的童年充满盛开的鲜花。我总是觉得很自由,就像天空中的一只小鸟”。高其蓁后来前往伦敦时装学院学习纺织设计,有一次在学校食堂吃饭时被伦敦模特经纪公司的摄影师发掘。封面化妆由她本人操刀,Vogue更在文中高度赞赏:“作为模特,她带来了另一种独特的吸引力”。

首先,要恭喜高其蓁得到更广阔的展示平台。其次,要审视一直不被中国大众所认可的“西方人眼里的中国美人”。

不久前,西班牙快消品牌ZARA在微博发布了新彩妆产品宣传照片,中国超模李静雯满脸雀斑的形象也引发了巨大争议。

有人说ZARA在刻意丑化亚洲女性,也有网友表示挺好看的、很真实,不要老活在网红滤镜里。随后ZARA做出回应:并没有刻意丑化亚洲女性,宣传面向全球不是针对中国市场,模特是西班牙(总部)选的,审美观不同,而且照片是自然状态下拍摄,完全没有PS。

不管掀起讨论的亚裔模特怎么变,似乎都是从我们的审美盲区里选的。去年走红的贾晨宇,撞脸林永健;伦敦时装周首次露面的Tsunaina,脸上的痣很多;新加坡模特Duan Mei Yue,像长高了的Sunshine里的Cindy,更和贾晨宇并称“亚洲两大厌世脸”。

贾晨宇,眼睛上扬而小,眉毛稀疏无形,发量也堪忧;Tsunaina山根偏宽,嘴唇偏厚,眼睛也小;Duan Mei Yue,眼睑下垂,眼距较宽,鼻子也塌。一言以蔽之,她们几乎没有任何符合主流审美的特点。要说不是按照“大众审美”反选的,都没人相信。而你要说其有广泛代表性吧,硬糖君在中国大街上还真不容易见到这样的东方美人。

其实,很多中国超模都不是第一眼美女,刘雯属于耐看型,何穗气质突出,就连路人缘不太好的奚梦瑶,也五官清秀。她们的颜值,虽和国内一线女星有差距,但绝对是和“美”挂钩的。

如果封面是她们,相信根本就不存在今天的讨论。所谓一直被西方杂志推崇的高级东方美,不过就是一种小缺陷的大合集。高而突出的颧骨、吊梢眼、挑眉、厌世脸,越来越多的出现在秀场上。这是真的要推广审美多元,还是一种带着恶意的挑衅?

亚裔模特,颜值变迁

可能很多人对China Machado(中国·马查多)陌生,毕竟比起Gigi Hadid、Kendall Jenner等明星超模,马查多这个名字,在国内几乎不曾被在意。

1930年,马查多生在上海,父亲是葡萄牙人,母亲来自中国香港。1954年,马查多遇到了生命中的贵人,Hubert de Givenchy。在一次在Givenchy的秀场面试里,恰好有一名模特突然缺席,慌乱中工作人员往她头上套了件衣服就推上了T台。

发布会结束后,Hubert de Givenchy亲自邀她加入Givenchy。于是马查多开始了自己的模特生涯。为Givenchy工作两年后,马查多这张独特的东方脸孔征服了欧洲。

高挑眉,高颧骨,微垂的眼角,让白人当道的时尚界兴奋。镜头里的马查多优雅,又有一种源自东方女人的傲慢。高高的颧骨,甚至和现在的孙菲菲,如出一辙。

60年前的《时尚芭莎》杂志2月刊的封面,让马查多成为了第一位登上美国版《时尚芭莎》的非白种人模特。在那个年代,这张照片来之不易。当时美国的种族歧视现象依然普遍,出版商担心异域面孔会减少杂志在南方州的销量,怎么也不愿意让马查多上封面。在一名时尚摄影大师的力荐下,杂志高层最终妥协。

成为专职模特之后,马查多改名为中国·马查多,以此表达对祖国的怀念。当我们今天再来回顾她的五官,虽然还是含有一定程度的刻板印象,但仍能算作气质耐看型。

在西方人眼中,中国人最具代表性的面孔就是花木兰式的美,由此诞生了好莱坞中国美女标准形象:长眉、细眼、高颧骨、大嘴巴、小麦肤色。中西方审美差异下我们可以看到:

无论是花木兰还是哈利波特的初恋女友张秋,刘玉玲、百灵还是全安琪,在西方受欢迎的东方面孔,与中国人对美的看法还是差异较大的,与当下中国人普遍喜欢的浓眉大眼黑发披肩、小脸、肤白、苗条是有很大区别的。

再来对比近几年引发讨论的贾晨宇、Tsunaina等人,似乎早已不能归纳在“花木兰式”中。如果说花木兰式的超模,还能让人一窥亚洲女性的飒爽英姿。贾晨宇等人,让人记住的就只有极具疏离感的厌世。

我们得承认,欧美的超模也偶有小众审美。上世纪90年代中期掀起的简约主义与病态美学下超级模特凯特·摩丝(Kate Ann Moss),身高只有172cm,她没有丰满的身材,身材瘦小甚至会显得瘦骨嶙峋,然而当代许多著名的服装设计师都非常喜欢用她做模特。

但凯特·摩丝并没有成为欧美秀场的主流,反而是亚裔模特越来越凸显集群趋势。一个两个倒还好说,个个如此就不得不让人怀疑背后的文化动机了。在对亚裔审美的道路上“我行我素,剑走偏锋”,真的考虑了亚裔群体的真实感受吗?

硬糖君不认为高其蓁、贾晨宇漂亮,但我也不反对她们展现自我的权力。真的需要审视和质疑的,是反复将她们推向杂志封面的暗流。

高级审美,隐蔽歧视

去年,瑞典电视台日前播出一档辱华节目,激起轩然大波。令人吃惊的是,这样一件明确、毫无含糊之处的辱华事件,节目主持人事后竟然狡辩称“中国人不懂幽默”。

包括还有在生日派对上,红模gigi把代表亚洲的佛像放到脸边眯起了眼睛。要知道眯眼这个动作,在国外是典型的针对亚裔尤其是中日韩的歧视动作,相当于对黑人说the -N- word。

很多人都会觉得我们在种族歧视面前会不会太敏感。但是对种族歧视的判定并没有明确的条文规定,很多人喜欢在这条线上打擦边球,完了之后告诉你是开玩笑是无心的。

无论是大义灭亲的漫威首个华人超级英雄上气,还是不断被讨论永远没结果的亚裔模特,其实都可以视为种族主义的边缘试探。如果花木兰可以是中国美女,那么木兰龙可不可以?如果这次他们没有发火,下一次的“尺度”是不是可以更加心安理得?

后殖民时代类似D&G那样明目张胆的辱华,毕竟是少数。前殖民主义时代赤裸裸的种族歧视,需要遮掩起来。如今种族平等、文化多元主义、多样性共存等理论颇为风行,因为他们看起来实在太“有爱”了。

需要指出的是,口是心非者大有人在。几百年的种族主义要在西方彻底消除,并不那么容易。美国废除种族隔离制度也就半个世纪。所以,国际品牌、跨国公司频频出现的“种族门”,不过是他们掩饰不住的种族优越感冷不防地又溜了出来。

即使我们要客观的讨论“审美多元化”,也不能忽视是“被动多元”还是“主动多元”。硬要说独特审美,怎么我们看西方人和他们自己是一个标准?

还是老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们老这样,下次我们可要把“科学怪人”弄上封面夸奖一番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