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迦百农》:我们把你养大,我们还有罪了?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迦百农》:我们把你养大,我们还有罪了?

他像是有着大人的成熟,却被困在12岁的身体。

文|泠十三

知乎曾有一个热门问题:“穷人该不该生孩子?”

当一个12岁的男孩站上法庭,在不久前他因持刀伤人被判五年监禁。

而这一次,他要控告的是自己的父母,原因是他们给了他生命。

和父母不同,每一个孩子都没有选择是否出生的机会。

然而如果孩子可以选择,那么他们是否真的愿意降生到这个世界?

又或者,如果你是孩子,是否愿意选择自己这样的父母?

这个故事来自电影《迦百农》。

这部黎巴嫩的小众电影讲述的是万千人生中较为不幸的那一种,却也的确正在世界的每个角落真实地发生着。

扎因和他的家人们生活在黎巴嫩的贫民区里,家里除了父母,还有许许多多孩子。

他每天要去杂货店做送货工,用他那小小的身躯搬运煤气罐,也会和妹妹们去街头售卖果汁。还有的时候,他会和家人们一起用处方药制毒。

他们有自己的生存方式。

有时他会和其他男孩们混在一起抽烟;有时他会和妈妈去监狱探监,他的哥哥和表哥们都在里面;有时他也会看着校车微微愣神,然后继续干活。

他像是有着大人的成熟,却被困在12岁的身体。

早已见识过底层社会黑与恶的他,在黑暗中,依然有想要拼命保护的人,那就是他的妹妹萨哈。

他知道父母想要把只有11岁的女儿嫁给房东阿萨德,就是为了能够少交点房租。

他也知道,妹妹嫁过去只会成为一个奴隶。

扎因想带着妹妹逃离这个家,可不管他再怎么拼命,他依然只是个孩子,始终无法和父母抗衡。

最终,萨哈还是被带走了。

贫穷所带来的真正伤害不是贫穷本身,而是从来没有把孩子当作是一个“人”来看待。

不停地生,却从未好好地养。

孩子的内心世界父母从未用心体会过,反而自洽出一种“我已经为你做了够多”的自我满足感和“我这是为了你好”的自以为是来。

就像在法庭上,父亲为自己辩解,“这是为了让她摆脱痛苦。”

“和我在一起,她没有任何希望,她连睡觉的床都没有,吃的喝的都不够,也不能洗澡,电视也看不上。我对自己说,‘她嫁过去,起码能有大床睡,真正的床,有毯子的床,还有东西吃。’”

说的很对,可生活并不是从她出生的那一刻起,才开始变得这么苦的。

伤心又愤怒的扎因离开了家,本来想去奶奶家的他,在路上被一个游乐园吸引。

在这里,他遇到了一个清洁女工拉希尔。

拉希尔是个来自埃塞俄比亚的难民,她有一个儿子尤纳斯。拉希尔把他带回了家,扎因在这里得到了从未有过的爱与庇护。

这种日子贫穷却绝不能说不幸福,拉希尔把店里吃剩的蛋糕偷偷拿回家,三个人一起开心地吹蜡烛。

扎因把镜子放在窗户外,反射出邻居家电视里正在播放的动画,他抱着尤纳斯自导自演地给动画配音,尤纳斯开心地手舞足蹈。

可这份快乐很快就消失了,那一天拉希尔出门,就再也没有回来,她被关进了监狱,因为身份证明已经过期。

从此,扎因带着尤纳斯开始了流浪之旅。

刚开始扎因靠着些小聪明还能勉强生存下去,他还梦想着能够存下钱带着尤纳斯一起去瑞典,永远离开这里。

可后来他们没了住的地方,辛辛苦苦攒下的钱也没了。

走投无路的扎因只能把尤纳斯交给了一个看起来像是好人的阿斯普洛,他答应会给尤纳斯找一个好人家照顾,也会帮扎因前往瑞典。

扎因坐在镜子前流下眼泪,他终于明白,他不断地向命运抗争,到头来一切还是照旧。

他向天空不停挥动着拳头,却每一拳都像打在了棉花上面。

从前他保护不了自己的妹妹,如今他也保护不了这个孩子。

他和自己的父母有什么区别呢?

同样被生活逼得无路可走,最终还是把孩子卖了。

扎因回了家,却得知自己的妹妹萨哈已经死了。

她嫁过去两三个月就怀了孕,后来大出血死在了医院门口,医院怎么都不肯接收她。

因为她和扎因一样,都是没有身份证明的人。

父母从来没有拿他们当“人”看待,可其实他们还没出生,就已经死了。

他们在这个世界根本就不存在,不管他们在哪里,都注定要过着逃犯一般的生活。

扎因冲出家门,用刀刺向妹妹的丈夫阿萨德,为此他被判处五年监禁。

在说起萨哈时,扎因的父母在法庭上泪流不止,你能说他们不爱自己的女儿吗,爱这种东西,有时就是这么难以评断。

“我这一生都是奴隶,你还敢批评我?”

“你有什么权利批评我,你有我这种处境吗?”

母亲在法庭上嘶吼着,他们和自己的孩子一样,这辈子都深陷泥沼之中。

他们的血液里流淌着的根本不是什么贫穷,而是他们的孩子最终会变成像他们一样的大人,就像曾经的他们一样。

再怎么挣扎,始终上不了岸。

故事的结尾,母亲又怀孕了。

她告诉扎因,“当上帝拿走了你的一些东西,他会给你另外的东西,作为回报。”

她希望是个女孩,她会为她取名为萨哈。

这是压垮扎因的最后一棵稻草,她的女儿死去了,她也始终没有搞懂害死她的究竟是什么。

母亲把这个新孕育的孩子视为上天馈赠的礼物,而萨哈的死只是一场谁都不愿看到的意外。

就像电影中,神父来到监狱帮助大家振作精神,他们唱歌、跳舞、欢呼,短暂的快乐涌上心头,麻痹了眼前的痛苦。

母亲需要这种安慰,她改变不了自己的不幸,也拯救不了孩子的不幸,只能不断地用一个又一个新出生的孩子弥补伤口,或许有一个可以过上自己也一直梦想着的人生呢?

可对于孩子来说,这试验品一般的人生和原生家庭所带来的所有痛与伤害,谁又能稍微给他们一点安慰呢?

这让我想起最近在热播的电视剧《都挺好》,姚晨饰演的苏明玉从小生活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中。

饭桌上的鸡腿,永远没有她的份。

大哥出国读书,二哥结婚买房,母亲不惜倾家荡产,可到了明玉身上,她本来可以上清华,却被母亲逼着去上免费的师范学校。

并对她说,“咱们家哪有那么多钱啊,一个女孩子,上这么好的学校有什么用,以后当个教师,工作稳定,离家还近。”

母亲的偏心从小到大从来没有过什么掩饰,反而总是赤裸裸地直击苏明玉内心最疼的地方。

“苏明玉,你是个女孩,你怎么能跟你两个哥哥比呢?我们只负责养你到十八岁,你以后还要嫁人,到老了,我们也不需要你养。”

“还委屈你啦?让你干点活怎么了?”

“你要有能耐,你就走啊,不用回来。”

“这是我家,我的房子,不愿意待滚出去。”

...... ......

苏明玉十八岁就和这个家划清界限,她靠着自己的努力,最终成了一个商界精英。

面对母亲的突然离世,明玉不得不又重新和自己的原生家庭产生联系,因为被亲情牵绊,再次被卷进苏家的种种纠葛之中。

即使事业成功,可以独当一面,原生家庭所带给她的伤害却也一刻都没有停止过。

就算那个伤害她的人已经永远离去,就算她还是会去母亲的墓前为她献上一束鲜花,这种矛盾始终不断折磨着她,她抑制不住地恨母亲,她也抑制不住地爱母亲,她更抑制不住渐渐成为那么像母亲的一个人。

她对自己说,“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逃不开躲不掉。你可以选择不原谅,但你也可以选择放下。”

对于孩子来说,真正令他们无法原谅的并不只是父母所带来的伤害本身,而是父母对自己所造成的伤害茫然而不自知。

是扎因的父母在法庭上说出的,“你有没有想过,这不是我们的错。我也是这样出生,这样长大,我做错了什么?”

是苏明玉母亲的讽刺,“给你养这么大,我们有罪了是不是?”

是如萨哈这样的人,她们死去了,人们只以为是遗憾的意外,就像她的丈夫在法庭上所说,“我继母也是年纪轻轻结婚的,她就在这里,活得好好的。”

是如苏明玉这样的人,最终成功了,人们却抢着替他们发声:命运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是急着把一个个孩子带到这个世界,在还没准备好成为父母之前。

是人们永远不承认原生家庭给孩子所带来的伤害,永远用“都挺好”来粉饰太平。

成年人的世界从来都不容易,他们的笑,笑中带泪。

他们或许带着伤,又或许也正在不知不觉地伤害着别人。

可孩子们,在他们成为无聊的大人之前,就让他们自由地笑吧。

毕竟孩子们干净又开心的笑脸,是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

就让他们,替自己笑吧。

▌电影《迦百农》男主角扎因的扮演者Al-Rafeea,2004年出生于叙利亚西南部城市达拉,后以难民身份与家人逃往黎巴嫩首都贝鲁特市并在那里居住了八年。拍摄《迦百农》期间,他12岁,并不识字。 电影在国际范围获得认可后,他得以与全家迁往挪威并在那里接受学校教育。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迦百农》:我们把你养大,我们还有罪了?

他像是有着大人的成熟,却被困在12岁的身体。

文|泠十三

知乎曾有一个热门问题:“穷人该不该生孩子?”

当一个12岁的男孩站上法庭,在不久前他因持刀伤人被判五年监禁。

而这一次,他要控告的是自己的父母,原因是他们给了他生命。

和父母不同,每一个孩子都没有选择是否出生的机会。

然而如果孩子可以选择,那么他们是否真的愿意降生到这个世界?

又或者,如果你是孩子,是否愿意选择自己这样的父母?

这个故事来自电影《迦百农》。

这部黎巴嫩的小众电影讲述的是万千人生中较为不幸的那一种,却也的确正在世界的每个角落真实地发生着。

扎因和他的家人们生活在黎巴嫩的贫民区里,家里除了父母,还有许许多多孩子。

他每天要去杂货店做送货工,用他那小小的身躯搬运煤气罐,也会和妹妹们去街头售卖果汁。还有的时候,他会和家人们一起用处方药制毒。

他们有自己的生存方式。

有时他会和其他男孩们混在一起抽烟;有时他会和妈妈去监狱探监,他的哥哥和表哥们都在里面;有时他也会看着校车微微愣神,然后继续干活。

他像是有着大人的成熟,却被困在12岁的身体。

早已见识过底层社会黑与恶的他,在黑暗中,依然有想要拼命保护的人,那就是他的妹妹萨哈。

他知道父母想要把只有11岁的女儿嫁给房东阿萨德,就是为了能够少交点房租。

他也知道,妹妹嫁过去只会成为一个奴隶。

扎因想带着妹妹逃离这个家,可不管他再怎么拼命,他依然只是个孩子,始终无法和父母抗衡。

最终,萨哈还是被带走了。

贫穷所带来的真正伤害不是贫穷本身,而是从来没有把孩子当作是一个“人”来看待。

不停地生,却从未好好地养。

孩子的内心世界父母从未用心体会过,反而自洽出一种“我已经为你做了够多”的自我满足感和“我这是为了你好”的自以为是来。

就像在法庭上,父亲为自己辩解,“这是为了让她摆脱痛苦。”

“和我在一起,她没有任何希望,她连睡觉的床都没有,吃的喝的都不够,也不能洗澡,电视也看不上。我对自己说,‘她嫁过去,起码能有大床睡,真正的床,有毯子的床,还有东西吃。’”

说的很对,可生活并不是从她出生的那一刻起,才开始变得这么苦的。

伤心又愤怒的扎因离开了家,本来想去奶奶家的他,在路上被一个游乐园吸引。

在这里,他遇到了一个清洁女工拉希尔。

拉希尔是个来自埃塞俄比亚的难民,她有一个儿子尤纳斯。拉希尔把他带回了家,扎因在这里得到了从未有过的爱与庇护。

这种日子贫穷却绝不能说不幸福,拉希尔把店里吃剩的蛋糕偷偷拿回家,三个人一起开心地吹蜡烛。

扎因把镜子放在窗户外,反射出邻居家电视里正在播放的动画,他抱着尤纳斯自导自演地给动画配音,尤纳斯开心地手舞足蹈。

可这份快乐很快就消失了,那一天拉希尔出门,就再也没有回来,她被关进了监狱,因为身份证明已经过期。

从此,扎因带着尤纳斯开始了流浪之旅。

刚开始扎因靠着些小聪明还能勉强生存下去,他还梦想着能够存下钱带着尤纳斯一起去瑞典,永远离开这里。

可后来他们没了住的地方,辛辛苦苦攒下的钱也没了。

走投无路的扎因只能把尤纳斯交给了一个看起来像是好人的阿斯普洛,他答应会给尤纳斯找一个好人家照顾,也会帮扎因前往瑞典。

扎因坐在镜子前流下眼泪,他终于明白,他不断地向命运抗争,到头来一切还是照旧。

他向天空不停挥动着拳头,却每一拳都像打在了棉花上面。

从前他保护不了自己的妹妹,如今他也保护不了这个孩子。

他和自己的父母有什么区别呢?

同样被生活逼得无路可走,最终还是把孩子卖了。

扎因回了家,却得知自己的妹妹萨哈已经死了。

她嫁过去两三个月就怀了孕,后来大出血死在了医院门口,医院怎么都不肯接收她。

因为她和扎因一样,都是没有身份证明的人。

父母从来没有拿他们当“人”看待,可其实他们还没出生,就已经死了。

他们在这个世界根本就不存在,不管他们在哪里,都注定要过着逃犯一般的生活。

扎因冲出家门,用刀刺向妹妹的丈夫阿萨德,为此他被判处五年监禁。

在说起萨哈时,扎因的父母在法庭上泪流不止,你能说他们不爱自己的女儿吗,爱这种东西,有时就是这么难以评断。

“我这一生都是奴隶,你还敢批评我?”

“你有什么权利批评我,你有我这种处境吗?”

母亲在法庭上嘶吼着,他们和自己的孩子一样,这辈子都深陷泥沼之中。

他们的血液里流淌着的根本不是什么贫穷,而是他们的孩子最终会变成像他们一样的大人,就像曾经的他们一样。

再怎么挣扎,始终上不了岸。

故事的结尾,母亲又怀孕了。

她告诉扎因,“当上帝拿走了你的一些东西,他会给你另外的东西,作为回报。”

她希望是个女孩,她会为她取名为萨哈。

这是压垮扎因的最后一棵稻草,她的女儿死去了,她也始终没有搞懂害死她的究竟是什么。

母亲把这个新孕育的孩子视为上天馈赠的礼物,而萨哈的死只是一场谁都不愿看到的意外。

就像电影中,神父来到监狱帮助大家振作精神,他们唱歌、跳舞、欢呼,短暂的快乐涌上心头,麻痹了眼前的痛苦。

母亲需要这种安慰,她改变不了自己的不幸,也拯救不了孩子的不幸,只能不断地用一个又一个新出生的孩子弥补伤口,或许有一个可以过上自己也一直梦想着的人生呢?

可对于孩子来说,这试验品一般的人生和原生家庭所带来的所有痛与伤害,谁又能稍微给他们一点安慰呢?

这让我想起最近在热播的电视剧《都挺好》,姚晨饰演的苏明玉从小生活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中。

饭桌上的鸡腿,永远没有她的份。

大哥出国读书,二哥结婚买房,母亲不惜倾家荡产,可到了明玉身上,她本来可以上清华,却被母亲逼着去上免费的师范学校。

并对她说,“咱们家哪有那么多钱啊,一个女孩子,上这么好的学校有什么用,以后当个教师,工作稳定,离家还近。”

母亲的偏心从小到大从来没有过什么掩饰,反而总是赤裸裸地直击苏明玉内心最疼的地方。

“苏明玉,你是个女孩,你怎么能跟你两个哥哥比呢?我们只负责养你到十八岁,你以后还要嫁人,到老了,我们也不需要你养。”

“还委屈你啦?让你干点活怎么了?”

“你要有能耐,你就走啊,不用回来。”

“这是我家,我的房子,不愿意待滚出去。”

...... ......

苏明玉十八岁就和这个家划清界限,她靠着自己的努力,最终成了一个商界精英。

面对母亲的突然离世,明玉不得不又重新和自己的原生家庭产生联系,因为被亲情牵绊,再次被卷进苏家的种种纠葛之中。

即使事业成功,可以独当一面,原生家庭所带给她的伤害却也一刻都没有停止过。

就算那个伤害她的人已经永远离去,就算她还是会去母亲的墓前为她献上一束鲜花,这种矛盾始终不断折磨着她,她抑制不住地恨母亲,她也抑制不住地爱母亲,她更抑制不住渐渐成为那么像母亲的一个人。

她对自己说,“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逃不开躲不掉。你可以选择不原谅,但你也可以选择放下。”

对于孩子来说,真正令他们无法原谅的并不只是父母所带来的伤害本身,而是父母对自己所造成的伤害茫然而不自知。

是扎因的父母在法庭上说出的,“你有没有想过,这不是我们的错。我也是这样出生,这样长大,我做错了什么?”

是苏明玉母亲的讽刺,“给你养这么大,我们有罪了是不是?”

是如萨哈这样的人,她们死去了,人们只以为是遗憾的意外,就像她的丈夫在法庭上所说,“我继母也是年纪轻轻结婚的,她就在这里,活得好好的。”

是如苏明玉这样的人,最终成功了,人们却抢着替他们发声:命运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是急着把一个个孩子带到这个世界,在还没准备好成为父母之前。

是人们永远不承认原生家庭给孩子所带来的伤害,永远用“都挺好”来粉饰太平。

成年人的世界从来都不容易,他们的笑,笑中带泪。

他们或许带着伤,又或许也正在不知不觉地伤害着别人。

可孩子们,在他们成为无聊的大人之前,就让他们自由地笑吧。

毕竟孩子们干净又开心的笑脸,是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

就让他们,替自己笑吧。

▌电影《迦百农》男主角扎因的扮演者Al-Rafeea,2004年出生于叙利亚西南部城市达拉,后以难民身份与家人逃往黎巴嫩首都贝鲁特市并在那里居住了八年。拍摄《迦百农》期间,他12岁,并不识字。 电影在国际范围获得认可后,他得以与全家迁往挪威并在那里接受学校教育。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