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经济下滑趋势下 中国制造业的优势仍不少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经济下滑趋势下 中国制造业的优势仍不少

目前,中国经济处于下滑期,中国希望推动中国制造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增长,同时,也希望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从现实看,中国实现新的制造业战略目标并非遥不可及。

图片来源:CFP

通过对各类产品的加工和对外销售,中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中铸就了“世界工厂”的地位。而如今,这个“世界工厂”宣称要向制造强国进军。

当国务院在今年5月印发《中国制造2025》这一宏伟战略的时候,中国大部分的出口商品还是贴牌产品,大部分制造业仍停留在依靠廉价劳动、牺牲资源为代价来获得利润的初级阶段。

和制造业强国相比,中国制造业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制造业大而不强、关键核心技术与高端装备对外依存度高、产品档次不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低、产业结构不合理等,正如上述文件描述的那样。

同时,中国的制造业也面临着低端制造业向东南亚、南亚等劳动力廉价地区外流;美国、德国等制造业大国的再工业化使得部分制造业回流的局面。

在中国经济下行的压力下,制造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它对带动中国经济发展的意义更加明显。

德国曾在1990年代中期经历过长达十年左右的经济缓慢增长期,后因长期专注于制造业的发展,以及采取其它配套措施使得它的经济脱离泥潭,再度崛起。这显然带给中国更多信心。

中国正明确向工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提升的大方向,且政府也更加注重产业的优化升级,在调整经济发展方式的同时鼓励多元创新。

同时,中国也积极探索国际产能合作之路。

中国政府本月发布的《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就提及,要加快铁路“走出去”步伐,发挥在铁路设计、施工、装备供应、运营维护及融资等方面的综合优势,积极开展一揽子合作。

李克强总理的此次拉美之行也开辟了中巴、中拉装备和产能合作的新路。访问期间,中巴两国签署了产能、基础设施等领域的35项合作文件,以及关于开展产能投资与合作的框架协议。

《经济学人》也对中国制造的前景看好。该杂志曾于今年3月刊文指出,中国制造业依然有着强大的优势。

首先是低成本的优势。这一判断似乎与目前主流观点有些区别。普遍的观察认为,中国制造业成本尤其是人力成本已经失去比较优势。但《经济学人》称,低成本仍是中国制造业的主要优势之一。

而且,这家老牌经济杂志注意到,中国有集群产业,有完善优良的基础设施建设,并计划在2020年建设十个机场,而且,一些企业正通过生产自动化来提高生产效率,以此抵消日益增长的劳动力成本的影响。

另外,虽然一些低端制造业向东南亚等地外流,但不可忽视的一点是,三星、微软、丰田等跨国公司通过业务调整,纷纷加强了中国制造业在区域供应链中的中心地位。西北地区的西安和西南地区的成都近几年都吸引了大量的外资投资。

2012年,韩国三星电子一期投资70亿美元的存储芯片项目正式落户西安高新区。随后,一批与三星项目密切相关的配套企业也纷纷在西安落户。根据媒体报道,截至2014年底,西安已吸引了配套企业74家,总投资约4.38亿美元。

与此同时,中国消费需求日益增长。《经济学人》认为,随着消费增加,亚洲工厂的利润来自营销与服务,中国需求增长促进供应链增强,中国市场有比其它国家更强的竞争力。

财经评论员叶檀指出,在全球产业转移之际,中国若能在中端制造领域占据一席之地,嵌入全球产业链中,这将会是中国制造的一条生路。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经济下滑趋势下 中国制造业的优势仍不少

目前,中国经济处于下滑期,中国希望推动中国制造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增长,同时,也希望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从现实看,中国实现新的制造业战略目标并非遥不可及。

图片来源:CFP

通过对各类产品的加工和对外销售,中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中铸就了“世界工厂”的地位。而如今,这个“世界工厂”宣称要向制造强国进军。

当国务院在今年5月印发《中国制造2025》这一宏伟战略的时候,中国大部分的出口商品还是贴牌产品,大部分制造业仍停留在依靠廉价劳动、牺牲资源为代价来获得利润的初级阶段。

和制造业强国相比,中国制造业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制造业大而不强、关键核心技术与高端装备对外依存度高、产品档次不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低、产业结构不合理等,正如上述文件描述的那样。

同时,中国的制造业也面临着低端制造业向东南亚、南亚等劳动力廉价地区外流;美国、德国等制造业大国的再工业化使得部分制造业回流的局面。

在中国经济下行的压力下,制造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它对带动中国经济发展的意义更加明显。

德国曾在1990年代中期经历过长达十年左右的经济缓慢增长期,后因长期专注于制造业的发展,以及采取其它配套措施使得它的经济脱离泥潭,再度崛起。这显然带给中国更多信心。

中国正明确向工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提升的大方向,且政府也更加注重产业的优化升级,在调整经济发展方式的同时鼓励多元创新。

同时,中国也积极探索国际产能合作之路。

中国政府本月发布的《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就提及,要加快铁路“走出去”步伐,发挥在铁路设计、施工、装备供应、运营维护及融资等方面的综合优势,积极开展一揽子合作。

李克强总理的此次拉美之行也开辟了中巴、中拉装备和产能合作的新路。访问期间,中巴两国签署了产能、基础设施等领域的35项合作文件,以及关于开展产能投资与合作的框架协议。

《经济学人》也对中国制造的前景看好。该杂志曾于今年3月刊文指出,中国制造业依然有着强大的优势。

首先是低成本的优势。这一判断似乎与目前主流观点有些区别。普遍的观察认为,中国制造业成本尤其是人力成本已经失去比较优势。但《经济学人》称,低成本仍是中国制造业的主要优势之一。

而且,这家老牌经济杂志注意到,中国有集群产业,有完善优良的基础设施建设,并计划在2020年建设十个机场,而且,一些企业正通过生产自动化来提高生产效率,以此抵消日益增长的劳动力成本的影响。

另外,虽然一些低端制造业向东南亚等地外流,但不可忽视的一点是,三星、微软、丰田等跨国公司通过业务调整,纷纷加强了中国制造业在区域供应链中的中心地位。西北地区的西安和西南地区的成都近几年都吸引了大量的外资投资。

2012年,韩国三星电子一期投资70亿美元的存储芯片项目正式落户西安高新区。随后,一批与三星项目密切相关的配套企业也纷纷在西安落户。根据媒体报道,截至2014年底,西安已吸引了配套企业74家,总投资约4.38亿美元。

与此同时,中国消费需求日益增长。《经济学人》认为,随着消费增加,亚洲工厂的利润来自营销与服务,中国需求增长促进供应链增强,中国市场有比其它国家更强的竞争力。

财经评论员叶檀指出,在全球产业转移之际,中国若能在中端制造领域占据一席之地,嵌入全球产业链中,这将会是中国制造的一条生路。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