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都挺好”的哲学,“真生活”的房子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都挺好”的哲学,“真生活”的房子

房子是什么?直达财富自由的天梯、体面和地位的说辞、维系亲情的长方块等,各取所需、冷暖自知。

图片来源:海洛创意

文|证券时报 李宇嘉

一部正午阳光剧现在热播。熊大、熊二,无能的熊爸,再加上一个“养残孩子”的母亲,居然意外地被冠以一个温暖的名字——《都挺好》。国人见面的时候,总是把最好的一面展示给别人(即便是亲朋好友也如此)。不管是问候工作、学习,还是生活境况,标准的答复口径是“挺好的”。确实,老大名校毕业,留美发展;老二工作待遇优厚,娶了个家境上佳的老婆;老三是超级金领,有魄力、有能力。仔细盘算,这不就是我们街坊邻里或亲朋好友吗?

但是,一切静好下面则是暗流涌动。充满冷暖嘴脸、隐痛伤害的剧情。不必多言。现实生活中,在外保留体面、内心虚弱不堪,这可能是很多人的“生活标配”。往往,做很多事情的时候,我们对内心本来意识之顺从(比如是否100%自己想做),可能远远低于事物本身。比如,回家探望父母,本是亲情和血脉驱动使然,但经常被互为表里的孝道和面子所支配。回家的次数、回家带什么东西,到底是给父母的,还是给兄弟姐妹看的,或给周围邻里看的。

中国的家庭,就是一个小社会,而工作也夹杂在其中,自然各种不如意也一锅粥地被搅在一起。当快速城市化、工业化红利铸就的轻松赚钱时代(如同欧美工业革命后的“镀金时代”)式微时,全社会普遍的焦虑袭来。当下,就连政府的政策都不得不呈现出“走一步看一步”的短期化倾向时,家庭和个人的焦虑“常态化”就不奇怪了。治愈焦虑的鸡汤文章,可以暂时暖暖心,但最根本的是,从上到下,要适应从跑步机上下来后,心态和肌体上尽快平静。

当代中国式“家庭剧”,反映“家和万事兴”也好,折射家庭冷暖悲喜也好,绕不开那个屋檐下生活的房子。但是,对于房子的态度,很多人往往没有聚焦到生活场所和幸福体验上来。苏家光鲜的大儿子,面子是他的人设。无论是在美国买别墅,还是执意要给父亲买大House,最看重的是脸面。即便自己失业,还要逞能。为什么,我们的房子越盖越豪华,房价越来越贵,面子驱动的成分不小。为什么,中等收入和富有人群,普遍辛苦忙碌,大概与此有关。

苏家二公子,“啃老界”无出右者,学历、能力都“不咋地”,却能买起好房子、买上好车子。为何?有父母积蓄、有兄弟姐妹帮衬。现实中,从看房开始,就是父母陪同,买房付款、装修、买家具等,更是父母一路操心到底。大家想想,这类人设在现实中完全能套在张三李四身上。如果说“六个钱包”买房有点夸张,但“三个钱包”还是靠谱的。在很多父母眼里,给子女买房是自己的责任(周围人都这样),啃老或许不是贬义词,拿收入谈高房价或许站不住脚。

苏小妹,父母不爱、哥哥不疼,拼命在事业上寻找“情感寄托”,凭着勤奋聪慧,蜕变成大公司营销老总这样的高级金领。用她的话讲,“我的大别墅,我的职场江山,是我无数个通宵加班,无数次发狠较劲,才赢得的。”但是,口头上自己不是苏家人,但家族式脐带韧性太强,独立负责母亲葬礼,安排大哥失业后的工作,安顿大嫂和侄女,补偿二嫂的工作升迁……现实中,被压制往往激发潜能,逆袭后便有证明自己的冲动,帮助兄弟姐妹买房不在话下。

哪种买房,无谓对与错,但透过房子的那扇窗,能窥见一些基于中国“家庭纽带”的买房场景。过去十几年,楼市黄金期,激情澎湃、鸡犬升天。房子是什么?直达财富自由的天梯、体面和地位的说辞、安放灵魂的阁楼、维系亲情的长方块等,各取所需、冷暖自知。“房子是用来住的”,无比浅显的常识,居然要通过庙堂知至理来传达。繁华过后,洗尽铅华,尽管很多人期待,“再来一次周期”,但上下开始深思,如何过上美好生活。什么时候把房子真正当作家,外面是清风与明月,里面是鸡毛蒜皮,温粥与你,房子才返璞归真为“真生活”。

来源:证券时报

原标题:“都挺好”的哲学,“真生活”的房子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都挺好”的哲学,“真生活”的房子

房子是什么?直达财富自由的天梯、体面和地位的说辞、维系亲情的长方块等,各取所需、冷暖自知。

图片来源:海洛创意

文|证券时报 李宇嘉

一部正午阳光剧现在热播。熊大、熊二,无能的熊爸,再加上一个“养残孩子”的母亲,居然意外地被冠以一个温暖的名字——《都挺好》。国人见面的时候,总是把最好的一面展示给别人(即便是亲朋好友也如此)。不管是问候工作、学习,还是生活境况,标准的答复口径是“挺好的”。确实,老大名校毕业,留美发展;老二工作待遇优厚,娶了个家境上佳的老婆;老三是超级金领,有魄力、有能力。仔细盘算,这不就是我们街坊邻里或亲朋好友吗?

但是,一切静好下面则是暗流涌动。充满冷暖嘴脸、隐痛伤害的剧情。不必多言。现实生活中,在外保留体面、内心虚弱不堪,这可能是很多人的“生活标配”。往往,做很多事情的时候,我们对内心本来意识之顺从(比如是否100%自己想做),可能远远低于事物本身。比如,回家探望父母,本是亲情和血脉驱动使然,但经常被互为表里的孝道和面子所支配。回家的次数、回家带什么东西,到底是给父母的,还是给兄弟姐妹看的,或给周围邻里看的。

中国的家庭,就是一个小社会,而工作也夹杂在其中,自然各种不如意也一锅粥地被搅在一起。当快速城市化、工业化红利铸就的轻松赚钱时代(如同欧美工业革命后的“镀金时代”)式微时,全社会普遍的焦虑袭来。当下,就连政府的政策都不得不呈现出“走一步看一步”的短期化倾向时,家庭和个人的焦虑“常态化”就不奇怪了。治愈焦虑的鸡汤文章,可以暂时暖暖心,但最根本的是,从上到下,要适应从跑步机上下来后,心态和肌体上尽快平静。

当代中国式“家庭剧”,反映“家和万事兴”也好,折射家庭冷暖悲喜也好,绕不开那个屋檐下生活的房子。但是,对于房子的态度,很多人往往没有聚焦到生活场所和幸福体验上来。苏家光鲜的大儿子,面子是他的人设。无论是在美国买别墅,还是执意要给父亲买大House,最看重的是脸面。即便自己失业,还要逞能。为什么,我们的房子越盖越豪华,房价越来越贵,面子驱动的成分不小。为什么,中等收入和富有人群,普遍辛苦忙碌,大概与此有关。

苏家二公子,“啃老界”无出右者,学历、能力都“不咋地”,却能买起好房子、买上好车子。为何?有父母积蓄、有兄弟姐妹帮衬。现实中,从看房开始,就是父母陪同,买房付款、装修、买家具等,更是父母一路操心到底。大家想想,这类人设在现实中完全能套在张三李四身上。如果说“六个钱包”买房有点夸张,但“三个钱包”还是靠谱的。在很多父母眼里,给子女买房是自己的责任(周围人都这样),啃老或许不是贬义词,拿收入谈高房价或许站不住脚。

苏小妹,父母不爱、哥哥不疼,拼命在事业上寻找“情感寄托”,凭着勤奋聪慧,蜕变成大公司营销老总这样的高级金领。用她的话讲,“我的大别墅,我的职场江山,是我无数个通宵加班,无数次发狠较劲,才赢得的。”但是,口头上自己不是苏家人,但家族式脐带韧性太强,独立负责母亲葬礼,安排大哥失业后的工作,安顿大嫂和侄女,补偿二嫂的工作升迁……现实中,被压制往往激发潜能,逆袭后便有证明自己的冲动,帮助兄弟姐妹买房不在话下。

哪种买房,无谓对与错,但透过房子的那扇窗,能窥见一些基于中国“家庭纽带”的买房场景。过去十几年,楼市黄金期,激情澎湃、鸡犬升天。房子是什么?直达财富自由的天梯、体面和地位的说辞、安放灵魂的阁楼、维系亲情的长方块等,各取所需、冷暖自知。“房子是用来住的”,无比浅显的常识,居然要通过庙堂知至理来传达。繁华过后,洗尽铅华,尽管很多人期待,“再来一次周期”,但上下开始深思,如何过上美好生活。什么时候把房子真正当作家,外面是清风与明月,里面是鸡毛蒜皮,温粥与你,房子才返璞归真为“真生活”。

来源:证券时报

原标题:“都挺好”的哲学,“真生活”的房子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