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特写】我是去澳大利亚看秀的,没想到却跟着蹦了4小时迪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特写】我是去澳大利亚看秀的,没想到却跟着蹦了4小时迪

来到墨尔本时装节还不到一小时,我便发现之前参加时装周所建立的认知经验在这里全不适用。

墨尔本时装节 图片来源:Lucas Dawson

记者丨张馨予

编辑丨楼婍沁

晚上六点半,越来越多车辆停靠在墨尔本市中心的尼科尔森街。只要驻足一会儿,就能看到各种盛装打扮的宾客从车上下来。西装革履的男士看多了多少有点无趣,年轻女孩的打扮更有看头。她们有的穿印花西装套装,有的穿黑色波点长裙,也有人穿露肩礼服。三月中旬的墨尔本正由夏入秋,进入一年中最舒服的时节,怎么打扮都合适。

要不是提前确认了邀请信息,绝对想不到,这些看起来要去参加蹦迪派对的宾客其实也去墨尔本皇家展览馆。这座建成于1880年的建筑,曾是当年万国博览会的会场,也是澳大利亚境内目前唯一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建筑。而今天,它是第23届墨尔本时装节的主办地。

墨尔本时装节是澳大利亚规模最大也最有影响力的时尚活动。它很特别,以至于业内人士之前参加其它时装周所建立的认知经验在这里几乎全不适用。

除了买手、零售商和媒体,墨尔本时装节最主要的观众是当地的普通消费者。其次,墨尔本时装节为期10天的日程几乎全集中在晚上七点后的时间段,而且所有的秀还都公开售票。以不到500元人民币的价格,观众就能买下一张秀票,看到一场包含多位设计师最新系列发布的集合型时装秀。

如果是在米兰、伦敦、纽约,尤其是巴黎时装周,所有的品牌秀都几乎只邀请全球范围内“最重要”的业内人士及大客户。而且由于不同设计师的秀常常在不同地点举办,观众很多时候不得不在一小时内从城市这一端飞奔去另一端,因此看秀对体力、精力的要求都很高,大多时候真的谈不上“享受”。

墨尔本时装节CEO Graeme Lewsey对这样的安排给出解释说, 一切都是为了让工作时间大多朝九晚五的上班族能更从容、享受地来到秀场。“我们想让消费者花的钱物超所值,如果他们精心打扮、想度过一个很棒的夜晚,我最好给他们很多品牌,让他们好好享受。”

墨尔本时装节CEO Graeme Lewsey 拍摄:郭震宇

和观众的盛装不同,眼前这位业内人士穿得“冷静”许多。但他也不似在其它时装周司空见惯的那些业内人士般打扮——他戴着一副玳瑁色的墨镜,蓝色亚麻西装里的白色T恤写着High Hopes(很高的期望),看起来挺像来此度假。

七点二十一分,当晚的第一场秀终于开始。这场秀一共包含了9个女装品牌。看着前十个模特走T台的身影,一个最直观的感觉是:许多模特的造型甚至没有观众的打扮时髦。

模特们有不少还穿着已火了几年的露肩上衣及连衣裙;只在大牌度假系列才会出现的草编元素也大规模地出现在T台上;高跟鞋几乎无影踪,匡威、凉鞋和Dr. Martens马丁靴这些澳大利亚街头的常见款称霸T台;大概只有动物纹这类经久不衰、时常轮回的元素才能成为墨尔本和巴黎的时尚桥梁。

从左至右:Finders Keepers, White Story, Benjamin Garg 图片来源:Lucas Dawson
从左至右:Double Rainbouu, Rixo London, DIIDA 图片来源:Lucas Dawson
墨尔本时装节后台,草编包和草帽单独占据了一张桌子 拍摄:张馨予

“土澳”

和几个在澳大利亚的中国留学生聊天时,他们中不止一个人提到,澳大利亚在当地华人圈子里有个别名:“土澳”。

在澳大利亚留学了4年的白雨说,她觉得澳大利亚人不太受世界流行的影响,就像全世界追求潮流的年轻人都在用小包凹造型的时候,澳大利亚年轻人依旧坚持用大的购物袋和草编包。

移民悉尼已经五年的米兰达则说了一番自己的“行业观察”。她曾在纽约留学,并有时尚杂志实习的经历,跑过纽约时装周,目前在墨尔本的一家珠宝公司工作。在她看来,墨尔本时装节本就不是为了设定趋势而存在,“国际上流行的趋势在澳大利亚不一定流行,即便流行也要慢上半年或者一年。”

这不是刻意为之。澳大利亚时尚的延迟甚至脱节,既有地理因素影响,也有历史遗留原因。

由于地处南半球,澳大利亚和欧洲、北美、亚洲的季节完全相反。当世界主流时装市场上新夏装时,澳大利亚却正在过冬,流行趋势在这里天然晚了半年。

此外,与欧洲相比,澳大利亚时尚行业的起步也晚很多。

昆士兰科技大学设计学院教授Jennifer Craik在《澳大利亚时尚面临的挑战》(Challenges for Australian fashion)一文中写道,自18世纪英国在澳大利亚建立殖民地以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整个大洲对纺织品的需求都高度依赖进口,几乎所有时髦衣服都是漂洋过海才来到这里,本地裁缝制作衣服时也完全模仿其他地区尤其是欧洲的设计。​

而且澳大利亚地广人稀、平原面积小且分散,使得“目录购物”——看购物信息手册,挑选后邮寄订单,再等待邮寄到货——成为早期澳大利亚最常见的购物方式。这限制了本地居民追赶潮流的可能性。

直到1990年代左右,澳大利亚的时尚行业才算迎来生机。政府才真正开始将时尚行业视为创意和文化行业,并出台了一系列培养本土设计师的政策。Alex Perry、Nicky Zimmermann和Simone Zimmermann姐妹等有名的澳大利亚设计师正是从那时开始涌现。​

墨尔本时装节秀场 拍摄:张馨予
大码模特Ashly Graham在墨尔本时装节走秀 拍摄:郭震宇

“精致的休闲感”​

不过,直到今天,如果要在澳大利亚找出些“惊世骇俗”的设计师,又或是非常成功的商业品牌,都不是件容易事。大多数澳大利亚设计没有那么“潮”,也不犀利或尖锐,甚至一些稍显硬朗的廓形也难得一见。他们最擅长的大约就是简单、舒服甚至有些平淡的设计。而这正是澳大利亚人日常生活的写照。

走在墨尔本的街头,几乎很难看到有人穿高跟鞋和皮鞋,无论男女都更青睐凉鞋、人字拖和各式各样的球鞋;即使是工作日的中午,路过墨尔本市中心的联邦广场,那儿摆的20多张帆布懒人沙发上早已躺满了晒太阳的人,看样子是附近的学生和上班族;每到日落时分,街边的酒吧早早开始营业,穿着黑色铆钉皮马甲的光头中年男人和穿蓝色麻质衬衫的年轻男子一起坐在面向街道的吧台,一边喝酒一边望着路上慢悠悠走路的行人。​​

《纽约时报》专栏作家Bari Weiss在《澳大利亚人有更多乐趣》(Australians Have More Fun)中写过,大多数人只有在念大学时才能在海滩边与朋友闲聊7个小时,或者躺着什么也不做,可澳大利亚人的每个周日都能这么度过。​​

这样的生活方式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舒适宜人的气候。这个被海洋包裹的大陆最热月份平均气温在25度左右,最冷月气温也能达到5-15度。

悉尼海滩 图片来源:Nova
Zimmermann 2018春夏系列 图片来源:Zimmermann

“夏天和秋天的时候天气尤其好,这时澳大利亚女生中最流行穿的就是各种裙子,到处都是蕾丝和薄纱。”还在念大学的Maddy Philips也在当晚参与了墨尔本时装节。见到她的那天,她没有穿裙子,但一件方领紧身白色短上衣露出了整个背部,蓬蓬的长袖子和背后系带的蝴蝶结让她的打扮仍颇有仪式感。

作为土生土长的澳大利亚人,Maddy最喜欢的本土品牌包括C/MEO Collective、Alice McCall和Elliatt。巧的是,这些品牌最近几年在中国也有了越来越高的知名度。看看微博或是小红书对这些品牌的讨论会发现,“仙”是它们的共有关键词。

对于“仙”,Maddy起初听到时有些懵。她坚持说自己从没有想过会用这个词形容自己喜欢的这些品牌。但聊了一会儿,她又说,也许澳洲女装真有这样的特质。

事实上,澳大利亚的男装也给人一种不那么接地气的柔和美感,用“仙”形容不太合适,用Lewsey的话说或许更准确,那是一种“精致的休闲感”——这是在他看来澳大利亚天时地利人和形成的特有时尚风格。

来不及细想更多,七点五十一分,女装秀一结束,离场的人潮就自动形成了,箭头指向单一,从皇家展览馆转移到馆外的休息区。

这时离八点半开场的男装秀还有些时间。正是喝杯香槟的好时候。周围的人早就开始推杯换盏、谈笑风生了。澳大利亚男装设计师Christian Kimber也加入了其中。一会儿的男装秀,他的同名品牌也会参加,将发布自成立以来的第二个系列。

Kimber今年30岁,刚刚赢得澳大利亚全国设计师大奖(National Designer Award),备受瞩目。他在英国出生和长大,曾在伦敦玛丽女王学院学习商科,后因喜欢时装,在夜校学习了服装设计。2011年,他与澳大利亚籍妻子一起搬到墨尔本生活,从2018年年初开始涉足男装设计。在这之前,他曾创办同名鞋履品牌。

Christian Kimber 图片来源:Tailored Wanderer
Christian Kimber 墨尔本时装节 拍摄:郭震宇

他认为,澳大利亚男人偏爱处于中间地带的服装风格,衣柜里不光有沙滩短裤,也有正式西装。只是他们在西装里一定会穿上一件彩色衬衫。所以,他把自己的品牌风格定位为“介于休闲和正式之间”。

“我希望Christian Kimber可以成为那个能定义澳大利亚男人穿衣方式的品牌。”

澳大利亚的时尚热情

在澳大利亚,像Kimber一样野心勃勃的新锐设计师正不断涌现。墨尔本时装节有一大半设计师都刚入行不久,这里的T台是他们接触消费者的重要机会。

集合办秀客观上帮助不少年轻设计师实现了办秀的愿景。它大幅降低了每位设计师需要花费的金钱和时间成本。Lewsey介绍说,设计师参与墨尔本时装节的发布只需缴纳1300澳元(约合6188元人民币)。

可一场牵扯台前幕后的大秀,成本至少在几十万元人民币上下,要是规模宏大,花费上百万元也不是新鲜事。光靠设计师的缴费远远不够,大头还是需要由品牌赞助商承担。

澳大利亚时装节有诸多赞助商。支付科技公司Visa在2018年首次赞助了这项活动。做出赞助决定的Jac Philips是Visa澳大利亚、新西兰及南太平洋地区的市场部总经理。Maddy是她的女儿。2017年以前,Visa一直以体育营销闻名,从未赞助过时尚类活动。Philips说,她发现越来越多的澳大利亚年轻人对时装节、对时尚充满热情,而这其中隐藏着巨大的营销机会。

看看身边的观众,多少能感到她说的那股热情。

像现在,不少观众都一边喝着看秀免费领取的意大利San Pellegrino汽水,一边和朋友热聊;也有不少年轻女孩拿着当地药妆连锁店Priceline提供的价值100澳币的礼品袋在研究;还有人讨论着时装节在获得Visa赞助后将要推出的即秀即买商店——Shop The Runway,想去尝尝“T台购物的”鲜;而就在刚才的秀上,所有观众都随着音乐扭动、跳跃,甚至有不少人在看见喜欢的模特和衣服时欢呼。没人会怀疑这就是一场狂欢。

在获得科技支付公司Visa赞助后,墨尔本时装节支持即看即买销售模式 拍摄:郭震宇
在获得科技支付公司Visa赞助后,墨尔本时装节支持即看即买销售模式 拍摄:张馨予
观众在秀场可以随意饮用时装节赞助商提供的饮料 拍摄:张馨予
秀场观众可以在墨尔本时装节用Visa非接支付购买定制手机壳 拍摄:张馨予

这种轻松的气氛也是澳大利亚时尚行业的一个缩影。

Kimber从欧洲来到澳洲,最大的感触之一便是澳大利亚时尚行业的轻松和开放,行业内人士不光会因为设计师做得好而支持他,他们更希望挖掘有潜力的人才并帮助他成长。在没有正式时装秀的白天,墨尔本时装节为那些刚入行、还没有太多预算的设计师举办了非正式的露天时装秀,就是为了让他们也能有和消费者接触的机会。

“关于墨尔本时装节,很棒的一点在于它是在本地文化、本地风格的基础上被培育和创造出来的,并且它非常支持本地企业和本地设计师。”Philips说。

但对于澳大利亚设计师,尤其是渴求更多机会的新兴设计师而言,一个不能回避的劣势在于澳大利亚时尚业在全球时尚版图中地位仍然有限,且与时尚主流市场距离较远。

根据澳大利亚媒体《对话》网站在一则报道中援引的数据,澳大利亚人每年要花费280亿澳元(约合1335亿元人民币)在时尚产业,可其中有152亿澳元是用来购买高价值的设计师品牌产品,对应来看澳大利亚时尚产品出口额仅为61亿澳元。而如果看目前公认时尚业最发达的法国的相关数据会发现,法国一年出口时尚产品的金额可达到146亿澳元,其中占出口份额70%至80%的皆是高附加值的奢侈品。

之于澳大利亚,可发展的空间仍然很大。基于同一组数据,目前澳大利亚的时尚就业者人数约为37000人,但实际上整个行业已供给的岗位数已超过22万。

好在,澳大利亚想要扩大时尚影响力并非没有优势。至少在中国,这种影响力的提升肉眼可见。

澳大利亚高度发达的旅游业便是其优势之一。2018年有840万人从海外坐飞机来到这个南半球大国,其中有130万是中国游客。他们可能是为了看袋鼠和考拉而来,可能是为了去大堡礁浮潜看海面下的的珊瑚,无论出于何种目的,他们大概都免不了去当地的商场逛逛。澳大利亚的David Jones和Myer百货内有大量澳洲本地品牌,来自其他大洲的游客给这些百货带来了很高的客流量,同时也买走了不少本地设计师的衣服。​

澳大利亚还有许多从世界各地前来的移民和留学生,中国人尤其多。2017年,澳大利亚CBD News报道称墨尔本CBD有将近四成居民是华人,其中四分之一在中国大陆出生,许多人是留学生。

除了自己多少会购买澳大利亚本土品牌,他们中的不少人也会把澳大利亚品牌带回中国。小红书上关于澳洲时尚品牌的笔记有3.5万篇,其中有不少是当地留学生或移民所写。在这些图文并茂的澳洲品牌介绍笔记下,最常见的评论就是“在哪买”和“怎么代”。

小红书上有不少留学生“安利”澳洲品牌 

社交媒体和电商的发展进一步缩小了澳大利亚和世界主流时尚市场的距离。​

2018夏天,Instagram上最火的单品丝质豹纹半身裙就是个好例子。几乎每个网红的衣柜里都有这条裙子。这条裙子就来自澳大利亚品牌Réalisation Par,热销到一整个夏天都在不停地断货补货再断货。而销售范围是全球。Maddy抱怨自己作为本地人却也没抢到,最后只好买条仿款天天穿。​

而除了单品,澳大利亚的更多品牌也在成为“网红”。设计师品牌Elley、Dion Lee都在Instagram收获近30万粉丝。而他们的品牌已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最知名的买手店、时尚购物网站购得。

火遍Instagram的Réalisation Par豹纹裙

Kimber也在勤恳地运营自己的Instagram。他的品牌同样正开始国际征途。中国市场是他的第一站。2018年5月,精品零售百货连卡佛发起了创意集结号(Creative Call Out)比赛悉尼站,来到澳大利亚挖掘新锐设计师,Kimber和其他11位设计师在300多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成为优胜者,并拿到了连卡佛的订单。他的品牌将在2019年4月在上海连卡佛开卖。

Kimber的宏图大计还没说完,可男装秀就要开场。观众们重新涌入场馆,不少人手上拿着刚续上的香槟。

在分开前,他继续说,他为品牌设立的下一个目标是和美国的百货公司合作,之后再去英国和日本,五年内要在全球开5家品牌旗舰店。

耳畔还留着他的话,我坐到了秀场的最后一排,为了更好地看清楚一会儿将要发生的一切。

Kimber就坐在秀场北侧离这儿不远的第一排。他的品牌在第五个出场,最后一个模特转身之后,看得出来他才有了点放松的样子。很快,音乐声又重新响起。他也随着人潮摆动,很快便被“淹没”在欢脱扭动的人群里。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米兰达”为化名)

想读到更多不一样的时尚新闻,可以试试关注微信公众号“穿T恤的界女士(ID:teedevil2018)”: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特写】我是去澳大利亚看秀的,没想到却跟着蹦了4小时迪

来到墨尔本时装节还不到一小时,我便发现之前参加时装周所建立的认知经验在这里全不适用。

墨尔本时装节 图片来源:Lucas Dawson

记者丨张馨予

编辑丨楼婍沁

晚上六点半,越来越多车辆停靠在墨尔本市中心的尼科尔森街。只要驻足一会儿,就能看到各种盛装打扮的宾客从车上下来。西装革履的男士看多了多少有点无趣,年轻女孩的打扮更有看头。她们有的穿印花西装套装,有的穿黑色波点长裙,也有人穿露肩礼服。三月中旬的墨尔本正由夏入秋,进入一年中最舒服的时节,怎么打扮都合适。

要不是提前确认了邀请信息,绝对想不到,这些看起来要去参加蹦迪派对的宾客其实也去墨尔本皇家展览馆。这座建成于1880年的建筑,曾是当年万国博览会的会场,也是澳大利亚境内目前唯一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建筑。而今天,它是第23届墨尔本时装节的主办地。

墨尔本时装节是澳大利亚规模最大也最有影响力的时尚活动。它很特别,以至于业内人士之前参加其它时装周所建立的认知经验在这里几乎全不适用。

除了买手、零售商和媒体,墨尔本时装节最主要的观众是当地的普通消费者。其次,墨尔本时装节为期10天的日程几乎全集中在晚上七点后的时间段,而且所有的秀还都公开售票。以不到500元人民币的价格,观众就能买下一张秀票,看到一场包含多位设计师最新系列发布的集合型时装秀。

如果是在米兰、伦敦、纽约,尤其是巴黎时装周,所有的品牌秀都几乎只邀请全球范围内“最重要”的业内人士及大客户。而且由于不同设计师的秀常常在不同地点举办,观众很多时候不得不在一小时内从城市这一端飞奔去另一端,因此看秀对体力、精力的要求都很高,大多时候真的谈不上“享受”。

墨尔本时装节CEO Graeme Lewsey对这样的安排给出解释说, 一切都是为了让工作时间大多朝九晚五的上班族能更从容、享受地来到秀场。“我们想让消费者花的钱物超所值,如果他们精心打扮、想度过一个很棒的夜晚,我最好给他们很多品牌,让他们好好享受。”

墨尔本时装节CEO Graeme Lewsey 拍摄:郭震宇

和观众的盛装不同,眼前这位业内人士穿得“冷静”许多。但他也不似在其它时装周司空见惯的那些业内人士般打扮——他戴着一副玳瑁色的墨镜,蓝色亚麻西装里的白色T恤写着High Hopes(很高的期望),看起来挺像来此度假。

七点二十一分,当晚的第一场秀终于开始。这场秀一共包含了9个女装品牌。看着前十个模特走T台的身影,一个最直观的感觉是:许多模特的造型甚至没有观众的打扮时髦。

模特们有不少还穿着已火了几年的露肩上衣及连衣裙;只在大牌度假系列才会出现的草编元素也大规模地出现在T台上;高跟鞋几乎无影踪,匡威、凉鞋和Dr. Martens马丁靴这些澳大利亚街头的常见款称霸T台;大概只有动物纹这类经久不衰、时常轮回的元素才能成为墨尔本和巴黎的时尚桥梁。

从左至右:Finders Keepers, White Story, Benjamin Garg 图片来源:Lucas Dawson
从左至右:Double Rainbouu, Rixo London, DIIDA 图片来源:Lucas Dawson
墨尔本时装节后台,草编包和草帽单独占据了一张桌子 拍摄:张馨予

“土澳”

和几个在澳大利亚的中国留学生聊天时,他们中不止一个人提到,澳大利亚在当地华人圈子里有个别名:“土澳”。

在澳大利亚留学了4年的白雨说,她觉得澳大利亚人不太受世界流行的影响,就像全世界追求潮流的年轻人都在用小包凹造型的时候,澳大利亚年轻人依旧坚持用大的购物袋和草编包。

移民悉尼已经五年的米兰达则说了一番自己的“行业观察”。她曾在纽约留学,并有时尚杂志实习的经历,跑过纽约时装周,目前在墨尔本的一家珠宝公司工作。在她看来,墨尔本时装节本就不是为了设定趋势而存在,“国际上流行的趋势在澳大利亚不一定流行,即便流行也要慢上半年或者一年。”

这不是刻意为之。澳大利亚时尚的延迟甚至脱节,既有地理因素影响,也有历史遗留原因。

由于地处南半球,澳大利亚和欧洲、北美、亚洲的季节完全相反。当世界主流时装市场上新夏装时,澳大利亚却正在过冬,流行趋势在这里天然晚了半年。

此外,与欧洲相比,澳大利亚时尚行业的起步也晚很多。

昆士兰科技大学设计学院教授Jennifer Craik在《澳大利亚时尚面临的挑战》(Challenges for Australian fashion)一文中写道,自18世纪英国在澳大利亚建立殖民地以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整个大洲对纺织品的需求都高度依赖进口,几乎所有时髦衣服都是漂洋过海才来到这里,本地裁缝制作衣服时也完全模仿其他地区尤其是欧洲的设计。​

而且澳大利亚地广人稀、平原面积小且分散,使得“目录购物”——看购物信息手册,挑选后邮寄订单,再等待邮寄到货——成为早期澳大利亚最常见的购物方式。这限制了本地居民追赶潮流的可能性。

直到1990年代左右,澳大利亚的时尚行业才算迎来生机。政府才真正开始将时尚行业视为创意和文化行业,并出台了一系列培养本土设计师的政策。Alex Perry、Nicky Zimmermann和Simone Zimmermann姐妹等有名的澳大利亚设计师正是从那时开始涌现。​

墨尔本时装节秀场 拍摄:张馨予
大码模特Ashly Graham在墨尔本时装节走秀 拍摄:郭震宇

“精致的休闲感”​

不过,直到今天,如果要在澳大利亚找出些“惊世骇俗”的设计师,又或是非常成功的商业品牌,都不是件容易事。大多数澳大利亚设计没有那么“潮”,也不犀利或尖锐,甚至一些稍显硬朗的廓形也难得一见。他们最擅长的大约就是简单、舒服甚至有些平淡的设计。而这正是澳大利亚人日常生活的写照。

走在墨尔本的街头,几乎很难看到有人穿高跟鞋和皮鞋,无论男女都更青睐凉鞋、人字拖和各式各样的球鞋;即使是工作日的中午,路过墨尔本市中心的联邦广场,那儿摆的20多张帆布懒人沙发上早已躺满了晒太阳的人,看样子是附近的学生和上班族;每到日落时分,街边的酒吧早早开始营业,穿着黑色铆钉皮马甲的光头中年男人和穿蓝色麻质衬衫的年轻男子一起坐在面向街道的吧台,一边喝酒一边望着路上慢悠悠走路的行人。​​

《纽约时报》专栏作家Bari Weiss在《澳大利亚人有更多乐趣》(Australians Have More Fun)中写过,大多数人只有在念大学时才能在海滩边与朋友闲聊7个小时,或者躺着什么也不做,可澳大利亚人的每个周日都能这么度过。​​

这样的生活方式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舒适宜人的气候。这个被海洋包裹的大陆最热月份平均气温在25度左右,最冷月气温也能达到5-15度。

悉尼海滩 图片来源:Nova
Zimmermann 2018春夏系列 图片来源:Zimmermann

“夏天和秋天的时候天气尤其好,这时澳大利亚女生中最流行穿的就是各种裙子,到处都是蕾丝和薄纱。”还在念大学的Maddy Philips也在当晚参与了墨尔本时装节。见到她的那天,她没有穿裙子,但一件方领紧身白色短上衣露出了整个背部,蓬蓬的长袖子和背后系带的蝴蝶结让她的打扮仍颇有仪式感。

作为土生土长的澳大利亚人,Maddy最喜欢的本土品牌包括C/MEO Collective、Alice McCall和Elliatt。巧的是,这些品牌最近几年在中国也有了越来越高的知名度。看看微博或是小红书对这些品牌的讨论会发现,“仙”是它们的共有关键词。

对于“仙”,Maddy起初听到时有些懵。她坚持说自己从没有想过会用这个词形容自己喜欢的这些品牌。但聊了一会儿,她又说,也许澳洲女装真有这样的特质。

事实上,澳大利亚的男装也给人一种不那么接地气的柔和美感,用“仙”形容不太合适,用Lewsey的话说或许更准确,那是一种“精致的休闲感”——这是在他看来澳大利亚天时地利人和形成的特有时尚风格。

来不及细想更多,七点五十一分,女装秀一结束,离场的人潮就自动形成了,箭头指向单一,从皇家展览馆转移到馆外的休息区。

这时离八点半开场的男装秀还有些时间。正是喝杯香槟的好时候。周围的人早就开始推杯换盏、谈笑风生了。澳大利亚男装设计师Christian Kimber也加入了其中。一会儿的男装秀,他的同名品牌也会参加,将发布自成立以来的第二个系列。

Kimber今年30岁,刚刚赢得澳大利亚全国设计师大奖(National Designer Award),备受瞩目。他在英国出生和长大,曾在伦敦玛丽女王学院学习商科,后因喜欢时装,在夜校学习了服装设计。2011年,他与澳大利亚籍妻子一起搬到墨尔本生活,从2018年年初开始涉足男装设计。在这之前,他曾创办同名鞋履品牌。

Christian Kimber 图片来源:Tailored Wanderer
Christian Kimber 墨尔本时装节 拍摄:郭震宇

他认为,澳大利亚男人偏爱处于中间地带的服装风格,衣柜里不光有沙滩短裤,也有正式西装。只是他们在西装里一定会穿上一件彩色衬衫。所以,他把自己的品牌风格定位为“介于休闲和正式之间”。

“我希望Christian Kimber可以成为那个能定义澳大利亚男人穿衣方式的品牌。”

澳大利亚的时尚热情

在澳大利亚,像Kimber一样野心勃勃的新锐设计师正不断涌现。墨尔本时装节有一大半设计师都刚入行不久,这里的T台是他们接触消费者的重要机会。

集合办秀客观上帮助不少年轻设计师实现了办秀的愿景。它大幅降低了每位设计师需要花费的金钱和时间成本。Lewsey介绍说,设计师参与墨尔本时装节的发布只需缴纳1300澳元(约合6188元人民币)。

可一场牵扯台前幕后的大秀,成本至少在几十万元人民币上下,要是规模宏大,花费上百万元也不是新鲜事。光靠设计师的缴费远远不够,大头还是需要由品牌赞助商承担。

澳大利亚时装节有诸多赞助商。支付科技公司Visa在2018年首次赞助了这项活动。做出赞助决定的Jac Philips是Visa澳大利亚、新西兰及南太平洋地区的市场部总经理。Maddy是她的女儿。2017年以前,Visa一直以体育营销闻名,从未赞助过时尚类活动。Philips说,她发现越来越多的澳大利亚年轻人对时装节、对时尚充满热情,而这其中隐藏着巨大的营销机会。

看看身边的观众,多少能感到她说的那股热情。

像现在,不少观众都一边喝着看秀免费领取的意大利San Pellegrino汽水,一边和朋友热聊;也有不少年轻女孩拿着当地药妆连锁店Priceline提供的价值100澳币的礼品袋在研究;还有人讨论着时装节在获得Visa赞助后将要推出的即秀即买商店——Shop The Runway,想去尝尝“T台购物的”鲜;而就在刚才的秀上,所有观众都随着音乐扭动、跳跃,甚至有不少人在看见喜欢的模特和衣服时欢呼。没人会怀疑这就是一场狂欢。

在获得科技支付公司Visa赞助后,墨尔本时装节支持即看即买销售模式 拍摄:郭震宇
在获得科技支付公司Visa赞助后,墨尔本时装节支持即看即买销售模式 拍摄:张馨予
观众在秀场可以随意饮用时装节赞助商提供的饮料 拍摄:张馨予
秀场观众可以在墨尔本时装节用Visa非接支付购买定制手机壳 拍摄:张馨予

这种轻松的气氛也是澳大利亚时尚行业的一个缩影。

Kimber从欧洲来到澳洲,最大的感触之一便是澳大利亚时尚行业的轻松和开放,行业内人士不光会因为设计师做得好而支持他,他们更希望挖掘有潜力的人才并帮助他成长。在没有正式时装秀的白天,墨尔本时装节为那些刚入行、还没有太多预算的设计师举办了非正式的露天时装秀,就是为了让他们也能有和消费者接触的机会。

“关于墨尔本时装节,很棒的一点在于它是在本地文化、本地风格的基础上被培育和创造出来的,并且它非常支持本地企业和本地设计师。”Philips说。

但对于澳大利亚设计师,尤其是渴求更多机会的新兴设计师而言,一个不能回避的劣势在于澳大利亚时尚业在全球时尚版图中地位仍然有限,且与时尚主流市场距离较远。

根据澳大利亚媒体《对话》网站在一则报道中援引的数据,澳大利亚人每年要花费280亿澳元(约合1335亿元人民币)在时尚产业,可其中有152亿澳元是用来购买高价值的设计师品牌产品,对应来看澳大利亚时尚产品出口额仅为61亿澳元。而如果看目前公认时尚业最发达的法国的相关数据会发现,法国一年出口时尚产品的金额可达到146亿澳元,其中占出口份额70%至80%的皆是高附加值的奢侈品。

之于澳大利亚,可发展的空间仍然很大。基于同一组数据,目前澳大利亚的时尚就业者人数约为37000人,但实际上整个行业已供给的岗位数已超过22万。

好在,澳大利亚想要扩大时尚影响力并非没有优势。至少在中国,这种影响力的提升肉眼可见。

澳大利亚高度发达的旅游业便是其优势之一。2018年有840万人从海外坐飞机来到这个南半球大国,其中有130万是中国游客。他们可能是为了看袋鼠和考拉而来,可能是为了去大堡礁浮潜看海面下的的珊瑚,无论出于何种目的,他们大概都免不了去当地的商场逛逛。澳大利亚的David Jones和Myer百货内有大量澳洲本地品牌,来自其他大洲的游客给这些百货带来了很高的客流量,同时也买走了不少本地设计师的衣服。​

澳大利亚还有许多从世界各地前来的移民和留学生,中国人尤其多。2017年,澳大利亚CBD News报道称墨尔本CBD有将近四成居民是华人,其中四分之一在中国大陆出生,许多人是留学生。

除了自己多少会购买澳大利亚本土品牌,他们中的不少人也会把澳大利亚品牌带回中国。小红书上关于澳洲时尚品牌的笔记有3.5万篇,其中有不少是当地留学生或移民所写。在这些图文并茂的澳洲品牌介绍笔记下,最常见的评论就是“在哪买”和“怎么代”。

小红书上有不少留学生“安利”澳洲品牌 

社交媒体和电商的发展进一步缩小了澳大利亚和世界主流时尚市场的距离。​

2018夏天,Instagram上最火的单品丝质豹纹半身裙就是个好例子。几乎每个网红的衣柜里都有这条裙子。这条裙子就来自澳大利亚品牌Réalisation Par,热销到一整个夏天都在不停地断货补货再断货。而销售范围是全球。Maddy抱怨自己作为本地人却也没抢到,最后只好买条仿款天天穿。​

而除了单品,澳大利亚的更多品牌也在成为“网红”。设计师品牌Elley、Dion Lee都在Instagram收获近30万粉丝。而他们的品牌已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最知名的买手店、时尚购物网站购得。

火遍Instagram的Réalisation Par豹纹裙

Kimber也在勤恳地运营自己的Instagram。他的品牌同样正开始国际征途。中国市场是他的第一站。2018年5月,精品零售百货连卡佛发起了创意集结号(Creative Call Out)比赛悉尼站,来到澳大利亚挖掘新锐设计师,Kimber和其他11位设计师在300多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成为优胜者,并拿到了连卡佛的订单。他的品牌将在2019年4月在上海连卡佛开卖。

Kimber的宏图大计还没说完,可男装秀就要开场。观众们重新涌入场馆,不少人手上拿着刚续上的香槟。

在分开前,他继续说,他为品牌设立的下一个目标是和美国的百货公司合作,之后再去英国和日本,五年内要在全球开5家品牌旗舰店。

耳畔还留着他的话,我坐到了秀场的最后一排,为了更好地看清楚一会儿将要发生的一切。

Kimber就坐在秀场北侧离这儿不远的第一排。他的品牌在第五个出场,最后一个模特转身之后,看得出来他才有了点放松的样子。很快,音乐声又重新响起。他也随着人潮摆动,很快便被“淹没”在欢脱扭动的人群里。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米兰达”为化名)

想读到更多不一样的时尚新闻,可以试试关注微信公众号“穿T恤的界女士(ID:teedevil2018)”: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