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见过富人“钝刀割肉”,杨锦麟表示六根不净也不必自卑自弃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见过富人“钝刀割肉”,杨锦麟表示六根不净也不必自卑自弃

在杨锦麟看来,平视自己,才能真正看见自己的内心。他深知自己的所需。他也深知自己的局限,自认是个六根不净的俗人,所以他不装,该骂就骂,偶然贫嘴,间或情趣横生。

文 | 锦麟说 李军奇

一推而就,杨锦麟就踏入公益这条“贼”船。那年他58岁。

杨锦麟:真正地做好自己,就要学会平视,平视自己,才能真正看见自己的内心。

这是一个永不疲倦的“小伙子”。35岁只身前往香港,年近半百加盟凤凰卫视,主持一档须每天凌晨3点半起床、工作时还要“一路小跑”的读报节目。他乐此不疲,用颇具风味的闽南普通话圈了众多华人粉丝。一个本有前途的历史学者,就这样以新闻人的面目被上至庙堂、下至草民记住了。之后,他辞别相伴多年的那棵知名的迎客松,在香港另一家电视台短暂停留后,创建了自己的传媒公司,并与腾讯合作进军新媒体。“那时我刚刚六十岁。六十岁创业会不会太晚点?不,人生六十才开始。”杨锦麟以行动证明自己的活力:工作连轴转,微信刷不停。深夜,很多朋友守着看到他的“晚安”微信才能入睡,意犹未尽。是的,他时常隔会又道一声“晚安”。

无力感后的行动

早春,杭州。酒酣耳热之际,杨锦麟被原《南方都市报》记者、时为网易丁磊助手周炯说动了。是啊,在闽西老区插队八年,当过小学代课教师,后来也在厦门大学历史系任教;再后来,拍摄“走读大中华”时,多次走读留守儿童、农村代课教师,以及农村求学青年、支教和西北农村的题材。大半生都与教育,尤其是乡村教育脱不开干系。如今有了机会,能不能借助自己在内地媒体的一点影响力,来为今天农村的孩子们做点事?杨锦麟被酒桌上一干朋友点醒了。一个原本侠义热肠的人,最容易被爱的火苗点燃。

杨锦麟还记得时隔40年再次回到武平的情景。2009年,杨锦麟在村口看到迎出来的老人,忍不住嚎啕大哭。“这里没有我的欢乐,更多的是痛苦,但是这片土地会让人眷恋,我最宝贵的青春年华就在这里。”他感叹,“我们在农村八年贡献甚少,三万多知青却平白无故给老乡们增加了三万多人的口粮。那里是老区,原本就贫瘠。我们现在做公益,是要回报。”

“意识形态在我身上留有痕迹,我从不否认这一点。”这是杨锦麟忧国忧民的底色,没办法否认,这也是他能从被抬上公益之座,到主动为公益打拼的原因所在。一个没有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在杨锦麟的心目中,是没有丝毫存在价值的。当年在做媒体时,杨锦麟频繁地走南闯北,目击大量的贫困后,感到悲苦心塞,为此几乎把酒都戒了,并一度担心自己会得忧郁症。他叹息:“我把钱都掏给他们,也只能帮一两个人,但他们身后还有无数这样的人,我有一种无力感。”

在乡村建立图书馆,并邀请文化名人与孩子们对话。朋友们对“锦麟乡村读书计划”的设计,太对杨锦麟的胃口,于情于理,都让他无法开口拒绝。以至于世事洞明的他,都没想到公益道路的曲折。

毕竟杨锦麟是个自寻乐子的行动派。既能在密实的工作安排中勇猛精进,早起晚归,又能南下南极、冰水中秀身材,酒桌上搞气氛,朋友圈里耍耍怪,兴来哈哈大笑,激动时蹦两句国骂,“我的身体我做主”。

时隔多年,一位老友和杨锦麟分享了一位高僧大德的感慨,说要让有钱人出点钱做点善事,如“钝刀割肉”。杨锦麟回想当年劝募时遭遇的尴尬,顿时释然,抚掌大笑。好在有钱的善主总会碰到,“腾讯公益基金会作为发起单位,捐赠了一百万启动资金;杨锦麟一位不愿意披露真实姓名的企业家朋友也出资一百万,解决了资金的困扰问题。”杨锦麟说焦头烂额后,终见光明。

杨锦麟有点开心,感叹:“得道多助,吾道不孤。”

一生苦短,做自己

刚开始,锦麟公益基金会雄心勃勃,也有几年成立一百个图书馆的规划,但很快,杨锦麟发现这是一个危险的趋势。于是紧急调整策略。

“我一直跟他们强调做力所能及的事。力所不能及的事,不要去勉强。”经历过诸多的人事,杨锦麟不再对形式主义的美学感冒,他信奉“大道至简”。杨锦麟告诫秘书处,一步步做好现有的事,放下不切实际的情怀和理想。杨锦麟知道自己不是李嘉诚,不是马云,不可能有巨量资金和庞大资源去调动。但即使是一介书生,也可以去做力所能及的公益,“不能因为我们自己的渺小就不做事,我们要参与和见证一个时代。假以时日,如果有越来越多的人身体力行去做事,中国会更好。”

杨锦麟强烈的社会参与意识,在公益上得以实践。锦麟公益基金会几经讨论,确定“根部滴灌,持续陪伴;助己助人,力所能及”的理念,不是制定漂亮的发展计划,而是集中有限资源打造精品图书馆。有益有效的阅读是成长的根本,“我们通过阅读陪伴和促进及相关行动培养乡村儿童的阅读习惯和能力,提升儿童的生存和学习能力,进而形成儿童关爱自己关爱他人的心智模型。”

图书馆落成后还有回访、数字化管理、校际交流,孩子们参与管理,图书馆要辐射周边村镇,变成社区中心的一部分。“我们会想办法把发达地区跟不发达地区的孩子们对接起来,让他们相互再衍生出其他的可能性。这个不能说是教化,而是一个普及,点点滴滴的春风化雨。”按杨锦麟的设想,11个核心的伙伴学校均已逐渐成为当地的特色学校,进而开始影响周边学校。更有学校逐步承担起了阅读项目的设计、开发等工作,“锦麟公益就配合好这些有活力有创造力的学校,把更多一线的智慧和经验共同提炼成可复制的公益项目”。在浙江淳安唐村小学,一所百余位孩子的典型乡校,共同研发了关注留守儿童亲情认知和家庭建设的“亲情主题阅读项目”,而在8个月的学校试点之后,这个项目也得到浙江省少工委、浙江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关注和支持,2019年已在浙江省内衢州、舟山等地开展区域试点。

因爱而读,以读献爱;人人阅读,人人受益

日拱一卒,功不唐捐。杨锦麟自喻他和他的公益伙伴像播种者,以一个图书馆,来重新调整和改善社会关系。这是一个典型的社会创新设计。其创新所在,不单单在于捐建图书馆的过程,更在于这一方案本身蕴含的对各种资源的重新组合,对人与人关系的重新构建。

而这正是锦麟公益开始的更具“颠覆性”探索的起点。杨锦麟在2016年理事会上提问:城市家庭和儿童如何从阅读从公益中获得更真实的收获?乡村儿童和家庭如何更平等地参与阅读参加公益?如何陪伴和促进城乡儿童的阅读和成长,把阅读和公益“助己助人”的价值属性发挥更大?

“IDO爱阅之城”项目应运而生,2017年试点完成后,2018年4月上线至今,不仅有10万余组全国城乡家庭参与,更得到北京国盛集团等企业支持,以参与儿童和家庭的名义向新疆、广西、甘肃等地捐赠了价值超过百万的书籍和课程。

在“IDO爱阅之城”公号上,城乡孩子的每次阅读行为、每次阅读活动,甚至是每一次的阅读评价,都会被纪录、被赋予“公益积分”,锦麟公益和公益伙伴们就会将这些公益积分转化为对其他区域的精准支持。杨锦麟笑言,“行走也能做公益,那阅读本身就更值得被公益化,城乡家庭不用捐书,只要把自己的阅读行为和阅读时间捐出来,就能帮到自己帮到他人了;而乡村孩子,终于可以用自身的行为而非财富去帮助他人,更公平地参与社会的发展。”

认定了道路,杨锦麟不玩虚的。关于基金会的信息公开、理事会的权力、秘书处的程序都是他要极力完善的事。2018年,在公益圈出现了若干打着公益慈善名义性骚扰甚至性侵害女生的事件之后,杨锦麟和锦麟公益基金会同仁,分享了中国慈幼会秘书长王林的“四个不能触碰的底线”,即道德底线、法律底线、章程底线、人格底线不能触碰,尤其不能打着公益慈善名义牟取私利,中饱私囊,一经发现,严惩不贷!

这是杨锦麟硬气的地方,也是他深受身边朋友爱戴的缘由。

在华人圈,杨锦麟的清醒,是有目共睹的。他能持续关注时事并发出自己的声音,不会像某些名人“选择性失语”,杨锦麟找到了自己与世界相处的姿势。

而真正地做好自己,就要学会平视。“平视,可以让自己避免夜郎自大,也可以避免让自己变得自卑渺小。”

九问杨锦麟:我始终相信,当下的世界,是需要解读的

Q1:你发起“锦麟乡村读书计划”,是误打误撞,做了几年公益,你有什么特别感慨?只说一条。

杨锦麟:公益,应该而且必须坚持“助己助人,助人自助”,这不仅是公益本身的属性决定,更是“人人公益”持续性有效性的保障。

Q2:你最近正在思考的公益话题或现象是什么?

杨锦麟:我个人和锦麟公益一直是抱着开放的心态,和公益领域发展(不太接受“圈”的说法)保持着高度的同步。目前特别关注的是公益领域发展的“人”的基础,不仅是团队建设,更是每个家庭、每位个人,甚至每位孩子如何能平等公平、力所能及地参与公益。没有这样的群众基础,公益,终究是无本之木,这也是锦麟公益提出“阅读公益倡行”的核心价值。

Q3:对于锦麟公益基金会,你找到了它的核心竞争力吗?

杨锦麟:锦麟公益基金会,从一个民间自发的公益行动发展到一个相对成熟的公益慈善组织,也获得了政府、行业和公众的一定的认同,这个过程用了6年,虽然比较慢,但是比较稳,比较正。

如果说核心竞争力,不如说核心能力,可能是“倾听和陪伴”的能力。倾听,是从真实需求出发的起点;陪伴,是赋能并解决发展问题的过程。“根部滴灌,持续陪伴;助己助人,力所能及”,也正是从这个基础上生长出来的。

Q4:杨老师,你曾说过几年搬到杭州去做公益,这时间的长短,由什么决定?

杨锦麟:杭州是个非常棒的城市,当地的公益氛围也很好。政府、侨联,以及各个领域的伙伴们,对我们的工作也给与了高度认可和支持。基金会的同仁非常努力,其实我人在哪里并不重要,但作为发起人,我反而更需要考虑,如何为基金会的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完善更适宜的治理结构、提供更丰富的资源。

Q5:杨老师,你曾说过,“活着干,死了算。”现在工作还是这么卖命吗?

杨锦麟:正如我常常和伙伴们所说,公益不仅仅是“事业”,更是“志业”,而在目前的社会变革期,公益组织和公益项目的社会价值和社会担当也需要每位共建者更深入的思考和更扎实的落地,所以“卖命”虽然不甚准确,却也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我和伙伴们的状态。不过坦白说,这两年我也常常抽空回厦门,多陪陪母亲和家人,和工作相比,可以陪他们的时间真的很短,所以我也更珍惜。

Q6:对你来说,经历诸多,每一处都看到了想看的风景,现在还有什么心愿需要达成?

杨锦麟:和大多数我的同龄人一样,我们这一代人经历了许多年轻人难以想象的人和事。那些欢乐和痛苦、梦想和奋斗,可能都融入了血脉之中。心愿确实还有很多,把基金会继续做好做下去,应该算是其中一个。

Q7:你曾说自己60岁还不知天高地厚,是想把被“四人帮”耽误的青春夺回来,似乎心有太多不甘,按理说,你知道劳动强度抬高,是适得其反的。为什么会这样?

杨锦麟:曾经看到一个材料说所谓“成功人士”的工作强度,不仅和个人目标感和责任感等等有关,甚至和基因也有关系。

当然这不是自诩成功与否,而是说,每个人的工作强度,也是相对的,取决于个人的认知和评价。我这几年睡得最踏实的时候几次都是在贝尔加湖,也许这就是属于个人的方式。

Q8:你说自己是六根不净的俗人,目前你正面临的烦恼是什么?为什么?

杨锦麟:既然是俗人,免不了为自身、为同事、为伙伴们的“五斗米”思量,不过这些和生死相比都是小事。这几年,我身边很多好朋友都离开了,这对我打击很大。我也是第一次去思考老了怎么办,这是蛮大的一个触动。所以其实也没什么时间烦恼,因为想做的事还很多。

Q9:你一向乐于接触新事物,对于年轻一代,他们没看过您主持过的电视节目,你有没有圈粉焦虑?

杨锦麟:其实很多年轻人也看过我的节目,早几年我在腾讯有两档视频节目,总点击量有15亿,这个数字我还是挺满意的。我始终相信,当下的世界,是需要解读的。我也在筹划相关的节目,希望有机会可以和更多90后、95后近距离接触一下。这个世界变化很快,我们需要跟上年轻人的步伐。怎么样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用更互联网化的手段,呈现出来,传播出去,这是让我和我的团队更“焦虑”的地方,好的内容,一定不会缺粉丝。

杨锦麟,资深媒体人,公益活动家,锦麟公益创始人。2012年起发起创办“锦麟乡村读书计划”公益项目、浙江省锦麟公益基金会(中国社会组织等级评估5A级,慈善组织认定)、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锦麟乡村读书计划”公益基金,致力于提升中国乡村儿童的阅读能力,传承中华优秀乡土文化,目前为全国18个省份800余所学校提供持续的文化帮扶。

来源:锦麟说

原标题:见过富人“钝刀割肉”,杨锦麟说,六根不净也不必自卑自弃

最新更新时间:03/24 11:26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见过富人“钝刀割肉”,杨锦麟表示六根不净也不必自卑自弃

在杨锦麟看来,平视自己,才能真正看见自己的内心。他深知自己的所需。他也深知自己的局限,自认是个六根不净的俗人,所以他不装,该骂就骂,偶然贫嘴,间或情趣横生。

文 | 锦麟说 李军奇

一推而就,杨锦麟就踏入公益这条“贼”船。那年他58岁。

杨锦麟:真正地做好自己,就要学会平视,平视自己,才能真正看见自己的内心。

这是一个永不疲倦的“小伙子”。35岁只身前往香港,年近半百加盟凤凰卫视,主持一档须每天凌晨3点半起床、工作时还要“一路小跑”的读报节目。他乐此不疲,用颇具风味的闽南普通话圈了众多华人粉丝。一个本有前途的历史学者,就这样以新闻人的面目被上至庙堂、下至草民记住了。之后,他辞别相伴多年的那棵知名的迎客松,在香港另一家电视台短暂停留后,创建了自己的传媒公司,并与腾讯合作进军新媒体。“那时我刚刚六十岁。六十岁创业会不会太晚点?不,人生六十才开始。”杨锦麟以行动证明自己的活力:工作连轴转,微信刷不停。深夜,很多朋友守着看到他的“晚安”微信才能入睡,意犹未尽。是的,他时常隔会又道一声“晚安”。

无力感后的行动

早春,杭州。酒酣耳热之际,杨锦麟被原《南方都市报》记者、时为网易丁磊助手周炯说动了。是啊,在闽西老区插队八年,当过小学代课教师,后来也在厦门大学历史系任教;再后来,拍摄“走读大中华”时,多次走读留守儿童、农村代课教师,以及农村求学青年、支教和西北农村的题材。大半生都与教育,尤其是乡村教育脱不开干系。如今有了机会,能不能借助自己在内地媒体的一点影响力,来为今天农村的孩子们做点事?杨锦麟被酒桌上一干朋友点醒了。一个原本侠义热肠的人,最容易被爱的火苗点燃。

杨锦麟还记得时隔40年再次回到武平的情景。2009年,杨锦麟在村口看到迎出来的老人,忍不住嚎啕大哭。“这里没有我的欢乐,更多的是痛苦,但是这片土地会让人眷恋,我最宝贵的青春年华就在这里。”他感叹,“我们在农村八年贡献甚少,三万多知青却平白无故给老乡们增加了三万多人的口粮。那里是老区,原本就贫瘠。我们现在做公益,是要回报。”

“意识形态在我身上留有痕迹,我从不否认这一点。”这是杨锦麟忧国忧民的底色,没办法否认,这也是他能从被抬上公益之座,到主动为公益打拼的原因所在。一个没有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在杨锦麟的心目中,是没有丝毫存在价值的。当年在做媒体时,杨锦麟频繁地走南闯北,目击大量的贫困后,感到悲苦心塞,为此几乎把酒都戒了,并一度担心自己会得忧郁症。他叹息:“我把钱都掏给他们,也只能帮一两个人,但他们身后还有无数这样的人,我有一种无力感。”

在乡村建立图书馆,并邀请文化名人与孩子们对话。朋友们对“锦麟乡村读书计划”的设计,太对杨锦麟的胃口,于情于理,都让他无法开口拒绝。以至于世事洞明的他,都没想到公益道路的曲折。

毕竟杨锦麟是个自寻乐子的行动派。既能在密实的工作安排中勇猛精进,早起晚归,又能南下南极、冰水中秀身材,酒桌上搞气氛,朋友圈里耍耍怪,兴来哈哈大笑,激动时蹦两句国骂,“我的身体我做主”。

时隔多年,一位老友和杨锦麟分享了一位高僧大德的感慨,说要让有钱人出点钱做点善事,如“钝刀割肉”。杨锦麟回想当年劝募时遭遇的尴尬,顿时释然,抚掌大笑。好在有钱的善主总会碰到,“腾讯公益基金会作为发起单位,捐赠了一百万启动资金;杨锦麟一位不愿意披露真实姓名的企业家朋友也出资一百万,解决了资金的困扰问题。”杨锦麟说焦头烂额后,终见光明。

杨锦麟有点开心,感叹:“得道多助,吾道不孤。”

一生苦短,做自己

刚开始,锦麟公益基金会雄心勃勃,也有几年成立一百个图书馆的规划,但很快,杨锦麟发现这是一个危险的趋势。于是紧急调整策略。

“我一直跟他们强调做力所能及的事。力所不能及的事,不要去勉强。”经历过诸多的人事,杨锦麟不再对形式主义的美学感冒,他信奉“大道至简”。杨锦麟告诫秘书处,一步步做好现有的事,放下不切实际的情怀和理想。杨锦麟知道自己不是李嘉诚,不是马云,不可能有巨量资金和庞大资源去调动。但即使是一介书生,也可以去做力所能及的公益,“不能因为我们自己的渺小就不做事,我们要参与和见证一个时代。假以时日,如果有越来越多的人身体力行去做事,中国会更好。”

杨锦麟强烈的社会参与意识,在公益上得以实践。锦麟公益基金会几经讨论,确定“根部滴灌,持续陪伴;助己助人,力所能及”的理念,不是制定漂亮的发展计划,而是集中有限资源打造精品图书馆。有益有效的阅读是成长的根本,“我们通过阅读陪伴和促进及相关行动培养乡村儿童的阅读习惯和能力,提升儿童的生存和学习能力,进而形成儿童关爱自己关爱他人的心智模型。”

图书馆落成后还有回访、数字化管理、校际交流,孩子们参与管理,图书馆要辐射周边村镇,变成社区中心的一部分。“我们会想办法把发达地区跟不发达地区的孩子们对接起来,让他们相互再衍生出其他的可能性。这个不能说是教化,而是一个普及,点点滴滴的春风化雨。”按杨锦麟的设想,11个核心的伙伴学校均已逐渐成为当地的特色学校,进而开始影响周边学校。更有学校逐步承担起了阅读项目的设计、开发等工作,“锦麟公益就配合好这些有活力有创造力的学校,把更多一线的智慧和经验共同提炼成可复制的公益项目”。在浙江淳安唐村小学,一所百余位孩子的典型乡校,共同研发了关注留守儿童亲情认知和家庭建设的“亲情主题阅读项目”,而在8个月的学校试点之后,这个项目也得到浙江省少工委、浙江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关注和支持,2019年已在浙江省内衢州、舟山等地开展区域试点。

因爱而读,以读献爱;人人阅读,人人受益

日拱一卒,功不唐捐。杨锦麟自喻他和他的公益伙伴像播种者,以一个图书馆,来重新调整和改善社会关系。这是一个典型的社会创新设计。其创新所在,不单单在于捐建图书馆的过程,更在于这一方案本身蕴含的对各种资源的重新组合,对人与人关系的重新构建。

而这正是锦麟公益开始的更具“颠覆性”探索的起点。杨锦麟在2016年理事会上提问:城市家庭和儿童如何从阅读从公益中获得更真实的收获?乡村儿童和家庭如何更平等地参与阅读参加公益?如何陪伴和促进城乡儿童的阅读和成长,把阅读和公益“助己助人”的价值属性发挥更大?

“IDO爱阅之城”项目应运而生,2017年试点完成后,2018年4月上线至今,不仅有10万余组全国城乡家庭参与,更得到北京国盛集团等企业支持,以参与儿童和家庭的名义向新疆、广西、甘肃等地捐赠了价值超过百万的书籍和课程。

在“IDO爱阅之城”公号上,城乡孩子的每次阅读行为、每次阅读活动,甚至是每一次的阅读评价,都会被纪录、被赋予“公益积分”,锦麟公益和公益伙伴们就会将这些公益积分转化为对其他区域的精准支持。杨锦麟笑言,“行走也能做公益,那阅读本身就更值得被公益化,城乡家庭不用捐书,只要把自己的阅读行为和阅读时间捐出来,就能帮到自己帮到他人了;而乡村孩子,终于可以用自身的行为而非财富去帮助他人,更公平地参与社会的发展。”

认定了道路,杨锦麟不玩虚的。关于基金会的信息公开、理事会的权力、秘书处的程序都是他要极力完善的事。2018年,在公益圈出现了若干打着公益慈善名义性骚扰甚至性侵害女生的事件之后,杨锦麟和锦麟公益基金会同仁,分享了中国慈幼会秘书长王林的“四个不能触碰的底线”,即道德底线、法律底线、章程底线、人格底线不能触碰,尤其不能打着公益慈善名义牟取私利,中饱私囊,一经发现,严惩不贷!

这是杨锦麟硬气的地方,也是他深受身边朋友爱戴的缘由。

在华人圈,杨锦麟的清醒,是有目共睹的。他能持续关注时事并发出自己的声音,不会像某些名人“选择性失语”,杨锦麟找到了自己与世界相处的姿势。

而真正地做好自己,就要学会平视。“平视,可以让自己避免夜郎自大,也可以避免让自己变得自卑渺小。”

九问杨锦麟:我始终相信,当下的世界,是需要解读的

Q1:你发起“锦麟乡村读书计划”,是误打误撞,做了几年公益,你有什么特别感慨?只说一条。

杨锦麟:公益,应该而且必须坚持“助己助人,助人自助”,这不仅是公益本身的属性决定,更是“人人公益”持续性有效性的保障。

Q2:你最近正在思考的公益话题或现象是什么?

杨锦麟:我个人和锦麟公益一直是抱着开放的心态,和公益领域发展(不太接受“圈”的说法)保持着高度的同步。目前特别关注的是公益领域发展的“人”的基础,不仅是团队建设,更是每个家庭、每位个人,甚至每位孩子如何能平等公平、力所能及地参与公益。没有这样的群众基础,公益,终究是无本之木,这也是锦麟公益提出“阅读公益倡行”的核心价值。

Q3:对于锦麟公益基金会,你找到了它的核心竞争力吗?

杨锦麟:锦麟公益基金会,从一个民间自发的公益行动发展到一个相对成熟的公益慈善组织,也获得了政府、行业和公众的一定的认同,这个过程用了6年,虽然比较慢,但是比较稳,比较正。

如果说核心竞争力,不如说核心能力,可能是“倾听和陪伴”的能力。倾听,是从真实需求出发的起点;陪伴,是赋能并解决发展问题的过程。“根部滴灌,持续陪伴;助己助人,力所能及”,也正是从这个基础上生长出来的。

Q4:杨老师,你曾说过几年搬到杭州去做公益,这时间的长短,由什么决定?

杨锦麟:杭州是个非常棒的城市,当地的公益氛围也很好。政府、侨联,以及各个领域的伙伴们,对我们的工作也给与了高度认可和支持。基金会的同仁非常努力,其实我人在哪里并不重要,但作为发起人,我反而更需要考虑,如何为基金会的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完善更适宜的治理结构、提供更丰富的资源。

Q5:杨老师,你曾说过,“活着干,死了算。”现在工作还是这么卖命吗?

杨锦麟:正如我常常和伙伴们所说,公益不仅仅是“事业”,更是“志业”,而在目前的社会变革期,公益组织和公益项目的社会价值和社会担当也需要每位共建者更深入的思考和更扎实的落地,所以“卖命”虽然不甚准确,却也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我和伙伴们的状态。不过坦白说,这两年我也常常抽空回厦门,多陪陪母亲和家人,和工作相比,可以陪他们的时间真的很短,所以我也更珍惜。

Q6:对你来说,经历诸多,每一处都看到了想看的风景,现在还有什么心愿需要达成?

杨锦麟:和大多数我的同龄人一样,我们这一代人经历了许多年轻人难以想象的人和事。那些欢乐和痛苦、梦想和奋斗,可能都融入了血脉之中。心愿确实还有很多,把基金会继续做好做下去,应该算是其中一个。

Q7:你曾说自己60岁还不知天高地厚,是想把被“四人帮”耽误的青春夺回来,似乎心有太多不甘,按理说,你知道劳动强度抬高,是适得其反的。为什么会这样?

杨锦麟:曾经看到一个材料说所谓“成功人士”的工作强度,不仅和个人目标感和责任感等等有关,甚至和基因也有关系。

当然这不是自诩成功与否,而是说,每个人的工作强度,也是相对的,取决于个人的认知和评价。我这几年睡得最踏实的时候几次都是在贝尔加湖,也许这就是属于个人的方式。

Q8:你说自己是六根不净的俗人,目前你正面临的烦恼是什么?为什么?

杨锦麟:既然是俗人,免不了为自身、为同事、为伙伴们的“五斗米”思量,不过这些和生死相比都是小事。这几年,我身边很多好朋友都离开了,这对我打击很大。我也是第一次去思考老了怎么办,这是蛮大的一个触动。所以其实也没什么时间烦恼,因为想做的事还很多。

Q9:你一向乐于接触新事物,对于年轻一代,他们没看过您主持过的电视节目,你有没有圈粉焦虑?

杨锦麟:其实很多年轻人也看过我的节目,早几年我在腾讯有两档视频节目,总点击量有15亿,这个数字我还是挺满意的。我始终相信,当下的世界,是需要解读的。我也在筹划相关的节目,希望有机会可以和更多90后、95后近距离接触一下。这个世界变化很快,我们需要跟上年轻人的步伐。怎么样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用更互联网化的手段,呈现出来,传播出去,这是让我和我的团队更“焦虑”的地方,好的内容,一定不会缺粉丝。

杨锦麟,资深媒体人,公益活动家,锦麟公益创始人。2012年起发起创办“锦麟乡村读书计划”公益项目、浙江省锦麟公益基金会(中国社会组织等级评估5A级,慈善组织认定)、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锦麟乡村读书计划”公益基金,致力于提升中国乡村儿童的阅读能力,传承中华优秀乡土文化,目前为全国18个省份800余所学校提供持续的文化帮扶。

来源:锦麟说

原标题:见过富人“钝刀割肉”,杨锦麟说,六根不净也不必自卑自弃

最新更新时间:03/24 11:26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