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上海衡复风貌区又一老建筑“重生”,夏衍故居、草婴书房对外开放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上海衡复风貌区又一老建筑“重生”,夏衍故居、草婴书房对外开放

经过近6年的修缮,夏衍故居、草婴书房正式对公众开放。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找一块墓地,并不是草婴所喜欢的,与留一座墓碑相比,将他的文学精神流传下来更重要。”2015年,在草婴弥留之际,最大心愿是能建一间“草婴书房”。

2019年3月23日,草婴的这一遗愿终于实现。经过近6年的修缮,夏衍故居、草婴书房正式对公众开放。

生于1923年的草婴是著名的俄罗斯文学翻译家,曾耗时10年以一己之力译完《托尔斯泰全集》。此次开放的草婴书房里, 其翻译过的原版书籍、手稿原件、书房场景等向公众展示。

负责此次修缮工作的上海市明悦建筑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总建筑师、上海市优秀历史保护建筑修缮专家沈晓明介绍,书房只有25平方米左右,布置都是草婴生前的老物件。他在这些相伴日久的书籍中工作、生活,直到人生尽头。一套已经翻到破破烂烂的书,是《托尔斯泰全集》。从1978年至1998年,用20年时间,他翻着这套书系统翻译了列夫·托尔斯泰全部小说作品,包括3个长篇、60多个中短篇和自传体小说,共400余万字。

同在乌鲁木齐南路178号,同批开放的还有夏衍故居。

夏衍故居建造于1932年,为3层砖木结构。深棕色的装饰木架、简洁几何装饰的腰线等元素体现了建筑的英式风格,入口尖券门洞、绿色釉面漏窗、高耸的烟囱则是西班牙风格元素。

1949年8月至1955年5月间,夏衍曾居住在此。他是中国著名戏剧作家、文艺评论家、翻译家和社会活动家,也是中国左翼电影运动的开拓者、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这幢三层小楼,留下了夏衍在上海生活、工作与创作的重要轨迹。

据沈晓明介绍,本次修缮以夏衍居住时期的历史风貌为根据,通过对夏衍家人口述信息的整理及同类型历史建筑的调研,力求恢复夏衍居住时期的外立面建筑风貌及室内空间的历史风貌。

本次向公众开放的草婴书房与夏衍故居位处上海中心城区规模最大、优秀历史建筑数量最多、历史风貌格局最完整的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

上海的海派文化中,衡复风貌区堪称是起源地,蕴藏在一栋栋老建筑背后的是厚重的中国文化史和革命史,记载着近代中国的辉煌和悲壮,承载着上海的历史文脉和文化记忆。仅在衡复风貌区徐汇区4.3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拥有950幢优秀历史保护建筑,1774幢保留历史建筑,2259幢一般历史建筑。这些建筑中,就有柯灵、巴金、草婴、夏衍这些文人巨匠生前的寓所。

风格迥异的建筑与马路两侧摇曳的梧桐疏影,交映生辉。

为保护城市文化根脉,2017年上海市政府出台《关于深化城市有机更新促进历史风貌保护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历史风貌保护工作要“以保护保留为原则、拆除为例外”为总体要求,遵循“规划引领、严格保护,区域统筹、分类施策,政府引导、多方参与”的原则,设立历史风貌保护及城市更新专项资金,研究建立历史风貌保护开发权转移机制,强化土地全生命周期管理和评估考核。

同时,徐汇区也在深化优秀历史建筑修缮保护常态化机制,创新活化利用老建筑的路径和方式,导入多元功能上的尝试与探索,将部分老建筑更新为展览展示等公益性文化载体、文旅配套设施、文化创意空间,以片区联动的形式推动整个区域的文化新地标与品牌的形成。

徐汇区表示,将充分用好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资源,来传承好历史文脉,以“海派文化之源”为名片,形成优质文化资源富集、文化地标绽放魅力、文化活动精彩纷呈、文化名家英才荟萃、公共文化服务完善、文化产业繁荣发达、国际文化交流频繁的发展新格局,到2020年,城市文化内涵更为深厚,文化标识度更为鲜明,文化品牌效应更为凸显。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上海衡复风貌区又一老建筑“重生”,夏衍故居、草婴书房对外开放

经过近6年的修缮,夏衍故居、草婴书房正式对公众开放。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找一块墓地,并不是草婴所喜欢的,与留一座墓碑相比,将他的文学精神流传下来更重要。”2015年,在草婴弥留之际,最大心愿是能建一间“草婴书房”。

2019年3月23日,草婴的这一遗愿终于实现。经过近6年的修缮,夏衍故居、草婴书房正式对公众开放。

生于1923年的草婴是著名的俄罗斯文学翻译家,曾耗时10年以一己之力译完《托尔斯泰全集》。此次开放的草婴书房里, 其翻译过的原版书籍、手稿原件、书房场景等向公众展示。

负责此次修缮工作的上海市明悦建筑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总建筑师、上海市优秀历史保护建筑修缮专家沈晓明介绍,书房只有25平方米左右,布置都是草婴生前的老物件。他在这些相伴日久的书籍中工作、生活,直到人生尽头。一套已经翻到破破烂烂的书,是《托尔斯泰全集》。从1978年至1998年,用20年时间,他翻着这套书系统翻译了列夫·托尔斯泰全部小说作品,包括3个长篇、60多个中短篇和自传体小说,共400余万字。

同在乌鲁木齐南路178号,同批开放的还有夏衍故居。

夏衍故居建造于1932年,为3层砖木结构。深棕色的装饰木架、简洁几何装饰的腰线等元素体现了建筑的英式风格,入口尖券门洞、绿色釉面漏窗、高耸的烟囱则是西班牙风格元素。

1949年8月至1955年5月间,夏衍曾居住在此。他是中国著名戏剧作家、文艺评论家、翻译家和社会活动家,也是中国左翼电影运动的开拓者、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这幢三层小楼,留下了夏衍在上海生活、工作与创作的重要轨迹。

据沈晓明介绍,本次修缮以夏衍居住时期的历史风貌为根据,通过对夏衍家人口述信息的整理及同类型历史建筑的调研,力求恢复夏衍居住时期的外立面建筑风貌及室内空间的历史风貌。

本次向公众开放的草婴书房与夏衍故居位处上海中心城区规模最大、优秀历史建筑数量最多、历史风貌格局最完整的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

上海的海派文化中,衡复风貌区堪称是起源地,蕴藏在一栋栋老建筑背后的是厚重的中国文化史和革命史,记载着近代中国的辉煌和悲壮,承载着上海的历史文脉和文化记忆。仅在衡复风貌区徐汇区4.3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拥有950幢优秀历史保护建筑,1774幢保留历史建筑,2259幢一般历史建筑。这些建筑中,就有柯灵、巴金、草婴、夏衍这些文人巨匠生前的寓所。

风格迥异的建筑与马路两侧摇曳的梧桐疏影,交映生辉。

为保护城市文化根脉,2017年上海市政府出台《关于深化城市有机更新促进历史风貌保护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历史风貌保护工作要“以保护保留为原则、拆除为例外”为总体要求,遵循“规划引领、严格保护,区域统筹、分类施策,政府引导、多方参与”的原则,设立历史风貌保护及城市更新专项资金,研究建立历史风貌保护开发权转移机制,强化土地全生命周期管理和评估考核。

同时,徐汇区也在深化优秀历史建筑修缮保护常态化机制,创新活化利用老建筑的路径和方式,导入多元功能上的尝试与探索,将部分老建筑更新为展览展示等公益性文化载体、文旅配套设施、文化创意空间,以片区联动的形式推动整个区域的文化新地标与品牌的形成。

徐汇区表示,将充分用好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资源,来传承好历史文脉,以“海派文化之源”为名片,形成优质文化资源富集、文化地标绽放魅力、文化活动精彩纷呈、文化名家英才荟萃、公共文化服务完善、文化产业繁荣发达、国际文化交流频繁的发展新格局,到2020年,城市文化内涵更为深厚,文化标识度更为鲜明,文化品牌效应更为凸显。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