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丑闻背后,美国名校的沉默诅咒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丑闻背后,美国名校的沉默诅咒

这起堪称美国高校有史以来最大的招生丑闻发酵后,引起全球关注。

文|职问 fanfan

1999年,26岁的保罗·沃克还不是《速度与激情》里面的Brian O'Conner,他在一部讲述高中校际橄榄球赛的喜剧电影中演男配角。

这部电影叫做《校园蓝调》(Varsity Blues)。

整整20年后,FBI用这部电影名字Varsity Blues作为一次调查行动的代称,最终的调查结果轰动全美。

3月12日,美国司法部宣布,FBI正式起诉50名社会精英人士——他们在竞争激烈的常青藤联盟和其他名校招生过程中用贿赂、作弊、枪手代考、假冒体育特长生等方式,让自己的子女获得入学资格。

美国媒体评论,案件的最新进展“匪夷所思”。据华盛顿邮报报道,本周三,两名斯坦福大学的学生以个人名义起诉了自己曾经申请过的南加大、耶鲁等院校,认为“大学的招生系统没有足够的保障来阻止欺诈和腐败。”

而这起大学招生舞弊案的涉案金额高达2500万美元。相关名校包括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乔治城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和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等。

被起诉社会名流包括《绝望主妇》的主演Felicity Huffman,《欢乐满屋》女演员Lori Loughlin,还有私募基金和房产公司CEO、纽约某国际律师事务所联合主席、传媒公司老板、澳门赌场前高管等。

全球哗然。

名校光环的诅咒

印度电影《起跑线》中,讲述了一对中产阶级夫妇为了让女儿皮娅进入印度最好的幼儿园,不惜伪造贫困证明,并举家搬迁到贫民窟以对付学校的贫困核查。

女儿皮娅最终得偿所愿进入了幼儿园,但也同时挤掉了一个真正贫困孩子的入学资格。

本次美国高校的招生丑闻中,“有钱人”用了更直接而丑陋的方式:

他们用PS伪造档案或贿赂教练,让子女装成一类运动的“体育特长生”获得名校录取资格,入学后再假装伤病退出训练。

每一个用假身份进入名校的学生背后,就有一个失去资格的、真正应该被录取的体育特长生。

电影《起跑线》的结局非常“理想主义”——备受煎熬的丈夫无法接受自己和妻子“窃取”贫穷孩子的入学资格,主动要求为女儿办理退学手续,并送到公立幼儿园。

但在现实中,可能没有多少父母能有勇气放弃名校的入场券。相反,不少像霍夫曼一类的父母心心念念的是:钱能解决的都不是问题,不惜任何代价让孩子进入名校。

“名校”带来的不仅仅是光环,更像是一种诅咒。

日剧《三年A班》的剧情也揭露了日本滥用体育特长生资格的现象:中学老师武智拥有“为大学推荐体育生”的名额,仗着身后靠山是一位议员,把名额当做了一门“生意”。

他每年推荐一定数量的学生进入“豪翔大学”,根据选手的活跃程度,收取高额回报。但事实上,每年他向大学推荐的学生,有九成都因为无法跟上大学的训练节奏,而在第一年退学。

武智和体育生们签下合约,如果大学第一年成绩不好,就要求他们强行退出特长生训练,并取消学费减免福利。拒绝名额并准备举报他的游泳特长生景山却因此遭到了黑社会报复,导致身败名裂,最终无法忍受舆论和霸凌而自杀去世。

面对指控,武智先是各种掩盖事实,又冠冕堂皇地辩解道:

“被淘汰的学生关我什么事呢?”

“优胜劣汰本就是社会准则。”

“这算什么新闻。”

这些灰色地带,如果太多人习以为常,当人们拥有权力与金钱的时候,就会自然地使用同样的手段,窃取本属于他人的权益。

而他们刚刚成年的子女是受益者,也可能成为下一个窃取者。

有趣的是,在这些关于教育的丑闻中,往往真正触发全民关注的并不是丑闻本身。我们应该关注的不仅仅是丑闻本身,而是丑闻以后,是否有什么发生了改变。美国目前已经揪出了黑暗产业链中重要的一环和50多个社会名人。

而“习以为常”,大概是最坏的结果。

沉默的是谁

很多人一看到“名校”和“家庭背景”相关的新闻,就觉得这又是阶级固化的铁证。

之前有一个新闻报道,在2021届哈佛大学的新生中,有46%来自年收入50万美元以上的富裕家庭,或父母至少有一个毕业于哈佛。

在英国,进入牛津剑桥的英国学生家里“非富即贵”,甚至父母那一代也都是牛剑毕业后处于社会中产阶级及以上水平的人士。

很多“血脉相传”的英国贵族从出生就被写在了私立寄宿学校的录取名单上。然后一路受到最优质的私校教育,拿到很高的成绩,申请到最好的大学,与这个国家最有权势的年轻人成为校友,最终像家族其他人一样成为最有权势的人。

而英国工薪阶层的孩子从出生就只能进入公立学校,得到普通的教育,进入普通的大学甚至直接工作,成为社会机器的螺丝钉。

这是一种社会阶级固化后的常态。从这点来说,美国高校招生舞弊案,看似与阶级固化没有那么大关系。

因为阶级固化不是买通医生让孩子假装“精神疾病”,达到SAT(美国高考)免试、单独考试、延长考试时间等目的。

阶级固化也不是像演员Huffman及其丈夫买通考官,让考官在考试期间纠正其女儿的答案,使她女儿的成绩提高了400分。

“有钱的家庭用非法手段让自己并不够优秀的孩子上好大学”,不是阶级固化的常态,而是违反规则的行为。

有趣的是,在各种升学丑闻中,大学总是独善其身。

这起堪称美国高校有史以来最大的招生丑闻发酵后,引起全球关注。目前被FBI起诉的只是家长、体育教练、教师等个人,相关大学并没有被控告。

除了有个别学校表示将取消涉案学生的学籍或已经毕业的学历以外,大部分学校对于学生的处罚还不明朗。人们只能跑到这些“星二代”和“富二代”的社交账号下破口大骂,仿佛这就是他们的惩罚了。

多所大学最近的回应,都是极力撇清自己:

UT-Austin

我们对用贿赂手段进入学校的父母们,以及大学的体育教练同样很愤怒,这不符合我们的招生政策,同样不能反映我们学校整个录取流程的合法性。

Stanford

学生对于Stanford的起诉没有任何根据。我们将严肃对待此次事件,密切关注在招生层面我们能够进一步突破的地方。但是我们坚信我们录取过程的完整性。

U-San Diego

已经听说了此次事件,但是并未作出进一步反应。

Georgetown

我们对于目前发生的事情不做评论,Georgetown一向严肃对待录取过程,并保证其公正性。我们对于所有申请者一视同仁,并未过多考虑其家庭经济因素。

UCLA

知道此事,但是不做评论。

没有被看见的是——社会规则其实也是由人制定的。这次受到惩罚的50人里,最多也不过是红过一时的演员和大型企业CEO而已。

这里有很多隐藏角色:除了缄默的大学,还有沉默而稳稳掌握着规则站在制高点的人,被处罚的试图违反所谓规则的中产阶级,以及气急败坏的底层大众。

职问原创,作者:fanfan,实习生Ashley也对此文有贡献,部分资料参考华盛顿邮报、电讯报、CNN等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丑闻背后,美国名校的沉默诅咒

这起堪称美国高校有史以来最大的招生丑闻发酵后,引起全球关注。

文|职问 fanfan

1999年,26岁的保罗·沃克还不是《速度与激情》里面的Brian O'Conner,他在一部讲述高中校际橄榄球赛的喜剧电影中演男配角。

这部电影叫做《校园蓝调》(Varsity Blues)。

整整20年后,FBI用这部电影名字Varsity Blues作为一次调查行动的代称,最终的调查结果轰动全美。

3月12日,美国司法部宣布,FBI正式起诉50名社会精英人士——他们在竞争激烈的常青藤联盟和其他名校招生过程中用贿赂、作弊、枪手代考、假冒体育特长生等方式,让自己的子女获得入学资格。

美国媒体评论,案件的最新进展“匪夷所思”。据华盛顿邮报报道,本周三,两名斯坦福大学的学生以个人名义起诉了自己曾经申请过的南加大、耶鲁等院校,认为“大学的招生系统没有足够的保障来阻止欺诈和腐败。”

而这起大学招生舞弊案的涉案金额高达2500万美元。相关名校包括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乔治城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和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等。

被起诉社会名流包括《绝望主妇》的主演Felicity Huffman,《欢乐满屋》女演员Lori Loughlin,还有私募基金和房产公司CEO、纽约某国际律师事务所联合主席、传媒公司老板、澳门赌场前高管等。

全球哗然。

名校光环的诅咒

印度电影《起跑线》中,讲述了一对中产阶级夫妇为了让女儿皮娅进入印度最好的幼儿园,不惜伪造贫困证明,并举家搬迁到贫民窟以对付学校的贫困核查。

女儿皮娅最终得偿所愿进入了幼儿园,但也同时挤掉了一个真正贫困孩子的入学资格。

本次美国高校的招生丑闻中,“有钱人”用了更直接而丑陋的方式:

他们用PS伪造档案或贿赂教练,让子女装成一类运动的“体育特长生”获得名校录取资格,入学后再假装伤病退出训练。

每一个用假身份进入名校的学生背后,就有一个失去资格的、真正应该被录取的体育特长生。

电影《起跑线》的结局非常“理想主义”——备受煎熬的丈夫无法接受自己和妻子“窃取”贫穷孩子的入学资格,主动要求为女儿办理退学手续,并送到公立幼儿园。

但在现实中,可能没有多少父母能有勇气放弃名校的入场券。相反,不少像霍夫曼一类的父母心心念念的是:钱能解决的都不是问题,不惜任何代价让孩子进入名校。

“名校”带来的不仅仅是光环,更像是一种诅咒。

日剧《三年A班》的剧情也揭露了日本滥用体育特长生资格的现象:中学老师武智拥有“为大学推荐体育生”的名额,仗着身后靠山是一位议员,把名额当做了一门“生意”。

他每年推荐一定数量的学生进入“豪翔大学”,根据选手的活跃程度,收取高额回报。但事实上,每年他向大学推荐的学生,有九成都因为无法跟上大学的训练节奏,而在第一年退学。

武智和体育生们签下合约,如果大学第一年成绩不好,就要求他们强行退出特长生训练,并取消学费减免福利。拒绝名额并准备举报他的游泳特长生景山却因此遭到了黑社会报复,导致身败名裂,最终无法忍受舆论和霸凌而自杀去世。

面对指控,武智先是各种掩盖事实,又冠冕堂皇地辩解道:

“被淘汰的学生关我什么事呢?”

“优胜劣汰本就是社会准则。”

“这算什么新闻。”

这些灰色地带,如果太多人习以为常,当人们拥有权力与金钱的时候,就会自然地使用同样的手段,窃取本属于他人的权益。

而他们刚刚成年的子女是受益者,也可能成为下一个窃取者。

有趣的是,在这些关于教育的丑闻中,往往真正触发全民关注的并不是丑闻本身。我们应该关注的不仅仅是丑闻本身,而是丑闻以后,是否有什么发生了改变。美国目前已经揪出了黑暗产业链中重要的一环和50多个社会名人。

而“习以为常”,大概是最坏的结果。

沉默的是谁

很多人一看到“名校”和“家庭背景”相关的新闻,就觉得这又是阶级固化的铁证。

之前有一个新闻报道,在2021届哈佛大学的新生中,有46%来自年收入50万美元以上的富裕家庭,或父母至少有一个毕业于哈佛。

在英国,进入牛津剑桥的英国学生家里“非富即贵”,甚至父母那一代也都是牛剑毕业后处于社会中产阶级及以上水平的人士。

很多“血脉相传”的英国贵族从出生就被写在了私立寄宿学校的录取名单上。然后一路受到最优质的私校教育,拿到很高的成绩,申请到最好的大学,与这个国家最有权势的年轻人成为校友,最终像家族其他人一样成为最有权势的人。

而英国工薪阶层的孩子从出生就只能进入公立学校,得到普通的教育,进入普通的大学甚至直接工作,成为社会机器的螺丝钉。

这是一种社会阶级固化后的常态。从这点来说,美国高校招生舞弊案,看似与阶级固化没有那么大关系。

因为阶级固化不是买通医生让孩子假装“精神疾病”,达到SAT(美国高考)免试、单独考试、延长考试时间等目的。

阶级固化也不是像演员Huffman及其丈夫买通考官,让考官在考试期间纠正其女儿的答案,使她女儿的成绩提高了400分。

“有钱的家庭用非法手段让自己并不够优秀的孩子上好大学”,不是阶级固化的常态,而是违反规则的行为。

有趣的是,在各种升学丑闻中,大学总是独善其身。

这起堪称美国高校有史以来最大的招生丑闻发酵后,引起全球关注。目前被FBI起诉的只是家长、体育教练、教师等个人,相关大学并没有被控告。

除了有个别学校表示将取消涉案学生的学籍或已经毕业的学历以外,大部分学校对于学生的处罚还不明朗。人们只能跑到这些“星二代”和“富二代”的社交账号下破口大骂,仿佛这就是他们的惩罚了。

多所大学最近的回应,都是极力撇清自己:

UT-Austin

我们对用贿赂手段进入学校的父母们,以及大学的体育教练同样很愤怒,这不符合我们的招生政策,同样不能反映我们学校整个录取流程的合法性。

Stanford

学生对于Stanford的起诉没有任何根据。我们将严肃对待此次事件,密切关注在招生层面我们能够进一步突破的地方。但是我们坚信我们录取过程的完整性。

U-San Diego

已经听说了此次事件,但是并未作出进一步反应。

Georgetown

我们对于目前发生的事情不做评论,Georgetown一向严肃对待录取过程,并保证其公正性。我们对于所有申请者一视同仁,并未过多考虑其家庭经济因素。

UCLA

知道此事,但是不做评论。

没有被看见的是——社会规则其实也是由人制定的。这次受到惩罚的50人里,最多也不过是红过一时的演员和大型企业CEO而已。

这里有很多隐藏角色:除了缄默的大学,还有沉默而稳稳掌握着规则站在制高点的人,被处罚的试图违反所谓规则的中产阶级,以及气急败坏的底层大众。

职问原创,作者:fanfan,实习生Ashley也对此文有贡献,部分资料参考华盛顿邮报、电讯报、CNN等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