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一年干出8000亿,南通“包工头”凭什么做到中国第一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一年干出8000亿,南通“包工头”凭什么做到中国第一

从南通建筑企业身上,看到的是中国发展的缩影,而他们的转型脚步,也一如当下中国的产业升级之路。

文|正解局

61年前,北京人民大会堂的建设工地上,周总理专门去看望了从南通来的施工队。在这之前,《人民日报》头版报道了南通建筑企业“干部参加劳动、群众参加管理和开展技术革新运动”的先进经验。

1987年开评的国家优质工程“鲁班奖”,南通的建筑企业拿奖拿到手软,至今已经收获了100个“鲁班奖”。

2008年,南通的建筑行业总产值,已超过8000亿元。一个小小的地级市,GDP更是高居19名,比西安、济南、合肥这些省会城市还高。

南通“包工头”做到中国第一,有什么秘诀?

1.一个地级市,建筑业全国第一

说起南通,恐怕很多人最先想到的,是中国现代棉纺织业的开拓者张謇,或者是被称为“针神”的刺绣名家沈寿。不过,今天,南通经济发展最为仰赖的,却是和绣花织布完全不搭界的建筑行业。

(南通濠河夜景)

南通的建筑行业有多牛?用一组数字就能说明。

企业数量多。2017年的数据显示,南通共有建筑企业2150家,其中特级资质企业21家、一级资质企业215家,从业人员超过160万。企业数量、建筑业总产值、总施工面积、从业人数等多项指标在全国地级市中排名第一。

综合实力强。2018年中国民企500强的名单里,南通共有14家企业入围500强,仅次于苏州无锡,高于南京。而在这14家企业中,建筑行业和房地产占据了绝对多数,有11家之多。在2017年度江苏省建筑业“百强企业”名单里,南通的建筑企业更是包揽了前5名。

“海外军团”不可小觑。截至2017年5月,南通有对外承包工程企业58家,其中,9家企业具有援外项目实施资格。南通三建、南通建工和南通六建蝉联ENR(美国《工程新闻记录》)发布的全球最大国际承包商250强。

吸金能力超强。在今年1月,南通市代市长公布的数据显示,南通市建筑业的总产值,已经超过了8000亿元。而根据《南通市建筑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的目标,到2020年,整个南通的建筑业总产值要突破9000亿元,还要拥有2个年产值超2000亿元的县(市),3个超1000亿元的县(市)。

2.从建中山陵的小木匠,到产值超8000亿的“南通铁军”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南通建筑行业的兴盛也一样。

说起南通建筑行业,民国时期上海滩三大地产风云人物之一的陶桂林,是当之无愧的先驱者。他创办的陶馥记营造厂,是当时上海乃至全国最大的建筑企业。

陶桂林白手起家,12岁从南通到上海滩闯荡,从木工到监工再到工地主任,掌握了当时最先进的建筑技术和生产管理经验。

三十而立的陶桂林创办了陶馥记营造厂,也就是今天说的建筑公司。为了闯出自己的品牌,他招揽了一批留洋回来的留学生,壮大自己的技术队伍。

这一举动,对陶桂林和他的建筑企业声名鹊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陶馥记营造厂开办6年后,他就承建了广州的中山纪念堂和南京中山陵这样的大工程。

(广州中山纪念堂)

民国21年,陶桂林击败漫天要价的外国企业,中标当时的远东第一大厦——上海国际饭店。施工中,指导安装钢框架的外国专家迟迟没到,眼看工期就要延误,陶桂林亲自上阵指挥。等外国专家到上海时,这栋24层的大楼已经盖了11层,而且质量完全合格。陶馥记营造厂一战成名,由此成为当时上海乃至整个中国最有名的建筑企业。

陶桂林不仅大招技术人才,还自己培养建筑人才。早在民国20年,陶桂林在家乡南通吕四镇(今启东市)投资创办了国内第一所建筑职业学校,源源不断地培养出了一大批的建筑行业人才。

南通建筑行业兴盛的“根”,从这时已经扎下,且起点很高。敢拼善闯、用绣花的工夫去盖楼,成了日后南通建筑行业的底色。

虽然有陶桂林的成功在先,可南通毕竟当时还只是个小县城,南通人有组织地大规模进军建筑业,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

1952年,南通市营建筑公司成立,派出队伍外出找活干。这时候,南通人一直以来重视技术的优势开始发挥出来。他们盖的房子质量好,工程又快,很快就闯出了名气。

改革开放,让南通建筑彻底释放了活力。当时东北的大庆油田和新疆的克拉玛依油田正大兴土木,南通当地政府引导组建集体所有制的建筑公司,到农村招兵买马,“以建筑民兵形式派出队伍”外出承揽工程。

南通的建筑民兵不负众望,在大庆油田的施工刷新了“当年开工、当年竣工、当年交付使用”的奇迹。从此,南通的建筑队伍多了个称号——“南通铁军”。

(以南通建筑工人为原型的电视剧《春天里》,2017年在央视播出)

南通铁军的名号叫响后,南通的建筑业驶入快车道,迅速向上海、南京、北京这些大城市进发。

1992年,浦东大开发。作为上海的“北大门”,南通占据地利优势。再加上历来在上海积累的好口碑,南通的建筑企业抓住机遇,成为上海大建设中的最大受益者。

(浦东大开发时期,南通建筑企业修建的南浦大桥)

3.100座鲁班奖“小金人”,和收入20万的建筑工人

南通建筑业进入良性循环,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壮大。从最早单纯为了消化农村富余劳动力,成了南通市当之无愧的支柱产业。既赚足了面子,也赚到了真金白银。

一个直观的数据,就是中国优秀工程大奖“鲁班奖”的获奖数量。

上世纪80年代,南通四建援建的拉萨饭店,31米高的楼,按规定轴线垂直偏差允许有20毫米,但南通人将偏差控制得只有8毫米。为南通建筑业拿下第一个鲁班奖。2009年,南通六建集团承建的阿联酋迪拜双塔工程,又拿下了首个海外工程鲁班奖。

(南通建筑企业的首个海外鲁班奖阿联酋迪拜双子塔)

从1987年第一个鲁班奖颁出至今,北京和江苏拿下了其中的60%。北京受益于“中字头”央企,江苏一半的鲁班奖,都出自南通的建筑企业。到2017年,以民企为主的南通“建筑铁军”,拿下的“小金人”已经超过了100个,雄居全国地级市第一。

南通建筑名气闯了出去,财富也跟着被请了回来。凭着建筑业的强势,南通这个地级市,2018年的GDP高达8400多亿元,比西安、济南这些省会城市还要高。

富裕的不仅是地方,也体现在每个人的身上。南通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6321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2369元。这个水平,和武汉的水平相当。

南通的建筑工人,一年赚个7、8万的工资并不稀罕,甚至是普遍现象。在海外建筑市场上的南通人赚得更多。“踏实干,一年20万。”去年,仅在以色列的5000名南通建筑工人,一年就挣回人民币10亿元,人均年收入20万元左右。

4.“铁军”更聪明,南通工匠要撬开发达国家市场

老一辈南通建筑工人,靠着在工地上辛苦劳作致富,自然不希望自己的后辈也像自己一样辛苦。在整个中国各行各业都在转型升级的当下,南通的建筑业也一样面临着这样的问题。不过,仍有数量众多的年轻人,不断走进工地,而且他们的收入还不低。

与收入成正比的,是施工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建筑企业对从事技术和管理岗位人员的学历要求也相应提高。今天的建筑工地上,早就不是以前人们印象中搬砖和泥下苦力的样子了。

每年南通的建筑企业仅承接的超高层建筑超过5000栋,和这些高楼匹配的,是这支建筑铁军中的9000名一级建造师和2万多名二级建造师。他们会坐在电脑前,用先进的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把图纸变成一个三维立体模型,在不动一砖一瓦的时候,就能发现设计的问题,提前优化。

南通的建筑企业除了继承“建筑铁军”的吃苦耐劳,更明白技术和人才的重要。他们一直沿袭着陶桂林的做法,兴办建筑类的大中专学校和专业,大的建筑企业也跟职校、建筑类大学联合办班,以此培养新一代的建筑工匠。大学生逐渐成了工地上的新鲜血液。

人才和技术底气十足,带来的是更高质量的工程和更高的收益。南通的建筑企业有的项目已实现建筑材料90%以上工厂化制造,生产的柱、梁等构件生产水平,跟日本、新加坡不相上下。

技术和管理不断进阶的南通建筑企业,也早就不满足于国内市场,他们的眼光瞄向了更加广阔的海外市场和发达国家。

(南通建筑企业承建的新加坡国家艺术馆)

南通建筑铁军的身影早就出现在了俄罗斯、新加坡、韩国、东南亚、中东、非洲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土地上。

2017年,以色列刚刚开放国内的房建市场,南通建筑企业基本全面拿下。南通建筑企业的胃口,绝不仅仅是盖一栋以色列纯住宅的第一高楼,而是通过这个敲门砖,打开发达国家的建筑市场。

(南通建筑企业在以色列的工程)

无论是在洋行林立的上海滩,还是新中国初建时的大建设,无论是改革开放后的深圳特区建设、浦东大开发,还是如今的“一带一路”,南通建筑企业是建设者,也是受益者。

从南通建筑企业身上,看到的是中国发展的缩影,而他们的转型脚步,也一如当下中国的产业升级之路。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一年干出8000亿,南通“包工头”凭什么做到中国第一

从南通建筑企业身上,看到的是中国发展的缩影,而他们的转型脚步,也一如当下中国的产业升级之路。

文|正解局

61年前,北京人民大会堂的建设工地上,周总理专门去看望了从南通来的施工队。在这之前,《人民日报》头版报道了南通建筑企业“干部参加劳动、群众参加管理和开展技术革新运动”的先进经验。

1987年开评的国家优质工程“鲁班奖”,南通的建筑企业拿奖拿到手软,至今已经收获了100个“鲁班奖”。

2008年,南通的建筑行业总产值,已超过8000亿元。一个小小的地级市,GDP更是高居19名,比西安、济南、合肥这些省会城市还高。

南通“包工头”做到中国第一,有什么秘诀?

1.一个地级市,建筑业全国第一

说起南通,恐怕很多人最先想到的,是中国现代棉纺织业的开拓者张謇,或者是被称为“针神”的刺绣名家沈寿。不过,今天,南通经济发展最为仰赖的,却是和绣花织布完全不搭界的建筑行业。

(南通濠河夜景)

南通的建筑行业有多牛?用一组数字就能说明。

企业数量多。2017年的数据显示,南通共有建筑企业2150家,其中特级资质企业21家、一级资质企业215家,从业人员超过160万。企业数量、建筑业总产值、总施工面积、从业人数等多项指标在全国地级市中排名第一。

综合实力强。2018年中国民企500强的名单里,南通共有14家企业入围500强,仅次于苏州无锡,高于南京。而在这14家企业中,建筑行业和房地产占据了绝对多数,有11家之多。在2017年度江苏省建筑业“百强企业”名单里,南通的建筑企业更是包揽了前5名。

“海外军团”不可小觑。截至2017年5月,南通有对外承包工程企业58家,其中,9家企业具有援外项目实施资格。南通三建、南通建工和南通六建蝉联ENR(美国《工程新闻记录》)发布的全球最大国际承包商250强。

吸金能力超强。在今年1月,南通市代市长公布的数据显示,南通市建筑业的总产值,已经超过了8000亿元。而根据《南通市建筑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的目标,到2020年,整个南通的建筑业总产值要突破9000亿元,还要拥有2个年产值超2000亿元的县(市),3个超1000亿元的县(市)。

2.从建中山陵的小木匠,到产值超8000亿的“南通铁军”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南通建筑行业的兴盛也一样。

说起南通建筑行业,民国时期上海滩三大地产风云人物之一的陶桂林,是当之无愧的先驱者。他创办的陶馥记营造厂,是当时上海乃至全国最大的建筑企业。

陶桂林白手起家,12岁从南通到上海滩闯荡,从木工到监工再到工地主任,掌握了当时最先进的建筑技术和生产管理经验。

三十而立的陶桂林创办了陶馥记营造厂,也就是今天说的建筑公司。为了闯出自己的品牌,他招揽了一批留洋回来的留学生,壮大自己的技术队伍。

这一举动,对陶桂林和他的建筑企业声名鹊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陶馥记营造厂开办6年后,他就承建了广州的中山纪念堂和南京中山陵这样的大工程。

(广州中山纪念堂)

民国21年,陶桂林击败漫天要价的外国企业,中标当时的远东第一大厦——上海国际饭店。施工中,指导安装钢框架的外国专家迟迟没到,眼看工期就要延误,陶桂林亲自上阵指挥。等外国专家到上海时,这栋24层的大楼已经盖了11层,而且质量完全合格。陶馥记营造厂一战成名,由此成为当时上海乃至整个中国最有名的建筑企业。

陶桂林不仅大招技术人才,还自己培养建筑人才。早在民国20年,陶桂林在家乡南通吕四镇(今启东市)投资创办了国内第一所建筑职业学校,源源不断地培养出了一大批的建筑行业人才。

南通建筑行业兴盛的“根”,从这时已经扎下,且起点很高。敢拼善闯、用绣花的工夫去盖楼,成了日后南通建筑行业的底色。

虽然有陶桂林的成功在先,可南通毕竟当时还只是个小县城,南通人有组织地大规模进军建筑业,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

1952年,南通市营建筑公司成立,派出队伍外出找活干。这时候,南通人一直以来重视技术的优势开始发挥出来。他们盖的房子质量好,工程又快,很快就闯出了名气。

改革开放,让南通建筑彻底释放了活力。当时东北的大庆油田和新疆的克拉玛依油田正大兴土木,南通当地政府引导组建集体所有制的建筑公司,到农村招兵买马,“以建筑民兵形式派出队伍”外出承揽工程。

南通的建筑民兵不负众望,在大庆油田的施工刷新了“当年开工、当年竣工、当年交付使用”的奇迹。从此,南通的建筑队伍多了个称号——“南通铁军”。

(以南通建筑工人为原型的电视剧《春天里》,2017年在央视播出)

南通铁军的名号叫响后,南通的建筑业驶入快车道,迅速向上海、南京、北京这些大城市进发。

1992年,浦东大开发。作为上海的“北大门”,南通占据地利优势。再加上历来在上海积累的好口碑,南通的建筑企业抓住机遇,成为上海大建设中的最大受益者。

(浦东大开发时期,南通建筑企业修建的南浦大桥)

3.100座鲁班奖“小金人”,和收入20万的建筑工人

南通建筑业进入良性循环,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壮大。从最早单纯为了消化农村富余劳动力,成了南通市当之无愧的支柱产业。既赚足了面子,也赚到了真金白银。

一个直观的数据,就是中国优秀工程大奖“鲁班奖”的获奖数量。

上世纪80年代,南通四建援建的拉萨饭店,31米高的楼,按规定轴线垂直偏差允许有20毫米,但南通人将偏差控制得只有8毫米。为南通建筑业拿下第一个鲁班奖。2009年,南通六建集团承建的阿联酋迪拜双塔工程,又拿下了首个海外工程鲁班奖。

(南通建筑企业的首个海外鲁班奖阿联酋迪拜双子塔)

从1987年第一个鲁班奖颁出至今,北京和江苏拿下了其中的60%。北京受益于“中字头”央企,江苏一半的鲁班奖,都出自南通的建筑企业。到2017年,以民企为主的南通“建筑铁军”,拿下的“小金人”已经超过了100个,雄居全国地级市第一。

南通建筑名气闯了出去,财富也跟着被请了回来。凭着建筑业的强势,南通这个地级市,2018年的GDP高达8400多亿元,比西安、济南这些省会城市还要高。

富裕的不仅是地方,也体现在每个人的身上。南通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6321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2369元。这个水平,和武汉的水平相当。

南通的建筑工人,一年赚个7、8万的工资并不稀罕,甚至是普遍现象。在海外建筑市场上的南通人赚得更多。“踏实干,一年20万。”去年,仅在以色列的5000名南通建筑工人,一年就挣回人民币10亿元,人均年收入20万元左右。

4.“铁军”更聪明,南通工匠要撬开发达国家市场

老一辈南通建筑工人,靠着在工地上辛苦劳作致富,自然不希望自己的后辈也像自己一样辛苦。在整个中国各行各业都在转型升级的当下,南通的建筑业也一样面临着这样的问题。不过,仍有数量众多的年轻人,不断走进工地,而且他们的收入还不低。

与收入成正比的,是施工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建筑企业对从事技术和管理岗位人员的学历要求也相应提高。今天的建筑工地上,早就不是以前人们印象中搬砖和泥下苦力的样子了。

每年南通的建筑企业仅承接的超高层建筑超过5000栋,和这些高楼匹配的,是这支建筑铁军中的9000名一级建造师和2万多名二级建造师。他们会坐在电脑前,用先进的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把图纸变成一个三维立体模型,在不动一砖一瓦的时候,就能发现设计的问题,提前优化。

南通的建筑企业除了继承“建筑铁军”的吃苦耐劳,更明白技术和人才的重要。他们一直沿袭着陶桂林的做法,兴办建筑类的大中专学校和专业,大的建筑企业也跟职校、建筑类大学联合办班,以此培养新一代的建筑工匠。大学生逐渐成了工地上的新鲜血液。

人才和技术底气十足,带来的是更高质量的工程和更高的收益。南通的建筑企业有的项目已实现建筑材料90%以上工厂化制造,生产的柱、梁等构件生产水平,跟日本、新加坡不相上下。

技术和管理不断进阶的南通建筑企业,也早就不满足于国内市场,他们的眼光瞄向了更加广阔的海外市场和发达国家。

(南通建筑企业承建的新加坡国家艺术馆)

南通建筑铁军的身影早就出现在了俄罗斯、新加坡、韩国、东南亚、中东、非洲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土地上。

2017年,以色列刚刚开放国内的房建市场,南通建筑企业基本全面拿下。南通建筑企业的胃口,绝不仅仅是盖一栋以色列纯住宅的第一高楼,而是通过这个敲门砖,打开发达国家的建筑市场。

(南通建筑企业在以色列的工程)

无论是在洋行林立的上海滩,还是新中国初建时的大建设,无论是改革开放后的深圳特区建设、浦东大开发,还是如今的“一带一路”,南通建筑企业是建设者,也是受益者。

从南通建筑企业身上,看到的是中国发展的缩影,而他们的转型脚步,也一如当下中国的产业升级之路。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