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日本人的性格,自“绳文时代”以来从未有过改变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日本人的性格,自“绳文时代”以来从未有过改变

日本历史的各个重要时期,都深受外来文化影响,日本名族通过吸取外来文化,在其基础上衍生出自己民族独特的文化,这一点自绳文时代末以来无一例外。

文| 日本通

持续了约1万年的绳文时代为何迎来终结,在即将结束的平成年间重新思考这一问题。

绳文时代后期的植物栽培

日本列岛呈南北狭长形状,因此事物传播滞后是常态。简单来说,东京的当下潮流并非日本全国的当下潮流。这种滞后带来的时间差本身,其实也是各地域的有趣之处。南北狭长,自然环境迥然不同。冲绳的气温是21℃,到了札幌是2℃。仅仅是在同一列岛内,气温不同自然环境也各不相同,生活情景与思考方式当然也将随之改变。

在绳文时代的后期,西日本列岛气温骤降,人们很难在通过森林获得充足的食物等。因为人们开始通过栽培小米、玉米等谷物来努力保全性命。但对于岛国而言,农耕归根结底仅是降低食物短缺风险的手段之一,主要的食物来源还是取决于森林采集、狩猎、捕鱼等方式。这一点,与迄今为止在学校所学的知识,或许有些矛盾?

长期以来,我们都认为绳文人一直靠狩猎、采集、渔业等自然的馈赠生活,但事实上并非全是如此。“农耕”不仅在西日本晚期的绳文人中出现,甚至在中部高地的中期绳文人,已经开始播种野生大豆,种植农作物。截止目前,虽然很难肯定其种植的农作物是否是当时人们的主食,但“农耕”在绳文时期确已出现。

接下来的历史大家都很熟悉的,在绳文时代末期的九州北部,有一群人从朝鲜半岛西南部渡海而来,我们称为渡来系的“弥生人”。他们不仅带来了水田稻作技术,还传播了与农业相伴的社会构造,如祈求丰收的祭祀与进行耕作的组织运营等等。

据说,渡来人上陆后,在日本列岛开始水田稻作的最初地点是福冈县的早良平原。平原的上流至中流区域,原本住着绳文人。因为这里靠近森林、河流,多样的自然环境可以确保食物的来源。

一个列岛两种文化并存的时代

将目光放在下方流域的是渡来人。他们将这块土地作为新天地,展开了全新的生活。另一方面,那时在东日本,也有人持续着绳文时代的生活方式,一如既往狩猎、采集、捕鱼,制作遮光器陶俑。

还是蛮有趣的,试想一下,最初在早良平原耕种稻谷的渡来人的生活方式肯定和绳文人是不一样的,那么在他们生活的“缓冲地带”,多多少少都会注意到彼此。居住在中、上流区域的绳文人,远观下流区域的渡来人,想着:那群长着扁平脸的人是谁?好像以前从来没见过。身高竟然比我高这么多。还有他们往黏糊糊的泥巴里种了什么东西?那群家伙,还孜孜不倦地在除草。

绳文时代晚期,是一个列岛两种文化并存的时代。在那之后,弥生时代的数百年间,水田稻作在列岛内扩展开来。

绳文人和渡来人互相接触的时机暂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结局并不是弥生人赶走了绳文人。绳文人灭绝之后,日本列岛的主角并没有被弥生人代替。同第一批来到早良平原的渡来人一样,弥生人与绳文人保持一定距离生活着,之后慢慢的双方开始有所交集,水田稻作也随之传播。

结果,绳文人选择了水田稻作。同时,绳文人还学习了其社会结构(组织式的村庄运营、祭祀方式等)。换言之,从原先的全靠自然“恩赐”逐渐转变为自主生产食物,绳文人的生活也同土地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当耕种变得逐渐重要时,引发了冲突与战争

选择了水田稻作的绳文人并没有放弃狩猎、捕鱼,但其占据主食的比重正悄然发生变化。当耕种变得越来越重要时,收成问题也就显得格外重要。

为了有更好的收成,选择更好的土地、水源也是关键,有了粮食要建粮仓,有了粮仓要进行管理,合理分配日常膳食用量......

绳文人开始权衡利弊,面对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等,资源的分配与管理成了一个深刻的问题,而当实际问题无法得到解决时,便开始引发冲突。从开始的争夺土地、争夺水资源,逐渐变成争夺粮食,武力战争萌发。

为了生存,绳文人不得不开始接受、思考耕种社会带来的全新的价值观。

从绳文人为土地粮食的争夺中跳出来,反观当代日本,我们会发现,当代日本人中还残留着不少绳文人的气质。

日本历史的各个重要时期,都深受外来文化影响,日本名族通过吸取外来文化,在其基础上衍生出自己民族独特的文化,这一点自绳文时代末以来无一例外。

绳文时代末期的绳文人,在面对渡来人时,并没有与他们发生较大的抗争,而是聪明的吸收了他们带来的文明与技术。或许我们可以猜测他们只是出于好奇心,出于对新事物的喜爱,又或者饿过了头无法正常思考,但在现在看来,这的确是一种聪明的生存战略。

面对外来文明,日本人会选择接受并在此基础上原创出适合自己的部分,20世纪80年代,在欧美盛行一时的日本批判论,其批判的大抵是这一点。

时代年轮走到现在,信奉“举头三尺有神明”的日本人的骨子里,依旧留着浓厚的绳文人气息。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日本人的性格,自“绳文时代”以来从未有过改变

日本历史的各个重要时期,都深受外来文化影响,日本名族通过吸取外来文化,在其基础上衍生出自己民族独特的文化,这一点自绳文时代末以来无一例外。

文| 日本通

持续了约1万年的绳文时代为何迎来终结,在即将结束的平成年间重新思考这一问题。

绳文时代后期的植物栽培

日本列岛呈南北狭长形状,因此事物传播滞后是常态。简单来说,东京的当下潮流并非日本全国的当下潮流。这种滞后带来的时间差本身,其实也是各地域的有趣之处。南北狭长,自然环境迥然不同。冲绳的气温是21℃,到了札幌是2℃。仅仅是在同一列岛内,气温不同自然环境也各不相同,生活情景与思考方式当然也将随之改变。

在绳文时代的后期,西日本列岛气温骤降,人们很难在通过森林获得充足的食物等。因为人们开始通过栽培小米、玉米等谷物来努力保全性命。但对于岛国而言,农耕归根结底仅是降低食物短缺风险的手段之一,主要的食物来源还是取决于森林采集、狩猎、捕鱼等方式。这一点,与迄今为止在学校所学的知识,或许有些矛盾?

长期以来,我们都认为绳文人一直靠狩猎、采集、渔业等自然的馈赠生活,但事实上并非全是如此。“农耕”不仅在西日本晚期的绳文人中出现,甚至在中部高地的中期绳文人,已经开始播种野生大豆,种植农作物。截止目前,虽然很难肯定其种植的农作物是否是当时人们的主食,但“农耕”在绳文时期确已出现。

接下来的历史大家都很熟悉的,在绳文时代末期的九州北部,有一群人从朝鲜半岛西南部渡海而来,我们称为渡来系的“弥生人”。他们不仅带来了水田稻作技术,还传播了与农业相伴的社会构造,如祈求丰收的祭祀与进行耕作的组织运营等等。

据说,渡来人上陆后,在日本列岛开始水田稻作的最初地点是福冈县的早良平原。平原的上流至中流区域,原本住着绳文人。因为这里靠近森林、河流,多样的自然环境可以确保食物的来源。

一个列岛两种文化并存的时代

将目光放在下方流域的是渡来人。他们将这块土地作为新天地,展开了全新的生活。另一方面,那时在东日本,也有人持续着绳文时代的生活方式,一如既往狩猎、采集、捕鱼,制作遮光器陶俑。

还是蛮有趣的,试想一下,最初在早良平原耕种稻谷的渡来人的生活方式肯定和绳文人是不一样的,那么在他们生活的“缓冲地带”,多多少少都会注意到彼此。居住在中、上流区域的绳文人,远观下流区域的渡来人,想着:那群长着扁平脸的人是谁?好像以前从来没见过。身高竟然比我高这么多。还有他们往黏糊糊的泥巴里种了什么东西?那群家伙,还孜孜不倦地在除草。

绳文时代晚期,是一个列岛两种文化并存的时代。在那之后,弥生时代的数百年间,水田稻作在列岛内扩展开来。

绳文人和渡来人互相接触的时机暂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结局并不是弥生人赶走了绳文人。绳文人灭绝之后,日本列岛的主角并没有被弥生人代替。同第一批来到早良平原的渡来人一样,弥生人与绳文人保持一定距离生活着,之后慢慢的双方开始有所交集,水田稻作也随之传播。

结果,绳文人选择了水田稻作。同时,绳文人还学习了其社会结构(组织式的村庄运营、祭祀方式等)。换言之,从原先的全靠自然“恩赐”逐渐转变为自主生产食物,绳文人的生活也同土地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当耕种变得逐渐重要时,引发了冲突与战争

选择了水田稻作的绳文人并没有放弃狩猎、捕鱼,但其占据主食的比重正悄然发生变化。当耕种变得越来越重要时,收成问题也就显得格外重要。

为了有更好的收成,选择更好的土地、水源也是关键,有了粮食要建粮仓,有了粮仓要进行管理,合理分配日常膳食用量......

绳文人开始权衡利弊,面对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等,资源的分配与管理成了一个深刻的问题,而当实际问题无法得到解决时,便开始引发冲突。从开始的争夺土地、争夺水资源,逐渐变成争夺粮食,武力战争萌发。

为了生存,绳文人不得不开始接受、思考耕种社会带来的全新的价值观。

从绳文人为土地粮食的争夺中跳出来,反观当代日本,我们会发现,当代日本人中还残留着不少绳文人的气质。

日本历史的各个重要时期,都深受外来文化影响,日本名族通过吸取外来文化,在其基础上衍生出自己民族独特的文化,这一点自绳文时代末以来无一例外。

绳文时代末期的绳文人,在面对渡来人时,并没有与他们发生较大的抗争,而是聪明的吸收了他们带来的文明与技术。或许我们可以猜测他们只是出于好奇心,出于对新事物的喜爱,又或者饿过了头无法正常思考,但在现在看来,这的确是一种聪明的生存战略。

面对外来文明,日本人会选择接受并在此基础上原创出适合自己的部分,20世纪80年代,在欧美盛行一时的日本批判论,其批判的大抵是这一点。

时代年轮走到现在,信奉“举头三尺有神明”的日本人的骨子里,依旧留着浓厚的绳文人气息。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