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环渤海大湾区来临?一强四弱背后阻力重重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环渤海大湾区来临?一强四弱背后阻力重重

环渤海大湾区有优势,弱点也很突出.

文|创邑icity

不久前,《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发布,使得城市圈和湾区经济成为热点词汇。

今年的两会又将区域协调发展的关注度抬升到一个新高度,内容涵盖了中国几个核心经济圈。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密集提出促进粤港澳大湾区规则衔接、通过海南自贸试验区探索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等,着墨点都在区域协调发展上。

当然,环渤海地区也不能落下。政府工作报告着重强调,京津冀发展重在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趁着热度,连玉明委员在两会上提出构建环渤海大湾区的议案,将渤海湾地区协同发展的话题再次抛了出来。

连玉明的环渤海大湾区构想

从政策信号来看,高层对环渤海地区协同发展已经释放了积极信号。

最近的相关政策是在2018年11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明确以北京、天津为中心引领京津冀城市群发展,带动环渤海地区协同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连玉明认为,在这一背景下,可以超前谋划和推动构建环渤海大湾区,进一步拓展京津冀的疏解战略和湾区经济。因此,连玉明委员趁着两会的关键词热度,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提交了聚焦京津冀发展的多份议案。

按照连玉明的设想,未来30年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战略布局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以形成北京“一核两翼”城市新骨架为标志,解决“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的重大问题;二是以建设中国(京津冀)自由贸易港为重大突破口,推动京津冀更高层次协同发展问题;三是以北京、天津为中心引领京津冀城市群发展,推动构建环渤海大湾区问题。

环渤海大湾区有优势,弱点也很突出

首先,先看一看连玉明委员对环渤海大湾区的范围是如何界定的。

连玉明认为,构想中的环渤海大湾区是环渤海地区的核心区域和对外开放战略前沿,包括京津冀协同发展区、辽中南地区和山东半岛地区。

涉及城市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和辽宁省沈阳、大连、鞍山、抚顺、本溪、营口、锦州、铁岭、丹东、辽阳、盘锦,以及山东省济南、青岛、烟台、潍坊、淄博、威海、德州、东营等城市。

在环渤海建立大湾区,有什么区位优势?

连玉明分析优势有如下几点:

第一,环渤海的海域很宽阔,京津冀一体化使其腹地也很丰富。

第二,世界经济的中心正从欧美转向亚太地区,而东北亚地区是亚太经济的中心。

第三,东北振兴也需要引擎,环渤海将辽东南包括进来,可以成为东北振兴的新引擎。

第四,环渤海大湾区可以与长三角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共同形成统筹国内国际、协调东中西和南北方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但是与粤港澳大湾区相比,环渤海地区的协调发展基础条件相对较差,面对着更大的阻力。

第一,环渤海地区虽然腹地丰富,但产业发展极度不平衡,产业协调发展难度大。

环渤海地区间产业鸿沟巨大。北京在高新技术产业和经济实力方面均具有绝对的强势地位;天津多年来主要由工业投资驱动经济发展严重偏科;山东、河北、辽宁的产业发展均过于依赖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产业较为粗放,高新技术产业难以发展。

一强四弱局面的背后,使得产业协调难度极大。

第二,环渤海地区几大城市群多年来定位不明确,同质化竞争严重。

北京的优势明显,但北京与津冀鲁辽四地在产业发展上缺乏互补定位,不具备互补性。津冀鲁辽多依托港口布局,堆积大量石化、钢铁、能源、电力、船舶、汽车、装备制造业等过剩产能,竞争大于合作。由于未能形成合理分工,也导致各城市间争夺腹地现象严重。

第三,环渤海地区缺乏创新意识,市场化不到位,官本位思想阻碍区域发展。

除北京外,环渤海大湾区并不具备粤港澳地区城市的开拓意识和创新思维。反观粤港澳大湾区的几个重要支点成城市,无论是一线城市广州、改革开放的窗口深圳,亚洲四小龙之一香港,还是博彩经济闻名全球的澳门,其思想开放程度和创新思维均是环渤海地区无法比拟的。

辽宁的问题在于,对国有经济依赖严重,市场化程度不高,官本位思想严重,体制僵化,营商环境糟糕。尽管振兴东三省的呼声已久,但“投资不过山海关”的魔咒没有破除。

山东经济虽然在近年来取得一些成绩,但严重的官本位思想严重阻碍了经济活力。山东本地精英不愿投身创业,而是热衷于做公务员。很多企业家把“与政府搞好关系”看得极为重要,与重视技术发展相比,他们不得不更重视政商关系。

天津的计划经济观念根深蒂固,这造成产业结构偏重偏旧、新动能增长点青黄不接、资源环境难以为继。

河北的问题是积重难返,与计划经济思维的影响相关,长期依靠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高新技术产业动力发展不足。

第四,渤海大湾区仍处于工业经济阶段,服务业占比低。

产业结构是衡量经济发展阶段的标准之一。渤海大湾区附近省市的第三产业比重大多不到60%,而世界三大湾区三产比重均高于80%。就整体而言,渤海大湾区在本国范围内的资源配置能力和影响力不仅离世界一流水平还有较大距离,甚至比国内的粤港澳大湾区和浙江大湾区也相距很远。

第五,湾区内部分省市有被边缘化的风险。

在近几年的区域国家战略中,渤海湾附近的部分省市处境尴尬。“一带一路”倡议跨越了中国许多地域,却较少触及渤海附近的山东、辽宁等地,渤海地区可谓是处在了此倡议边缘地带;如果能建立环渤海湾大湾区对接“一带一路”倡议,则可以化劣势为优势,西有“一带一路”,东有韩国、朝鲜,海洋经济大有可为。

世界三大成熟湾区的发展经验,不难看出,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完善的金融系统和超高的开放程度是湾区经济高度发达的共同特点。这些或许对渤海大湾区的规划与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环渤海大湾区来临?一强四弱背后阻力重重

环渤海大湾区有优势,弱点也很突出.

文|创邑icity

不久前,《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发布,使得城市圈和湾区经济成为热点词汇。

今年的两会又将区域协调发展的关注度抬升到一个新高度,内容涵盖了中国几个核心经济圈。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密集提出促进粤港澳大湾区规则衔接、通过海南自贸试验区探索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等,着墨点都在区域协调发展上。

当然,环渤海地区也不能落下。政府工作报告着重强调,京津冀发展重在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趁着热度,连玉明委员在两会上提出构建环渤海大湾区的议案,将渤海湾地区协同发展的话题再次抛了出来。

连玉明的环渤海大湾区构想

从政策信号来看,高层对环渤海地区协同发展已经释放了积极信号。

最近的相关政策是在2018年11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明确以北京、天津为中心引领京津冀城市群发展,带动环渤海地区协同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连玉明认为,在这一背景下,可以超前谋划和推动构建环渤海大湾区,进一步拓展京津冀的疏解战略和湾区经济。因此,连玉明委员趁着两会的关键词热度,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提交了聚焦京津冀发展的多份议案。

按照连玉明的设想,未来30年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战略布局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以形成北京“一核两翼”城市新骨架为标志,解决“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的重大问题;二是以建设中国(京津冀)自由贸易港为重大突破口,推动京津冀更高层次协同发展问题;三是以北京、天津为中心引领京津冀城市群发展,推动构建环渤海大湾区问题。

环渤海大湾区有优势,弱点也很突出

首先,先看一看连玉明委员对环渤海大湾区的范围是如何界定的。

连玉明认为,构想中的环渤海大湾区是环渤海地区的核心区域和对外开放战略前沿,包括京津冀协同发展区、辽中南地区和山东半岛地区。

涉及城市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和辽宁省沈阳、大连、鞍山、抚顺、本溪、营口、锦州、铁岭、丹东、辽阳、盘锦,以及山东省济南、青岛、烟台、潍坊、淄博、威海、德州、东营等城市。

在环渤海建立大湾区,有什么区位优势?

连玉明分析优势有如下几点:

第一,环渤海的海域很宽阔,京津冀一体化使其腹地也很丰富。

第二,世界经济的中心正从欧美转向亚太地区,而东北亚地区是亚太经济的中心。

第三,东北振兴也需要引擎,环渤海将辽东南包括进来,可以成为东北振兴的新引擎。

第四,环渤海大湾区可以与长三角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共同形成统筹国内国际、协调东中西和南北方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但是与粤港澳大湾区相比,环渤海地区的协调发展基础条件相对较差,面对着更大的阻力。

第一,环渤海地区虽然腹地丰富,但产业发展极度不平衡,产业协调发展难度大。

环渤海地区间产业鸿沟巨大。北京在高新技术产业和经济实力方面均具有绝对的强势地位;天津多年来主要由工业投资驱动经济发展严重偏科;山东、河北、辽宁的产业发展均过于依赖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产业较为粗放,高新技术产业难以发展。

一强四弱局面的背后,使得产业协调难度极大。

第二,环渤海地区几大城市群多年来定位不明确,同质化竞争严重。

北京的优势明显,但北京与津冀鲁辽四地在产业发展上缺乏互补定位,不具备互补性。津冀鲁辽多依托港口布局,堆积大量石化、钢铁、能源、电力、船舶、汽车、装备制造业等过剩产能,竞争大于合作。由于未能形成合理分工,也导致各城市间争夺腹地现象严重。

第三,环渤海地区缺乏创新意识,市场化不到位,官本位思想阻碍区域发展。

除北京外,环渤海大湾区并不具备粤港澳地区城市的开拓意识和创新思维。反观粤港澳大湾区的几个重要支点成城市,无论是一线城市广州、改革开放的窗口深圳,亚洲四小龙之一香港,还是博彩经济闻名全球的澳门,其思想开放程度和创新思维均是环渤海地区无法比拟的。

辽宁的问题在于,对国有经济依赖严重,市场化程度不高,官本位思想严重,体制僵化,营商环境糟糕。尽管振兴东三省的呼声已久,但“投资不过山海关”的魔咒没有破除。

山东经济虽然在近年来取得一些成绩,但严重的官本位思想严重阻碍了经济活力。山东本地精英不愿投身创业,而是热衷于做公务员。很多企业家把“与政府搞好关系”看得极为重要,与重视技术发展相比,他们不得不更重视政商关系。

天津的计划经济观念根深蒂固,这造成产业结构偏重偏旧、新动能增长点青黄不接、资源环境难以为继。

河北的问题是积重难返,与计划经济思维的影响相关,长期依靠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高新技术产业动力发展不足。

第四,渤海大湾区仍处于工业经济阶段,服务业占比低。

产业结构是衡量经济发展阶段的标准之一。渤海大湾区附近省市的第三产业比重大多不到60%,而世界三大湾区三产比重均高于80%。就整体而言,渤海大湾区在本国范围内的资源配置能力和影响力不仅离世界一流水平还有较大距离,甚至比国内的粤港澳大湾区和浙江大湾区也相距很远。

第五,湾区内部分省市有被边缘化的风险。

在近几年的区域国家战略中,渤海湾附近的部分省市处境尴尬。“一带一路”倡议跨越了中国许多地域,却较少触及渤海附近的山东、辽宁等地,渤海地区可谓是处在了此倡议边缘地带;如果能建立环渤海湾大湾区对接“一带一路”倡议,则可以化劣势为优势,西有“一带一路”,东有韩国、朝鲜,海洋经济大有可为。

世界三大成熟湾区的发展经验,不难看出,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完善的金融系统和超高的开放程度是湾区经济高度发达的共同特点。这些或许对渤海大湾区的规划与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