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旧金山湾区华人资讯
大家对加州的硅谷都有些什么印象?
高科技人才向往的圣地
培育科技富豪的摇篮
初创公司的助推器
全球顶尖高新技术公司扎堆的王国……
那硅谷的“码农”在你眼里又是什么样呢?
具有竞争力的高薪
工作环境高大上
有房有车,生活舒适
身边围绕的都是一帮精英人才……
相信有许多人都和你我一样,戴着玫瑰色的眼镜,看待硅谷(Silicon Valley)和硅谷高科技工作者(俗称码农)的一切。
在大家的印象中,硅谷是这样的
全球顶尖科技公司扎堆
身边全是各种大佬精英
在高大上的公司上班
硅谷的“码农”是这样的
住着花园洋房
开着最新的能源电动汽车
抢手的单身贵族,亮出硅谷精(码)英(农)的身份,美女都会对你放闪
那硅谷的一切到底是不是大家想象中的那样光鲜亮丽?
只有身在硅谷的码农才能告诉你真实的答案。
高房价催生的码农社区
兴冲冲来到硅谷,首先得找个落脚点吧。
结果街上一转,被租金吓了一跳,这不是打劫吧!
在这里1B居室的公寓平均租金为3360美元,对于刚在硅谷稳住脚的小码农来讲,入门平均91,738美元的年薪相当大一部分,已经奉献给房租了。
想着抱怨几句,就会有人劝你:谁让湾区是全美最有竞争力的房产市场之一呢,这里住房短缺,房价高昂,还节节攀升。
别说花园洋房了,能找到个价廉物美的房子都算你厉害。
不过不要沮丧,毕竟超6成的兄弟姐妹们都表示买不起房,早早就断了念头。
不过也别着急,很快我们就打听到了一个好地方--内盖夫(Negev),对于码农们来讲一点都不陌生,这里汇集了许许多多在高科技公司上班的人,是大家共同生活的社区。
内盖夫里有许多这样的住宅楼,分为3层,共有50间屋子。
每间屋子会住多个人,大家一般为了节约房费都会选择和别人分享一张上下床,月租金1900美元。
租客有软硬件工程师、UI设计师、数据分析师、VR工程师等等,大多都是不到30岁的小伙伴,一样怀揣着梦想,和一颗急切想出人头地的雄心。
内盖夫很为码农们创建了这样一个社区感到自豪,觉得既解决了住宿问题,还方便小伙伴之间交流,迸发更多灵感和创意,简直就是高科技人才的孵化地。
平时下了班,大家伙经常聚集在一起讨论讨论编码怎么写,交流一下最近有什么好创意之类的。
到了周末,还有免费的餐点可以吃,顺便一起开个趴体娱乐一下。
大家都觉得这根本和原来上大学没什么区别么,感觉依然生活在兄弟会的房子里。
不过这种集体生活还是更适合我们这些小年轻,很多拖家带口的老码农就没办法入住了。
可是出了内盖夫,外面的房子太贵承担不了,于是他们开始想各种招来应对。
像德州的Micah因为工作关系,和老婆孩子一起搬到硅谷。
事先他们就打听到硅谷的高房价,于是机智的Micah还在德州的时候,就给全家建了栋小巧的活动房,并把它硬生生拉到了硅谷。
你一定好奇,是怎么做到的呢?
没错就是这么一路开着Highway高速,把房子给拖了过来,美国式简单粗暴!
(网络图片)
房车里面应有尽有,房子问题解决了,再找个能稳定停放的地儿就齐了。
像Micah这样,被硅谷房价逼的自建房的人不在少数。
D'Andrea一家最近刚升级做父母,当初从芝加哥“开到”硅谷的移动房,现在感觉有点拥挤了。
他们说虽然空间狭小,但是已经挺满足了,何况在谷歌的停车场上还有许多战友和他们一样住着这样的小房车。
不是在上班
就是在上下班的路上
住不惯停车场和移动房的码农们,宁可选择郊区,也要买套房!
虽然房费节省了,但是路费可是蹭蹭的上涨。
每天上下班,都要忍受路上没完没了的堵车,硅谷糟糕的交通情况困扰着每个人,对于那些长期通勤的同事来讲,每天花费2、3个小时在班车上都很正常。
所以,在硅谷,
每个人都离不开车,但是每个人都讨厌车。
出了公司,不知道去哪儿
硅谷不仅房子贵,哪儿哪儿都贵。
为什么码农们都看重公司的食堂和休闲环境,出了公司,剩下的钱够去哪儿?
工资的大头都用来支付房租了,剩下的钱也不够在这个消费水平令人发指的城市干点什么了。
下一次馆子平均要75-100美元,随便娱乐一下上百刀就没了。
想想还是公司好,有吃有喝,大点的公司更是还有游戏室之类的,宅男就是这么炼成的。
没妹子的别来硅谷
如果有人准备去硅谷工作,想让前辈给点建议,可能听到最多的就是
没女票的别来,没女票的别来,没女票的别来!
在高科技这个行业里,依然是男多多多女少。虽然硅谷的公司一直都说要男女均衡,但男女比例失调的现实就摆在眼前,令单身汉们头疼不已。
在这里,码农们想约个会是相当的不容易,女生少到什么程度,大家都开玩笑说比理工科大学还严重,你在国内理工院校都没找到妹子,还指望在硅谷就能找到了?
美女们青睐的是那些身价上亿的顶尖明星创业者,和别人一样年薪拿个普通6位数,哪有什么核心竞争力。
有刚来的“无知”小码农们兴冲冲的参加硅谷的联谊趴体,结果去了后,三四十个IT男围绕着仅有的三四个IT女身边,那难度快赶上去世界500强面试了。
群英汇聚,人才吸引人才
要说硅谷确实是个人才聚集地,这里汇集着世界各国的精英。
不用担心找不到和你有共同话题的人,这边有各种大神,无论你擅长哪个领域,哪怕是奇怪冷僻的兴趣点,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和你一起愉快的聊起来。
虽然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硅谷附近有着众多名校,但是持续学习的这种理念已经融入到了硅谷的文化中。
硅谷人对新生事物和知识的求知欲和渴望度比起其他地方来讲浓厚许多,这也是吸引各种人才的一个原因,在高新技术领域一直都走在前沿。
马拉松式的工作状态
虽然美国人准时上下班的观念非常强,但是在硅谷想找一份典型的朝九晚五工作,那可能这里就不是很适合你。
很多码农都在面试时候遇到过这样的情况,面试官会“好心”的提醒你,一周工作时间最少要55-60个小时,进了公司对一周40小时的工作时间还是不要抱有太多幻想。
前Uber工程师福勒就说,进了公司创始人和管理层boss们都会告诉员工,应该投入更多的时间在工作上。
虽然老板没有明确要求一天工作10-14个小时,但是那些没达到时长的员工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晋升被拒了,调薪没你的份儿了,甚至会以“不符合公司文化“之类的理由被打发。
大公司的资深码农就说以前一周工作70个小时的情况也经常有,到了产品国际发布会那段时间,半夜里被闹钟叫醒开会也时有发生。
但是没觉得压力大,反而对这种快节奏有莫名的兴奋感……
所以码农们下班不回家,对公司“流连忘返“根本不是什么新鲜事,反而在加班中产生了一种实现自我价值和加班努力工作是成功先决条件挂钩的观念,也被很多人称为是硅谷的”有毒文化“。
码农们中还一直流传着: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在特斯拉的生产线附近放了一个睡袋的故事互相激励着彼此。
跳槽是家常便饭
可能在硅谷以外的许多公司,员工们讨论外部企业或者寻求其他工作还是比较禁忌的话题。但是在硅谷讨论这些很普遍,大多数人对跳槽是认可尊重的,甚至会鼓励你跳槽,因为你身边的人几乎都跳过槽。
毕竟这里有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公司,发展最迅速的企业,摆在你面前的路很多,不必一条道走到黑。
大家也都觉得跳槽有利个人发展,可以到不同公司“取经”,利己利公司。
不过码农的跳槽也并不是人人都欢迎,比如在硅谷的酒吧里,你可能会看到两个西装革履的人一起喝酒,其中一个沮丧的表情让你以为他感情受了挫,但你离近了就会听见他抱怨:“又走了几个程序猿,我真希望我手上永远都有足够的人可以用。“
跳槽的公司可能会失败
跳槽有风险,选择需谨慎。关于这一点,看看HBO的电视剧《硅谷》就清楚了,码农们也会一起追剧,觉得这电视剧还是挺现实的,几乎每一集都描绘了公司濒临失败的情况。
要说刚开始碰上失败的公司,可能会有点难受沮丧,跳多了习惯就好。码农们也是老江湖了,深知必须时刻准备接受失败,只有快速振作才能成长的更快。
初创公司并不是常态
关于硅谷那些“戏剧性”的创业神话想必你也听过不少,几个码农小伙伴一起创业,结果一下被投资大佬看中,身价呈火箭速度上升。
于是好多人都以为硅谷遍地黄金,创业和玩儿似的。
硅谷是有许多初创公司,但是大多数人还是会选择在大公司工作,比如脸书,甲骨文这一类的,毕竟树大好乘凉。
硅谷融资进入亿时代
至于遍地黄金的说法,虽然略有夸张,但是必须承认硅谷仍然是全球找高端人才和资本的宝地之一。
近几年硅谷也面临着成本高,人才流动大,许多资本外流的压力。唱衰硅谷的也大有人在,可是呢,大佬们依然对这里情有独钟,纷纷将大量资金注入硅谷。
以前获得百万,千万投资觉得很不错,但是现在从投资者那里拿到上亿美元已经不是什么新奇事儿了,硅谷融资已经迈入了“亿时代”,这样的融资也被称为“过亿轮”(mega-round)。
不过这样的超级融资也带来一些问题,就是创业公司拿到超过预计的巨款后容易被钱砸晕。因为很多初创公司仗着过量的钱,还未会走,就要飞起来,导致步子迈得太大出现各种问题,或者另一波创业公司太依赖投资者,对其他的盈利途径找得不积极了。
硅谷每天都有新的公司诞生,也有一些公司在垂死挣扎。但是机会是有的,成功也是有的。
硅谷依然是众多码农的心之向往,但这几年美国大力发展高科技事业,西雅图,达拉斯、纽约等等很多地方也有了一些渐成规模的当地“硅谷”。
其实只要有梦想,哪里都可以施展,如果身边能有个陪自己一起奋斗的妹子就更好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