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蓝海经济观察 李方
网络汽车怼实体汽车?智能怼沙发?
2018北京车展期间,吉利掌门人李书福如此毫不客气的评价互联网造车新势力。他说:“互联网公司造车就是一天到晚在瞎忽悠老百姓。”
当然,这已经不是李书福第一次开怼互联网造车新势力。早在2015年的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李书福就曾明确表态:“今后主导汽车工业的一定是汽车企业,而不是互联网公司。没有身体的灵魂不行,灵魂还是要依附在身体上。”
而在2016年第三届国际汽车安全高峰论坛上,李书福也痛斥:“有些企业不懂汽车,也没有很多钱,之所以“造车”,是意在资本市场上圈钱。”
福哥这些话一石激起千层浪,得罪的人可不少啊!
不说8次被列为失信人员的贾跃亭最后一个梦FF汽车,BAT几大家哪个不在染指智能汽车?
一个圈里不太有名但很典型的“奇点”公司对福哥的说法就很不以为然。奇点汽车的某高管就在朋友圈表态说:“十年前笑话吉利、比亚迪、长城,今天被吉利、比亚迪、长城笑话。在趋势面前,新旧国有自主品牌应该互相学习,不分先后才对,智能和沙发不矛盾”。这个“智能和沙发不矛盾”的说法,显然是在讽刺李书福之前“造车就是四个轮子加一个沙发”的论断。
福哥说此话是什么语境?什么背景呢?
那要追溯到1999年,那时候福哥还没拿到造车牌照,可是第一辆两厢“吉利豪情”车已经下线一年多了。1999年12月,时任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主任的曾培炎到访吉利,目的是考察非国有投资汽车厂商。为了说服亦或说影响曾培炎,李书福发表了如下的言论:
“我觉得汽车不就是四个轮子,几个沙发吗?可以让我们去做一些探索,用民营机制,就像当年造摩托车一样,外界也都说我们不行,但我们造了中国第一个踏板式摩托车,很成功!“
这便是李书福“造车就是四个轮子加一个沙发”论断的出处,在这段堪称影响吉利命运的谈话中,李书福刻意淡化造车的难度,无非是想获得政府的支持而已。互联网车企拿着李书福20年前的“话柄”说事,显得有点不够厚道。
即便如此,一批靠“四个轮子加一个沙发”造车的民营企业毕竟实实在在地在中国崛起了!特别是像吉利这样兼并了若干国际名牌车企的公司,在汽车市场上更加具有说服力。
反观现如今的互联网造车新势力,都是在拿别人的钱去行自己造车的方便。骗投资人钱的例子有不少,但是我只举造车新势力里头糟践投资人钱的例子,最典型的莫过于车和家的SEV。
从车和家的创始人李想在微博上剧透到宣布SEV项目停摆,仅不到三个月的时间,由此SEV也创造了汽车圈的吉尼斯世界纪录——最短命的量产车型。连“百日生日”都没过完,就彻底夭折了。
互联网汽车与传统汽车到底谁将代表未来?这绝对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首先从“互联网思维”的理论到互联网时代十几年的实践来看,确实使这个世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很多原来不可能的事情真的发生了:
比如像“购物”这个必须在特定场所——商场——进行的交易活动很大程度在网上实现了,商场被边缘化了;
“打车出行”这个一定是在路边招手打车的形式也可以在移动互联网上按几个键解决了,车被边缘化了,打车软件成了核心;
“智能手机”——这个功能比早期万元电脑强大无数倍的掌上“电脑”,在互联网公司手里变成硬件尽可能忽略(低价高性能)强调的是应用与体验,手机实体被边缘化了,应用与体验成为中心。
按照这个逻辑推演下去……未来的互联网汽车会不会?
其次这两者在立意与着力点上均有极大的不同。
互联网汽车的立意点是在“智能”上面,他们觉得那个“四个轮子加一个沙发”并不重要,那是传统工业产物且技术非常成熟,未来的核心是“人工智能”,智能汽车只是“人工智能”在汽车领域的一个应用场景而已,就像上面提到的智能手机;
传统汽车企业的立意点是在“车”上面,他们认为汽车工业虽然发展了100多年了,但在很多方面仍然在快速发展与迭代中。传统的核心部件发动机、变速箱、底盘等仍然有很大的改善空间,电子、计算机、人工智能等更是助力未来汽车的有力工具,拥有一万多零部件的汽车本身依然是主体。
有个说法比较支持这派观点:汽车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工业水平。
意思是分别代表着机械工业、材料工业、电子工业、IT工业的水平,我们不能简单认为未来汽车就是以人工智能为核心,“四个轮子加一个沙发”就可有可无了?况且汽车毕竟属于奢饰品,与手机的价值也差着几十上百倍呢。
这个争论有点像说“互联网时代”与“工业时代”谁取代谁的问题,按照这个逻辑,互联网时代取代了工业时代,然后人工智能时代又将取代互联网时代。
这种把不同时代归结为“取代”关系是否有点过于简单化了?
其实无论“互联网时代”还是“人工智能时代”,他们“接地气”的落地部分都离不开传统工业时代的那部分,“那部分”如果掉链子,那两个时代都无法运作!
李书福是工业时代走出来的企业家,他很实在很接地气,他知道汽车是一万多个零部件一个个组装起来的。没有现代化的工业管理手段,质量控制手段,智能工业管理水平,一个现代化的汽车是组装不起来的。
奇点高管那句话是对的:新旧国有自主品牌应该互相学习,不分先后才对,智能和沙发不矛盾。
按照这个“立意”,李书福也应该略微调整心态,跳出传统工业就是一切的心态,关注新技术发展,注意不同时代的特征点,要更多地以“互联网思维”看待新事物,“与时俱进”地把他的汽车事业发展下去。
他为什么可以从放牛娃成长为世界级汽车大王?
前面我们看到了李书福是如何从一个“野照相”的成长为一个中国汽车大王的过程。我们特别感兴趣的是李家小哥这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可是每每当笔者想好好挖掘一下主人公的内在东西时,“老大难”问题就来了:网上关于这哥们的资料又是出奇的少!他的生辰八字?他父母是什么背景?姓甚名谁?一概不知。
无奈之下还是老办法——反向工程来回溯李书福的内心。
按照现有资料,对李书福儿时的描述就是这一句话:1963年,李书福出生在浙江台州一个农民家庭里,他在四兄弟中排行第三,整个学生时代,李书福都是在台州度过的。
从这个出生年代来看,那时中国刚刚渡过建国后最困难的年代——“三年自然灾害”。当然后来我们知道那不是什么自然灾害,而是“人为”的灾害。至少说明李书福的幼年时代是在比较困难的时代开始的。
前阵子笔者不知从哪看到一个说法:
说1962年代——1972年代出生的人是新中国“最幸运”的一代。意思是这代人的童年躲过了“最艰难”时期,而在他们成年后又是最大限度享受到改革开放释放红利的时期。
也许这个分法有一定道理,李书福就是这个时代的“幸运儿”。至少是躲过了战争年代,也躲过了新中国最初的艰难时光,在说得过去的和平年代长大成人了。
由于环境的影响,刚刚高中毕业的李书福没有继续求学,19岁就试水商海,1982年,就拿着父亲给的120块钱做起了照相生意,掘到了第一桶金。
“刚开始根本不是照相馆,就是买了个小相机,骑个破自行车满街给人照相。”李书福并不愿多回忆那段历史。
会讲故事的台州人,把这段创业故事中的李书福,说成是背着相机在公园里瞎转悠的“野照相”———“来,来,同志过来照张相。”
见了逛公园的拉着照相,一些二级城市的公园里还有这样的生意人。李书福的照相生意做得不错,半年后赚到1000元,他正式开起了照相馆。
经营着照相馆的李书福经常买一些零件自己组装照相机。他把自己分离提取出来的金银背到杭州出售。后来干脆关了照相馆,专门做这个买卖。
“我选的工业项目都是别人做不了的。”李书福说是在“垃圾”中提取金银。为这个项目,李书福投资了1万元。虽然这些钱大部分来自生意不错的照相馆,但李书福还是义无反顾地把照相馆关了门。
“这个别人还做不了。”李书福至今对这个生财之道感觉良好。
从这些描述可以看出,年轻的李书福是个心灵手巧的小哥。无论做什么他都能做到极致。
“野照相”100里可能99个都赚不到钱,他李书福可以;洗相过程中100个可能99个都不会发现能分离金银出来,李书福发现了并可以靠这个赚钱。这样几个“百里挑一”下来,就分出能力高低了。
笔者认为:人的能力在这些细微处已见分晓。
为什么在这些平庸的事情里,那99个都保持了平庸,只有一个李书福“找到了”窍门?
真像《真心英雄》里唱到的:不经历风雨 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实践证明:年轻的李书福早期的成功,证明他是个做实事的人,什么事只要他看准了就一定要做成。
但是这也不能100%保证他不会犯错。在李书福年轻时代,也有“走麦城”的经历。
1992年全民经商大潮兴起,年轻的李书福也被大潮吸引,背着背包去海南“淘金”。
李书福在海南进行房地产生意不到两年,做了些什么项目,李书福很少向外人谈起,在他个人的介绍中,这一段也被省略。
海南房地产的失败,李书福说,给他最大的教训就是:“我只能做实业。”
吉利汽车实现香港上市时,李书福说:有关资本市场的事,有专门的人来做。“我不懂这一块。”
另一段福哥不愿提及的往事是当年涉足足球俱乐部。
2001年3月16日,吉利集团与广州足协签定合同,成立了广州吉利足球队,这本来是吉利集团销售公司一种商业选择。然而,随着吉利足球队冲A失败,形势急转直下。
2001年10月4日,吉利集团宣布退出中国足坛,为期30年的合同运行了8个月即宣告中止,12月13日,吉利集团将中国足球协会告上了法庭,而李书福本人也成为中国足球界“揭黑”第一人。
与他在海南房地产失败不太为人所知不同,李书福从足球行业仓促退出那一段时间,他几乎天天上新闻。那年10月李书福宣布退出足球行业。但他没有选择默默地退出,而是揭开了国内足球的一些“黑幕”。
“足球黑幕”因为李书福的高调退出以及他点名道姓的批评而成了热点话题。之后,媒体开始了一轮又一轮的足球“反黑打假”时,被冠上“大炮”之名的李书福又选择了沉默,但他已经不再提及这段历史。
这些“走麦城”经历并不白走,至少让年轻的李书福学会了很多东西。他知道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还学会了如何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权益。这些在他后面的发展历程中都是具有重要价值的宝贵经验。
李书福“爆发式出彩”是在他一家家并购外国汽车公司时,此时的李书福全然不像一个出身农村的土老帽,而是与世界上优秀的汽车公司老板可以比肩而立的。
还记得李书福在首次并购沃尔沃时,笔者在当时一篇文章里比喻为:一个农民暴发户娶了城里资本家小姐。言外之意是说:农民改造富家小姐?还是富家小姐最终逃出穷山沟还不好说呢?
可是在他挨个收购伦敦出租车、宝腾路特斯、戴姆勒……之后所有人都闭嘴了,包括“教父”柳传志。
很难想象这种“爆发力”怎么能从李书福那憨厚的笑脸里透出来?可是事实胜于雄辩,李书福的“霸气”征服了所有人!
关于李书福的霸气与精明,连时任工信部部长的李毅中也是赞誉有加。他评价说:2009年吉利集团收购世界知名企业沃尔沃是以小博大,“蛇吞象”。吉利董事长李书福很能干,很有魄力,他太精明了。李书福在哥德堡对我说,回到北京后再向我汇报,可他直到现在还没来找我。他还说:沃尔沃是瑞典最著名的一家汽车公司,有2万多名员工。
2010年3月28日,吉利与其签订收购协议仪式在瑞典哥德堡举行。我去了就提醒李书福,要注意经营风险,不要把摊子铺得太大。
从后来事情发展来看,显然李毅中的担心是多余了。
关于吉利的未来发展,似乎对汽车业务发展不用过多担忧,唯一一个可讨论的领域是吉利公司的“现代企业制度”之路怎么走?
对此问题,李书福是有个认识过程的。
李书福介绍说:真称得上的一次危机,还是当年任吉利副总裁的李书福的一位弟弟无视集团的既定方针,自行其事,愈演愈烈的分歧造成吉利集团巨额亏损,危及上亿资产,甚至差点让吉利翻船。
事情最终以兄弟分道扬镳告终。其实分歧的端倪早就看到了,而最终发展到危及企业生命,说明亲情的沟通没能派上用场。
这个教训引发了李书福对家族管理的沉思。
他说:“创业阶段我们兄弟劲往一处使,创造了一些奇迹,但进入守业和壮大阶段,副作用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制度容易被架空。这已经是一种规律了。”
李书福的体会是:企业存在的同时,也肩负了一定的社会责任,尤其进入汽车这样一个领域,要向全社会提供很好的服务,让全社会认同这个企业,管理也必须社会化。
吉利现任9位副总裁中,有一位李书福的哥哥。
当被问及吉利目前是否仍是半家族式管理时,李书福坦言还有这种味道,但已充分重视这个问题,吉利正朝着建立现代化管理模式的方向走,现在集团汽车公司的老总就都不是家族中人。
李书福唯一一位女儿已经嫁人,也未在家族企业里任职。
应该说这方面李书福处理的相当不错,在中国现行社会里,是少有的未让子女接班的民营企业。这些都预示着吉利正在向着国际化的、现代企业制度的方向发展。
我们有理由相信:吉利的未来会更美好,我们预祝中国未来的汽车巨头出自这家企业!预祝李书福取得成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