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玩物】感受非入耳式聆听:“黑科技”骨传导耳机的初体验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玩物】感受非入耳式聆听:“黑科技”骨传导耳机的初体验

在听力损失越来越年轻化、耳机的使用场景趋于多样化的背景下,骨传导技术不失为“黑科技”耳机的一种良好选择。

记者 | 林北辰

骨传导耳机的应用可以追溯到二战时期,美军陆军通信兵团曾委托供应商开发通信设备,要求能在战场的噪声中提供清晰的声音,骨传导技术从此步入军用领域。

将近一个世纪过去了,消费级耳机市场趋于繁荣,工业技术克服了骨传导传感器过大的难关,将骨传导耳机带入消费市场。

骨传导作为一种声音传导方式,将声音转化为不同频率的机械振动,通过人的颅骨、骨迷路、内耳淋巴液传递、螺旋器、听神经、听觉中枢来传递声波。传统耳机利用空气中的声波传导,以内置喇叭的方式实现音乐播放,而骨传导技术将扬声器、收音的过程改为骨头传递。

在听力损失越来越年轻化、耳机的使用场景趋于多样化的背景下,骨传导技术不失为“黑科技”耳机的一种良好选择。

一款来自日本的BoCo非入耳式聆听耳机在3月3日世界爱耳日当天登录了中国市场。BoCo声称,公司的工程师已经做出了世界上最小的骨传导传感器,直径达到10mm,且传感器为全金属材质,领先世界所有其他同类型厂家。

BoCo株式会社联合创始人谢端明

BoCo的耳机产品分为消费级For Music与沟通会话用For Communication两条线;其中,For Music消费级别骨传导分为挂耳式、夹耳式,头戴式三大类,其中还有有线与蓝牙的区别,For Communication聚焦于沟通会话用途,帮助耳膜损坏的听力障碍者利用骨头接收到声音。

比起技术上的突破,新颖的设计和使用感让我对这款“黑科技”耳机更加期待。

WR-5挂耳式耳机外形形似一个钩子,耳机从耳后向前佩戴,分别在耳廓前后方有两处固定点,保证耳机的稳定;WR-3夹耳式则只有一个固定点,上耳夹放入耳垂上方的凹进处,下耳夹能够上下摆动以调整夹力点。两款均为PC材质,有黑、白两色可供选择,并配置了更换配件以适应不同大小的耳朵。

BoCo挂耳式耳机

初拿上手,我的第一感受是两款耳机未免过轻了,毕竟搭载了获得多项专利的骨传导金属传感器,耳机自重却只有12g,听筒、耳夹之外,耳机的包线与音量调节键都做了极简处理。

BoCo挂脖式蓝牙耳机,夹耳式

相比之下,挂脖式蓝牙耳机的挂脖装置更为厚重,但这款蓝牙耳机的精髓依然在于非入耳式的听筒,挂耳式、夹耳式两款听筒能共用一个挂脖装置,续航时间10小时。也就是说,只需要多配备一款听筒,就能买到两款不同的骨传导蓝牙耳机。

上耳之后,BoCo骨传导耳机确实实现了音乐与聊天两种场景的融合。边听音乐边采访是我此前没有过的体验,音乐从骨头里传来,人声从空气中传播,但两种声音共同传进声道,即使把音乐开至最大,我也能听见对方在说些什么。

比起夹耳式设计,挂耳式耳机的“环绕声”效果似乎更加明显。这是由于两款耳机传导的骨头不一样,夹耳式触碰的是对耳廓内、耳垂上方的骨头,挂耳式则作用于耳廓后方的软骨处,二者均支持户外运动等多场景使用,官方介绍并没有为耳机框定特殊的使用场景。

BoCo挂耳式骨传导耳机

产品使用之后,我们和BoCo株式会社创始人之一——旅日华人谢端明聊了聊BoCo耳机研发、定价和创业的故事。初入中国市场的一年,谢端明没有将目标定得太高,预计年内卖出三万件产品,开店3000家,但言谈中,他表示出对中国市场的热切关注和骨传导的信心,他认为这是改善传统耳机体验感的更优解。

以下为采访实录:

界面新闻:目前这几款耳机的售价是多少?BoCo进入中国市场之后,主要的销售渠道是线上还是线下?

谢端明:目前,BoCo的产品支持线下体验店与微信小程序的线上购买,有线款WR-5挂耳式耳机售价899元,有线款WR-3夹耳式耳机售价699元,BT-5蓝牙耳机售价1299元。对于销售渠道,我们的说法是线下线上,反过来说,我们是体验型的产品,一定是需要体验的,所以虽然目前我们自己不会开店,但会和很多地方,很多类型企业进行合作开体验店,计划2019年在全国实现3000家店铺的覆盖。

界面新闻:对今年的销售状况有哪些期待?

谢端明:3月3号世界爱耳日,我们第一家合作的线下体验店会在杭州大厦开业, 2019年我们保守估计销售额在3000万人民币。平均单价按1000元计算,就是3万件左右。由于沟通会话用的产品单价更高,所以真正意义上来说,每件产品的单价不到1000元。

界面新闻:是否考虑在中国建立研发实验室?生产环节还是保留在日本吗?

谢端明:当然有考虑,因为我们现在在中国市场刚开始,我们的基础是机遇核心技术,但国内市场这么大,而且各种应用领域是很广的,也有非常优秀的资源,所以当然是会考虑的。

生产环节的芯片制造这块暂时还是会在日本,因为它要求很高,比如零部件加工,不是说国内完全做不了,但很多零部件是非常困难的,有整个供应链上的考虑,因为它是模拟技术,纯机械加工技术。

界面新闻:研发过程中遇到过哪些困难?

谢端明:太多了。比如说当时研发这个耳机时,怎样才能让它充分贴住耳朵?现在你看了这个形状觉得很有道理,但当时还没有设计出来时,我们遇到过各种壁垒和尝试,有人说拧上去,对女孩子还好,但对男性来说这就不太可能;还有提出用磁铁夹上去,磁铁压力是固定的,可能用半小时就很痛了。而我们现在这个设计,是随机可以进行调整的,上边这个挂钩在研发时是没有的,当时就是因为怎么夹耳机还是很容易掉下来,所以就想到在上面加一个挂钩,这就比普通耳机强多了。我们做的都是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所以挑战是非常多的。

界面新闻:为什么说BoCo的传感器是超前的?

谢端明:第一是我们通过现在的技术实现了这个结构的功能,至于为什么这个结构的功能这么领先,这是通过医学和脑科学、神经科学进行综合解析后才能清楚,比如A先生是某种级别的听力失聪者,别的骨传导助听器没能让他听见,但用BOCO的听见了,说实话我们不好去解释这个具体的机理,因为现在医学和脑科学上,对这个领域也没有完全弄明白,我们只知道一个现实的结果。但是非要这么说的话,我们能解释的是我们的频率带宽,对外公布4-40000赫兹,这是全世界没有人能做到的,是硬指标之一,为什么是这个数值呢?我们用的Keyence(日本一家很有名的测量公司),它的激光测试仪下限是4赫兹,上限是40000赫兹,这是第三方公司对我们测量的结果,人的听力极限16-20000赫兹(用耳膜),科学上没有手段可以证明人的身体能听到2W赫兹,估计耳朵再好的普通人高频也就听到1万6赫兹到1万7赫兹,实际上科学上还没有证明人类能听到2W赫兹的声音,耳朵是听不到的,应该是靠身体其它部位的感受。

所以我们认为,我们的频率带宽是硬指标之一,第二个我们的传感器可以让电信号输入到脑波中去。中国有2亿听力障碍者,助听器拥有率5%,日本是14.4%,都不高,日常使用率只有1/3,也就是说中国2亿听力障碍者日常使用助听器的比率只有1.66%,你说这个市场有多大呢?

界面新闻:那你们的出货量如何?

谢端明:为了实现大批量的出货量,我们自己研发了全自动的机器人式的精准生产技术,所以市场有需求,我们的产量就能跟得上。

一台机器人月产量可以达到8万个芯片,也就是4万套产品,也就是说如果一个月需要40万套产品,我们只要配备10台设备就可以了。而且设备都是自己研发生产的,我们可以根据需要增加设备。我们一台设备比一张会议桌还要小一些,所占空间很小,而且1个人可以看两台设备,可以说就是全自动的。

界面新闻:作为在日本建立公司的中国人,您能不能谈一下当初的创业故事?

谢端明:BoCo的故事要从遇到我们的联合创始人,也是CTO 中谷先生开始,他也是BoCo芯片的发明人。 2010年我第一次见到他,当时他已经在日本的这个领域很有名,他用另一款传感器加到一个翻盖式手机里,翻盖式的手机输出功率比较大,他放在我的脑门上,听了一会后我很惊讶:“这是什么!”我的手指尖都能听到声音,就好像站在瀑布下,所有的水冲遍全身,但是我听的是音乐。当时给了我巨大的震撼。后来我才知道传感器在世界上的历史,以及他发明的这个传感器,技术含量有多高。我就觉得这个技术必须产业化,技术和产业化是两个概念,产业化的目的就是要造福人类,当时我们就想得很清楚。

2015年2月,联合国世卫组织发布了上一个版本的年轻人失聪风险警告,我们认识到必须要做这件事,规避听力失聪风险,同时造福现在80%-90%没有任何辅助手段的听力障碍人士。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玩物】感受非入耳式聆听:“黑科技”骨传导耳机的初体验

在听力损失越来越年轻化、耳机的使用场景趋于多样化的背景下,骨传导技术不失为“黑科技”耳机的一种良好选择。

记者 | 林北辰

骨传导耳机的应用可以追溯到二战时期,美军陆军通信兵团曾委托供应商开发通信设备,要求能在战场的噪声中提供清晰的声音,骨传导技术从此步入军用领域。

将近一个世纪过去了,消费级耳机市场趋于繁荣,工业技术克服了骨传导传感器过大的难关,将骨传导耳机带入消费市场。

骨传导作为一种声音传导方式,将声音转化为不同频率的机械振动,通过人的颅骨、骨迷路、内耳淋巴液传递、螺旋器、听神经、听觉中枢来传递声波。传统耳机利用空气中的声波传导,以内置喇叭的方式实现音乐播放,而骨传导技术将扬声器、收音的过程改为骨头传递。

在听力损失越来越年轻化、耳机的使用场景趋于多样化的背景下,骨传导技术不失为“黑科技”耳机的一种良好选择。

一款来自日本的BoCo非入耳式聆听耳机在3月3日世界爱耳日当天登录了中国市场。BoCo声称,公司的工程师已经做出了世界上最小的骨传导传感器,直径达到10mm,且传感器为全金属材质,领先世界所有其他同类型厂家。

BoCo株式会社联合创始人谢端明

BoCo的耳机产品分为消费级For Music与沟通会话用For Communication两条线;其中,For Music消费级别骨传导分为挂耳式、夹耳式,头戴式三大类,其中还有有线与蓝牙的区别,For Communication聚焦于沟通会话用途,帮助耳膜损坏的听力障碍者利用骨头接收到声音。

比起技术上的突破,新颖的设计和使用感让我对这款“黑科技”耳机更加期待。

WR-5挂耳式耳机外形形似一个钩子,耳机从耳后向前佩戴,分别在耳廓前后方有两处固定点,保证耳机的稳定;WR-3夹耳式则只有一个固定点,上耳夹放入耳垂上方的凹进处,下耳夹能够上下摆动以调整夹力点。两款均为PC材质,有黑、白两色可供选择,并配置了更换配件以适应不同大小的耳朵。

BoCo挂耳式耳机

初拿上手,我的第一感受是两款耳机未免过轻了,毕竟搭载了获得多项专利的骨传导金属传感器,耳机自重却只有12g,听筒、耳夹之外,耳机的包线与音量调节键都做了极简处理。

BoCo挂脖式蓝牙耳机,夹耳式

相比之下,挂脖式蓝牙耳机的挂脖装置更为厚重,但这款蓝牙耳机的精髓依然在于非入耳式的听筒,挂耳式、夹耳式两款听筒能共用一个挂脖装置,续航时间10小时。也就是说,只需要多配备一款听筒,就能买到两款不同的骨传导蓝牙耳机。

上耳之后,BoCo骨传导耳机确实实现了音乐与聊天两种场景的融合。边听音乐边采访是我此前没有过的体验,音乐从骨头里传来,人声从空气中传播,但两种声音共同传进声道,即使把音乐开至最大,我也能听见对方在说些什么。

比起夹耳式设计,挂耳式耳机的“环绕声”效果似乎更加明显。这是由于两款耳机传导的骨头不一样,夹耳式触碰的是对耳廓内、耳垂上方的骨头,挂耳式则作用于耳廓后方的软骨处,二者均支持户外运动等多场景使用,官方介绍并没有为耳机框定特殊的使用场景。

BoCo挂耳式骨传导耳机

产品使用之后,我们和BoCo株式会社创始人之一——旅日华人谢端明聊了聊BoCo耳机研发、定价和创业的故事。初入中国市场的一年,谢端明没有将目标定得太高,预计年内卖出三万件产品,开店3000家,但言谈中,他表示出对中国市场的热切关注和骨传导的信心,他认为这是改善传统耳机体验感的更优解。

以下为采访实录:

界面新闻:目前这几款耳机的售价是多少?BoCo进入中国市场之后,主要的销售渠道是线上还是线下?

谢端明:目前,BoCo的产品支持线下体验店与微信小程序的线上购买,有线款WR-5挂耳式耳机售价899元,有线款WR-3夹耳式耳机售价699元,BT-5蓝牙耳机售价1299元。对于销售渠道,我们的说法是线下线上,反过来说,我们是体验型的产品,一定是需要体验的,所以虽然目前我们自己不会开店,但会和很多地方,很多类型企业进行合作开体验店,计划2019年在全国实现3000家店铺的覆盖。

界面新闻:对今年的销售状况有哪些期待?

谢端明:3月3号世界爱耳日,我们第一家合作的线下体验店会在杭州大厦开业, 2019年我们保守估计销售额在3000万人民币。平均单价按1000元计算,就是3万件左右。由于沟通会话用的产品单价更高,所以真正意义上来说,每件产品的单价不到1000元。

界面新闻:是否考虑在中国建立研发实验室?生产环节还是保留在日本吗?

谢端明:当然有考虑,因为我们现在在中国市场刚开始,我们的基础是机遇核心技术,但国内市场这么大,而且各种应用领域是很广的,也有非常优秀的资源,所以当然是会考虑的。

生产环节的芯片制造这块暂时还是会在日本,因为它要求很高,比如零部件加工,不是说国内完全做不了,但很多零部件是非常困难的,有整个供应链上的考虑,因为它是模拟技术,纯机械加工技术。

界面新闻:研发过程中遇到过哪些困难?

谢端明:太多了。比如说当时研发这个耳机时,怎样才能让它充分贴住耳朵?现在你看了这个形状觉得很有道理,但当时还没有设计出来时,我们遇到过各种壁垒和尝试,有人说拧上去,对女孩子还好,但对男性来说这就不太可能;还有提出用磁铁夹上去,磁铁压力是固定的,可能用半小时就很痛了。而我们现在这个设计,是随机可以进行调整的,上边这个挂钩在研发时是没有的,当时就是因为怎么夹耳机还是很容易掉下来,所以就想到在上面加一个挂钩,这就比普通耳机强多了。我们做的都是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所以挑战是非常多的。

界面新闻:为什么说BoCo的传感器是超前的?

谢端明:第一是我们通过现在的技术实现了这个结构的功能,至于为什么这个结构的功能这么领先,这是通过医学和脑科学、神经科学进行综合解析后才能清楚,比如A先生是某种级别的听力失聪者,别的骨传导助听器没能让他听见,但用BOCO的听见了,说实话我们不好去解释这个具体的机理,因为现在医学和脑科学上,对这个领域也没有完全弄明白,我们只知道一个现实的结果。但是非要这么说的话,我们能解释的是我们的频率带宽,对外公布4-40000赫兹,这是全世界没有人能做到的,是硬指标之一,为什么是这个数值呢?我们用的Keyence(日本一家很有名的测量公司),它的激光测试仪下限是4赫兹,上限是40000赫兹,这是第三方公司对我们测量的结果,人的听力极限16-20000赫兹(用耳膜),科学上没有手段可以证明人的身体能听到2W赫兹,估计耳朵再好的普通人高频也就听到1万6赫兹到1万7赫兹,实际上科学上还没有证明人类能听到2W赫兹的声音,耳朵是听不到的,应该是靠身体其它部位的感受。

所以我们认为,我们的频率带宽是硬指标之一,第二个我们的传感器可以让电信号输入到脑波中去。中国有2亿听力障碍者,助听器拥有率5%,日本是14.4%,都不高,日常使用率只有1/3,也就是说中国2亿听力障碍者日常使用助听器的比率只有1.66%,你说这个市场有多大呢?

界面新闻:那你们的出货量如何?

谢端明:为了实现大批量的出货量,我们自己研发了全自动的机器人式的精准生产技术,所以市场有需求,我们的产量就能跟得上。

一台机器人月产量可以达到8万个芯片,也就是4万套产品,也就是说如果一个月需要40万套产品,我们只要配备10台设备就可以了。而且设备都是自己研发生产的,我们可以根据需要增加设备。我们一台设备比一张会议桌还要小一些,所占空间很小,而且1个人可以看两台设备,可以说就是全自动的。

界面新闻:作为在日本建立公司的中国人,您能不能谈一下当初的创业故事?

谢端明:BoCo的故事要从遇到我们的联合创始人,也是CTO 中谷先生开始,他也是BoCo芯片的发明人。 2010年我第一次见到他,当时他已经在日本的这个领域很有名,他用另一款传感器加到一个翻盖式手机里,翻盖式的手机输出功率比较大,他放在我的脑门上,听了一会后我很惊讶:“这是什么!”我的手指尖都能听到声音,就好像站在瀑布下,所有的水冲遍全身,但是我听的是音乐。当时给了我巨大的震撼。后来我才知道传感器在世界上的历史,以及他发明的这个传感器,技术含量有多高。我就觉得这个技术必须产业化,技术和产业化是两个概念,产业化的目的就是要造福人类,当时我们就想得很清楚。

2015年2月,联合国世卫组织发布了上一个版本的年轻人失聪风险警告,我们认识到必须要做这件事,规避听力失聪风险,同时造福现在80%-90%没有任何辅助手段的听力障碍人士。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