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美团首份全年财报透露的两大信号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美团首份全年财报透露的两大信号

美团主业正处于盈亏的转换点。

文|字头社

美团发布2018年第四季度和全年财报时,社长恰巧在和一位商家老板王立探讨各家外卖平台的表现。

对于2018年,他的整体感受是,美团的地推战斗力依然不减,“去年十月份新店还在装修,美团的城市经理就找上门了。”营销补贴在减少,但依然是各家平台中单量最大的,“一天75单,差不多50多单来自美团,比例还是比较稳定。”美团对商家的服务也是几家中最频繁的,后台系统的功能不断完善,“听朋友说,快驴进货也还可以,准备试试。”

从美团上市后的首份全年财报来看,王立的看法似乎印证了美团在财报中披露的整体运营情况。2018年,美团总交易金额达到5156.4亿元,同比增长44.3%;年度交易用户突破4亿,比2017年净增近1亿;年度活跃商家增长至580万,较2017年同期的440万增长32.1%。在去年特殊的大环境下,美团基础经营数据的持续大幅增长,也证明了平台的规模效应和网络效应凸显。

由此,也带动美团2018年营业收入652.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92.3%。当然,美团2018年整体依然处于亏损,但有两点值得注意,餐饮外卖与到店及酒旅两大业务按合并基准计已录得正的“经调整经营溢利”,意味着美团的主体业务已实现扭亏为盈;第二,作为亏损大户的新业务,第四季度的亏损也在收窄。

整体而言,全年财报释放出了两大信号:第一,战略依然聚焦在“Food+Platform”上,通过对消费者端不断完善商品品类和提升服务,对商家进行更深度的改造和多元需求挖掘,实现降本增效,整体由营销补贴驱动转换为生态内在的自然流动;第二,改变新业务投入策略,加大主业的供给侧数字化投入,而对摩拜、网约车等新业务板块采取“审慎”投入。

城河成型

去年上市时,美团再次重申了其定位,打造Food+Platform,构建一站式生活服务平台,深耕“吃喝行游购娱”市场。既是对以往市场对其业务分散的回应,也是对资本市场的清晰讲述自己的故事。

从品类来看,餐饮外卖、到店及酒旅、网约车、单车等已经覆盖了人们生活服务的大部分消费需求;从生态融合角度而言,下单到配送,预订到出行再到消费,吃饭到住宿再到休闲娱乐旅行,涵盖了用户生活服务需求的全周期,并且更进一步实现了交叉消费。美团的整个商业模式,即护城河的雏形已经完成。

同时,从市场格局来看,这一护城河也正在加深。第三方数据机构DCCI发布的2019年首份外卖行业报告显示,目前美团外卖、饿了么和饿了么星选的市场份额分别为64.1%、25%和8.7%。这一格局基本稳定。而去年此时,美团的酒店间夜量也超过携程系。作为美团的两大主业,已经站稳。

单从市场格局来看,除了新业务网约车外,美团基本“安全”了,行业环境也使其能够将精力聚焦于整个护城河的内部优化,这些在财务数据中我们也可以看到。

先来看三项主营业务收入占比,外卖占比58.5%,到店及酒旅占比24.3%,新业务占比17.2%。而利润方面,虽然整体处于亏损,但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市场占有率第一、业务收入占比最高的餐饮外卖,毛利率由2017年的8.1%升至13.8%,整体趋势向好;此外,到店及酒旅的毛利率达到近年来最高89%,为利润方面贡献了不少力量。

美团主业正处于盈亏的转换点。关于餐饮外卖的毛利率大幅提升,背后则是市场营销补贴策略的转变。2018年,美团销售及营销费用占收入比例由上一年的32.2%大幅降至24.3%,并依然获得全年超过80%的收入增长。从本文开头商家的个体数据来看,也印证了美团平台的这一变化。美团正在大幅提升其营销效率,我们来看一个关键指标——变现率,从2017年的9.5%提升至2018年的12.6%。

抓大放小

在市场价格战结束后,变现率依然保持提升,美团是如何做到的?一般观点认为,是美团品牌价值、规模效应和网络效应的凸显。但我们从财报中看到了这种价值和效应发生作用的更深层次原因。

首先,美团新业务和其它收入实现了450.3%的同比增长,尽管大部分来自摩拜和网约车业务,但也不能忽视餐饮管理系统、供应链以及金融业务,其只有为商家真正提供价值,才能保证收入增长;其次,研发费用支出的增长,2018年,美团研发开支为70.7亿元,较2017年的36.5亿元增长93.9%。2015年这一数据为12.0亿元,2018年较2015年增长了近5倍。这两方面正在接替补贴成为美团增长的真正动力。

王立提到,从他多年的餐饮经历来看,相比其它平台,美团的配送的确够快,为商家导流能力也最强,“尤其是结账速度,甩其它家几条街。”营销手段也比较丰富。

不难看出,美团的战略渗透率很强,无论是服务还是技术,的确让最末梢的商家和用户体验到了其价值。从去年的公开信息看,美团在保证消费端服务稳定的同时,开始开启供给侧的数字化改造,通过对B端的改造,营销、配送、IT、供应链、经营、金融等六大服务已经成为标配。这不仅开拓了新的收入增长点,同时传导至消费端的体验提升。

这一新旧动能的转换也体现在财报中,年度交易用户突破4亿,比2017年净增近1亿;年度活跃商家增长至580万,较2017年同期的440万增长32.1%。

主营业务及部分新业务的大力投入如果是美团的“大”核心,那么财报中提到的新业务“审慎”投入,则更多指向了网约车和摩拜,尽管在整个商业模式中占据战略性地位,但对于一家上市公司而言,势必要考虑其独立的财务数据不太难看。这部分“小”将出现调整。

目前,美团已经将摩拜的入口整合入美团,完成最基本的流量整合;从市场来看,网约车业务也进入“稳定”期,整个行业大规模的价格战已经偃旗息鼓。从目前来看,摩拜、网约车等业务将保持目前与美团餐饮、到店及酒旅等主业的战略协同地位,不会有太大的投入,并且要尽快解决大幅亏损的问题。

不得不说,美团的首份全年财报可谓“坦诚”,也基于此,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起释放的这两大信号。在国内的整个互联网市场格局中,美团致力于“Food+Platform”战略,成为一站式生活服务平台领域的NO.1。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美团首份全年财报透露的两大信号

美团主业正处于盈亏的转换点。

文|字头社

美团发布2018年第四季度和全年财报时,社长恰巧在和一位商家老板王立探讨各家外卖平台的表现。

对于2018年,他的整体感受是,美团的地推战斗力依然不减,“去年十月份新店还在装修,美团的城市经理就找上门了。”营销补贴在减少,但依然是各家平台中单量最大的,“一天75单,差不多50多单来自美团,比例还是比较稳定。”美团对商家的服务也是几家中最频繁的,后台系统的功能不断完善,“听朋友说,快驴进货也还可以,准备试试。”

从美团上市后的首份全年财报来看,王立的看法似乎印证了美团在财报中披露的整体运营情况。2018年,美团总交易金额达到5156.4亿元,同比增长44.3%;年度交易用户突破4亿,比2017年净增近1亿;年度活跃商家增长至580万,较2017年同期的440万增长32.1%。在去年特殊的大环境下,美团基础经营数据的持续大幅增长,也证明了平台的规模效应和网络效应凸显。

由此,也带动美团2018年营业收入652.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92.3%。当然,美团2018年整体依然处于亏损,但有两点值得注意,餐饮外卖与到店及酒旅两大业务按合并基准计已录得正的“经调整经营溢利”,意味着美团的主体业务已实现扭亏为盈;第二,作为亏损大户的新业务,第四季度的亏损也在收窄。

整体而言,全年财报释放出了两大信号:第一,战略依然聚焦在“Food+Platform”上,通过对消费者端不断完善商品品类和提升服务,对商家进行更深度的改造和多元需求挖掘,实现降本增效,整体由营销补贴驱动转换为生态内在的自然流动;第二,改变新业务投入策略,加大主业的供给侧数字化投入,而对摩拜、网约车等新业务板块采取“审慎”投入。

城河成型

去年上市时,美团再次重申了其定位,打造Food+Platform,构建一站式生活服务平台,深耕“吃喝行游购娱”市场。既是对以往市场对其业务分散的回应,也是对资本市场的清晰讲述自己的故事。

从品类来看,餐饮外卖、到店及酒旅、网约车、单车等已经覆盖了人们生活服务的大部分消费需求;从生态融合角度而言,下单到配送,预订到出行再到消费,吃饭到住宿再到休闲娱乐旅行,涵盖了用户生活服务需求的全周期,并且更进一步实现了交叉消费。美团的整个商业模式,即护城河的雏形已经完成。

同时,从市场格局来看,这一护城河也正在加深。第三方数据机构DCCI发布的2019年首份外卖行业报告显示,目前美团外卖、饿了么和饿了么星选的市场份额分别为64.1%、25%和8.7%。这一格局基本稳定。而去年此时,美团的酒店间夜量也超过携程系。作为美团的两大主业,已经站稳。

单从市场格局来看,除了新业务网约车外,美团基本“安全”了,行业环境也使其能够将精力聚焦于整个护城河的内部优化,这些在财务数据中我们也可以看到。

先来看三项主营业务收入占比,外卖占比58.5%,到店及酒旅占比24.3%,新业务占比17.2%。而利润方面,虽然整体处于亏损,但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市场占有率第一、业务收入占比最高的餐饮外卖,毛利率由2017年的8.1%升至13.8%,整体趋势向好;此外,到店及酒旅的毛利率达到近年来最高89%,为利润方面贡献了不少力量。

美团主业正处于盈亏的转换点。关于餐饮外卖的毛利率大幅提升,背后则是市场营销补贴策略的转变。2018年,美团销售及营销费用占收入比例由上一年的32.2%大幅降至24.3%,并依然获得全年超过80%的收入增长。从本文开头商家的个体数据来看,也印证了美团平台的这一变化。美团正在大幅提升其营销效率,我们来看一个关键指标——变现率,从2017年的9.5%提升至2018年的12.6%。

抓大放小

在市场价格战结束后,变现率依然保持提升,美团是如何做到的?一般观点认为,是美团品牌价值、规模效应和网络效应的凸显。但我们从财报中看到了这种价值和效应发生作用的更深层次原因。

首先,美团新业务和其它收入实现了450.3%的同比增长,尽管大部分来自摩拜和网约车业务,但也不能忽视餐饮管理系统、供应链以及金融业务,其只有为商家真正提供价值,才能保证收入增长;其次,研发费用支出的增长,2018年,美团研发开支为70.7亿元,较2017年的36.5亿元增长93.9%。2015年这一数据为12.0亿元,2018年较2015年增长了近5倍。这两方面正在接替补贴成为美团增长的真正动力。

王立提到,从他多年的餐饮经历来看,相比其它平台,美团的配送的确够快,为商家导流能力也最强,“尤其是结账速度,甩其它家几条街。”营销手段也比较丰富。

不难看出,美团的战略渗透率很强,无论是服务还是技术,的确让最末梢的商家和用户体验到了其价值。从去年的公开信息看,美团在保证消费端服务稳定的同时,开始开启供给侧的数字化改造,通过对B端的改造,营销、配送、IT、供应链、经营、金融等六大服务已经成为标配。这不仅开拓了新的收入增长点,同时传导至消费端的体验提升。

这一新旧动能的转换也体现在财报中,年度交易用户突破4亿,比2017年净增近1亿;年度活跃商家增长至580万,较2017年同期的440万增长32.1%。

主营业务及部分新业务的大力投入如果是美团的“大”核心,那么财报中提到的新业务“审慎”投入,则更多指向了网约车和摩拜,尽管在整个商业模式中占据战略性地位,但对于一家上市公司而言,势必要考虑其独立的财务数据不太难看。这部分“小”将出现调整。

目前,美团已经将摩拜的入口整合入美团,完成最基本的流量整合;从市场来看,网约车业务也进入“稳定”期,整个行业大规模的价格战已经偃旗息鼓。从目前来看,摩拜、网约车等业务将保持目前与美团餐饮、到店及酒旅等主业的战略协同地位,不会有太大的投入,并且要尽快解决大幅亏损的问题。

不得不说,美团的首份全年财报可谓“坦诚”,也基于此,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起释放的这两大信号。在国内的整个互联网市场格局中,美团致力于“Food+Platform”战略,成为一站式生活服务平台领域的NO.1。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