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专访】沃顿商学院总裁教育副院长Jagmohan Raju:鼓励创业依旧深植于商学院基因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专访】沃顿商学院总裁教育副院长Jagmohan Raju:鼓励创业依旧深植于商学院基因

领导者应该意识到,对知识的投资是财富最好的选择,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记者 | 岳琬琪

今年是Jagmohan Raju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任教的第27年,但他从不对这份工作感到厌倦。“每年我们至少会提出40节全新的课程。”Raju的脸上满是自豪。“我不认为其他商学院能够达到这个水平,但在沃顿,不断更新已成为一种常态。”

Raju现在在沃顿商院教授营销学,他同时也是总裁教育项目(Executive Education Program)的负责人。每年,全球约有12000名企业CEO在沃顿接受总裁教育,三分之一是Raju的学生。尽管他们大多是职业经理人,但这也并不妨碍商学院的创新教育,Raju认为,鼓励创业仍旧深植于商学院基因。从创业法律课程到实用性校友讲座指导,创业精神始终贯穿在沃顿DNA中。“我们希望帮助学生创立公司,推动公司发展,并将之奉为终生事业,‘至死方休’。”

27年的教学经验让Raju总结出一个道理,领头羊们自己成为商业精英很容易,但带领企业走向成功还需其它努力,比如不断求知。“我始终认为,今天的中国乃至全世界都需要‘学者型’领导。”Raju描述了一个他心中的“黄金循环”:这些领导者应该意识到,对知识的投资是财富最好的选择,知识可以转化为有生产力的技术,技术反过来又产生财富。全球各行各业都正在经历知识革命,“黄金循环”便是在其中“发光”的秘诀。“而只有学者型企业领导者才能实现这个循环。”

不断求知是一个不设限的过程,Raju从不认为坐上企业管理职位就是人生顶峰。“你必须终身学习,提高自己。”他的人生也是如此实践的:在印度理工学院攻读完电子工程本科学位后,Raju先后在塔塔集团(TAS)和飞利浦电子公司(Philips India)就职,工作几年后才选择重回大学深造,也是“总裁教育”的受益者。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沃顿的总裁教育全球知名,在中国,已有超过50家企业的1000名总裁参与其中。Raju也是最早对中国企业家授课的教授之一。本月8日,在上海举办的沃顿全球论坛上,这所商学院启动新的高级管理项目和高级金融项目,将更关注领导力培养和前沿金融知识的学习,面向受众更广。

“商学院给予学生的教育应当是符合时代要求的(timely),但不仅仅拘泥于时代(timeless)。”Raju深感于中国经济的变化之快,他特别提到了“土生土长”、同时面向中国市场的本土公司。“过去20年,中国本土公司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都发展的要好。”此外,快速发展的无现金社会和电子商务也着实让Raju刮目相看。

界面新闻:您认为不同国家商学院各有什么特点?沃顿又有什么独特优势?

Jagmohan Raju:刚入学时的基础教育其实差别不大,但进入到高级课程、选择性课程时,差异就非常明显。在沃顿,强制的必修课不多,只有6到7节,剩下全部是高级课程,这与印度商学院不太相同。学院和业界的合作互动是另一处差异点。沃顿不仅做前沿研究,业界如何应用成果,也是对学生必须学习的。频繁合作也能让我们了解业内局势变化,能针对性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我认为,学院不仅要为学生的工作能力赋能,还要帮他们找到第一份工作。

界面新闻:您的文化背景会影响学术研究方向吗?

Jagmohan Raju:对我影响更大的不是文化背景,而是教育背景。一般来说,商学院的教授本科都学习数学、统计、心理学等专业,但我本科学习的是工程。毕业后我到飞利浦工作,得以了解企业主管的职责,这些都给我铺垫强大的经济学研究基础。

我英语说得很好,即便文化背景不同,但也未带来阻碍。挑战反倒是在职业发展上的,特别是在我担任高管职位之后,选择重回校园,做出这个决定并不容易。在之前,我拥有自己的司机、公寓,但回到校园深造,成为一名学生,还要给自己做饭。

界面新闻:有企业家认为MBA课程鼓励风险规避,这与硅谷重视失败的信条不符。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也说:“MBA课程不教人们怎么创办公司”。您认为商学院是否还能培养创业家呢?

Jagmohan Raju:这可能只是部分人的观点,并不是很准确。至少在沃顿,创业精神一直深深印刻在血脉里,我们的学院就是由企业家创立,沃顿校友也在毕业后创建了各种基金会、企业、银行,比如眼镜零售公司Warby Parker就是由我的一名学生创立。

在沃顿,我们开设了创业相关课程,并且帮助学生明晰相关法律规定。另外,创意和想法对创业很重要。你要先有一个创意,学会如何用想法吸引投资资金;然后执行它,并与其他人一起把公司建起来。这就意味着,你要成为一个“磁铁”,懂得如何团结领导员工,我们也会开设相关课程,成功校友也会回校指导。

界面新闻:有人认为商学院像一个精英成功人士集散地,许多人并非为求知而来,你如何看待这个观点?

Jagmohan Raju:坦白来讲,沃顿成为一所精英学校并不是因为我们录取来自精英家庭的学生,而是因为我们培养的学生在毕业后做出辉煌成绩,最终成为一名精英。我认为,使一个学校成为“精英”的关键,是学生们毕业后能够做什么。

有一个很好佐证这一点的例证:Jon M. Huntsman(美国著名商人及慈善家)从沃顿毕业后靠自己成为了亿万富翁,我们现在的院长也是如此。实际上,很多进入沃顿学习的学生,甚至是他们各自家里的第一个大学生,他们同样可以在这里学到很多,在毕业后成就大事业。

界面新闻:沃顿商学院历年在榜单中霸榜,总裁教育在其中有何贡献?

Jagmohan Raju:沃顿非常重视培养高级企业领导者的终身学习观念。在今天,一个高管首先会加入一家企业,然后跳槽到另一家或者转行。即使他们不做这种变动,原本的企业和产业也会面临转型,而他们必将成为转型过程的一部分。在这个时代,终身学习对企业家们尤其重要,总裁教育就是希望提供这种机会。

另外,像学院其他项目一样,总裁教育也是与时俱进的。过去三年里,我们开设了大约20门新的课程,比如数字营销、消费者分析、大小企业创新、房地产金融等等,企业高管们更需要学习新东西。

界面新闻:您对中国的了解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您认为中国商业领域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Jagmohan Raju:沃顿总裁教育与中国合作最早始于80年代,2006年沃顿教授正式在中国面向企业高管们授课,我也有幸是当时授课教师之一。在今天看来,我认为我们比其他任何美国商学院都要早认识到中国的重要性。我甚至在2010年就曾在大连授课,当时美国甚至都没有人去过这个城市。

这是一个双向学习的过程,我们向中国高管授课,同时也从中更好地了解中国。也许并不是所有人都持有相同观点,但我认为,中国的本土企业极其出色,它们在中国起步并发展,也面向中国市场。同时,像腾讯和阿里巴巴这样的企业也开始进军国外市场。这些本土企业发展到世界水平,甚至可以超越了世界水平。

坦白来讲,20到25年前,当电子商务开始在美国起步时,我没有想过它也可以在中国发展,因为配套的支付系统没有落地。当时,中国绝大多数都是现金支付,电子商务发展很困难。但中国支付领域迅速发展,支付宝等方式让中国人不再频繁使用现金。无现金交易在美国都没有普及,我曾经以为在印度和中国更不可能实现。如今,电商发展速度令我惊讶。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专访】沃顿商学院总裁教育副院长Jagmohan Raju:鼓励创业依旧深植于商学院基因

领导者应该意识到,对知识的投资是财富最好的选择,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记者 | 岳琬琪

今年是Jagmohan Raju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任教的第27年,但他从不对这份工作感到厌倦。“每年我们至少会提出40节全新的课程。”Raju的脸上满是自豪。“我不认为其他商学院能够达到这个水平,但在沃顿,不断更新已成为一种常态。”

Raju现在在沃顿商院教授营销学,他同时也是总裁教育项目(Executive Education Program)的负责人。每年,全球约有12000名企业CEO在沃顿接受总裁教育,三分之一是Raju的学生。尽管他们大多是职业经理人,但这也并不妨碍商学院的创新教育,Raju认为,鼓励创业仍旧深植于商学院基因。从创业法律课程到实用性校友讲座指导,创业精神始终贯穿在沃顿DNA中。“我们希望帮助学生创立公司,推动公司发展,并将之奉为终生事业,‘至死方休’。”

27年的教学经验让Raju总结出一个道理,领头羊们自己成为商业精英很容易,但带领企业走向成功还需其它努力,比如不断求知。“我始终认为,今天的中国乃至全世界都需要‘学者型’领导。”Raju描述了一个他心中的“黄金循环”:这些领导者应该意识到,对知识的投资是财富最好的选择,知识可以转化为有生产力的技术,技术反过来又产生财富。全球各行各业都正在经历知识革命,“黄金循环”便是在其中“发光”的秘诀。“而只有学者型企业领导者才能实现这个循环。”

不断求知是一个不设限的过程,Raju从不认为坐上企业管理职位就是人生顶峰。“你必须终身学习,提高自己。”他的人生也是如此实践的:在印度理工学院攻读完电子工程本科学位后,Raju先后在塔塔集团(TAS)和飞利浦电子公司(Philips India)就职,工作几年后才选择重回大学深造,也是“总裁教育”的受益者。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沃顿的总裁教育全球知名,在中国,已有超过50家企业的1000名总裁参与其中。Raju也是最早对中国企业家授课的教授之一。本月8日,在上海举办的沃顿全球论坛上,这所商学院启动新的高级管理项目和高级金融项目,将更关注领导力培养和前沿金融知识的学习,面向受众更广。

“商学院给予学生的教育应当是符合时代要求的(timely),但不仅仅拘泥于时代(timeless)。”Raju深感于中国经济的变化之快,他特别提到了“土生土长”、同时面向中国市场的本土公司。“过去20年,中国本土公司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都发展的要好。”此外,快速发展的无现金社会和电子商务也着实让Raju刮目相看。

界面新闻:您认为不同国家商学院各有什么特点?沃顿又有什么独特优势?

Jagmohan Raju:刚入学时的基础教育其实差别不大,但进入到高级课程、选择性课程时,差异就非常明显。在沃顿,强制的必修课不多,只有6到7节,剩下全部是高级课程,这与印度商学院不太相同。学院和业界的合作互动是另一处差异点。沃顿不仅做前沿研究,业界如何应用成果,也是对学生必须学习的。频繁合作也能让我们了解业内局势变化,能针对性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我认为,学院不仅要为学生的工作能力赋能,还要帮他们找到第一份工作。

界面新闻:您的文化背景会影响学术研究方向吗?

Jagmohan Raju:对我影响更大的不是文化背景,而是教育背景。一般来说,商学院的教授本科都学习数学、统计、心理学等专业,但我本科学习的是工程。毕业后我到飞利浦工作,得以了解企业主管的职责,这些都给我铺垫强大的经济学研究基础。

我英语说得很好,即便文化背景不同,但也未带来阻碍。挑战反倒是在职业发展上的,特别是在我担任高管职位之后,选择重回校园,做出这个决定并不容易。在之前,我拥有自己的司机、公寓,但回到校园深造,成为一名学生,还要给自己做饭。

界面新闻:有企业家认为MBA课程鼓励风险规避,这与硅谷重视失败的信条不符。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也说:“MBA课程不教人们怎么创办公司”。您认为商学院是否还能培养创业家呢?

Jagmohan Raju:这可能只是部分人的观点,并不是很准确。至少在沃顿,创业精神一直深深印刻在血脉里,我们的学院就是由企业家创立,沃顿校友也在毕业后创建了各种基金会、企业、银行,比如眼镜零售公司Warby Parker就是由我的一名学生创立。

在沃顿,我们开设了创业相关课程,并且帮助学生明晰相关法律规定。另外,创意和想法对创业很重要。你要先有一个创意,学会如何用想法吸引投资资金;然后执行它,并与其他人一起把公司建起来。这就意味着,你要成为一个“磁铁”,懂得如何团结领导员工,我们也会开设相关课程,成功校友也会回校指导。

界面新闻:有人认为商学院像一个精英成功人士集散地,许多人并非为求知而来,你如何看待这个观点?

Jagmohan Raju:坦白来讲,沃顿成为一所精英学校并不是因为我们录取来自精英家庭的学生,而是因为我们培养的学生在毕业后做出辉煌成绩,最终成为一名精英。我认为,使一个学校成为“精英”的关键,是学生们毕业后能够做什么。

有一个很好佐证这一点的例证:Jon M. Huntsman(美国著名商人及慈善家)从沃顿毕业后靠自己成为了亿万富翁,我们现在的院长也是如此。实际上,很多进入沃顿学习的学生,甚至是他们各自家里的第一个大学生,他们同样可以在这里学到很多,在毕业后成就大事业。

界面新闻:沃顿商学院历年在榜单中霸榜,总裁教育在其中有何贡献?

Jagmohan Raju:沃顿非常重视培养高级企业领导者的终身学习观念。在今天,一个高管首先会加入一家企业,然后跳槽到另一家或者转行。即使他们不做这种变动,原本的企业和产业也会面临转型,而他们必将成为转型过程的一部分。在这个时代,终身学习对企业家们尤其重要,总裁教育就是希望提供这种机会。

另外,像学院其他项目一样,总裁教育也是与时俱进的。过去三年里,我们开设了大约20门新的课程,比如数字营销、消费者分析、大小企业创新、房地产金融等等,企业高管们更需要学习新东西。

界面新闻:您对中国的了解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您认为中国商业领域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Jagmohan Raju:沃顿总裁教育与中国合作最早始于80年代,2006年沃顿教授正式在中国面向企业高管们授课,我也有幸是当时授课教师之一。在今天看来,我认为我们比其他任何美国商学院都要早认识到中国的重要性。我甚至在2010年就曾在大连授课,当时美国甚至都没有人去过这个城市。

这是一个双向学习的过程,我们向中国高管授课,同时也从中更好地了解中国。也许并不是所有人都持有相同观点,但我认为,中国的本土企业极其出色,它们在中国起步并发展,也面向中国市场。同时,像腾讯和阿里巴巴这样的企业也开始进军国外市场。这些本土企业发展到世界水平,甚至可以超越了世界水平。

坦白来讲,20到25年前,当电子商务开始在美国起步时,我没有想过它也可以在中国发展,因为配套的支付系统没有落地。当时,中国绝大多数都是现金支付,电子商务发展很困难。但中国支付领域迅速发展,支付宝等方式让中国人不再频繁使用现金。无现金交易在美国都没有普及,我曾经以为在印度和中国更不可能实现。如今,电商发展速度令我惊讶。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