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海康威视胡扬忠:人类处在第四次工业革命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海康威视胡扬忠:人类处在第四次工业革命

“第四次工业革命来临即将开启人类智能化时代,出行标志性变化就是对国内交通工具智能化管理,也就是智能交通。”

 

文|锌财经  刘奕琦

编辑|罗传达

2019年,经济环境面临挑战。在房产潮转冷、互联网红利紧缩、资本进入寒冬时,AI(人工智能)却逆流而上,成为了最炙手可热的香饽饽。

据CIE智库发表的《2018全年人工智能产业数据概览》显示,2018年全年,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市场规模超过83.1亿美元,相较于2017年同比增长约48.4%。据国务院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显示,预计2030年,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0万亿元。

锌财经看到,面对巨大的市场,AI行业成为了企业巨头们短兵相接的新战场。2014年,百度将吴恩达招致麾下,由此启动了百度人工智能的探险。2019年1月4日,阿里巴巴达摩院发布2019年十大科技预测,其中三项与AI相关。腾讯虽入局较晚,但AI Lab、优图实验室和微信AI实验室三大机构快速发展和输出,其野心也能窥之一二。除此之外,商汤、海康、旷视等带着AI基因的头部公司,也强势发力,成为市场上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

人才的需求、技术的创新、资本的倾斜无一不证明,AI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但AI行业也面临着高质量训练数据不足、优质工程师储备少、训练硬件及平台投入较大、硬件技术与开发能力欠缺等行业痛点,难以落地更是从业者们的心头刺。

AI将以怎样形态出现在我们生活中?AI的实际应用如何发展?海康威视总裁胡扬忠在3月29日的智涌钱塘·2019 AI Cloud 生态大会上给出了他的回答。

海康威视总裁胡扬忠作现场演讲

以下是胡扬忠“智能物联·物信融合·迎接智能化新时代”的演讲实录:

现在的杭州就是古时候的钱塘,说到钱塘,很多人都会想起白居易的诗,《钱塘湖春行》,其中有一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说明当时诗人骑马出游,农耕时代标志性工具就是马。

18世纪发明了蒸汽机,第一次工业革命来临,人类进入机械化时代,出行的交通工具标志性变化就是蒸汽火车。19世纪发明了发电机、电动机,第二次工业革命来临,人类进入电气化时代,出行交通工具标志性变化就是汽车。20世纪发明了电子计算机,第三次工业革命来临,人类进入信息时代,出行交通工具标志性变化就是高铁。21世纪,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第四次工业革命来临即将开启人类智能化时代,出行标志性变化就是对国内交通工具智能化管理,也就是智能交通。

大家对自动驾驶充满期待,出行只是人类生产生活的一个方面,即将来临的智能化时代,我们居住的这座城市也将变成智慧城市。智能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零售、智慧社区、智能制造、智能家居、智能安防等等,人工智能作为一项技术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在智能城市中,智能作为一种能力将赋能所有的行业,存在于城市的每个地方。也就是说,泛在智能是智能化时代的核心特征。如果说过去人工智能的运用可以看为“X+AI”,比如设备+AI、场景+AI,那么未来,AI将无处不在,和我们的生活、生产方方面面紧密相关。

泛在智能有两个基本的组成部分,那就是智能物联和物信融合。物联网与人工智能的结合,将推动物联网跨越式发展,智能物联是方向、是趋势、是必然。物联网实现智能之后,只是单独服务行业、服务人类的作用还不够,也需要与互联网、信息网紧密结合,才能更好实现与人的全面互动。因此,物信融合是需求,是趋势,也是必然。智能物联网将成为智能化时代新的基础设施,就像当年的铁路网、电力网、通讯网一样,智能物联网的建设、应用、维护将带来产业发展的又一波浪潮。在这个浪潮中最显著的变化,过去人们用终端上网,未来万物皆在网上。

智能物联,简单说就是有智能功能的物体互联成网。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讲到“智能+”,也就是用人工智能为行业赋能。智能物体之间的互联,让人类生产和生活环境变成一个巨大的经络体系,物体世界之间的联系和协同为智能化时代提供了可能。而智能物体与信息系统之间的联系,就是要实现物信融合,物信融合是智能化时代的数据经络。未来,智能物联网与信息网将实现充分的融合,而数据是人与物对话的共同语言。

前年,我们提出了AI Cloud是基于云边融合的网络架构,通过边缘节点、边缘域、云中心三层有机结合,系统满足边缘感知,按需汇聚、多层认知、多层应用的业务需求。在智能化时代,打通物联世界和信息世界的是数据,我们构建物信融合数据平台,实现两网之间数据打通,为上层应用提供数据服务。从计算的角度看,智能化时代一定是采用云边融合的方案,AI的智能感知一定是在边缘计算为主,智能认知会在边缘域和云中心完成。

一方面,即使云端计算能力足够强大,但有些数据只需要局部处理、局部应用,不需要把这些数据传到云中心。如果把这些数据传到云中心进行智能计算,那么应用的效果反而会降低。另外一方面,由于智能物联网的规模过于庞大,把这么多数据都送到云中心是不经济的,不现实的。带宽的增长赶不上物联数据的增长,比如产业界谈到的视频云,在云端很少处理连续视频,主要是在处理已经经过边缘计算处理过的半结构化数据和视频片段。

尽管数据是用户的核心资产,但应用永远是用户的出发点和关注点。只不过过去更多是从应用中产生数据,未来随着智能物联网感知到的大量数据,通过物信融合实现和信息网的融合,数据的挖掘、利用将带来更大的空间。那么我们将迎来数据应用时代,在智能化时代,智能应用将成为重要的发展引擎。

当人工智能与物信数据相遇,应用的能力和服务的范围会得到巨大的拓展,会产生面向两类网络、多个层级、多个任务域的大量智能应用。从整体上来看,智能应用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应用在边缘节点上,人工智能和单场景数据相结合,实现了感所无感。也就是过去不能感受的,现在能感受到。第二类应用,在边缘域。人工智能与时空数据域相结合,实现了知所未知。也就是过去不知道的,现在可以知道了。第三类应用,在云中心。人工智能与多维数据相结合,实现了察所不察。也就是过去无法洞察的,现在可以洞察了,这是智能预见能力的重要基础,从数据汇聚、数据挖掘,再到综合应用的闭环。

未来,随着智能物联网的感知能力提升,以及智能应用需求的牵引,物信数据融合能力增强,数据价值密度会大幅度提高,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需求愈发强烈。因此,数据保护将愈发重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数据保护将成为智能化时代的护航之舰。

有权威机构预测,到2020年,全球物联网设备数量将超过200亿,智能物联网将出现终端数量更庞大、终端类型更多样、终端性能更强大、网络架构更复杂、数据内容更广泛、业务应用更多元的特点。因此,需要从终端、网络、数据、平台、服务、应用等个层面,加强安全防护和隐私保护。

多年来在用户数据安全防护和隐私保护方面,我们在不断努力。我们的产品通过了多个权威组织的安全认证,成为全球安全应急响应组织First的成员。为了实现开放融合,我们也建立了自己的开放体系。在产品方面,我们推出了边缘设备开放平台。

在服务方面,我们提供一体化运维服务平台,支持加盟运维模式的一体化运维服务开放。我们提供物联资源部件评估能力开放,支持更多产品纳入评估体系,期望更多的同行共同完善物联资源能力评估模型。在基础标准方面,我们将把与合作融合相关的企业标准体系开放出来。

本文版权归“锌财经”所有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海康威视胡扬忠:人类处在第四次工业革命

“第四次工业革命来临即将开启人类智能化时代,出行标志性变化就是对国内交通工具智能化管理,也就是智能交通。”

 

文|锌财经  刘奕琦

编辑|罗传达

2019年,经济环境面临挑战。在房产潮转冷、互联网红利紧缩、资本进入寒冬时,AI(人工智能)却逆流而上,成为了最炙手可热的香饽饽。

据CIE智库发表的《2018全年人工智能产业数据概览》显示,2018年全年,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市场规模超过83.1亿美元,相较于2017年同比增长约48.4%。据国务院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显示,预计2030年,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0万亿元。

锌财经看到,面对巨大的市场,AI行业成为了企业巨头们短兵相接的新战场。2014年,百度将吴恩达招致麾下,由此启动了百度人工智能的探险。2019年1月4日,阿里巴巴达摩院发布2019年十大科技预测,其中三项与AI相关。腾讯虽入局较晚,但AI Lab、优图实验室和微信AI实验室三大机构快速发展和输出,其野心也能窥之一二。除此之外,商汤、海康、旷视等带着AI基因的头部公司,也强势发力,成为市场上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

人才的需求、技术的创新、资本的倾斜无一不证明,AI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但AI行业也面临着高质量训练数据不足、优质工程师储备少、训练硬件及平台投入较大、硬件技术与开发能力欠缺等行业痛点,难以落地更是从业者们的心头刺。

AI将以怎样形态出现在我们生活中?AI的实际应用如何发展?海康威视总裁胡扬忠在3月29日的智涌钱塘·2019 AI Cloud 生态大会上给出了他的回答。

海康威视总裁胡扬忠作现场演讲

以下是胡扬忠“智能物联·物信融合·迎接智能化新时代”的演讲实录:

现在的杭州就是古时候的钱塘,说到钱塘,很多人都会想起白居易的诗,《钱塘湖春行》,其中有一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说明当时诗人骑马出游,农耕时代标志性工具就是马。

18世纪发明了蒸汽机,第一次工业革命来临,人类进入机械化时代,出行的交通工具标志性变化就是蒸汽火车。19世纪发明了发电机、电动机,第二次工业革命来临,人类进入电气化时代,出行交通工具标志性变化就是汽车。20世纪发明了电子计算机,第三次工业革命来临,人类进入信息时代,出行交通工具标志性变化就是高铁。21世纪,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第四次工业革命来临即将开启人类智能化时代,出行标志性变化就是对国内交通工具智能化管理,也就是智能交通。

大家对自动驾驶充满期待,出行只是人类生产生活的一个方面,即将来临的智能化时代,我们居住的这座城市也将变成智慧城市。智能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零售、智慧社区、智能制造、智能家居、智能安防等等,人工智能作为一项技术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在智能城市中,智能作为一种能力将赋能所有的行业,存在于城市的每个地方。也就是说,泛在智能是智能化时代的核心特征。如果说过去人工智能的运用可以看为“X+AI”,比如设备+AI、场景+AI,那么未来,AI将无处不在,和我们的生活、生产方方面面紧密相关。

泛在智能有两个基本的组成部分,那就是智能物联和物信融合。物联网与人工智能的结合,将推动物联网跨越式发展,智能物联是方向、是趋势、是必然。物联网实现智能之后,只是单独服务行业、服务人类的作用还不够,也需要与互联网、信息网紧密结合,才能更好实现与人的全面互动。因此,物信融合是需求,是趋势,也是必然。智能物联网将成为智能化时代新的基础设施,就像当年的铁路网、电力网、通讯网一样,智能物联网的建设、应用、维护将带来产业发展的又一波浪潮。在这个浪潮中最显著的变化,过去人们用终端上网,未来万物皆在网上。

智能物联,简单说就是有智能功能的物体互联成网。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讲到“智能+”,也就是用人工智能为行业赋能。智能物体之间的互联,让人类生产和生活环境变成一个巨大的经络体系,物体世界之间的联系和协同为智能化时代提供了可能。而智能物体与信息系统之间的联系,就是要实现物信融合,物信融合是智能化时代的数据经络。未来,智能物联网与信息网将实现充分的融合,而数据是人与物对话的共同语言。

前年,我们提出了AI Cloud是基于云边融合的网络架构,通过边缘节点、边缘域、云中心三层有机结合,系统满足边缘感知,按需汇聚、多层认知、多层应用的业务需求。在智能化时代,打通物联世界和信息世界的是数据,我们构建物信融合数据平台,实现两网之间数据打通,为上层应用提供数据服务。从计算的角度看,智能化时代一定是采用云边融合的方案,AI的智能感知一定是在边缘计算为主,智能认知会在边缘域和云中心完成。

一方面,即使云端计算能力足够强大,但有些数据只需要局部处理、局部应用,不需要把这些数据传到云中心。如果把这些数据传到云中心进行智能计算,那么应用的效果反而会降低。另外一方面,由于智能物联网的规模过于庞大,把这么多数据都送到云中心是不经济的,不现实的。带宽的增长赶不上物联数据的增长,比如产业界谈到的视频云,在云端很少处理连续视频,主要是在处理已经经过边缘计算处理过的半结构化数据和视频片段。

尽管数据是用户的核心资产,但应用永远是用户的出发点和关注点。只不过过去更多是从应用中产生数据,未来随着智能物联网感知到的大量数据,通过物信融合实现和信息网的融合,数据的挖掘、利用将带来更大的空间。那么我们将迎来数据应用时代,在智能化时代,智能应用将成为重要的发展引擎。

当人工智能与物信数据相遇,应用的能力和服务的范围会得到巨大的拓展,会产生面向两类网络、多个层级、多个任务域的大量智能应用。从整体上来看,智能应用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应用在边缘节点上,人工智能和单场景数据相结合,实现了感所无感。也就是过去不能感受的,现在能感受到。第二类应用,在边缘域。人工智能与时空数据域相结合,实现了知所未知。也就是过去不知道的,现在可以知道了。第三类应用,在云中心。人工智能与多维数据相结合,实现了察所不察。也就是过去无法洞察的,现在可以洞察了,这是智能预见能力的重要基础,从数据汇聚、数据挖掘,再到综合应用的闭环。

未来,随着智能物联网的感知能力提升,以及智能应用需求的牵引,物信数据融合能力增强,数据价值密度会大幅度提高,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需求愈发强烈。因此,数据保护将愈发重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数据保护将成为智能化时代的护航之舰。

有权威机构预测,到2020年,全球物联网设备数量将超过200亿,智能物联网将出现终端数量更庞大、终端类型更多样、终端性能更强大、网络架构更复杂、数据内容更广泛、业务应用更多元的特点。因此,需要从终端、网络、数据、平台、服务、应用等个层面,加强安全防护和隐私保护。

多年来在用户数据安全防护和隐私保护方面,我们在不断努力。我们的产品通过了多个权威组织的安全认证,成为全球安全应急响应组织First的成员。为了实现开放融合,我们也建立了自己的开放体系。在产品方面,我们推出了边缘设备开放平台。

在服务方面,我们提供一体化运维服务平台,支持加盟运维模式的一体化运维服务开放。我们提供物联资源部件评估能力开放,支持更多产品纳入评估体系,期望更多的同行共同完善物联资源能力评估模型。在基础标准方面,我们将把与合作融合相关的企业标准体系开放出来。

本文版权归“锌财经”所有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