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印度电影经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印度电影经

《我的个神啊》和《三傻大闹宝莱坞》让人感受到印度这个民族的神奇。如果说日本是菊花与刀,在纯真与变态、平和与锋利之间有着脆弱的界限,那印度则是宝莱坞和甘地的合体,纵俗与苦行、入世与出世之间,有着辽阔的模糊的地带。

文/梅雪风

很少看印度电影,在这部《我的个神啊》之前,是《三傻大闹宝莱坞》(这两部戏都是阿米尔·汗主演),但这两部电影倒真是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两部电影,按照通常的分类,绝对属于商业片,但在这种相对刻板的程式中,它们都有着推陈出新的雄心,更重要的是,它们都有着对印度现实发言的勇气和执念,他们并不满足讲一个皆大欢喜的故事,而是要用这样一个故事,直指印度社会的痼疾或者脓疮,在《三傻大闹宝莱坞》,它指向的是印度的教育制度,而在《我的个神啊》中,它则有关宗教这个禁忌话题。

看这两部电影,让人感受到印度这个民族的神奇,在这两部片子里,炫烂却空洞的歌舞,与严肃宏大的价值观探讨和平共处,粗糙与精细比邻而居,这让人想起了新德里街头,汽车、行人、牲畜共行的壮观场景,有着外人看起来的杂乱,却有着自己的逻辑。印度也让我想起了日本,如果说日本是菊花与刀,在纯真与变态、平和与锋利之间有着脆弱的界限,那印度则是宝莱坞和甘地的合体,纵俗与苦行、入世与出世之间,有着辽阔的模糊的地带。

这种气质,反映在电影里,于日本,就是洁癖,是一种清醒里却透着隐隐的危险,一种追问到底的虚无,而在印度,则是无时无刻的透露出的对世俗生活的热爱,这种热爱如此强烈,以至不得不用歌舞来表示,但同时,这里面又有着一种对于自己信奉价值观的赞颂,或因这种赞颂而起的鞭笞。这也是《我的个神啊》《三傻大闹宝莱坞》给我的感受,那种尘土飞扬的朴素,那种有话直说的阳光。

如果说整体印象,中国电影的气质似乎介于印度与日本之间,它在世俗与出世之间游移,在洁净和风尘仆仆之间安之若素。往好了说,它有一种文明过于成熟后的倦怠感,和游戏感,而往坏了说,它会少一种有生命力的质疑或痛感。这种东西,把握得好,就是侯孝贤这样的大家,把握得不好,就是现在那些劣质的青春片,大家非常认真地做着自己都不信的东西,为自己制造的精致赝品洋洋自得。

如果说这两部印度电影有什么启示?那它们的启示和八九十年代的香港电影是一样的,它们都如此执迷于那些令人快乐的细节,从那些妙趣横生的细节里你都能爱到它们对这个世界的爱,还有就是它们三观的坚定,这种朴素直接的价值观如此笃定,非常自然地弥散那些世俗的细节里,看起来并不高级,却让人温暖妥贴。

也许我们最需要做的是,并不是对故事的技巧或者更惊人的视效的追求,而是重新找到我们对电影以及这个世界的爱,只有这样,那种坦率与坦荡才回重回中国电影中,而不是像现在,某些电影那些热火朝天的背后,总是一不小心透出骨子里的鸡贼和寡淡来。

《大众电影》杂志稿件

作者简介:

梅雪风,媒体人,曾经《看电影.午夜场》创刊主编,《电影世界》主编,现《大众电影》副主编。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印度电影经

《我的个神啊》和《三傻大闹宝莱坞》让人感受到印度这个民族的神奇。如果说日本是菊花与刀,在纯真与变态、平和与锋利之间有着脆弱的界限,那印度则是宝莱坞和甘地的合体,纵俗与苦行、入世与出世之间,有着辽阔的模糊的地带。

文/梅雪风

很少看印度电影,在这部《我的个神啊》之前,是《三傻大闹宝莱坞》(这两部戏都是阿米尔·汗主演),但这两部电影倒真是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两部电影,按照通常的分类,绝对属于商业片,但在这种相对刻板的程式中,它们都有着推陈出新的雄心,更重要的是,它们都有着对印度现实发言的勇气和执念,他们并不满足讲一个皆大欢喜的故事,而是要用这样一个故事,直指印度社会的痼疾或者脓疮,在《三傻大闹宝莱坞》,它指向的是印度的教育制度,而在《我的个神啊》中,它则有关宗教这个禁忌话题。

看这两部电影,让人感受到印度这个民族的神奇,在这两部片子里,炫烂却空洞的歌舞,与严肃宏大的价值观探讨和平共处,粗糙与精细比邻而居,这让人想起了新德里街头,汽车、行人、牲畜共行的壮观场景,有着外人看起来的杂乱,却有着自己的逻辑。印度也让我想起了日本,如果说日本是菊花与刀,在纯真与变态、平和与锋利之间有着脆弱的界限,那印度则是宝莱坞和甘地的合体,纵俗与苦行、入世与出世之间,有着辽阔的模糊的地带。

这种气质,反映在电影里,于日本,就是洁癖,是一种清醒里却透着隐隐的危险,一种追问到底的虚无,而在印度,则是无时无刻的透露出的对世俗生活的热爱,这种热爱如此强烈,以至不得不用歌舞来表示,但同时,这里面又有着一种对于自己信奉价值观的赞颂,或因这种赞颂而起的鞭笞。这也是《我的个神啊》《三傻大闹宝莱坞》给我的感受,那种尘土飞扬的朴素,那种有话直说的阳光。

如果说整体印象,中国电影的气质似乎介于印度与日本之间,它在世俗与出世之间游移,在洁净和风尘仆仆之间安之若素。往好了说,它有一种文明过于成熟后的倦怠感,和游戏感,而往坏了说,它会少一种有生命力的质疑或痛感。这种东西,把握得好,就是侯孝贤这样的大家,把握得不好,就是现在那些劣质的青春片,大家非常认真地做着自己都不信的东西,为自己制造的精致赝品洋洋自得。

如果说这两部印度电影有什么启示?那它们的启示和八九十年代的香港电影是一样的,它们都如此执迷于那些令人快乐的细节,从那些妙趣横生的细节里你都能爱到它们对这个世界的爱,还有就是它们三观的坚定,这种朴素直接的价值观如此笃定,非常自然地弥散那些世俗的细节里,看起来并不高级,却让人温暖妥贴。

也许我们最需要做的是,并不是对故事的技巧或者更惊人的视效的追求,而是重新找到我们对电影以及这个世界的爱,只有这样,那种坦率与坦荡才回重回中国电影中,而不是像现在,某些电影那些热火朝天的背后,总是一不小心透出骨子里的鸡贼和寡淡来。

《大众电影》杂志稿件

作者简介:

梅雪风,媒体人,曾经《看电影.午夜场》创刊主编,《电影世界》主编,现《大众电影》副主编。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