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募资艰难?产业引导基金正风生水起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募资艰难?产业引导基金正风生水起

我们今天要讲的就是产业基金。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作者:夏芈卬

当所有人都吐槽去年募资难的时候,有一类基金却风生水起。

2018年12月28日,江苏疌泉绿色产业股权投资基金完成工商登记注册。

2018年12月29日,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国际集团、太平洋保险、安徽省投资集团发起成立“长三角协同优势产业基金”,该基金总规模1000亿元,首期100亿元,投向生物技术、物联网、人工智能。

同日,深圳市基础设施投资基金设立,基金首期整体规模1000亿元,远期整体规模达到2000亿元。

不错,我们今天要讲的就是产业基金。

产业基金爆发迅猛

政府产业基金是指由政府联合投资机构设立,对具备高潜力的未上市企业进行股权或准股权投资,待企业成熟后通过股权转让实现资本增值的基金,其投资通常体现国家产业调整、升级的意志。

产业基金原本并不太为外界关注,但近年来开始变得热门起来,如雨后春笋一般,在全国各地迅速发展,俨然成为一股风潮。

由于产业基金体现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因此比较社会资本来说,可以投向一些需要较大金额扶持,回报周期长的项目,从而把长期资本注入到双创企业中;而民间的VC、PE受到自身规模、出资人的限制,往往优先考虑回报的周期性与性价比,因而产业基金与VC、PE等基金彼此可以互为补充。

政府产业基金从2002年开始进入政策摸索期,并在08年左右在各地方正式推广,经过近10年的发展运作,目前进入了高速发展期。

2018年9月,国务院发布“双创”升级版意见,指出要充分发挥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等引导基金的作用,支持初创期、早中期创新型企业发展。加快发展天使投资,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出台促进天使投资发展的政策措施,培育和壮大天使投资人群体。

如今我国政府引导基金存量已达数万亿元,根据投中CVSource调研显示,2018年一级市场募资额最大的10只基金中有7只是政府作为主要出资方。除了财政直接出资外,包括央企、城投公司在内的国有企业也非常活跃。

截至2018年6月,全国目标规模千亿以上的产业基金共13只,披露总目标规模为21,312亿元,约占全部产业基金总目标规模的36.4%。其中国家级引导基金1只,省级引导基金7只,市级引导基金5只。

顽疾“明股实债”可休矣

大浪飞腾,必然泥沙俱下。

之前一个困扰产业基金的主要问题是“明股实债”。

这是由于目前地方产业基金与民营资本合作还较少,主要集中于国有资本和金融机构,而为了吸引这两者的出资,有时会采取“明股实债”的方式,来保障出资的安全。

这种地方政府引导基金、当地上市公司、金融机构的合作,往往追求多赢。上市公司通过将基金投资到相关产业,未来可能会收购其中有价值的标的,提升股价;政府则实现了招商目的,并把引导基金规模做大;金融机构的出资则以明股实债的方式,拿到稳定的回报。

这部分产业基金在结构上就会做出设计,使用结构分级和杠杆。首先对基金进行分级设置,比如分为优先和劣后两级,有时候还可增加中间级,在结构分级后,由政府或上市公司出资做劣后级,金融机构做优先级。

为了更好使用杠杆,吸引金融机构认购优先级份额,表面上金融机构的资金以股权形式进入,但通常会附带一些附加保障,常见的有回购安排、差额补足、第三方收购、对赌、定期分红等形式,从而导致股权投资回报不是根据投资企业的经营业绩进行收益分配,而是提供保本、保收益承诺,定期支付固定收益,并按照约定进行回购,实质上就变成了按期还本付息的债权。

实际操作中,金融机构在参与地方政府引导基金建立时,并不会真的拿出目标规模的资金额度给GP,而是需要GP寻找好的投资项目,根据地方政府的要求,这些好的投资项目还要愿意在当地投资落户,另外金融机构也要评估这些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导致最终有很多限制,于是很多优秀的GP就会望而生畏,引导基金的实际规模也做不上去。

但近两年,随着监管环境的变化,多部新规陆续出台以规范和限制资管产品进行直接借贷、委托贷款或明股实债等债权性投资,财政部近两年间也多次发文强调严禁地方政府利用PPP、各类政府投资基金等方式违法、违规变相举债;最新的资管新规更是从结构设计、期限匹配等角度严格限制了明股实债的运作模式。

令人吃惊的是,当摒弃了投机取巧的方式后,地方产业基金的路并没有变窄,反而是更宽了。

忽如一夜“科创”春风来

科创版的设立就会为产业基金爆发助力。

根据科创板新规,其重点就是扶持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以及生物医药等六大类行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制造业深度融合,引领中高端消费。

这些领域基本都是地方政府产业引导基金的投资方向。

从这个角度,说科创板的设立是产业基金的利好也并不为过。

中国的科创企业往往需要长期资本来供其发展,但目前社会创投资本的期限大部分是5-7年,服务长线条的企业便有些力不从心,而地方产业基金恰好可以发挥补充作用。

科创板也会给产业基金的退出提供非常好的渠道。国内主板IPO都有较高的盈利要求,这对很多被投企业来说是难以逾越的障碍。科创板的成立就帮助这些企业越过了障碍,且地方产业基金的体量巨大,多出一个渠道的价值非凡。 

最终,这些上市的科创企业还会进一步参与到产业基金中,把从二级市场得到的资本正确引导到产业中去,反哺产业上下游链条,更好地定向支持实体经济、民营企业发展,提高社会资本脱虚入实的效率。

当然,这一切的发生都有赖于监管的把握,杜绝各种可能出现的投机行为。

投资有待引入专业机构

在产业基金遍地开花的背后,依旧隐含着一个问题,那就是严重缺乏具备基金管理能力的合格机构和个人。

产业基金的规模、数量可以迅速增长,例如:十年前,中国最大的产业基金不过数十亿元,现在,中央和地方政府数千亿元规模的产业基金拔地而起,但这种情况下,合格的投资管理机构和人员在哪里呢?

任何行业,任何事情,人始终是第一位的因素,一切因人而起,也因人而去。从事产业基金管理工作,要求具备多种能力,例如:战略规划,企业管理,财务管控,企业上市以及产业整合等,最重要的是分析判断、辨识人的能力,也就是所谓“投资在于投人”,具备以上这些能力的人,在地方产业基金、地方金融机构往往难觅踪迹。

并且产业基金动辄数十亿元的资金规模,有着巨大投资风险。产业基金的出资含有政府资金,其实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政府出资一定比例作为引导,有利于产业基金的募集,也有利于获取政府优惠政策等支持;另一方面,政府出资强化审计,风险控制,处理不好就会影响投资决策的效率,这是产业基金运作管理工作中,让人非常头痛的问题。

因此,一个比较好的方法,就是与头部的大型金融机构合作,主要是资管平台、财富管理公司等,他们有非常成熟的资产管理经验,优秀的风控技术,以及经过实践检验的投资逻辑。比如宜信这样的头部机构,已经在使用AI来找出哪些创业企业是真正优秀的,过去这些甄别工作是由专家团队来做的,今天,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大大减轻这些专家的工作量。

宜信所做的是把所有超过20000家的VC、PE信息输入系统,实时收集超过一百万家公司的资料,再通过人工智能工具针对这些公司做超过60个维度的分析。过去专家们只能做一到两层的调查,但没法做到六个层级的调查,而人工智能系统可以直接到达。

类似的技术还有很多,是否与拥有这些专业技术的机构或个人合作,是未来产业基金在同类中能否脱颖而出的重要因素。

现在,各个省市、地方、行业,大家普遍参与着产业基金,往往一个星巴克里边,谈话的人中就有好几个在做产业基金的策划;很多大型的项目,背后也有产业基金的支持。

预计未来产业基金将会进一步地普及,国家想要发展哪个领域,就会采取设立该行业产业基金的形式,通过产业基金最大限度地调动市场上所有主体的参与热情,再借助专业金融机构的投资能力,引导资本配置到实体经济中来。

于无声处听风雷,于无色处见繁花。

来源:宜信财富

原标题:产业引导基金 —— 于无色处见繁花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募资艰难?产业引导基金正风生水起

我们今天要讲的就是产业基金。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作者:夏芈卬

当所有人都吐槽去年募资难的时候,有一类基金却风生水起。

2018年12月28日,江苏疌泉绿色产业股权投资基金完成工商登记注册。

2018年12月29日,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国际集团、太平洋保险、安徽省投资集团发起成立“长三角协同优势产业基金”,该基金总规模1000亿元,首期100亿元,投向生物技术、物联网、人工智能。

同日,深圳市基础设施投资基金设立,基金首期整体规模1000亿元,远期整体规模达到2000亿元。

不错,我们今天要讲的就是产业基金。

产业基金爆发迅猛

政府产业基金是指由政府联合投资机构设立,对具备高潜力的未上市企业进行股权或准股权投资,待企业成熟后通过股权转让实现资本增值的基金,其投资通常体现国家产业调整、升级的意志。

产业基金原本并不太为外界关注,但近年来开始变得热门起来,如雨后春笋一般,在全国各地迅速发展,俨然成为一股风潮。

由于产业基金体现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因此比较社会资本来说,可以投向一些需要较大金额扶持,回报周期长的项目,从而把长期资本注入到双创企业中;而民间的VC、PE受到自身规模、出资人的限制,往往优先考虑回报的周期性与性价比,因而产业基金与VC、PE等基金彼此可以互为补充。

政府产业基金从2002年开始进入政策摸索期,并在08年左右在各地方正式推广,经过近10年的发展运作,目前进入了高速发展期。

2018年9月,国务院发布“双创”升级版意见,指出要充分发挥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等引导基金的作用,支持初创期、早中期创新型企业发展。加快发展天使投资,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出台促进天使投资发展的政策措施,培育和壮大天使投资人群体。

如今我国政府引导基金存量已达数万亿元,根据投中CVSource调研显示,2018年一级市场募资额最大的10只基金中有7只是政府作为主要出资方。除了财政直接出资外,包括央企、城投公司在内的国有企业也非常活跃。

截至2018年6月,全国目标规模千亿以上的产业基金共13只,披露总目标规模为21,312亿元,约占全部产业基金总目标规模的36.4%。其中国家级引导基金1只,省级引导基金7只,市级引导基金5只。

顽疾“明股实债”可休矣

大浪飞腾,必然泥沙俱下。

之前一个困扰产业基金的主要问题是“明股实债”。

这是由于目前地方产业基金与民营资本合作还较少,主要集中于国有资本和金融机构,而为了吸引这两者的出资,有时会采取“明股实债”的方式,来保障出资的安全。

这种地方政府引导基金、当地上市公司、金融机构的合作,往往追求多赢。上市公司通过将基金投资到相关产业,未来可能会收购其中有价值的标的,提升股价;政府则实现了招商目的,并把引导基金规模做大;金融机构的出资则以明股实债的方式,拿到稳定的回报。

这部分产业基金在结构上就会做出设计,使用结构分级和杠杆。首先对基金进行分级设置,比如分为优先和劣后两级,有时候还可增加中间级,在结构分级后,由政府或上市公司出资做劣后级,金融机构做优先级。

为了更好使用杠杆,吸引金融机构认购优先级份额,表面上金融机构的资金以股权形式进入,但通常会附带一些附加保障,常见的有回购安排、差额补足、第三方收购、对赌、定期分红等形式,从而导致股权投资回报不是根据投资企业的经营业绩进行收益分配,而是提供保本、保收益承诺,定期支付固定收益,并按照约定进行回购,实质上就变成了按期还本付息的债权。

实际操作中,金融机构在参与地方政府引导基金建立时,并不会真的拿出目标规模的资金额度给GP,而是需要GP寻找好的投资项目,根据地方政府的要求,这些好的投资项目还要愿意在当地投资落户,另外金融机构也要评估这些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导致最终有很多限制,于是很多优秀的GP就会望而生畏,引导基金的实际规模也做不上去。

但近两年,随着监管环境的变化,多部新规陆续出台以规范和限制资管产品进行直接借贷、委托贷款或明股实债等债权性投资,财政部近两年间也多次发文强调严禁地方政府利用PPP、各类政府投资基金等方式违法、违规变相举债;最新的资管新规更是从结构设计、期限匹配等角度严格限制了明股实债的运作模式。

令人吃惊的是,当摒弃了投机取巧的方式后,地方产业基金的路并没有变窄,反而是更宽了。

忽如一夜“科创”春风来

科创版的设立就会为产业基金爆发助力。

根据科创板新规,其重点就是扶持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以及生物医药等六大类行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制造业深度融合,引领中高端消费。

这些领域基本都是地方政府产业引导基金的投资方向。

从这个角度,说科创板的设立是产业基金的利好也并不为过。

中国的科创企业往往需要长期资本来供其发展,但目前社会创投资本的期限大部分是5-7年,服务长线条的企业便有些力不从心,而地方产业基金恰好可以发挥补充作用。

科创板也会给产业基金的退出提供非常好的渠道。国内主板IPO都有较高的盈利要求,这对很多被投企业来说是难以逾越的障碍。科创板的成立就帮助这些企业越过了障碍,且地方产业基金的体量巨大,多出一个渠道的价值非凡。 

最终,这些上市的科创企业还会进一步参与到产业基金中,把从二级市场得到的资本正确引导到产业中去,反哺产业上下游链条,更好地定向支持实体经济、民营企业发展,提高社会资本脱虚入实的效率。

当然,这一切的发生都有赖于监管的把握,杜绝各种可能出现的投机行为。

投资有待引入专业机构

在产业基金遍地开花的背后,依旧隐含着一个问题,那就是严重缺乏具备基金管理能力的合格机构和个人。

产业基金的规模、数量可以迅速增长,例如:十年前,中国最大的产业基金不过数十亿元,现在,中央和地方政府数千亿元规模的产业基金拔地而起,但这种情况下,合格的投资管理机构和人员在哪里呢?

任何行业,任何事情,人始终是第一位的因素,一切因人而起,也因人而去。从事产业基金管理工作,要求具备多种能力,例如:战略规划,企业管理,财务管控,企业上市以及产业整合等,最重要的是分析判断、辨识人的能力,也就是所谓“投资在于投人”,具备以上这些能力的人,在地方产业基金、地方金融机构往往难觅踪迹。

并且产业基金动辄数十亿元的资金规模,有着巨大投资风险。产业基金的出资含有政府资金,其实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政府出资一定比例作为引导,有利于产业基金的募集,也有利于获取政府优惠政策等支持;另一方面,政府出资强化审计,风险控制,处理不好就会影响投资决策的效率,这是产业基金运作管理工作中,让人非常头痛的问题。

因此,一个比较好的方法,就是与头部的大型金融机构合作,主要是资管平台、财富管理公司等,他们有非常成熟的资产管理经验,优秀的风控技术,以及经过实践检验的投资逻辑。比如宜信这样的头部机构,已经在使用AI来找出哪些创业企业是真正优秀的,过去这些甄别工作是由专家团队来做的,今天,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大大减轻这些专家的工作量。

宜信所做的是把所有超过20000家的VC、PE信息输入系统,实时收集超过一百万家公司的资料,再通过人工智能工具针对这些公司做超过60个维度的分析。过去专家们只能做一到两层的调查,但没法做到六个层级的调查,而人工智能系统可以直接到达。

类似的技术还有很多,是否与拥有这些专业技术的机构或个人合作,是未来产业基金在同类中能否脱颖而出的重要因素。

现在,各个省市、地方、行业,大家普遍参与着产业基金,往往一个星巴克里边,谈话的人中就有好几个在做产业基金的策划;很多大型的项目,背后也有产业基金的支持。

预计未来产业基金将会进一步地普及,国家想要发展哪个领域,就会采取设立该行业产业基金的形式,通过产业基金最大限度地调动市场上所有主体的参与热情,再借助专业金融机构的投资能力,引导资本配置到实体经济中来。

于无声处听风雷,于无色处见繁花。

来源:宜信财富

原标题:产业引导基金 —— 于无色处见繁花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