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比悲伤》成功启示录:台湾电影北上,是小众还是卖座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比悲伤》成功启示录:台湾电影北上,是小众还是卖座

《比悲伤》逆袭之后,台湾电影能否成为下个“宝藏”?

文|同相  云飞

尽管大陆市场并未对台湾电影进行限额,但新时代的年轻人已对海峡对岸的光影作品,并无太多情感印记。

台湾电影新浪潮时代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风柜来的人》《恋恋风尘》《悲情城市》不再被人提起,被誉为台湾之光的李安多以好莱坞华裔导演身份出现,新世纪之后的《海角七号》《九降风》《艋舺》《总铺师》逐渐远去……以至于在金马奖上,台湾本土电影被大陆电影全面压制,反倒让唱衰台湾电影成为主流声音。

在台湾电影陷入低迷的今日,《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以下简称《比悲伤》)竟然创造了台片在大陆的最好市场表现。猫眼专业版数据显示,自3月14日上映后,《比悲伤》首周末斩获票房3.3亿,如今已稳稳迈过6亿大关。要知道,《比悲伤》同档期影片还有漫威首部女性超级英雄片《惊奇队长》。

如无意外,《比悲伤》票房最终落点将超10亿,成为与《惊奇队长》同等量级的影片,其票房成绩也早已超过《我的少女时代》所创造的3.58亿台湾电影在大陆票房纪录。

影市黑马的出现,让行业重新审视台湾电影——近年来几近丧失本土市场,被好莱坞甚至日本电影全面压制的台湾电影,在大陆表现几何,又如何赢得北上之战?

年度现象级台湾电影问世大幅拉升大陆票房纪录

对竞争力不足的中小体量影片来说,3月实在不是一个好档期。按照惯例,春节档创造年度最强单月票房之后,3月将是观影需求喷发后的回落期。鸡肋档期既是好莱坞在中国市场掘金的良机——《疯狂动物城》《头号玩家》《惊奇队长》在此期间开画;也是国产影片为市场排片争颇头的“绞肉机”与“坟场”——近年来无头部内容投放。

本就不被看好的《比悲伤》,选择3月档期实在正确不过。在《比悲伤》上映之前,台湾电影在内地的存在感还比不上宝莱坞。最受大陆观众欢迎的《我的少女时代》,在2015年11月上映,最终斩获3.58亿票房。除此之外,竟无一部台湾电影票房过亿——

曾刮起“那些年”青春风潮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在内地影市尚未全面崛起的2012年上映,最终成绩为7651万;记录台湾原住民抗日史诗的《赛德克·巴莱》为1663万;有知名导演魏德圣操刀的《52赫兹,我爱你》甚至只有137万入账,实在是闻者心惊。

因此,《比悲伤》扛起惨淡的3月影市,足以称得上台湾电影的年度黑马。自3月14日上映后,一再刷新台湾电影在大陆单日票房纪录、首周票房纪录,并轻松超越《我的少女时代》,成为在大陆最为卖座的台湾电影。根据猫眼专业版预测,《比悲伤》的最终市场落点将站稳10亿门槛,与同档期的好莱坞大片《惊奇队长》比肩。

来源:猫眼专业版

如此票房奇迹,大幅拉升台湾电影的市场上限。与此同时,得益于在大陆市场的优良表现,《比悲伤》还有望成为台湾电影全球票房影史最卖座的影片;而与去年同比一直走低的3月影市大盘,因《比悲伤》的爆发及时止损。

在外界看来,《比悲伤》的成功与《前任3:再见前任》如出一辙,是对抖音短视频营销出神入化的使用。同样的都市情感题材、同样的爱情悲剧话题、同样的看电影带纸巾营销、同样的女性为主观众群体……《比悲伤》与《前任3:再见前任》有太多相似之处,就连走出的票房逆袭之路,都如此相似。

两岸观众审美分野,台湾卖座是大陆火爆的风向标?

在成为黑马之前,《比悲伤》并不为大陆市场所看好。翻拍自2009年韩国同名电影,《比悲伤》的故事并不新鲜——男主与女主相依为命,是朋友更是亲人。在得知自己罹患绝症后,男主策划为女主找寻能够托付终身的良配,女主却最终选择死亡,追随男主而去。绝症梗早已不新鲜,《比悲伤》在台湾与大陆的同时成功,免不了让人想起《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和《我的少女时代》。

在登陆大陆市场之前,《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我的少女时代》在港台地区反响甚好,不仅成为各自档期里的风云影片,还掀起了回味青春的浪潮。《比悲伤》票房逆袭后,“港台爆大陆必爆”的规律被再度提起。

是台湾观众与大陆观众的审美走向趋同?并非如此。以2010年以后在大陆公映的台湾电影为例,既有同时起爆的范本,也有“水土不服”的先例。2011年《赛德克·巴莱》上下部以4.72亿与3.18亿新台币占据年度本土影片榜单TOP 3中的两个席位,却在大陆哑火,只叫好不叫座。曾被誉为九把刀“爱情三部曲”之二的《等一个人咖啡》,在台湾大陆同步公映,台湾公映首日就打破了沉寂2年的单日票房纪录,大陆却最终只报收1067万票房。

受制于每年10部的抽签制度,大陆影片能登陆台湾市场不仅是少数,普通观众接触面狭窄;也受制于迟滞多日的时间差,新片搁置沦为旧片。种种原因之下,大陆市场表现极佳的影片来到台湾市场哑火,也是稀松平常的现象。台湾媒体2018年报道称,《我不是潘金莲》128万新台币,《一九四二》35万元新台币,《乘风破浪》162万元新台币,《铁道飞虎》200万元新台币,《港囧》只有4300元新台币。请注意,衡量货币单位是新台币——除以5左右的汇率,《港囧》在台湾上映时只有不到20人的观影人次。

事实上,《比悲惨》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台湾电影。与《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我的少女时代》《海角七号》《听说》《星空》《爱的发声练习》《一页台北》《不能说的秘密》等典型台湾爱情片相比,它谈不上基调清新、爱情唯美、气息文艺,也没有传统台湾爱情片中北回归线贯穿而过的热带风情。

非典型台湾电影《比悲惨》的黑马之旅,不能佐证台湾卖座、在大陆必然火爆的“规律”。虽然两岸同文同种同根同源,但电影市场上的差异显而易见。

《比悲伤》逆袭之后,台湾电影能否成为下个“宝藏”?

大陆市场有跟风的传统,在《摔跤吧!爸爸》成为年度黑马之后,《小萝莉的猴神大叔》《神秘巨星》《厕所英雄》等被连续引进,印度电影由此成为好莱坞之外最卖座的外语片。《比悲伤》有望达到10亿票房体量,对台湾电影人来说或许是好事一桩——大陆片商或许会投入更多关注的目光,来宝岛台湾挖掘“宝藏”。

大陆片商可选的余地并不大。在进入WTO之后,彻底对外开放的台湾影市,沦为好莱坞大片跑马圈地的游乐场。台湾电影在本土票房表现羸弱,往往连年度TOP 10都难以挤入。以《比悲惨》为例,该片虽然狂收4.2亿新台币,创造台湾电影在本土市场的三年最佳成绩,但并非本土电影的巅峰,2011年《赛德克·巴莱(上):太阳旗》(4.72亿新台币)、《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4.1亿新台币)和《赛德克·巴莱(下):彩虹桥》(3.18亿新台币)才是台湾电影在票房上的高光时刻。另外,从2018全年票房来看,TOP 30中好莱坞影片25部,占比83.3%;台湾电影3部,占比10%;韩国电影与日本电影各有1部,占比3.3%,其TOP 10甚至无一部台湾电影。

因市场狭小、资金匮乏、人才断档,台湾电影在类型电影上仍停留在青春、爱情等类型之上,小清新的类型逐渐走向固化,很难有跳出叙事套路的新作涌现;反倒是在小众的文艺片、惊悚片上,台湾偶有惊喜之作,如豆瓣2018年12月发布的年度榜单中,能打的台湾电影有《大佛普拉斯》《血观音》赫然在列;而在惊悚片中,以1.06亿新台币成为2017年全台最卖座的《红衣小女孩2》可谓其中典范。

因众所周知的原因,涉及政治、同性等敏感题材的台湾电影,自然不能在大陆公映;而因电影审查缘故,惊悚恐怖也并不符合大陆主流的商业电影类型。台湾电影能否成为下个“宝藏”,掣肘重重。

在台湾电影还在为破亿努力之时,台湾电影导演已经掘金多时:《后来的我们》让刘若英成为13亿导演,《快把我哥带走》与《重返20岁》让郑芬芬和陈正道为人熟知——倘若找不到合适大陆市场的“宝藏”,与台湾电影人完成合拍片,才能跳出小概率爆款的市场困境,实现华语电影人的资源融合。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比悲伤》成功启示录:台湾电影北上,是小众还是卖座

《比悲伤》逆袭之后,台湾电影能否成为下个“宝藏”?

文|同相  云飞

尽管大陆市场并未对台湾电影进行限额,但新时代的年轻人已对海峡对岸的光影作品,并无太多情感印记。

台湾电影新浪潮时代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风柜来的人》《恋恋风尘》《悲情城市》不再被人提起,被誉为台湾之光的李安多以好莱坞华裔导演身份出现,新世纪之后的《海角七号》《九降风》《艋舺》《总铺师》逐渐远去……以至于在金马奖上,台湾本土电影被大陆电影全面压制,反倒让唱衰台湾电影成为主流声音。

在台湾电影陷入低迷的今日,《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以下简称《比悲伤》)竟然创造了台片在大陆的最好市场表现。猫眼专业版数据显示,自3月14日上映后,《比悲伤》首周末斩获票房3.3亿,如今已稳稳迈过6亿大关。要知道,《比悲伤》同档期影片还有漫威首部女性超级英雄片《惊奇队长》。

如无意外,《比悲伤》票房最终落点将超10亿,成为与《惊奇队长》同等量级的影片,其票房成绩也早已超过《我的少女时代》所创造的3.58亿台湾电影在大陆票房纪录。

影市黑马的出现,让行业重新审视台湾电影——近年来几近丧失本土市场,被好莱坞甚至日本电影全面压制的台湾电影,在大陆表现几何,又如何赢得北上之战?

年度现象级台湾电影问世大幅拉升大陆票房纪录

对竞争力不足的中小体量影片来说,3月实在不是一个好档期。按照惯例,春节档创造年度最强单月票房之后,3月将是观影需求喷发后的回落期。鸡肋档期既是好莱坞在中国市场掘金的良机——《疯狂动物城》《头号玩家》《惊奇队长》在此期间开画;也是国产影片为市场排片争颇头的“绞肉机”与“坟场”——近年来无头部内容投放。

本就不被看好的《比悲伤》,选择3月档期实在正确不过。在《比悲伤》上映之前,台湾电影在内地的存在感还比不上宝莱坞。最受大陆观众欢迎的《我的少女时代》,在2015年11月上映,最终斩获3.58亿票房。除此之外,竟无一部台湾电影票房过亿——

曾刮起“那些年”青春风潮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在内地影市尚未全面崛起的2012年上映,最终成绩为7651万;记录台湾原住民抗日史诗的《赛德克·巴莱》为1663万;有知名导演魏德圣操刀的《52赫兹,我爱你》甚至只有137万入账,实在是闻者心惊。

因此,《比悲伤》扛起惨淡的3月影市,足以称得上台湾电影的年度黑马。自3月14日上映后,一再刷新台湾电影在大陆单日票房纪录、首周票房纪录,并轻松超越《我的少女时代》,成为在大陆最为卖座的台湾电影。根据猫眼专业版预测,《比悲伤》的最终市场落点将站稳10亿门槛,与同档期的好莱坞大片《惊奇队长》比肩。

来源:猫眼专业版

如此票房奇迹,大幅拉升台湾电影的市场上限。与此同时,得益于在大陆市场的优良表现,《比悲伤》还有望成为台湾电影全球票房影史最卖座的影片;而与去年同比一直走低的3月影市大盘,因《比悲伤》的爆发及时止损。

在外界看来,《比悲伤》的成功与《前任3:再见前任》如出一辙,是对抖音短视频营销出神入化的使用。同样的都市情感题材、同样的爱情悲剧话题、同样的看电影带纸巾营销、同样的女性为主观众群体……《比悲伤》与《前任3:再见前任》有太多相似之处,就连走出的票房逆袭之路,都如此相似。

两岸观众审美分野,台湾卖座是大陆火爆的风向标?

在成为黑马之前,《比悲伤》并不为大陆市场所看好。翻拍自2009年韩国同名电影,《比悲伤》的故事并不新鲜——男主与女主相依为命,是朋友更是亲人。在得知自己罹患绝症后,男主策划为女主找寻能够托付终身的良配,女主却最终选择死亡,追随男主而去。绝症梗早已不新鲜,《比悲伤》在台湾与大陆的同时成功,免不了让人想起《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和《我的少女时代》。

在登陆大陆市场之前,《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我的少女时代》在港台地区反响甚好,不仅成为各自档期里的风云影片,还掀起了回味青春的浪潮。《比悲伤》票房逆袭后,“港台爆大陆必爆”的规律被再度提起。

是台湾观众与大陆观众的审美走向趋同?并非如此。以2010年以后在大陆公映的台湾电影为例,既有同时起爆的范本,也有“水土不服”的先例。2011年《赛德克·巴莱》上下部以4.72亿与3.18亿新台币占据年度本土影片榜单TOP 3中的两个席位,却在大陆哑火,只叫好不叫座。曾被誉为九把刀“爱情三部曲”之二的《等一个人咖啡》,在台湾大陆同步公映,台湾公映首日就打破了沉寂2年的单日票房纪录,大陆却最终只报收1067万票房。

受制于每年10部的抽签制度,大陆影片能登陆台湾市场不仅是少数,普通观众接触面狭窄;也受制于迟滞多日的时间差,新片搁置沦为旧片。种种原因之下,大陆市场表现极佳的影片来到台湾市场哑火,也是稀松平常的现象。台湾媒体2018年报道称,《我不是潘金莲》128万新台币,《一九四二》35万元新台币,《乘风破浪》162万元新台币,《铁道飞虎》200万元新台币,《港囧》只有4300元新台币。请注意,衡量货币单位是新台币——除以5左右的汇率,《港囧》在台湾上映时只有不到20人的观影人次。

事实上,《比悲惨》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台湾电影。与《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我的少女时代》《海角七号》《听说》《星空》《爱的发声练习》《一页台北》《不能说的秘密》等典型台湾爱情片相比,它谈不上基调清新、爱情唯美、气息文艺,也没有传统台湾爱情片中北回归线贯穿而过的热带风情。

非典型台湾电影《比悲惨》的黑马之旅,不能佐证台湾卖座、在大陆必然火爆的“规律”。虽然两岸同文同种同根同源,但电影市场上的差异显而易见。

《比悲伤》逆袭之后,台湾电影能否成为下个“宝藏”?

大陆市场有跟风的传统,在《摔跤吧!爸爸》成为年度黑马之后,《小萝莉的猴神大叔》《神秘巨星》《厕所英雄》等被连续引进,印度电影由此成为好莱坞之外最卖座的外语片。《比悲伤》有望达到10亿票房体量,对台湾电影人来说或许是好事一桩——大陆片商或许会投入更多关注的目光,来宝岛台湾挖掘“宝藏”。

大陆片商可选的余地并不大。在进入WTO之后,彻底对外开放的台湾影市,沦为好莱坞大片跑马圈地的游乐场。台湾电影在本土票房表现羸弱,往往连年度TOP 10都难以挤入。以《比悲惨》为例,该片虽然狂收4.2亿新台币,创造台湾电影在本土市场的三年最佳成绩,但并非本土电影的巅峰,2011年《赛德克·巴莱(上):太阳旗》(4.72亿新台币)、《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4.1亿新台币)和《赛德克·巴莱(下):彩虹桥》(3.18亿新台币)才是台湾电影在票房上的高光时刻。另外,从2018全年票房来看,TOP 30中好莱坞影片25部,占比83.3%;台湾电影3部,占比10%;韩国电影与日本电影各有1部,占比3.3%,其TOP 10甚至无一部台湾电影。

因市场狭小、资金匮乏、人才断档,台湾电影在类型电影上仍停留在青春、爱情等类型之上,小清新的类型逐渐走向固化,很难有跳出叙事套路的新作涌现;反倒是在小众的文艺片、惊悚片上,台湾偶有惊喜之作,如豆瓣2018年12月发布的年度榜单中,能打的台湾电影有《大佛普拉斯》《血观音》赫然在列;而在惊悚片中,以1.06亿新台币成为2017年全台最卖座的《红衣小女孩2》可谓其中典范。

因众所周知的原因,涉及政治、同性等敏感题材的台湾电影,自然不能在大陆公映;而因电影审查缘故,惊悚恐怖也并不符合大陆主流的商业电影类型。台湾电影能否成为下个“宝藏”,掣肘重重。

在台湾电影还在为破亿努力之时,台湾电影导演已经掘金多时:《后来的我们》让刘若英成为13亿导演,《快把我哥带走》与《重返20岁》让郑芬芬和陈正道为人熟知——倘若找不到合适大陆市场的“宝藏”,与台湾电影人完成合拍片,才能跳出小概率爆款的市场困境,实现华语电影人的资源融合。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