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长三角气象“一体化”:雷达同步观测、污染联防联控|微观长三角②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长三角气象“一体化”:雷达同步观测、污染联防联控|微观长三角②

华东区域气象中心牵头组织长三角地区气象部门,运用新一代雷达开展对天气情况的同步观测。此外,气象中心还建立了区域一体化的环境气象业务平台,现已实现对大气污染的联防联控。

图片来源:Pexels

记者 | 方卓然

3月22日,界面新闻从上海气象局获悉,华东气象中心为了保障长三角地带气象联动,牵头组织长三角地区气象部门共同开展雷达同步观测。雷达的协同观测为预报预警气象过程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同时,华东气象中心针对长三角大气污染治理,建立了区域一体化的环境气象业务模式,包括符合污染传输演变规律的监测网络、支持省市两级服务的模式系统、满足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预报服务业务。

新一代雷达实现对长三角地区气象同步观测

雷达同步观测涉及到12部CINRAD SA型号新一代天气雷达。在技术上,新雷达采用同步体扫和径向数据传输技术,可以实现高时空分辨率的组网基数据同步采集和实时传输,其中包括时钟同步、体扫同步、基数据实时上传等工作。上海中心气象台也及时组织完成了长三角地区雷达同步观测流数据拼图产品的制作和实时在线显示。

据上海市气象局副局长冯磊介绍,气象部门如果想对整个长三角区域进行全面监测,雷达观测是很重要的一块,这对于气象站观测强对流天气等灾害性天气,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据了解,以前长三角地区天气雷达的观测资料是由各雷达站观测采样后,通过省局传输至中国气象局,再由中国气象局向各用户广播接收。这种方式不仅时间滞后,而且不适应灾害天气短时临近预报的精细化需求。各部雷达体扫开始时间也各不相同,影响雷达拼图的效果。

现如今通过协同观测,大大提高了雷达拼图的质量和应用效率,为天气过程监测预报预警提供了重要的支撑。据上海气象部门透露,下一步,将继续固化协同观测成果,并拓展协同观测领域,积极开展卫星增强观测、X波段和相控阵雷达组网观测等,提高区域气象观测网整体效用。

环境气象一体化业务平台实现对大气污染的联防联控

2016年5月17日,上海市发改委正式批复了“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预测预报系统”能力建设项目,2018年10月,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预测预报系统平台已完成建设。平台主要围绕各省开展大气污染应对的共性需求,着眼于大气污染精准治理、重污染天气预报预警、大气环境中长期调控三方面。

该平台通过分工协作、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协同创新,集成各省的优势资源、形成区域一致的业务产品,实现了长三角区域未来5天AQI(空气质量指数)精确预报及未来7天污染潜势预报,可基本保障当前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业务工作开展。

“在平台建成以前,我们只能看到本地的环境气象信息,就只能做本地的预测,但在整个区域实现数据共享以后,我们能看到更广范围的环境气象数据,就可以联合做污染物的输送通道分析。”上海市气象局观测与预报处副处长陈奇举例说。

目前,该平台已经实现了三大重要功能,不仅使长三角区域提升了对污染输送的组网观测能力,还实现长三角地区污染天气预报信息的共享。此外,平台中建立了污染输送评估系统,实现对长三角区域及三省一市关键气象条件的定量评估和对输送贡献的定量评估。

事实上,2015-2018年间,长三角区域中心完成了1460份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预报专报,组织开展了160余次可视化预报会商。平台在2018年首届国际进口博览会空气质量保障中便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定量分析了进博会同期影响本市空气质量的主要来源,揭示了主要污染传输通道。二是和环保部门紧密合作,准确监测了上游污染气团的形成和传输,以及在传输路径上天气条件的变化,为实施长三角区域联防联控提供了技术支持。

气象中心相关人员表示,华东气象中心还将继续完善长三角区域气象集约、协作、互通的工作机制。未来将通过强化廓线、雷达、卫星协同进行观测,优化区域环境模式的物理过程,发展环境气象格点预报技术和中长期预测技术,共同推动核心技术发展,提高一体化气象保障能力。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长三角气象“一体化”:雷达同步观测、污染联防联控|微观长三角②

华东区域气象中心牵头组织长三角地区气象部门,运用新一代雷达开展对天气情况的同步观测。此外,气象中心还建立了区域一体化的环境气象业务平台,现已实现对大气污染的联防联控。

图片来源:Pexels

记者 | 方卓然

3月22日,界面新闻从上海气象局获悉,华东气象中心为了保障长三角地带气象联动,牵头组织长三角地区气象部门共同开展雷达同步观测。雷达的协同观测为预报预警气象过程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同时,华东气象中心针对长三角大气污染治理,建立了区域一体化的环境气象业务模式,包括符合污染传输演变规律的监测网络、支持省市两级服务的模式系统、满足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预报服务业务。

新一代雷达实现对长三角地区气象同步观测

雷达同步观测涉及到12部CINRAD SA型号新一代天气雷达。在技术上,新雷达采用同步体扫和径向数据传输技术,可以实现高时空分辨率的组网基数据同步采集和实时传输,其中包括时钟同步、体扫同步、基数据实时上传等工作。上海中心气象台也及时组织完成了长三角地区雷达同步观测流数据拼图产品的制作和实时在线显示。

据上海市气象局副局长冯磊介绍,气象部门如果想对整个长三角区域进行全面监测,雷达观测是很重要的一块,这对于气象站观测强对流天气等灾害性天气,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据了解,以前长三角地区天气雷达的观测资料是由各雷达站观测采样后,通过省局传输至中国气象局,再由中国气象局向各用户广播接收。这种方式不仅时间滞后,而且不适应灾害天气短时临近预报的精细化需求。各部雷达体扫开始时间也各不相同,影响雷达拼图的效果。

现如今通过协同观测,大大提高了雷达拼图的质量和应用效率,为天气过程监测预报预警提供了重要的支撑。据上海气象部门透露,下一步,将继续固化协同观测成果,并拓展协同观测领域,积极开展卫星增强观测、X波段和相控阵雷达组网观测等,提高区域气象观测网整体效用。

环境气象一体化业务平台实现对大气污染的联防联控

2016年5月17日,上海市发改委正式批复了“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预测预报系统”能力建设项目,2018年10月,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预测预报系统平台已完成建设。平台主要围绕各省开展大气污染应对的共性需求,着眼于大气污染精准治理、重污染天气预报预警、大气环境中长期调控三方面。

该平台通过分工协作、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协同创新,集成各省的优势资源、形成区域一致的业务产品,实现了长三角区域未来5天AQI(空气质量指数)精确预报及未来7天污染潜势预报,可基本保障当前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业务工作开展。

“在平台建成以前,我们只能看到本地的环境气象信息,就只能做本地的预测,但在整个区域实现数据共享以后,我们能看到更广范围的环境气象数据,就可以联合做污染物的输送通道分析。”上海市气象局观测与预报处副处长陈奇举例说。

目前,该平台已经实现了三大重要功能,不仅使长三角区域提升了对污染输送的组网观测能力,还实现长三角地区污染天气预报信息的共享。此外,平台中建立了污染输送评估系统,实现对长三角区域及三省一市关键气象条件的定量评估和对输送贡献的定量评估。

事实上,2015-2018年间,长三角区域中心完成了1460份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预报专报,组织开展了160余次可视化预报会商。平台在2018年首届国际进口博览会空气质量保障中便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定量分析了进博会同期影响本市空气质量的主要来源,揭示了主要污染传输通道。二是和环保部门紧密合作,准确监测了上游污染气团的形成和传输,以及在传输路径上天气条件的变化,为实施长三角区域联防联控提供了技术支持。

气象中心相关人员表示,华东气象中心还将继续完善长三角区域气象集约、协作、互通的工作机制。未来将通过强化廓线、雷达、卫星协同进行观测,优化区域环境模式的物理过程,发展环境气象格点预报技术和中长期预测技术,共同推动核心技术发展,提高一体化气象保障能力。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