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逝者】改革先行者步鑫生去世了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逝者】改革先行者步鑫生去世了

由于在30多年前的企业改革中敢于打破大锅饭、坚持企业自主权,步鑫生一时成为改革的先锋人物,但他的命运却最终也未摆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沉疴痼疾。

图片来源:新华网

虽然1978年中国就开启了国有企业改革的进程,以向企业放权为核心的改革开始打破传统的国家计划体制,但直到1980年代,中国的国有企业仍与计划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

1980年代初期,政企不分、大锅饭、人浮于事等仍旧是国有企业的基本面貌。国有企业的领导人们仍安于现状,不敢于打破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各种条条框框。尤其是政企不分,使得市场资源配置以及生产加工营销等市场活动仍然四处受到干预和限制。

这些弊端在大型国有企业内部表现得尤为突出,这种普遍的无所作为和畏手畏脚让中央在1980年代初期的一段时间里找到一个适合宣传的改革标杆企业都非常困难。

所以,1983年11月的一天,当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看到新华社浙江分社一位记者写的一篇关于步鑫生在苏北小县海盐主导的打破企业大锅饭改革的内参稿件时,他眼睛一亮,马上批示要求那些工作松松垮垮、长期安于当外行、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企业领导干部们学习步鑫生。并称步鑫生的经验是“一剂治病的良药”。

在今天看来,步鑫生当年在海盐衬衫厂进行的改革并没有多少含金量,核心不过是打破大锅饭、车间联产计酬等,但这些改革在当时已经属于足够大胆了,这些尝试不但要触动一些人的利益,还要涉及到企业自主权的深层次问题。

当时的情况也说明了问题的复杂性。就在包括《人民日报》在内的全国报纸铺天盖地宣传步鑫生的改革经验时,浙江省内的一些媒体仍在批评指责他独断专行,开除了厂工会主席。随后,一个调查组也进驻海盐,调查结果说,步鑫生是一个有缺点和弱点的改革家。调查组还拿一位苏联卫国战争期间骁勇善战但却脾气暴烈、政治不成熟的红军将领夏伯阳与其对照。

这个调查报告最终也送到胡耀邦的办公桌上。胡耀邦对此不以为然,他坚持认为步是推动中国经济改革的活榜样。

步鑫生很快成为了中国改革中的风云人物,并被树立为“中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先行者”。他的事迹在全国被推广和学习,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当时缓慢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但他后来的命运显然和夏伯阳不一样。在前苏联的电影中,政委克雷奇科夫到任后,把政治上不成熟、对党不理解的夏伯阳引上了正确的道路。

1988年1月15日,步鑫生被免职。5年前高调宣传他的《人民日报》头版发出消息说,粗暴专横讳疾忌医步鑫生被免职,债台高筑的海盐衬衫总厂正招聘经营者。

后来的很多年里,他成了一个“北漂”,在北京、东北等地帮助别人管理企业和创建品牌。很长一段时间里,他对自己忽然从巅峰状态跌落的原因闭口不谈。

最近两年,他才开始公开了当年的一些内情。

按照他的回忆,他的下台是因为一条“西装”生产线。

熟悉中国改革开放史的人都清楚,中国改革开放的明显服饰标志,当属“西装热”。经济史学家们认为,1980年代全国人民对于西装的热情,表面上是对盛行多年的“老三装”的反动,深层原因基于对改革开放的渴求。

“西装热”也让步鑫生想上一条年产6万套的生产线,但当他把报告送到省里有关部门后,有一位负责人要求生产规模加码到年产30万套,3年后追加到80万套。

这位领导并未考虑到当时海盐衬衫总厂的固定资产也不过100多万元人民币,而上一条年产能30万套西装的生产线需要几百万元。

最终的结果是,这条生产线让企业负债600多万元。到1988年时,企业几近破产。最终,步鑫生不得不承担那次不计后果的企业扩张行为的责任。

这一事件在他内心留下了巨大的伤痛,他的后半生一直对“政企不分”耿耿于怀。去年,已经80岁的步鑫生还对来访的记者说,政企一定要分开啊。

在经历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虽然已经今非昔比,中国企业的整体面貌也与30年前完全不同了,但是,不论是国有企业,还是私营企业,对于政府介入市场的行为感触依然深刻。

直到今天,即使是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也还在为牵绊企业的行政权力犯愁,为此,他不得不强力推进简政放权改革。

在中国,能被称为改革开放时代标志性人物的并不多,步鑫生算一个。

6月7日,新华社报道说,“中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先行者”、原海盐衬衫总厂厂长步鑫生因病于6日晚7时许去世,享年81岁。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逝者】改革先行者步鑫生去世了

由于在30多年前的企业改革中敢于打破大锅饭、坚持企业自主权,步鑫生一时成为改革的先锋人物,但他的命运却最终也未摆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沉疴痼疾。

图片来源:新华网

虽然1978年中国就开启了国有企业改革的进程,以向企业放权为核心的改革开始打破传统的国家计划体制,但直到1980年代,中国的国有企业仍与计划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

1980年代初期,政企不分、大锅饭、人浮于事等仍旧是国有企业的基本面貌。国有企业的领导人们仍安于现状,不敢于打破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各种条条框框。尤其是政企不分,使得市场资源配置以及生产加工营销等市场活动仍然四处受到干预和限制。

这些弊端在大型国有企业内部表现得尤为突出,这种普遍的无所作为和畏手畏脚让中央在1980年代初期的一段时间里找到一个适合宣传的改革标杆企业都非常困难。

所以,1983年11月的一天,当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看到新华社浙江分社一位记者写的一篇关于步鑫生在苏北小县海盐主导的打破企业大锅饭改革的内参稿件时,他眼睛一亮,马上批示要求那些工作松松垮垮、长期安于当外行、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企业领导干部们学习步鑫生。并称步鑫生的经验是“一剂治病的良药”。

在今天看来,步鑫生当年在海盐衬衫厂进行的改革并没有多少含金量,核心不过是打破大锅饭、车间联产计酬等,但这些改革在当时已经属于足够大胆了,这些尝试不但要触动一些人的利益,还要涉及到企业自主权的深层次问题。

当时的情况也说明了问题的复杂性。就在包括《人民日报》在内的全国报纸铺天盖地宣传步鑫生的改革经验时,浙江省内的一些媒体仍在批评指责他独断专行,开除了厂工会主席。随后,一个调查组也进驻海盐,调查结果说,步鑫生是一个有缺点和弱点的改革家。调查组还拿一位苏联卫国战争期间骁勇善战但却脾气暴烈、政治不成熟的红军将领夏伯阳与其对照。

这个调查报告最终也送到胡耀邦的办公桌上。胡耀邦对此不以为然,他坚持认为步是推动中国经济改革的活榜样。

步鑫生很快成为了中国改革中的风云人物,并被树立为“中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先行者”。他的事迹在全国被推广和学习,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当时缓慢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但他后来的命运显然和夏伯阳不一样。在前苏联的电影中,政委克雷奇科夫到任后,把政治上不成熟、对党不理解的夏伯阳引上了正确的道路。

1988年1月15日,步鑫生被免职。5年前高调宣传他的《人民日报》头版发出消息说,粗暴专横讳疾忌医步鑫生被免职,债台高筑的海盐衬衫总厂正招聘经营者。

后来的很多年里,他成了一个“北漂”,在北京、东北等地帮助别人管理企业和创建品牌。很长一段时间里,他对自己忽然从巅峰状态跌落的原因闭口不谈。

最近两年,他才开始公开了当年的一些内情。

按照他的回忆,他的下台是因为一条“西装”生产线。

熟悉中国改革开放史的人都清楚,中国改革开放的明显服饰标志,当属“西装热”。经济史学家们认为,1980年代全国人民对于西装的热情,表面上是对盛行多年的“老三装”的反动,深层原因基于对改革开放的渴求。

“西装热”也让步鑫生想上一条年产6万套的生产线,但当他把报告送到省里有关部门后,有一位负责人要求生产规模加码到年产30万套,3年后追加到80万套。

这位领导并未考虑到当时海盐衬衫总厂的固定资产也不过100多万元人民币,而上一条年产能30万套西装的生产线需要几百万元。

最终的结果是,这条生产线让企业负债600多万元。到1988年时,企业几近破产。最终,步鑫生不得不承担那次不计后果的企业扩张行为的责任。

这一事件在他内心留下了巨大的伤痛,他的后半生一直对“政企不分”耿耿于怀。去年,已经80岁的步鑫生还对来访的记者说,政企一定要分开啊。

在经历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虽然已经今非昔比,中国企业的整体面貌也与30年前完全不同了,但是,不论是国有企业,还是私营企业,对于政府介入市场的行为感触依然深刻。

直到今天,即使是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也还在为牵绊企业的行政权力犯愁,为此,他不得不强力推进简政放权改革。

在中国,能被称为改革开放时代标志性人物的并不多,步鑫生算一个。

6月7日,新华社报道说,“中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先行者”、原海盐衬衫总厂厂长步鑫生因病于6日晚7时许去世,享年81岁。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