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从《看不见的客人》到《海市蜃楼》,西班牙悬疑佳作诞生记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从《看不见的客人》到《海市蜃楼》,西班牙悬疑佳作诞生记

“解谜”是保罗生命中最重要的关键词之一。

文|犀牛娱乐 岛主

编辑|夏添

每年三四月份都是小语种影片发力的时间段,本周有一部西班牙影片格外值得关注,这就是由《看不见的客人》导演奥里奥尔·保罗执导的悬疑新作《海市蜃楼》。

犀牛娱乐在影片上映前夕专访到了导演保罗,听他与我们分享自己的经历、本片的创作过程,以及拍摄悬疑片的感悟与心得。

2017年《看不见的客人》在中国上映,犀牛君曾经与来华宣传的保罗有过一面之缘,当时国内粉丝送给保罗一把扇子作为礼物,上书“反转王”三个大字,保罗爱不释手,大呼这是对他最好的赞誉。

这次到了《海市蜃楼》,他又获得了“烧脑王”的称号,让人不禁好奇下次他的新片再来,国内观众又该送他什么头衔。

两年过去,保罗仍是一如之前地随性与亲和。虽然连日来的路演宣传使他显得颇为疲惫,就连头发和胡子都没空好好打理,但只要一聊起影片和创作,他的眼睛就会开始发光,对于问题的阐述也非常清晰生动,可以称得上是在“感性的外表下有一颗理性的心”。

奥里奥尔·保罗

不仅要了解悬疑片,还要努力和别人做的不一样

“解谜”是保罗生命中最重要的关键词之一。

在童年的时候,他就受奶奶的影响,迷上了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小说,奇妙的推理世界令他对“解谜”充满兴趣,再加上热爱电影,使他很早就下定决心要把头脑中设计好的一个又一个谜团影像化。

2010年,保罗担任了悬疑片《茱莉娅的眼睛》的编剧,开始在西班牙影坛崭露头角。2013年他凭借导演处女作《女尸谜案》获得第27届西班牙戈雅奖最佳新人导演提名,从此他以悬疑片蜚声影坛。

转型做导演拍摄《女尸谜案》,是保罗在生命中迈出的重要一步。他不仅要把之前自己头脑中的文字和想法转化成表达力,与剧组几百号人协同合作,还要克服自己心理上的障碍,试着和各种各样的人去打交道。

这一点保罗在之前的采访中很少透露,他做了多年编剧,愿意隐藏在幕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害羞的性格,但是当他决定成为导演的那一刻,就注定要放下很多思想上的包袱,去努力融入复杂的电影沟通体系中。

为此他在闲暇时还会翻阅大量心理学的书籍,学着如何让自己更强大。还好现在我们看到的保罗已经可以和陌生的观众谈笑风生,渐渐告别了社交的恐惧,这也是电影带给他的力量。

当然作为一个导演,耐心与专业性也是必不可少的,《看不见的客人》的剧本前后共修改了13稿,到了《海市蜃楼》这个数字只多不少,虽然对于类型片的创作已经驾轻就熟,但保罗还是不敢懈怠,生怕出现逻辑或者常识上的错误。

为此他不仅需要补充自己的知识,还找到了当警察的朋友,从他那里获得更多的灵感与建议。

“想拍好悬疑片,首先你要足够热爱和了解它,其次就是你得反复去想,怎么才能做的和别人不一样,怎么表达出跟别人不一样的声音?如果你有一点迟疑,这件事就做不成。”保罗说这段话的时候,严肃得像一个老师,事实上他确实有在西班牙的电影学院给学生讲课。

若是他来中国开班授课,相信想向他学习悬疑片拍法的年轻人必定络绎不绝。

“三点一线”创作法:借悬疑外壳讲情感故事

保罗对《海市蜃楼》的质量很有信心,这份信心来自于近几天影片在国内良好的点映口碑。

豆瓣7.7、IMDB7.6的成绩令保罗相信自己这次的尝试成功了。这次他引入了科幻概念,讲述了一个近乎于“蝴蝶效应”的故事:25年前一个风暴将至的夜晚,小男孩尼克目睹了邻居杀妻的全过程,被凶手发现的他在逃跑途中被车撞死。

尼克死去25年后,幸福的已婚妇女维拉搬进了尼克住过的这所房子。一场和25年前一样的风暴让两段时空交错,惊醒的维拉发现自己竟能与电视机里的尼克跨时空对话。

维拉透过电视机试图挽救这个男孩的性命,却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女儿消失、丈夫和身边的人全都不再认识和相信自己。于是,维拉只能在风暴消失前有限的15小时里,与唯一相信她的莱拉警长解开所有谜团…

看《海市蜃楼》会令人想起韩剧《信号》,两部作品都选择了平行时空内的多线叙事,这种复杂的手法对于导演和编剧的功力都是极大的考验,观众也需要做好心理准备,接受一个又一个反转。

当然为了升级元素,保罗又大胆地加入了很多暗藏着的复杂人物关系来“混淆视听”,他也表示这算是对自己创作的一个挑战。

和备受赞誉的前作《看不见的客人》相比,除了在影片中加入的科幻元素,保罗更看重的还是影片中的情感线索。《看不见的客人》中,只有到最后一刻才能体会到父母对于孩子的爱,但《海市蜃楼》的感情线却是从始至终的,令观众不仅能感受到剧情的反转,还要感受到情感的反转,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这无疑是保罗在创作《海市蜃楼》中遇到的最大困难,从初出茅庐时只想把悬念和反转玩到极致,到现在想借着悬疑惊悚外壳来讲述情感故事,他觉得自己长大了,像一个孩子慢慢进入到成人的世界。

在路演时他如果听到观众被影片中的情感所打动,往往会露出比夸他脑洞大更开心的笑容。

能写出一个好的悬疑剧本,无疑比其他类型的剧本创作要难得多,尤其是像《看不见的客人》《海市蜃楼》这样线索庞杂的故事,不仅观众容易被绕晕,很多创作者自己可能都解决不了当中的bug与线索问题。

为了保持清醒的思路,保罗向我们介绍了自己独到的剧本写作方式:“最重要的是先要有一个非常好的点子,有了这个点子,就像种子种在土里面,才能慢慢把它发展成一棵参天大树。有了idea之后,我会先构思出影片的前五分钟,再构思出结尾的五分钟,有了开头和结尾之后,中间有一个重要的节点,比如在《海市蜃楼》里面就是维拉去学校找女儿,而没有找到。如果发生这个,会怎么样?我会提出这个问题,设置这样一个情景,有了这三个重要的点之后,再去连接这三个点之间的各种反转,我能想到的就是把每一个反转,每一个细节都写在一张小纸条上,小纸条写好了就贴在书房的墙上,最后把这些所有的点串联起来,就写成了。所有的转折点都想好了,我再开始加入一些非常小的细节,比如影片中丈夫不小心带回家的火柴盒,通过火柴盒这些小细节,把反转做的更加完美,更加细节化。”

现在讲起来轻描淡写,但为了每一个反转绞尽脑汁的辛苦与推敲,也许只有导演自己知道了。

“三无”的西班牙电影,也许是下一个小语种影片生力军

中国是保罗的福地,而中国的悬疑片也一直令保罗很感兴趣。

保罗在采访中特别提到了忻钰坤的名字。上次他来中国宣传《看不见的客人》,忻钰坤请他吃烤鸭,二人聊起创作十分投契,用他的话说就是“感觉我们是电影灵魂上的拍档”。

保罗将二人之前的两部作品进行比较,“《心迷宫》和《女尸谜案》都是围绕一个尸体展开的。《看不见的客人》和《暴裂无声》都是讲了人生的黑暗面。我特别喜欢《暴裂无声》这部片子,虽然我们风格不一样,但是我们内心的躁动,想表达的欲望非常相似。”

在西班牙很少引进中国乃至亚洲的电影,保罗之前并没有看过太多国产片,但他却能在已经看过的作品中感受到中国导演强烈的表达欲求,尤其是近年来中国俨然已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票房重镇,更会令这些国外的创作者对中国观众心存敬畏。

保罗此言非虚,而且他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吃上螃蟹”的西班牙导演,2017年《看不见的客人》在中国揽收1.72亿票房,创下了西班牙影片在中国的票房纪录,同时也是小语种影片在中国院线的一匹黑马。

该片的成功也为其他西班牙影片进入中国市场打开大门,比如在《海市蜃楼》上映的同期,就有《篮球冠军》和《警告》两部西班牙电影也与中国观众见面,这在往年实属罕见。

值得玩味的是,在《看不见的客人》上映之前,盗版资源早已全网皆是,豆瓣等评分网站标记“看过”并打分的有几万人之多,但这并没有阻碍影片的票房,反而促进了其合法的营销,在潜移默化间也促进了西班牙电影人对中国市场的关注。

《看不见的客人》营销负责人比森特·卡纳莱斯就在西班牙电影学院举办的一个研讨会上说:“中国是未来将带给西班牙电影业最多喜悦的市场。这个市场有广阔的开拓空间。”

虽然西班牙盛产悬疑精品,也涌现了诸如佩德罗·阿莫多瓦、安东尼奥·班德拉斯、卡洛斯·绍拉等电影大师,但国内观众对于西班牙电影的认知还有待挖掘。

在《看不见的客人》出现之前的十年间,西班牙引进中国的电影还不到十部,其中最高的《机器纪元》票房也只有2千多万,数量少、宣传度低、处境艰难几乎成了西班牙电影乃至许多小语种影片在中国的代名词。

但《看不见的客人》却改变了很多西班牙电影人对于中国的固有认知,印象中要在中国取得成功的电影,必须含有中国内容、必须在中国有拍摄地点、应该要有中国演员参演,但《看不见的客人》这样一部“三无”影片却可以刷新这个纪录,可见中国观众更看重的还是精彩的故事本身。

当然这绝不是结束,如果西班牙电影真的能像印度电影一样,成为新的票房生力军固然好,即使做不到,对于两国电影艺术的交流也是好事,毕竟保罗就有提到,他真的希望未来有机会能看到更多好的中国电影。

这一天应该并不远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从《看不见的客人》到《海市蜃楼》,西班牙悬疑佳作诞生记

“解谜”是保罗生命中最重要的关键词之一。

文|犀牛娱乐 岛主

编辑|夏添

每年三四月份都是小语种影片发力的时间段,本周有一部西班牙影片格外值得关注,这就是由《看不见的客人》导演奥里奥尔·保罗执导的悬疑新作《海市蜃楼》。

犀牛娱乐在影片上映前夕专访到了导演保罗,听他与我们分享自己的经历、本片的创作过程,以及拍摄悬疑片的感悟与心得。

2017年《看不见的客人》在中国上映,犀牛君曾经与来华宣传的保罗有过一面之缘,当时国内粉丝送给保罗一把扇子作为礼物,上书“反转王”三个大字,保罗爱不释手,大呼这是对他最好的赞誉。

这次到了《海市蜃楼》,他又获得了“烧脑王”的称号,让人不禁好奇下次他的新片再来,国内观众又该送他什么头衔。

两年过去,保罗仍是一如之前地随性与亲和。虽然连日来的路演宣传使他显得颇为疲惫,就连头发和胡子都没空好好打理,但只要一聊起影片和创作,他的眼睛就会开始发光,对于问题的阐述也非常清晰生动,可以称得上是在“感性的外表下有一颗理性的心”。

奥里奥尔·保罗

不仅要了解悬疑片,还要努力和别人做的不一样

“解谜”是保罗生命中最重要的关键词之一。

在童年的时候,他就受奶奶的影响,迷上了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小说,奇妙的推理世界令他对“解谜”充满兴趣,再加上热爱电影,使他很早就下定决心要把头脑中设计好的一个又一个谜团影像化。

2010年,保罗担任了悬疑片《茱莉娅的眼睛》的编剧,开始在西班牙影坛崭露头角。2013年他凭借导演处女作《女尸谜案》获得第27届西班牙戈雅奖最佳新人导演提名,从此他以悬疑片蜚声影坛。

转型做导演拍摄《女尸谜案》,是保罗在生命中迈出的重要一步。他不仅要把之前自己头脑中的文字和想法转化成表达力,与剧组几百号人协同合作,还要克服自己心理上的障碍,试着和各种各样的人去打交道。

这一点保罗在之前的采访中很少透露,他做了多年编剧,愿意隐藏在幕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害羞的性格,但是当他决定成为导演的那一刻,就注定要放下很多思想上的包袱,去努力融入复杂的电影沟通体系中。

为此他在闲暇时还会翻阅大量心理学的书籍,学着如何让自己更强大。还好现在我们看到的保罗已经可以和陌生的观众谈笑风生,渐渐告别了社交的恐惧,这也是电影带给他的力量。

当然作为一个导演,耐心与专业性也是必不可少的,《看不见的客人》的剧本前后共修改了13稿,到了《海市蜃楼》这个数字只多不少,虽然对于类型片的创作已经驾轻就熟,但保罗还是不敢懈怠,生怕出现逻辑或者常识上的错误。

为此他不仅需要补充自己的知识,还找到了当警察的朋友,从他那里获得更多的灵感与建议。

“想拍好悬疑片,首先你要足够热爱和了解它,其次就是你得反复去想,怎么才能做的和别人不一样,怎么表达出跟别人不一样的声音?如果你有一点迟疑,这件事就做不成。”保罗说这段话的时候,严肃得像一个老师,事实上他确实有在西班牙的电影学院给学生讲课。

若是他来中国开班授课,相信想向他学习悬疑片拍法的年轻人必定络绎不绝。

“三点一线”创作法:借悬疑外壳讲情感故事

保罗对《海市蜃楼》的质量很有信心,这份信心来自于近几天影片在国内良好的点映口碑。

豆瓣7.7、IMDB7.6的成绩令保罗相信自己这次的尝试成功了。这次他引入了科幻概念,讲述了一个近乎于“蝴蝶效应”的故事:25年前一个风暴将至的夜晚,小男孩尼克目睹了邻居杀妻的全过程,被凶手发现的他在逃跑途中被车撞死。

尼克死去25年后,幸福的已婚妇女维拉搬进了尼克住过的这所房子。一场和25年前一样的风暴让两段时空交错,惊醒的维拉发现自己竟能与电视机里的尼克跨时空对话。

维拉透过电视机试图挽救这个男孩的性命,却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女儿消失、丈夫和身边的人全都不再认识和相信自己。于是,维拉只能在风暴消失前有限的15小时里,与唯一相信她的莱拉警长解开所有谜团…

看《海市蜃楼》会令人想起韩剧《信号》,两部作品都选择了平行时空内的多线叙事,这种复杂的手法对于导演和编剧的功力都是极大的考验,观众也需要做好心理准备,接受一个又一个反转。

当然为了升级元素,保罗又大胆地加入了很多暗藏着的复杂人物关系来“混淆视听”,他也表示这算是对自己创作的一个挑战。

和备受赞誉的前作《看不见的客人》相比,除了在影片中加入的科幻元素,保罗更看重的还是影片中的情感线索。《看不见的客人》中,只有到最后一刻才能体会到父母对于孩子的爱,但《海市蜃楼》的感情线却是从始至终的,令观众不仅能感受到剧情的反转,还要感受到情感的反转,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这无疑是保罗在创作《海市蜃楼》中遇到的最大困难,从初出茅庐时只想把悬念和反转玩到极致,到现在想借着悬疑惊悚外壳来讲述情感故事,他觉得自己长大了,像一个孩子慢慢进入到成人的世界。

在路演时他如果听到观众被影片中的情感所打动,往往会露出比夸他脑洞大更开心的笑容。

能写出一个好的悬疑剧本,无疑比其他类型的剧本创作要难得多,尤其是像《看不见的客人》《海市蜃楼》这样线索庞杂的故事,不仅观众容易被绕晕,很多创作者自己可能都解决不了当中的bug与线索问题。

为了保持清醒的思路,保罗向我们介绍了自己独到的剧本写作方式:“最重要的是先要有一个非常好的点子,有了这个点子,就像种子种在土里面,才能慢慢把它发展成一棵参天大树。有了idea之后,我会先构思出影片的前五分钟,再构思出结尾的五分钟,有了开头和结尾之后,中间有一个重要的节点,比如在《海市蜃楼》里面就是维拉去学校找女儿,而没有找到。如果发生这个,会怎么样?我会提出这个问题,设置这样一个情景,有了这三个重要的点之后,再去连接这三个点之间的各种反转,我能想到的就是把每一个反转,每一个细节都写在一张小纸条上,小纸条写好了就贴在书房的墙上,最后把这些所有的点串联起来,就写成了。所有的转折点都想好了,我再开始加入一些非常小的细节,比如影片中丈夫不小心带回家的火柴盒,通过火柴盒这些小细节,把反转做的更加完美,更加细节化。”

现在讲起来轻描淡写,但为了每一个反转绞尽脑汁的辛苦与推敲,也许只有导演自己知道了。

“三无”的西班牙电影,也许是下一个小语种影片生力军

中国是保罗的福地,而中国的悬疑片也一直令保罗很感兴趣。

保罗在采访中特别提到了忻钰坤的名字。上次他来中国宣传《看不见的客人》,忻钰坤请他吃烤鸭,二人聊起创作十分投契,用他的话说就是“感觉我们是电影灵魂上的拍档”。

保罗将二人之前的两部作品进行比较,“《心迷宫》和《女尸谜案》都是围绕一个尸体展开的。《看不见的客人》和《暴裂无声》都是讲了人生的黑暗面。我特别喜欢《暴裂无声》这部片子,虽然我们风格不一样,但是我们内心的躁动,想表达的欲望非常相似。”

在西班牙很少引进中国乃至亚洲的电影,保罗之前并没有看过太多国产片,但他却能在已经看过的作品中感受到中国导演强烈的表达欲求,尤其是近年来中国俨然已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票房重镇,更会令这些国外的创作者对中国观众心存敬畏。

保罗此言非虚,而且他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吃上螃蟹”的西班牙导演,2017年《看不见的客人》在中国揽收1.72亿票房,创下了西班牙影片在中国的票房纪录,同时也是小语种影片在中国院线的一匹黑马。

该片的成功也为其他西班牙影片进入中国市场打开大门,比如在《海市蜃楼》上映的同期,就有《篮球冠军》和《警告》两部西班牙电影也与中国观众见面,这在往年实属罕见。

值得玩味的是,在《看不见的客人》上映之前,盗版资源早已全网皆是,豆瓣等评分网站标记“看过”并打分的有几万人之多,但这并没有阻碍影片的票房,反而促进了其合法的营销,在潜移默化间也促进了西班牙电影人对中国市场的关注。

《看不见的客人》营销负责人比森特·卡纳莱斯就在西班牙电影学院举办的一个研讨会上说:“中国是未来将带给西班牙电影业最多喜悦的市场。这个市场有广阔的开拓空间。”

虽然西班牙盛产悬疑精品,也涌现了诸如佩德罗·阿莫多瓦、安东尼奥·班德拉斯、卡洛斯·绍拉等电影大师,但国内观众对于西班牙电影的认知还有待挖掘。

在《看不见的客人》出现之前的十年间,西班牙引进中国的电影还不到十部,其中最高的《机器纪元》票房也只有2千多万,数量少、宣传度低、处境艰难几乎成了西班牙电影乃至许多小语种影片在中国的代名词。

但《看不见的客人》却改变了很多西班牙电影人对于中国的固有认知,印象中要在中国取得成功的电影,必须含有中国内容、必须在中国有拍摄地点、应该要有中国演员参演,但《看不见的客人》这样一部“三无”影片却可以刷新这个纪录,可见中国观众更看重的还是精彩的故事本身。

当然这绝不是结束,如果西班牙电影真的能像印度电影一样,成为新的票房生力军固然好,即使做不到,对于两国电影艺术的交流也是好事,毕竟保罗就有提到,他真的希望未来有机会能看到更多好的中国电影。

这一天应该并不远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