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深圳“硬件军团”来势汹汹 它们有当炮灰的危险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深圳“硬件军团”来势汹汹 它们有当炮灰的危险

创业热潮之下,深圳成了最被看好的硬件创新之都。但是实际上,目前深圳的硬件创新企业依然没有几个拿得出手的代表,大部分的公司还是在生产同质化的产品。

图片来源:华盖创意

在李克强总理视察深圳时赞誉“创客”不久之后,深圳硬件创业者的疯狂再次升级。

凭借着长期积累的高效硬件工厂和深圳政府的大力支持,大量的硬件创业者开始涌入深圳,阵势丝毫不亚于这座城市在90年代初经历的改革开放。

“我已经从之前的国企离职了,到深圳跟人合伙开了一家智能血压仪公司。”一位创业者告诉界面新闻记者。在这一段时间,许多人开始在深圳独立制造自己的智能手环、手表、水杯等器件,希望发明出继手机之外下一个引导时代的产品。

在政府和资本引导下,大量的硬件孵化器开始诞生。据统计,2015年深圳的孵化机构将达到200家左右,今年新增超过50家知名投资机构旗下的孵化器。

这其中也包括巨头型公司对智能硬件的垂涎。比如联想之星·星云智能硬件加速器、京东JD+孵化器、海尔智能硬件孵化器、松禾创投孵化器等;甚至国际型公司Intel、微软都在深圳开始举办硬件创业大赛;为了吸引创业者,富士康旗下公司富智康也在寻找下一个像小米这样的企业,其硬件孵化机构Innoconn正通过生产上的优势吸引新兴公司。

但事实并不像这些公司们想象得那么顺利。

除了在香港科技大学孵化的大疆无人机有着80倍之高的销售增长之外,深圳出产最多的还是像自拍杆、飞机杯、运动记录仪以及几年前的苹果皮这样简单而廉价的科技产品,这些产品也很少以深圳品牌出现,往往在深圳制造后通过渠道走向了全球。

智能硬件领域普遍认为,能够快速增长或者出货量在100万左右的产品可以称之为爆品。但国内品牌中销量最高的inWatch智能手表所有系列加起来仅有80万台左右,销量最高的Cuptime智能水杯去年销量仅有16万台。

这两款产品已经是深圳智能硬件圈中比较知名的精品。如果走进华强北,你还可以看到到处充斥着大量号称智能硬件的粗糙产品……

因为硬件供应链发达的关系,这座曾经以“山寨”闻名的小渔村已经被寄予了下一个硅谷的厚望,但种种事实都表明,最起码在现阶段,深圳的草根创业者还是没能续写这座城市的神奇故事。

“目前这个阶段,没有哪个智能硬件可以通过资本的力量扩大市场。”inWatch创始人王小彬对界面新闻记者说。换句话说,智能硬件产业成长速度相比移动互联网行业缓慢很多,投资机构在前几年投注了热情之后,现在对智能硬件投资越来越谨慎了。王小彬也承认吸引投资得艰难,“公司成立时的3000万人民币都是以自筹为主。”

以硬件作为投资重点之一的“云启创投”投资经理樊杭告诉界面新闻记者,投资智能硬件企业比投资纯互联网企业需要考虑的因素会更多。其中完善的团队、准确的市场定位和真正符合用户需求的产品是最关键的几个因素。

智能水杯公司麦开网CEO李晓亮也提到,智能硬件关键环节太长,包括产品外观、硬件技术开发、软件技术开发、交互设计、供应链管理、生产、市场推广、品牌营销、销售渠道等等多方面均没有明显的短板,这些比互联网项目更庞大,所以智能硬件成功几率并不是太高。

深圳完善的供应链基础为创业者们提供了便捷的条件,这里有着最好的硬件落地能力,以及超乎想象的合作伙伴和工厂。“如果仅仅是给大型厂商进行ODM大量产品,他们的开发成本几乎为零。”众创工厂创客空间创始人胡志强说。

但是在智能硬件领域,软件服务能力往往对一家企业更加重要,这或许是深圳硬件创客们最缺的。王小彬说,一个完善的软件基础体系往往需要一个强大的团队去长期积累,但初创团队往往并不能获得这样的资金和环境。

硅谷创业公司推出的Pebble智能手表,在硬件团队没有很完善的时候,软件方面已经非常成熟了。“国内智能硬件往往获得的天使投资只有200万-300万元人民币左右,这个数额只足够做好硬件,根本无暇顾及软件开发。”王小彬说。

2014年国内出现的智能硬件融资事件中,绝大部分都停留在了1000万美元以下,过去几年,智能硬件大多可能没有达到投资机构普遍认为的高成长性。而在国外已经出现了VR(虚拟现实)设备品牌Oculus和智能温控品牌Nest这样20亿美元、32亿美元大金额的智能硬件领域的资本收购。

“深圳硬件创业者是蜂拥而至,投资者有些不知所措。”李晓亮说,在美国,一家公司如果生产了智能手表,很少有团队会重复进入这个领域,而这家公司也容易被投资机构发现。然而在中国,很多团队会针对热门项目蜂拥而上,投资者在面对如此多的项目的时候,会陷入观望状态。

不容否认的是,深圳确实有着难得的创业氛围。在深圳的硬件创业者中,有大量曾经的潮州、客家人为主的生意型创业者,也有国外留学回来的80后、90后的学院派,还有毫无硬件基础的纯草根创业者。但和90年代的深圳并不一样的是,除了逐利之外,梦想和自我实现也成为了这批人创业的目标。

王小彬说,公司有许多员工经常提出辞职创业的想法,这让他很不能理解。他做了比喻,在国外10个人凑在一起可以创造一个伟大的公司,但在深圳10个人的力量或许最终结果是创造了10家公司。

大量硬件公司低估了智能硬件的难度,产品没有获得市场的肯定,整个生态也被破坏。创业者们蜂拥而上,伴随的产品却很多是对国内外明星产品的粗劣的模仿,最后因为市场反应不佳,为了维持公司利润,又开始重返ODM、山寨的原始模式。

这大概是深圳创业者们遇到的最大问题。面对这样一个并不明朗的市场和并不成熟的资本条件,创业公司的市场定位很难把握,做性价比难与巨头比拼,做创新需要时间和资源,许多硬件创业者正在患得患失。

“技术能力、创造思维这些东西也是需要时间来改变的,另一方面当前国内大部分消费者还是更注重性价比,片面的互联网思维也诱使企业以低价甚至成本价卖硬件,这些最终导致的结果是没法集中精力打磨出一款吸引人的产品。”樊杭说,他们还是提倡创业团队首先注重产品本身,并且让产品本身能够实现合理的毛利。

在创业热潮的驱使下,许多投机的创业者们也在借助智能的概念,为了智能而智能,为了上网而上网,为了App而开发App。

如果你参与到深圳正在举行的各种硬件创业大赛,你会发现许多智能硬件纯粹只是为了概念上迎合智能。

比如一款100元左右的血压仪,在加上了App监测的简单概念之后,售价会达到300元-400元左右。而在北京,浮躁的创业现象更为严重,创业者可以凭借一张图纸和互联网的宣传,迅速获得大量用户的关注,但最终却因生产等问题跳票。

相比之下,硅谷的创业者们则会更喜欢解决用户真正富有需求的问题,近期出现的现象级产品智能灯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硅谷的创业公司Ketra在新产品中提出了“动态光”概念:用户可以根据喜好,改变每天光亮的强度和色温,调节人体生物钟,从而达到改善睡眠、提高工作效率的作用。这个功能没有直接和所谓的App、上网直接相关联,却受到了许多用户的认可和欢迎,虽然产品还没正式上市,但目前为止Ketra已获得3100万美元融资。

“智能硬件在前期应该是解决功能性需求,在数据量足够大之后再考虑智能。”王小彬说,智能硬件应该首先是一个物品,如果一开始卖概念,就是本末倒置,用户的期望值也会大打折扣。

多位智能硬件公司负责人均向界面新闻记者表示,硬件创业者需要做减法,这可能是让智能硬件真正普及到市场最有效的方法。王小彬说,如今InWatch推出的新产品仅仅有1到2个卖点,更多考虑稳定性和品牌,逐步把不适合公司做的事情给外包。

比如在最艰难的系统和软件环节,腾讯开始为智能硬件公司提出解决方案。

今年4月,腾讯针对智能硬件创业者发布了TOS系统,试图为创业者解决软件开发层面的问题,甚至开放了账号体系,让智能硬件进入腾讯的生态。TOS+主要集中在四个领域:智能手表、游戏手柄、虚拟现实VR+手机系统。

腾讯方面称,多数厂商现在只有能力做硬件,单一厂商很难撬动生态,通过硬件销售来赚钱的商业模式容易陷入价格战,这个时候后端服务优势就会体现出来。

不过樊杭认为,他看到的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也许再经过几年沉淀,深圳的硬件创客们才能真正给大家带来惊喜。

阅读更多有关科技的内容,请点击查看>>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深圳“硬件军团”来势汹汹 它们有当炮灰的危险

创业热潮之下,深圳成了最被看好的硬件创新之都。但是实际上,目前深圳的硬件创新企业依然没有几个拿得出手的代表,大部分的公司还是在生产同质化的产品。

图片来源:华盖创意

在李克强总理视察深圳时赞誉“创客”不久之后,深圳硬件创业者的疯狂再次升级。

凭借着长期积累的高效硬件工厂和深圳政府的大力支持,大量的硬件创业者开始涌入深圳,阵势丝毫不亚于这座城市在90年代初经历的改革开放。

“我已经从之前的国企离职了,到深圳跟人合伙开了一家智能血压仪公司。”一位创业者告诉界面新闻记者。在这一段时间,许多人开始在深圳独立制造自己的智能手环、手表、水杯等器件,希望发明出继手机之外下一个引导时代的产品。

在政府和资本引导下,大量的硬件孵化器开始诞生。据统计,2015年深圳的孵化机构将达到200家左右,今年新增超过50家知名投资机构旗下的孵化器。

这其中也包括巨头型公司对智能硬件的垂涎。比如联想之星·星云智能硬件加速器、京东JD+孵化器、海尔智能硬件孵化器、松禾创投孵化器等;甚至国际型公司Intel、微软都在深圳开始举办硬件创业大赛;为了吸引创业者,富士康旗下公司富智康也在寻找下一个像小米这样的企业,其硬件孵化机构Innoconn正通过生产上的优势吸引新兴公司。

但事实并不像这些公司们想象得那么顺利。

除了在香港科技大学孵化的大疆无人机有着80倍之高的销售增长之外,深圳出产最多的还是像自拍杆、飞机杯、运动记录仪以及几年前的苹果皮这样简单而廉价的科技产品,这些产品也很少以深圳品牌出现,往往在深圳制造后通过渠道走向了全球。

智能硬件领域普遍认为,能够快速增长或者出货量在100万左右的产品可以称之为爆品。但国内品牌中销量最高的inWatch智能手表所有系列加起来仅有80万台左右,销量最高的Cuptime智能水杯去年销量仅有16万台。

这两款产品已经是深圳智能硬件圈中比较知名的精品。如果走进华强北,你还可以看到到处充斥着大量号称智能硬件的粗糙产品……

因为硬件供应链发达的关系,这座曾经以“山寨”闻名的小渔村已经被寄予了下一个硅谷的厚望,但种种事实都表明,最起码在现阶段,深圳的草根创业者还是没能续写这座城市的神奇故事。

“目前这个阶段,没有哪个智能硬件可以通过资本的力量扩大市场。”inWatch创始人王小彬对界面新闻记者说。换句话说,智能硬件产业成长速度相比移动互联网行业缓慢很多,投资机构在前几年投注了热情之后,现在对智能硬件投资越来越谨慎了。王小彬也承认吸引投资得艰难,“公司成立时的3000万人民币都是以自筹为主。”

以硬件作为投资重点之一的“云启创投”投资经理樊杭告诉界面新闻记者,投资智能硬件企业比投资纯互联网企业需要考虑的因素会更多。其中完善的团队、准确的市场定位和真正符合用户需求的产品是最关键的几个因素。

智能水杯公司麦开网CEO李晓亮也提到,智能硬件关键环节太长,包括产品外观、硬件技术开发、软件技术开发、交互设计、供应链管理、生产、市场推广、品牌营销、销售渠道等等多方面均没有明显的短板,这些比互联网项目更庞大,所以智能硬件成功几率并不是太高。

深圳完善的供应链基础为创业者们提供了便捷的条件,这里有着最好的硬件落地能力,以及超乎想象的合作伙伴和工厂。“如果仅仅是给大型厂商进行ODM大量产品,他们的开发成本几乎为零。”众创工厂创客空间创始人胡志强说。

但是在智能硬件领域,软件服务能力往往对一家企业更加重要,这或许是深圳硬件创客们最缺的。王小彬说,一个完善的软件基础体系往往需要一个强大的团队去长期积累,但初创团队往往并不能获得这样的资金和环境。

硅谷创业公司推出的Pebble智能手表,在硬件团队没有很完善的时候,软件方面已经非常成熟了。“国内智能硬件往往获得的天使投资只有200万-300万元人民币左右,这个数额只足够做好硬件,根本无暇顾及软件开发。”王小彬说。

2014年国内出现的智能硬件融资事件中,绝大部分都停留在了1000万美元以下,过去几年,智能硬件大多可能没有达到投资机构普遍认为的高成长性。而在国外已经出现了VR(虚拟现实)设备品牌Oculus和智能温控品牌Nest这样20亿美元、32亿美元大金额的智能硬件领域的资本收购。

“深圳硬件创业者是蜂拥而至,投资者有些不知所措。”李晓亮说,在美国,一家公司如果生产了智能手表,很少有团队会重复进入这个领域,而这家公司也容易被投资机构发现。然而在中国,很多团队会针对热门项目蜂拥而上,投资者在面对如此多的项目的时候,会陷入观望状态。

不容否认的是,深圳确实有着难得的创业氛围。在深圳的硬件创业者中,有大量曾经的潮州、客家人为主的生意型创业者,也有国外留学回来的80后、90后的学院派,还有毫无硬件基础的纯草根创业者。但和90年代的深圳并不一样的是,除了逐利之外,梦想和自我实现也成为了这批人创业的目标。

王小彬说,公司有许多员工经常提出辞职创业的想法,这让他很不能理解。他做了比喻,在国外10个人凑在一起可以创造一个伟大的公司,但在深圳10个人的力量或许最终结果是创造了10家公司。

大量硬件公司低估了智能硬件的难度,产品没有获得市场的肯定,整个生态也被破坏。创业者们蜂拥而上,伴随的产品却很多是对国内外明星产品的粗劣的模仿,最后因为市场反应不佳,为了维持公司利润,又开始重返ODM、山寨的原始模式。

这大概是深圳创业者们遇到的最大问题。面对这样一个并不明朗的市场和并不成熟的资本条件,创业公司的市场定位很难把握,做性价比难与巨头比拼,做创新需要时间和资源,许多硬件创业者正在患得患失。

“技术能力、创造思维这些东西也是需要时间来改变的,另一方面当前国内大部分消费者还是更注重性价比,片面的互联网思维也诱使企业以低价甚至成本价卖硬件,这些最终导致的结果是没法集中精力打磨出一款吸引人的产品。”樊杭说,他们还是提倡创业团队首先注重产品本身,并且让产品本身能够实现合理的毛利。

在创业热潮的驱使下,许多投机的创业者们也在借助智能的概念,为了智能而智能,为了上网而上网,为了App而开发App。

如果你参与到深圳正在举行的各种硬件创业大赛,你会发现许多智能硬件纯粹只是为了概念上迎合智能。

比如一款100元左右的血压仪,在加上了App监测的简单概念之后,售价会达到300元-400元左右。而在北京,浮躁的创业现象更为严重,创业者可以凭借一张图纸和互联网的宣传,迅速获得大量用户的关注,但最终却因生产等问题跳票。

相比之下,硅谷的创业者们则会更喜欢解决用户真正富有需求的问题,近期出现的现象级产品智能灯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硅谷的创业公司Ketra在新产品中提出了“动态光”概念:用户可以根据喜好,改变每天光亮的强度和色温,调节人体生物钟,从而达到改善睡眠、提高工作效率的作用。这个功能没有直接和所谓的App、上网直接相关联,却受到了许多用户的认可和欢迎,虽然产品还没正式上市,但目前为止Ketra已获得3100万美元融资。

“智能硬件在前期应该是解决功能性需求,在数据量足够大之后再考虑智能。”王小彬说,智能硬件应该首先是一个物品,如果一开始卖概念,就是本末倒置,用户的期望值也会大打折扣。

多位智能硬件公司负责人均向界面新闻记者表示,硬件创业者需要做减法,这可能是让智能硬件真正普及到市场最有效的方法。王小彬说,如今InWatch推出的新产品仅仅有1到2个卖点,更多考虑稳定性和品牌,逐步把不适合公司做的事情给外包。

比如在最艰难的系统和软件环节,腾讯开始为智能硬件公司提出解决方案。

今年4月,腾讯针对智能硬件创业者发布了TOS系统,试图为创业者解决软件开发层面的问题,甚至开放了账号体系,让智能硬件进入腾讯的生态。TOS+主要集中在四个领域:智能手表、游戏手柄、虚拟现实VR+手机系统。

腾讯方面称,多数厂商现在只有能力做硬件,单一厂商很难撬动生态,通过硬件销售来赚钱的商业模式容易陷入价格战,这个时候后端服务优势就会体现出来。

不过樊杭认为,他看到的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也许再经过几年沉淀,深圳的硬件创客们才能真正给大家带来惊喜。

阅读更多有关科技的内容,请点击查看>>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