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好看的音乐传记片不止《波西米亚狂想曲》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好看的音乐传记片不止《波西米亚狂想曲》

十三部音乐传记片打包推荐。

《就是这样》《与歌同行》《玫瑰人生》

作者:曹米糯

今次赶上皇后乐队的传记片《波西米亚狂想曲》上映,很多观众都被后段的演唱会戏份感染,甚至高喊着要去电影院大合唱,别怪我泼冷水,音乐传记片、演唱会纪录片、演唱会现场实况区别还是很大的。靠声光影把大家看嗨并不难(几分钟的MV就可以做到),但靠情节、表演还原音乐人的经历与人生却没有那么容易——不知道我们今天提到的这些作品能否达到后者的标准。

1.《玫瑰人生》

Edith Piaf

首先从上世纪30年代说起。1915年出生的伊迪丝·琵雅芙15岁时便前往巴黎闯荡,她的歌声得到了酒吧老板Louis的赏识,随后于1936年录制了个人的第一张唱片。琵雅芙一生坎坷,很多遭遇连八点档电视剧都不敢那么编。2007年,几乎浓缩了琵雅芙47载传奇故事的法国电影《玫瑰人生》上映,“小云雀”的音容笑貌再次重现舞台。

2.《灵魂歌王》

Ray Charles

被后世尊称为“灵魂音乐之父”的雷·查尔斯也从十几岁时便开始表演,40年代末他自组乐团,没想到竟然从50年代一直红到了90年代。传记片《灵魂歌王》(2004)制作时雷尚在人间,他对剧组的唯一要求就是“真实”,完全不在意争议性的内容会否影响自己的形象。因在《灵魂歌王》中的出色表演,杰米·福克斯也斩获了当年的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

3.《猫王》

Elvis Presley

50年代,乡村摇滚兴起,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无疑是纵横影视歌的三栖巨星Elvis Presley(猫王)。尽管本人对其油腻的造型以及混乱的私生活颇有微词,但不得不承认,猫王的作品的确打破了僵化的音乐传统,改变了摇滚乐的面貌,说他是那个守旧时代中反抗精神的代表并不为过。有关详情可以参考1979年的传记片《猫王》。

4.《与歌同行》

Johnny Cash

与猫王差不多同期出道的乡村音乐巨匠约翰尼·卡什也是一个有故事的人。他成名很早,然而却被盛名所累,酗酒吸毒、事业停滞、家庭破裂,甚至蹲过监狱。但“浪子回头金不换”,60年代末他不但重整旗鼓,还开始关注不同阶层的生活与困境,并且将它们写在了自己的音乐中。2005年的《与歌同行》讲述的正是那段约翰尼洗心革面的故事。

5.《我不在那儿》

Bob Dylan

60年代诞生了无数乐坛大咖,首当其冲者便是至今依然活跃在舞台上的鲍勃·迪伦。从1961年签约哥伦比亚唱片、次年推出同名专辑《Bob Dylan》,到2016年新专辑《Fallen Angels》问世、同年获颁诺贝尔文学奖,他令流行音乐成为了可以比肩任何时代人类文明的伟大艺术。说实话,并非所有传记片都能配得上本尊的成就,但2007年的《我不在那儿》做到了,导演托德·海因斯找来六位样貌、性格甚至性别都不尽相同的演员共同完整了鲍勃·迪伦的形象,整部作品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堪称经典。

6.《无处的男孩》

John Lennon

披头士就没有鲍勃·迪伦那么走运了,这个殿堂级乐队至今依然没有等来一部与其成就相匹配的传记电影。2009年,传记片《无处的男孩》公映,该片片名脱胎自披头士的名作“Nowhere Man”,内容则改编自约翰·列侬生母茱莉亚的回忆录。这部电影并不能算作披头士的传记片(而且水平也的确很一般),但它还原了列侬在家庭纷争中无处安放的青春,而音乐,恰恰给予了他重新开始生活的机会。

7.《大门》

Jim Morrison

借助毒品寻找所谓的“幻境”是嬉皮士文化的一大标志,60年代中后期,随着嬉皮士运动的发展“迷幻摇滚”亦风靡一时,成立于1965年的大门乐队便是其中的佼佼者。1991年,正值创作高峰期的奥利弗·斯通拍摄了传记片《大门》,试图以超现实影像深入大门乐队主唱吉姆·莫里森的内心世界。

8.《迈克尔·杰克逊:就是这样》

Michael Jackson

还是60年代,1964年迈克尔·杰克逊以杰克逊五人组的身份首次登台,谁能想到当时稚气未脱的小男孩后来竟然创造了流行音乐史上的奇迹。关于MJ的传记片或者纪录片很多,包括1992年的《杰克逊一家:美国梦》、马丁·斯科塞斯执导的《MJ:独一无二》(2003)、斯派克·李执导的《Bad 25》(2012)等等,当然,还有那部根据其离世前的演唱会筹备素材剪辑而成的《This Is It》(2009)。

9.《寻找小糖人》

Rodriguez

2012年,纪录片《寻找小糖人》将一位名叫罗德里格斯的民谣歌手推到了聚光灯之下。他于70年代初发行过的两张唱片在美国本土的销量当真是“屈指可数”,然而在千里之外的南非,罗德里格斯的音乐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这是一个完全超出我们预想的故事,离奇、妙趣、甚至有些荒诞,同时又蕴含着真正的音乐精神。

10.《天鹅绒金矿》

David Bowie

70年代,由摇滚乐衍生出的不同分支各自精彩,华丽摇滚(Glam Rock)便是其中之一。1998年的《天鹅绒金矿》聚焦的便是华丽摇滚界的爱恨情仇,尽管它并非传记片,但两位男主角之间的是是非非还是很容易令人联想到David Bowie与Iggy Pop的故事。

11.《席德与南茜》

Sid Vicious

70年代另一个颇具影响力的分支是朋克摇滚,代表人物包括英国的性手枪乐队。1986年,根据性手枪乐队贝斯手席德·维舍斯个人经历改编的传记片《席德与南茜》公映,片中有性、有毒品、有疯狂、有暴力、有谋杀、有挫败……然而与真实的席德与南茜相比,这些根本不算什么!

12.《控制》

Ian Curtis

受性手枪乐队影响极深的伊恩·柯蒂斯于1977年组建了自己的乐队Joy Division。柯蒂斯患有癫痫病,早婚的他在感情问题上也陷入困境,他有可能控制好自己的身体和生活吗?2007年由安东·寇班执导、萨姆·赖利主演的传记片《控制》,讲述的就是柯蒂斯短暂而又艰难的一生。

13.《最后的日子》

Kurt Cobain

进入80年代,故事依然并不轻松。1987年,科特·柯本组建了Nirvana乐队,但仅仅七年之后,柯本便自杀身亡,年仅27岁。1998年,纪录片《科特和考特妮》通过深度走访,试图分析其妻考特妮在这桩自杀案中所扮演的角色。2006年,纪录片《科特·柯本:关于一个孩子》则通过柯本生前珍贵的专访录音资料,梳理了这个像孩子一样单纯的音乐人的一生。至于2005年由格斯·范·桑特执导的《最后的日子》,尽管并未出现柯本的名字,但无论角色还是情节,显然是在重现柯本生命中的最后那段时光。

真是“不整理不知道”啊,这么多电影跟下来,流行音乐史竟然也大致呈现在我们眼前(再往后进入嘻哈时期,《冲出康普顿》《8英里》也可以了解一下)。所以说,好的音乐传记片记录下来的不仅仅只是个人还有时代,不仅仅只是音乐还有生活,不仅仅只是迷恋与崇拜还有理解与感同身受。

我对皇后乐队没什么意见,我甚至并不了解他们,但仅从现学现卖的信息来看,《波西米亚狂想曲》中的弗雷德与真实的弗雷迪都颇有距离(尽管片中藏了很多摇滚乐的梗)。不过我也不会轻易否定这部电影的意义,我只是担心,有些人只记住了肾上腺素飙升的快感,却忘记了曾经深刻影响过并且推动过时代进步的摇滚音乐精神。

最能够代表弗雷迪一生的作品“Somebody To Love”(1981年蒙特利尔演唱会现场)

 


 

来源:永恒与一天

原标题:论音乐传记片,《波西米亚狂想曲》真不算什么

最新更新时间:03/25 10:20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好看的音乐传记片不止《波西米亚狂想曲》

十三部音乐传记片打包推荐。

《就是这样》《与歌同行》《玫瑰人生》

作者:曹米糯

今次赶上皇后乐队的传记片《波西米亚狂想曲》上映,很多观众都被后段的演唱会戏份感染,甚至高喊着要去电影院大合唱,别怪我泼冷水,音乐传记片、演唱会纪录片、演唱会现场实况区别还是很大的。靠声光影把大家看嗨并不难(几分钟的MV就可以做到),但靠情节、表演还原音乐人的经历与人生却没有那么容易——不知道我们今天提到的这些作品能否达到后者的标准。

1.《玫瑰人生》

Edith Piaf

首先从上世纪30年代说起。1915年出生的伊迪丝·琵雅芙15岁时便前往巴黎闯荡,她的歌声得到了酒吧老板Louis的赏识,随后于1936年录制了个人的第一张唱片。琵雅芙一生坎坷,很多遭遇连八点档电视剧都不敢那么编。2007年,几乎浓缩了琵雅芙47载传奇故事的法国电影《玫瑰人生》上映,“小云雀”的音容笑貌再次重现舞台。

2.《灵魂歌王》

Ray Charles

被后世尊称为“灵魂音乐之父”的雷·查尔斯也从十几岁时便开始表演,40年代末他自组乐团,没想到竟然从50年代一直红到了90年代。传记片《灵魂歌王》(2004)制作时雷尚在人间,他对剧组的唯一要求就是“真实”,完全不在意争议性的内容会否影响自己的形象。因在《灵魂歌王》中的出色表演,杰米·福克斯也斩获了当年的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

3.《猫王》

Elvis Presley

50年代,乡村摇滚兴起,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无疑是纵横影视歌的三栖巨星Elvis Presley(猫王)。尽管本人对其油腻的造型以及混乱的私生活颇有微词,但不得不承认,猫王的作品的确打破了僵化的音乐传统,改变了摇滚乐的面貌,说他是那个守旧时代中反抗精神的代表并不为过。有关详情可以参考1979年的传记片《猫王》。

4.《与歌同行》

Johnny Cash

与猫王差不多同期出道的乡村音乐巨匠约翰尼·卡什也是一个有故事的人。他成名很早,然而却被盛名所累,酗酒吸毒、事业停滞、家庭破裂,甚至蹲过监狱。但“浪子回头金不换”,60年代末他不但重整旗鼓,还开始关注不同阶层的生活与困境,并且将它们写在了自己的音乐中。2005年的《与歌同行》讲述的正是那段约翰尼洗心革面的故事。

5.《我不在那儿》

Bob Dylan

60年代诞生了无数乐坛大咖,首当其冲者便是至今依然活跃在舞台上的鲍勃·迪伦。从1961年签约哥伦比亚唱片、次年推出同名专辑《Bob Dylan》,到2016年新专辑《Fallen Angels》问世、同年获颁诺贝尔文学奖,他令流行音乐成为了可以比肩任何时代人类文明的伟大艺术。说实话,并非所有传记片都能配得上本尊的成就,但2007年的《我不在那儿》做到了,导演托德·海因斯找来六位样貌、性格甚至性别都不尽相同的演员共同完整了鲍勃·迪伦的形象,整部作品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堪称经典。

6.《无处的男孩》

John Lennon

披头士就没有鲍勃·迪伦那么走运了,这个殿堂级乐队至今依然没有等来一部与其成就相匹配的传记电影。2009年,传记片《无处的男孩》公映,该片片名脱胎自披头士的名作“Nowhere Man”,内容则改编自约翰·列侬生母茱莉亚的回忆录。这部电影并不能算作披头士的传记片(而且水平也的确很一般),但它还原了列侬在家庭纷争中无处安放的青春,而音乐,恰恰给予了他重新开始生活的机会。

7.《大门》

Jim Morrison

借助毒品寻找所谓的“幻境”是嬉皮士文化的一大标志,60年代中后期,随着嬉皮士运动的发展“迷幻摇滚”亦风靡一时,成立于1965年的大门乐队便是其中的佼佼者。1991年,正值创作高峰期的奥利弗·斯通拍摄了传记片《大门》,试图以超现实影像深入大门乐队主唱吉姆·莫里森的内心世界。

8.《迈克尔·杰克逊:就是这样》

Michael Jackson

还是60年代,1964年迈克尔·杰克逊以杰克逊五人组的身份首次登台,谁能想到当时稚气未脱的小男孩后来竟然创造了流行音乐史上的奇迹。关于MJ的传记片或者纪录片很多,包括1992年的《杰克逊一家:美国梦》、马丁·斯科塞斯执导的《MJ:独一无二》(2003)、斯派克·李执导的《Bad 25》(2012)等等,当然,还有那部根据其离世前的演唱会筹备素材剪辑而成的《This Is It》(2009)。

9.《寻找小糖人》

Rodriguez

2012年,纪录片《寻找小糖人》将一位名叫罗德里格斯的民谣歌手推到了聚光灯之下。他于70年代初发行过的两张唱片在美国本土的销量当真是“屈指可数”,然而在千里之外的南非,罗德里格斯的音乐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这是一个完全超出我们预想的故事,离奇、妙趣、甚至有些荒诞,同时又蕴含着真正的音乐精神。

10.《天鹅绒金矿》

David Bowie

70年代,由摇滚乐衍生出的不同分支各自精彩,华丽摇滚(Glam Rock)便是其中之一。1998年的《天鹅绒金矿》聚焦的便是华丽摇滚界的爱恨情仇,尽管它并非传记片,但两位男主角之间的是是非非还是很容易令人联想到David Bowie与Iggy Pop的故事。

11.《席德与南茜》

Sid Vicious

70年代另一个颇具影响力的分支是朋克摇滚,代表人物包括英国的性手枪乐队。1986年,根据性手枪乐队贝斯手席德·维舍斯个人经历改编的传记片《席德与南茜》公映,片中有性、有毒品、有疯狂、有暴力、有谋杀、有挫败……然而与真实的席德与南茜相比,这些根本不算什么!

12.《控制》

Ian Curtis

受性手枪乐队影响极深的伊恩·柯蒂斯于1977年组建了自己的乐队Joy Division。柯蒂斯患有癫痫病,早婚的他在感情问题上也陷入困境,他有可能控制好自己的身体和生活吗?2007年由安东·寇班执导、萨姆·赖利主演的传记片《控制》,讲述的就是柯蒂斯短暂而又艰难的一生。

13.《最后的日子》

Kurt Cobain

进入80年代,故事依然并不轻松。1987年,科特·柯本组建了Nirvana乐队,但仅仅七年之后,柯本便自杀身亡,年仅27岁。1998年,纪录片《科特和考特妮》通过深度走访,试图分析其妻考特妮在这桩自杀案中所扮演的角色。2006年,纪录片《科特·柯本:关于一个孩子》则通过柯本生前珍贵的专访录音资料,梳理了这个像孩子一样单纯的音乐人的一生。至于2005年由格斯·范·桑特执导的《最后的日子》,尽管并未出现柯本的名字,但无论角色还是情节,显然是在重现柯本生命中的最后那段时光。

真是“不整理不知道”啊,这么多电影跟下来,流行音乐史竟然也大致呈现在我们眼前(再往后进入嘻哈时期,《冲出康普顿》《8英里》也可以了解一下)。所以说,好的音乐传记片记录下来的不仅仅只是个人还有时代,不仅仅只是音乐还有生活,不仅仅只是迷恋与崇拜还有理解与感同身受。

我对皇后乐队没什么意见,我甚至并不了解他们,但仅从现学现卖的信息来看,《波西米亚狂想曲》中的弗雷德与真实的弗雷迪都颇有距离(尽管片中藏了很多摇滚乐的梗)。不过我也不会轻易否定这部电影的意义,我只是担心,有些人只记住了肾上腺素飙升的快感,却忘记了曾经深刻影响过并且推动过时代进步的摇滚音乐精神。

最能够代表弗雷迪一生的作品“Somebody To Love”(1981年蒙特利尔演唱会现场)

 


 

来源:永恒与一天

原标题:论音乐传记片,《波西米亚狂想曲》真不算什么

最新更新时间:03/25 10:20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