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知乎,小心你“精英”的帽子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知乎,小心你“精英”的帽子

纵观近些年社交平台的发展,可谓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在这个快速的时代,“变”是唯一不变的真理,随着知乎的泛大众化,知乎的问答模式以及管理模式都面临巨大的挑战。

知乎,正陷入一个两难的境地。

近日,锤子CEO罗永浩用知乎玩了一把营销, 在一篇名为《如何应对桀骜不驯的优秀应届生?》的知乎问答里,罗永浩巧妙地展示了自己招聘的目的,如此炫技的营销技巧,似乎真是对得起知乎“精英”的帽子——连营销也是那么范儿!

在锤子粉们再一次为罗永浩叫好时,其实我们不得不注意的一点是,即使罗永浩的营销再高大上,它还是营销,而知乎“精英社区”的定位,正伴随着越来越多这样的营销,甚至更为低劣不堪的广告变得愈发危险!

准入门槛降低带来的质量问题

从一开始,知乎就自我定位于“精英社区”,坚持“用户需求是产品的核心”,不惜牺牲普通用户的感受,只为保证最关键的用户群。随着知乎的开放注册,用户量爆发式增长,“小众”已经转向了“大众”,知乎这顶“精英”的帽子似乎也在发生着微妙的改变。

从2010年开始上线的时候,采用的是邀请制注册,用户人群受到严格的限制。小众精品的特点,使得知乎在上线内测一个月之后,就吸引了大量的IT精英,比如中国顶级科技博主Keso一个月内就回答了267个问题。此外邀请注册也是人们纷纷要求入住知乎的一大因素,因为“稀缺”。

但在2013年3月,知乎向公众开放注册,开放之后,知乎的注册用户数从40万暴增至1700万,2年40倍。此外,知乎的CEO周源表示2015年知乎的目标是注册用户达5000万。

小众走向大众,量变引起质变,矛盾不可避免。准入门槛的降低,不可避免地会稀释原本的精英程度。

首先是用户质量的改变。准入门槛的降低,使得用户的水平差异较大,而沟通的建立需要一个相对平衡的维度,特别是精英社区,希望保持较高的沟通氛围,门槛的降低打破了这种平衡。

其次是内容变水。新用户的急剧增加,导致相当一部分新人用户拿知乎当百度知道使用,发贴质量和回复质量与数量下降。

这与知乎的原型Quora面临的问题相似,都是数量带来的质量问题。然而,知乎在专业性上远不如Quora,卖弄机灵的居多,真正贡献知识的偏少。知乎日趋步入经验分享的俱乐部形态,诸如“百万年薪的人都是怎么过日子的”、“如何恰当地回答‘女友的三个经典问题’”等问答内容充分享受喜闻乐见的围观,用户似乎更愿意流连忘返于一个又一个段子手式的神回复。

很多辛辛苦苦维护知乎环境的人觉得极其失望,元老级人物被涌进来的大量新手稀释,自己的地位和自豪感减弱以及沟通乐趣的减少从而提不起进入论坛或平台的兴趣甚至退出,“劣币驱良币”,知乎的精英气在减少。

中心化问题

林子大了,什么鸟儿都有了,庞大的用户基数还带来了另一个重要的问题:中心化。

知乎一开始邀请了许多名人大V加盟,其最早的200位用户,既有李开复、王兴、王小川、徐小平、马化腾这些富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和风险投资家,也有一批默默无闻,但是各自专业领域的行业翘楚。他们用各自的专业知识把知乎这种知识讨论的氛围带动了起来,进而启动网站内在的良性循环,被知乎称之为种子用户。

种子用户对知乎精英社区氛围的形成功不可没。不过,随着知乎的开放注册,这批人现在在知乎有着庞大的粉丝数量。比如李开复,在知乎的followers数量现在已接近百万。

知乎里人而不是知识的影响力在逐渐加大,并且知乎仍在加强这一做法。知乎在2013年8月曾经历过一次改版,把Timeline全部修改为用户动态,取消了原有的话题属性。就是对于话题的相关操作不再出现在首页,突出了人的比重。

这次改版造成了糟糕的后果:对老用户追捧、点赞,对新用户忽视,弱化对内容本身的关注度,导致沟通质量的下降,内容质量的下降。这与知乎“与世界分享你的知识、经验和见解”的口号显然不相符。

知乎正逐渐向微博靠拢,新闻平台、营销平台,一个窥视“明星”动态的地方,大V越来越大,普通用户不被重视,这种丧失个性的做法非常危险。

纵观近些年社交平台的发展,可谓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在这个快速的时代,“变”是唯一不变的真理,随着知乎的泛大众化,知乎的问答模式以及管理模式都面临巨大的挑战。

粉丝之气的增加对营销是一种催化,谁会放着粉丝经济而不用呢。另一个板块——知乎日报也在成为知乎营销的新高地。每一个典型的知乎营销案例,几乎都以登上知乎日报为爆点。之后再进行微信、微博的二次传播发酵。

知乎的用户相对而言较为理性,多为从业者,对于内容更为关注,对营销广告等则更为敏感。因此,知乎的商业化进程绝非易事。对于知乎所面临的问题,其实知乎本身就是一个可以解决这类问题的平台,只是在商业化的进程中如何保持平衡,在知乎成为一个大网站的同时也成为一个好的网站,是个需要周源及其团队细加考量的问题。

在从“小而美”向“大而美”转化的过程中,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知乎,小心你“精英”的帽子!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知乎

3.4k
  • 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跌幅扩大至3%
  • 首次实现单季度全面盈利后,AI浪潮下的知乎迎来更多商业想象空间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知乎,小心你“精英”的帽子

纵观近些年社交平台的发展,可谓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在这个快速的时代,“变”是唯一不变的真理,随着知乎的泛大众化,知乎的问答模式以及管理模式都面临巨大的挑战。

知乎,正陷入一个两难的境地。

近日,锤子CEO罗永浩用知乎玩了一把营销, 在一篇名为《如何应对桀骜不驯的优秀应届生?》的知乎问答里,罗永浩巧妙地展示了自己招聘的目的,如此炫技的营销技巧,似乎真是对得起知乎“精英”的帽子——连营销也是那么范儿!

在锤子粉们再一次为罗永浩叫好时,其实我们不得不注意的一点是,即使罗永浩的营销再高大上,它还是营销,而知乎“精英社区”的定位,正伴随着越来越多这样的营销,甚至更为低劣不堪的广告变得愈发危险!

准入门槛降低带来的质量问题

从一开始,知乎就自我定位于“精英社区”,坚持“用户需求是产品的核心”,不惜牺牲普通用户的感受,只为保证最关键的用户群。随着知乎的开放注册,用户量爆发式增长,“小众”已经转向了“大众”,知乎这顶“精英”的帽子似乎也在发生着微妙的改变。

从2010年开始上线的时候,采用的是邀请制注册,用户人群受到严格的限制。小众精品的特点,使得知乎在上线内测一个月之后,就吸引了大量的IT精英,比如中国顶级科技博主Keso一个月内就回答了267个问题。此外邀请注册也是人们纷纷要求入住知乎的一大因素,因为“稀缺”。

但在2013年3月,知乎向公众开放注册,开放之后,知乎的注册用户数从40万暴增至1700万,2年40倍。此外,知乎的CEO周源表示2015年知乎的目标是注册用户达5000万。

小众走向大众,量变引起质变,矛盾不可避免。准入门槛的降低,不可避免地会稀释原本的精英程度。

首先是用户质量的改变。准入门槛的降低,使得用户的水平差异较大,而沟通的建立需要一个相对平衡的维度,特别是精英社区,希望保持较高的沟通氛围,门槛的降低打破了这种平衡。

其次是内容变水。新用户的急剧增加,导致相当一部分新人用户拿知乎当百度知道使用,发贴质量和回复质量与数量下降。

这与知乎的原型Quora面临的问题相似,都是数量带来的质量问题。然而,知乎在专业性上远不如Quora,卖弄机灵的居多,真正贡献知识的偏少。知乎日趋步入经验分享的俱乐部形态,诸如“百万年薪的人都是怎么过日子的”、“如何恰当地回答‘女友的三个经典问题’”等问答内容充分享受喜闻乐见的围观,用户似乎更愿意流连忘返于一个又一个段子手式的神回复。

很多辛辛苦苦维护知乎环境的人觉得极其失望,元老级人物被涌进来的大量新手稀释,自己的地位和自豪感减弱以及沟通乐趣的减少从而提不起进入论坛或平台的兴趣甚至退出,“劣币驱良币”,知乎的精英气在减少。

中心化问题

林子大了,什么鸟儿都有了,庞大的用户基数还带来了另一个重要的问题:中心化。

知乎一开始邀请了许多名人大V加盟,其最早的200位用户,既有李开复、王兴、王小川、徐小平、马化腾这些富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和风险投资家,也有一批默默无闻,但是各自专业领域的行业翘楚。他们用各自的专业知识把知乎这种知识讨论的氛围带动了起来,进而启动网站内在的良性循环,被知乎称之为种子用户。

种子用户对知乎精英社区氛围的形成功不可没。不过,随着知乎的开放注册,这批人现在在知乎有着庞大的粉丝数量。比如李开复,在知乎的followers数量现在已接近百万。

知乎里人而不是知识的影响力在逐渐加大,并且知乎仍在加强这一做法。知乎在2013年8月曾经历过一次改版,把Timeline全部修改为用户动态,取消了原有的话题属性。就是对于话题的相关操作不再出现在首页,突出了人的比重。

这次改版造成了糟糕的后果:对老用户追捧、点赞,对新用户忽视,弱化对内容本身的关注度,导致沟通质量的下降,内容质量的下降。这与知乎“与世界分享你的知识、经验和见解”的口号显然不相符。

知乎正逐渐向微博靠拢,新闻平台、营销平台,一个窥视“明星”动态的地方,大V越来越大,普通用户不被重视,这种丧失个性的做法非常危险。

纵观近些年社交平台的发展,可谓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在这个快速的时代,“变”是唯一不变的真理,随着知乎的泛大众化,知乎的问答模式以及管理模式都面临巨大的挑战。

粉丝之气的增加对营销是一种催化,谁会放着粉丝经济而不用呢。另一个板块——知乎日报也在成为知乎营销的新高地。每一个典型的知乎营销案例,几乎都以登上知乎日报为爆点。之后再进行微信、微博的二次传播发酵。

知乎的用户相对而言较为理性,多为从业者,对于内容更为关注,对营销广告等则更为敏感。因此,知乎的商业化进程绝非易事。对于知乎所面临的问题,其实知乎本身就是一个可以解决这类问题的平台,只是在商业化的进程中如何保持平衡,在知乎成为一个大网站的同时也成为一个好的网站,是个需要周源及其团队细加考量的问题。

在从“小而美”向“大而美”转化的过程中,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知乎,小心你“精英”的帽子!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