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东风标致508L:法系车在中国最后的存在感?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东风标致508L:法系车在中国最后的存在感?

1.8T 在升级国6上也做了技术上的更新,最大功率211马力,峰值扭矩300牛·米,加入了进气气门的连续升程可变控制,所以在技术层面上也是拿得出手的——虽然是“老机器”,但是技术一直在跟进。

文|驾仕派 王晓鹏

图|王晓鹏

自认为除了是铃木阿尔法粉以外,我还是一个PSA粉。铃木用质朴打动人心,阿尔法用灵敏的车身动态表现重塑自我,而PSA用什么呢?我觉得是用出众的设计和底盘打动我。PSA,我总是觉得它被严重低估。3年前,我接到PSA的offer的时候,内心很忐忑。

这什么清奇品牌汽车,审美独特,大部分产品板簧,动力也不够出色,油耗还不低……我真的谈不上喜欢,谈不上粉。但是就像诗人陆游说的那样“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深度接触了PSA可爱的工程师们,还有深度参与了PSA的国内项目后,发现PSA绝非大家想象这样浅显。

如果你是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在全球最激烈的市场,欧洲市场,在唐唯实的领导下,在全球经济下滑的趋势中,PSA依然高歌猛进,这是为什么?理性的想想,就是PSA的产品在同级中极具竞争力而已。

这次在成都参加全新508L的试驾之旅纯属意外。我很早就关注这款产品的上市,因为它确实是PSA中国区在这两三年里最重要的一张牌。然后看到朋友圈的PSA(以及神龙)员工们帮助市场部兄弟发的预售广告就开始关注它的投放节奏。

之后我就跟着花了50.8元跟着买了一个预售,一来凑热闹凑人气支持前司项目,二来至少还有一个爱奇艺会员呢,三来万一中了可以跟着免费游,更重要是帮助关心这个车的朋友第一手试驾一翻。

果然不幸中奖,所以就去4S登记一下(实际上我交了产品意向金,真的是有心置换),跟着就来天府成都了。其实在4S店登记的时候,那个店就提供了一台还处于路试牌照的508L试验车。小试了一番,最让我惊讶的并不是508L的产品力,而是接待我的销售经理对于购买PSA产品客户心声的总结——他毕竟是为PSA服务了7年的销售。

这位销售经理对于PSA产品的认可自不必说,而他还深刻的指出了PSA目前的销售困境:PSA很尴尬的处在欧洲车圈范围,销售在介绍科技的时候,大家会自然拿508对比迈腾帕萨特的科技配置,甚至奥迪A4 A6虚拟座舱,但是尴尬的事实是,508远不如它们售价高。

在销售吹508的动力的时候,客户就会自然而然的拿EA888、B48 ,什么弹射,什么quattro来反洗脑。所以在介绍卖点的时候,客户联想的德系对手,其实在市场上价格交叉度很小,而且德系车较为强劲的动力确实盖过法系车一筹,这也是客户很容易感知到的性能,而法系车较为擅长的底盘优势则在试车过程很难短时间感受到。

这就是PSA销售难题——介绍卖点,客户纷纷往大众奥迪宝马上靠,而客户们购车的预算,又往往只够买日韩系车,同时客户在买日系车的时候,则往往能忍受百公里加速10s开外的动力。实际上PSA与日韩系车比科技、动力,PSA的车还是有竞争力的,但是往往买日系中级车的客户,也不会看欧洲车。

不管怎么说,我和他都一致认同,目前PSA再无退路,基盘也越来越小,想突飞猛进已是不可能,最好就是把目前的基本盘稳住,精耕细作,让口碑慢慢正面回归,等待厚积薄发。

508L会在18号(也就是今天)公布售价,目前预售价是16万起步,但GT版可能会到24万左右。而根据之前流出的规划图,很现实的给了今年2万辆的预测——9个月时间总共卖2万,每月2200台。

本着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这次对508L的试驾活动中其实我驾驶的机会并不多,挺有意见的(要是还这样,我下次铁定不来了!)——两天行程只搞了半天的试驾,半天试驾中,我开了半小时。还好我之前在4S店里短短长长开了好久,所以讲讲初体验。

这次的试驾车都是1.8T+8AT车型,508L给我最明显的感受就是变速箱的齿比更多之后,1挡升2挡的质量明显提升,之前6AT的时候1升2总是存在感很强,而现在是非常舒服且不易察觉的。这恰恰是之前PSA车所不擅长的环节。动力输出线性,一共有五种驾驶模式(经济、舒适、标准、运动,还有一个手动模式),与我之前开的DS 7类似。其中运动模式做得更加彻底,怠速提高很多,会自降一个挡位。动力响应性也明显超过之前PSA产品的特性。

可以说,这次508L动力总成驾驶模式做得比较细腻,动力输出都有各自特征。

1.8T 在升级国6上也做了技术上的更新,最大功率211马力,峰值扭矩300牛·米,加入了进气气门的连续升程可变控制,所以在技术层面上也是拿得出手的——虽然是“老机器”,但是技术一直在跟进。对于508L这种车,输出谈不上暴力但是绝对充沛,动力总成的响应性上还是有些温吞,但比之前的PSA又更好。一般舒适模式下低车速强行KD加速还是能感受到迟滞,切到运动模式又能改善很多。

其实动力一直也不是PSA产品的卖点,但是胜在省油耐用,可以看看4008、5008、天逸这几款SUV的客户油耗就知道,目前PSA产品的油耗在AT车里面是很不错的,而且PSA发动机可以一直使用92号汽油。

对于PSA来说,最大的卖点永远是它的底盘。

过年期间我在福建游玩,发现在这个多山的省份PSA车非常多,这点与PSA传统强势市场湖北、四川和重庆相似。首先,福建在沿海省份里面是经济一般的,其次福建的多山崎岖地形,与法国大部分地形相似,这让PSA在福建就是如鱼得水。事实也是如此,在山路开着非常舒服,山路越长越明显。508L的底盘是欧洲车那种品质感很足、同时又保留不同于大众车的路感,在有适当路感的同时就保证了足够的舒适感,特别是后座乘客很舒服。

这个级别照顾后排感受的有天籁,再上一个级别有奥迪A4L,但是这些车都太靠近舒适感了,我个人觉得与路面的隔离感太强,对于驾驶员来说,这并不是一个好事。而508L真的是拿捏得相当准确,是20万上下我坐前排和坐后排都要竖大拇子的车。

PSA底盘真的有一套,包括它的小比例方向盘,听讲解时说的“逆回馈力达到70%”,我不是在转向系统工作,因此并不明白这个数字的含义,但是我可以负责的说,508L的转向手感非常细腻、反馈力变化非常自然真实,握着小方向盘有着眼睛看着整个系统工作的感觉。不过话说回来,方向盘的反应还是比车头车身响应快了点,车身的动作要显得稍微拖沓,当然这个可能激烈驾驶时才会感受到。

再就是刹车系统,刹车距离没法测试,但是自己感觉刹车很好掌握,不需要适应期,上车第一脚就能把车舒服的停在想停的那几块沥青上。而且相对于同行,刹车点头现象也控制得较为合适,刹车感受更多是整个车体的下沉,而非一般车头下沉、车尾起伏。

至于静态方面,我希望另外再开一篇来写,或者直接跳过。现场简单体验了一下,中配车与1.8T的入门配置,感官上差得并不多,中控大屏变小了,然后座椅没有Nappa双色皮,通过内部渠道我也知道最低配车的情况,大概就是上图的中配车变成织物座椅,门板有些差异,没有Facol的音响而已。然后高配车是三区空调,而中低配都是双区自动空调。

就目前的预热势头来看,市场还是有些期待这部法系中高级轿车的回归,毕竟再失去一个品牌对于大家来说也没有什么好处——只有充分竞争的市场,对于消费者来说才更有利。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雪铁龙

3.6k
  • 汽车早报|比亚迪第五艘汽车运输船正式交付 丰田下月起将在美国上调部分车型售价
  • 华为乾崑智驾ADS 4预计9月底开始陆续分批推送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东风标致508L:法系车在中国最后的存在感?

1.8T 在升级国6上也做了技术上的更新,最大功率211马力,峰值扭矩300牛·米,加入了进气气门的连续升程可变控制,所以在技术层面上也是拿得出手的——虽然是“老机器”,但是技术一直在跟进。

文|驾仕派 王晓鹏

图|王晓鹏

自认为除了是铃木阿尔法粉以外,我还是一个PSA粉。铃木用质朴打动人心,阿尔法用灵敏的车身动态表现重塑自我,而PSA用什么呢?我觉得是用出众的设计和底盘打动我。PSA,我总是觉得它被严重低估。3年前,我接到PSA的offer的时候,内心很忐忑。

这什么清奇品牌汽车,审美独特,大部分产品板簧,动力也不够出色,油耗还不低……我真的谈不上喜欢,谈不上粉。但是就像诗人陆游说的那样“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深度接触了PSA可爱的工程师们,还有深度参与了PSA的国内项目后,发现PSA绝非大家想象这样浅显。

如果你是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在全球最激烈的市场,欧洲市场,在唐唯实的领导下,在全球经济下滑的趋势中,PSA依然高歌猛进,这是为什么?理性的想想,就是PSA的产品在同级中极具竞争力而已。

这次在成都参加全新508L的试驾之旅纯属意外。我很早就关注这款产品的上市,因为它确实是PSA中国区在这两三年里最重要的一张牌。然后看到朋友圈的PSA(以及神龙)员工们帮助市场部兄弟发的预售广告就开始关注它的投放节奏。

之后我就跟着花了50.8元跟着买了一个预售,一来凑热闹凑人气支持前司项目,二来至少还有一个爱奇艺会员呢,三来万一中了可以跟着免费游,更重要是帮助关心这个车的朋友第一手试驾一翻。

果然不幸中奖,所以就去4S登记一下(实际上我交了产品意向金,真的是有心置换),跟着就来天府成都了。其实在4S店登记的时候,那个店就提供了一台还处于路试牌照的508L试验车。小试了一番,最让我惊讶的并不是508L的产品力,而是接待我的销售经理对于购买PSA产品客户心声的总结——他毕竟是为PSA服务了7年的销售。

这位销售经理对于PSA产品的认可自不必说,而他还深刻的指出了PSA目前的销售困境:PSA很尴尬的处在欧洲车圈范围,销售在介绍科技的时候,大家会自然拿508对比迈腾帕萨特的科技配置,甚至奥迪A4 A6虚拟座舱,但是尴尬的事实是,508远不如它们售价高。

在销售吹508的动力的时候,客户就会自然而然的拿EA888、B48 ,什么弹射,什么quattro来反洗脑。所以在介绍卖点的时候,客户联想的德系对手,其实在市场上价格交叉度很小,而且德系车较为强劲的动力确实盖过法系车一筹,这也是客户很容易感知到的性能,而法系车较为擅长的底盘优势则在试车过程很难短时间感受到。

这就是PSA销售难题——介绍卖点,客户纷纷往大众奥迪宝马上靠,而客户们购车的预算,又往往只够买日韩系车,同时客户在买日系车的时候,则往往能忍受百公里加速10s开外的动力。实际上PSA与日韩系车比科技、动力,PSA的车还是有竞争力的,但是往往买日系中级车的客户,也不会看欧洲车。

不管怎么说,我和他都一致认同,目前PSA再无退路,基盘也越来越小,想突飞猛进已是不可能,最好就是把目前的基本盘稳住,精耕细作,让口碑慢慢正面回归,等待厚积薄发。

508L会在18号(也就是今天)公布售价,目前预售价是16万起步,但GT版可能会到24万左右。而根据之前流出的规划图,很现实的给了今年2万辆的预测——9个月时间总共卖2万,每月2200台。

本着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这次对508L的试驾活动中其实我驾驶的机会并不多,挺有意见的(要是还这样,我下次铁定不来了!)——两天行程只搞了半天的试驾,半天试驾中,我开了半小时。还好我之前在4S店里短短长长开了好久,所以讲讲初体验。

这次的试驾车都是1.8T+8AT车型,508L给我最明显的感受就是变速箱的齿比更多之后,1挡升2挡的质量明显提升,之前6AT的时候1升2总是存在感很强,而现在是非常舒服且不易察觉的。这恰恰是之前PSA车所不擅长的环节。动力输出线性,一共有五种驾驶模式(经济、舒适、标准、运动,还有一个手动模式),与我之前开的DS 7类似。其中运动模式做得更加彻底,怠速提高很多,会自降一个挡位。动力响应性也明显超过之前PSA产品的特性。

可以说,这次508L动力总成驾驶模式做得比较细腻,动力输出都有各自特征。

1.8T 在升级国6上也做了技术上的更新,最大功率211马力,峰值扭矩300牛·米,加入了进气气门的连续升程可变控制,所以在技术层面上也是拿得出手的——虽然是“老机器”,但是技术一直在跟进。对于508L这种车,输出谈不上暴力但是绝对充沛,动力总成的响应性上还是有些温吞,但比之前的PSA又更好。一般舒适模式下低车速强行KD加速还是能感受到迟滞,切到运动模式又能改善很多。

其实动力一直也不是PSA产品的卖点,但是胜在省油耐用,可以看看4008、5008、天逸这几款SUV的客户油耗就知道,目前PSA产品的油耗在AT车里面是很不错的,而且PSA发动机可以一直使用92号汽油。

对于PSA来说,最大的卖点永远是它的底盘。

过年期间我在福建游玩,发现在这个多山的省份PSA车非常多,这点与PSA传统强势市场湖北、四川和重庆相似。首先,福建在沿海省份里面是经济一般的,其次福建的多山崎岖地形,与法国大部分地形相似,这让PSA在福建就是如鱼得水。事实也是如此,在山路开着非常舒服,山路越长越明显。508L的底盘是欧洲车那种品质感很足、同时又保留不同于大众车的路感,在有适当路感的同时就保证了足够的舒适感,特别是后座乘客很舒服。

这个级别照顾后排感受的有天籁,再上一个级别有奥迪A4L,但是这些车都太靠近舒适感了,我个人觉得与路面的隔离感太强,对于驾驶员来说,这并不是一个好事。而508L真的是拿捏得相当准确,是20万上下我坐前排和坐后排都要竖大拇子的车。

PSA底盘真的有一套,包括它的小比例方向盘,听讲解时说的“逆回馈力达到70%”,我不是在转向系统工作,因此并不明白这个数字的含义,但是我可以负责的说,508L的转向手感非常细腻、反馈力变化非常自然真实,握着小方向盘有着眼睛看着整个系统工作的感觉。不过话说回来,方向盘的反应还是比车头车身响应快了点,车身的动作要显得稍微拖沓,当然这个可能激烈驾驶时才会感受到。

再就是刹车系统,刹车距离没法测试,但是自己感觉刹车很好掌握,不需要适应期,上车第一脚就能把车舒服的停在想停的那几块沥青上。而且相对于同行,刹车点头现象也控制得较为合适,刹车感受更多是整个车体的下沉,而非一般车头下沉、车尾起伏。

至于静态方面,我希望另外再开一篇来写,或者直接跳过。现场简单体验了一下,中配车与1.8T的入门配置,感官上差得并不多,中控大屏变小了,然后座椅没有Nappa双色皮,通过内部渠道我也知道最低配车的情况,大概就是上图的中配车变成织物座椅,门板有些差异,没有Facol的音响而已。然后高配车是三区空调,而中低配都是双区自动空调。

就目前的预热势头来看,市场还是有些期待这部法系中高级轿车的回归,毕竟再失去一个品牌对于大家来说也没有什么好处——只有充分竞争的市场,对于消费者来说才更有利。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