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有赞继续烧钱,社交电商的未来在哪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有赞继续烧钱,社交电商的未来在哪

社交电商隐忧,在于政策风险关注政策的发展,把握政策方向,提前做好合规的准备,避免自身的生产模式进入“黑暗时代”。

文|财经无忌 韦航

6年默默做到上市,一朝996弄得天下知的有赞,又有了新的金主——腾讯。

4月3日,有赞完成了新一轮近10亿港元融资,由腾讯爸爸领投,资金将用于线下门店业务。

“有一天,有赞也混得要考虑整个大环境的经济形势是怎么样了。”

这是有赞创始人白鸦说过的一句玩笑。

好不容易上市之后,中国有赞继续亏损,2018年更是亏损8个亿。

但有了腾讯的投资,有赞将继续烧钱。

01

有赞的烧钱历史从创始人白鸦身上体现的更加明显。

2008 年,白鸦加入支付宝,在支付宝做了三年,本身是做产品设计师。

在他的自我描述中,白鸦看到了中国的网民在怎么买东西,让他了解了中国电商商家的生存状态。

带着对中国电商的好奇,白鸦离开阿里巴巴创业,和合伙人做了一家导购网站逛,拿到了900万美元投资,结果烧钱失败了。

2011 年,逛推出来的时候,蘑菇街、美丽说已经珠玉在前。

而阿里巴巴加上后来的京东,在PC端电商领域表现强势。

在PC互联网时代,挑战电商巨头的机会几乎没有了。

逛无法积累起最初始的用户群,活下来简直不可能。

之后,那时候的白鸦满脑子想着怎么接地气,找点小事来做。

就在这时,微信刚推出公众账号,不到三个月,当时的白鸦看准这一领域,便一头扎进了其中,之后便有了有赞一开始的雏形——口袋通。

在2012年,有赞还是一个专注于微商城的产品,名字还叫做口袋通,直到2014年11月底才正式更名有赞。

刚开始,脱胎于口袋通的有赞,还是个TO B产品。

2012年3年,微信用户破1亿,越来越多的商家开始涌到微信,白鸦和口袋通继续在微商城上折腾。

口袋通依附于微信巨大的流量,迅速发展,积累起几百万中小商家,做金矿边的卖铲人,淘金客的卖水人。

其主要业务来自于商家在移动端上的痛点,搭建店铺需要一系列解决方案和开发对应功能。

在商家申请到微信支付等各平台的接口之后,口袋通便可以服务他们。

2013年11月17日,淘宝封掉微信后,白鸦更是说“我觉得我摸着了一把大牌。”在逛导购网站失败之后,白鸦找到了自己的出路。

商家产生了在微信平台建立独立交易系统的需求,从流量获取到交易,这与口袋通的业务不谋而合。

在那时白鸦看来,有赞并不需要做一个电商平台。

02

但有赞走的并非一帆风顺,甚至差一点死掉,根本原因在于社交电商趋势的变化。

2013年-2015年,社交电商崛起之后,前期野蛮生长,导致严重透支朋友圈的信任度。

普遍存在卖货难,招代理难等问题,单一品类满足不了多元化需求。

2015年,原本定位服务商家的有赞,看到了微店的迅速崛起。

从安徽老家铜陵,来到大城市杭州,2003年还在淘宝开网店,并成为全淘宝第一家三金冠店的肖尚略,在社交电商的领域里发现了新的商机。

2015年5月,肖尚略的云集微店正式上线。

2016年12月,云集就宣布完成由凯欣资本、钟鼎创投领投的2.28亿人民币A轮融资。

云集、环球捕手等电商平台横空出世,其创始人都是脱胎于传统平台中当红淘宝店,这些平台结合传统电商平台优势和社交优势,成为一种电商平台+微信的创新商业模式。

云集微店自2015年上线运营,实现了月销售额由 60 万到 5 亿800 倍的增加,在线注册店主 130 万,2017 年8 月销售额已经突破十亿。

没办法,眼见对手发展形势大好,为了复制其成功模式,有赞进行了大规模的市场投放,烧钱过亿。

最终却以注册店铺数直线上涨,但活跃商家增长缓慢来收场。

拿了经纬中国600万美元投资,名字也从口袋通变为有赞。烧完钱后,2015年资本寒冬来临,白鸦的C轮融资被机构放鸽子,一度公司只能维持半年。

做平台还是做服务商,让有赞的白鸦迷失近10个月,深圳带队去陕西太白山徒步。

当时TO C的微店估值已经高达35亿,又有腾讯加持,名气比有赞大许多。

腾讯的领投,让微店的前景一度被看好。

一度有传言有赞将被微店收购。

尽管不成功,但有赞还是复制了微店的商业模式。

当时的电商格局,天猫淘宝京东三分天下,有赞面临生存环境和合法性的问题。

首先借助于微信而生,却处处被质疑,而且朋友圈的诱导分享红线被虎视眈眈,其次没有取得支付牌照。

为了支付牌照,去年四月,港股上市公司中国创新支付增发55亿股股票,收购有赞51%的股权。

有赞创始人白鸦摇身一变,成为了中国创新支付的第一大股东,成功实现借壳上市,随后中国创新支付更名中国有赞。

有赞创始人白鸦成为了中国创新支付的第一大股东,也实现了有赞借壳上市的目标。

好不容易拖到了上市,业绩也是依然惨淡。

中国有赞2018年实现营业额6.85亿港元,同比增长229.3%;毛利2.31亿港元,同比增加784.9%。

尽管在营收与毛利方面都呈现数倍级的增长,但依然难掩其亏损的尴尬。

中国有赞2018年度亏损约8.39亿港元,反映的是微信社区化商品销售的发展瓶颈依然存在。

03

中国有赞出现的软肋,也是社交电商普遍存在的问题。

社交电商打造的平台是基于客户关系出发,衍生出来的电子商务模式。

它的运转首先需要有一定规模的消费者,作为企业的支撑。

其次维持这些消费者的稳定客户关系,是企业发展的基础,而社交电商在这两点上最容易产生问题。

脱离了社交土壤,缺少搜索入口,就很难生存,无源之水,怎能苟活。

2015年,中国电商交易量增幅为36.5%,此后连续两年大幅下滑至19%。

在互联网新增用户接近饱和状态下,引流成本越来越高,难度越来越大。

从电商的10年发展来看,目前电商平台的流量增长红利已经过去了。

据eMarketer的数据显示,中国消费者电子商务支出正在放缓,2018年消费者平均网购支出额将下降5%。

在今年618购物节的时候,就有电商行业媒体针对于“电商流量”的问题做出这样的分析数据:相比去年同期,店铺流量下跌了50%。

正因为入口难找,导致了一部分不良商家钻空子,商品售后服务缺失。

运营平台对入驻商家的审核及管理力度不够,难以对个各商家实现统一的管理,在商品质量方面难以保证,容易给消费者带来不愉快的购物体验。

同时社交电商的隐传销化也是一个问题。

比如:2015年创立的云集微店,缴纳365元的会员费即可成为所谓的“店主”,“店主”自身没有货品。

“店主”既可以在云集平台上消费并分享,最初云集采取地推式邀约新人加入,达到130人即可成为云集微店的VIP。

享有购物优惠的同时,还可以享受邀约到店的新人购买提成,达到邀约1000人以上,则可以升为经理级别。

正因如此,2017年,微店被浙江工商局市场监管部门定性为网络传销,并罚款958万元。

云集微店一边交罚款,一边利用短视频直播,创造了5小时销售10万份牛排销量的记录。

虽然取消了三级计酬制度,但是仍然实行缴纳398元成为“店主”,“店主”邀约到20人即可成为VIP 会员,累计邀约达到1000人可以成为合伙人。

2018年8月份云集公众号被微信封号,是否传销,有待监管部门认定。

假货、传销、侵权等字眼充斥着整个社交电商的发展史,社交电商也涉嫌逃避行业监管和税务问题。

社交电商的市场规模与占比越来越大,根据《2018中国社交电商行业发展报告》显示,预计2020年中国网络零售市场规模为9.6万亿元,其中社交电商市场规模将达到3万亿元。

但社交电商隐忧,在于政策风险关注政策的发展,把握政策方向,提前做好合规的准备,避免自身的生产模式进入“黑暗时代”。

移动互联网时代,电商流量红利逐渐消退,内容电商、社交电商,更新迭代非常快,为了守住城池,中国社交电商仍然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有赞继续烧钱,社交电商的未来在哪

社交电商隐忧,在于政策风险关注政策的发展,把握政策方向,提前做好合规的准备,避免自身的生产模式进入“黑暗时代”。

文|财经无忌 韦航

6年默默做到上市,一朝996弄得天下知的有赞,又有了新的金主——腾讯。

4月3日,有赞完成了新一轮近10亿港元融资,由腾讯爸爸领投,资金将用于线下门店业务。

“有一天,有赞也混得要考虑整个大环境的经济形势是怎么样了。”

这是有赞创始人白鸦说过的一句玩笑。

好不容易上市之后,中国有赞继续亏损,2018年更是亏损8个亿。

但有了腾讯的投资,有赞将继续烧钱。

01

有赞的烧钱历史从创始人白鸦身上体现的更加明显。

2008 年,白鸦加入支付宝,在支付宝做了三年,本身是做产品设计师。

在他的自我描述中,白鸦看到了中国的网民在怎么买东西,让他了解了中国电商商家的生存状态。

带着对中国电商的好奇,白鸦离开阿里巴巴创业,和合伙人做了一家导购网站逛,拿到了900万美元投资,结果烧钱失败了。

2011 年,逛推出来的时候,蘑菇街、美丽说已经珠玉在前。

而阿里巴巴加上后来的京东,在PC端电商领域表现强势。

在PC互联网时代,挑战电商巨头的机会几乎没有了。

逛无法积累起最初始的用户群,活下来简直不可能。

之后,那时候的白鸦满脑子想着怎么接地气,找点小事来做。

就在这时,微信刚推出公众账号,不到三个月,当时的白鸦看准这一领域,便一头扎进了其中,之后便有了有赞一开始的雏形——口袋通。

在2012年,有赞还是一个专注于微商城的产品,名字还叫做口袋通,直到2014年11月底才正式更名有赞。

刚开始,脱胎于口袋通的有赞,还是个TO B产品。

2012年3年,微信用户破1亿,越来越多的商家开始涌到微信,白鸦和口袋通继续在微商城上折腾。

口袋通依附于微信巨大的流量,迅速发展,积累起几百万中小商家,做金矿边的卖铲人,淘金客的卖水人。

其主要业务来自于商家在移动端上的痛点,搭建店铺需要一系列解决方案和开发对应功能。

在商家申请到微信支付等各平台的接口之后,口袋通便可以服务他们。

2013年11月17日,淘宝封掉微信后,白鸦更是说“我觉得我摸着了一把大牌。”在逛导购网站失败之后,白鸦找到了自己的出路。

商家产生了在微信平台建立独立交易系统的需求,从流量获取到交易,这与口袋通的业务不谋而合。

在那时白鸦看来,有赞并不需要做一个电商平台。

02

但有赞走的并非一帆风顺,甚至差一点死掉,根本原因在于社交电商趋势的变化。

2013年-2015年,社交电商崛起之后,前期野蛮生长,导致严重透支朋友圈的信任度。

普遍存在卖货难,招代理难等问题,单一品类满足不了多元化需求。

2015年,原本定位服务商家的有赞,看到了微店的迅速崛起。

从安徽老家铜陵,来到大城市杭州,2003年还在淘宝开网店,并成为全淘宝第一家三金冠店的肖尚略,在社交电商的领域里发现了新的商机。

2015年5月,肖尚略的云集微店正式上线。

2016年12月,云集就宣布完成由凯欣资本、钟鼎创投领投的2.28亿人民币A轮融资。

云集、环球捕手等电商平台横空出世,其创始人都是脱胎于传统平台中当红淘宝店,这些平台结合传统电商平台优势和社交优势,成为一种电商平台+微信的创新商业模式。

云集微店自2015年上线运营,实现了月销售额由 60 万到 5 亿800 倍的增加,在线注册店主 130 万,2017 年8 月销售额已经突破十亿。

没办法,眼见对手发展形势大好,为了复制其成功模式,有赞进行了大规模的市场投放,烧钱过亿。

最终却以注册店铺数直线上涨,但活跃商家增长缓慢来收场。

拿了经纬中国600万美元投资,名字也从口袋通变为有赞。烧完钱后,2015年资本寒冬来临,白鸦的C轮融资被机构放鸽子,一度公司只能维持半年。

做平台还是做服务商,让有赞的白鸦迷失近10个月,深圳带队去陕西太白山徒步。

当时TO C的微店估值已经高达35亿,又有腾讯加持,名气比有赞大许多。

腾讯的领投,让微店的前景一度被看好。

一度有传言有赞将被微店收购。

尽管不成功,但有赞还是复制了微店的商业模式。

当时的电商格局,天猫淘宝京东三分天下,有赞面临生存环境和合法性的问题。

首先借助于微信而生,却处处被质疑,而且朋友圈的诱导分享红线被虎视眈眈,其次没有取得支付牌照。

为了支付牌照,去年四月,港股上市公司中国创新支付增发55亿股股票,收购有赞51%的股权。

有赞创始人白鸦摇身一变,成为了中国创新支付的第一大股东,成功实现借壳上市,随后中国创新支付更名中国有赞。

有赞创始人白鸦成为了中国创新支付的第一大股东,也实现了有赞借壳上市的目标。

好不容易拖到了上市,业绩也是依然惨淡。

中国有赞2018年实现营业额6.85亿港元,同比增长229.3%;毛利2.31亿港元,同比增加784.9%。

尽管在营收与毛利方面都呈现数倍级的增长,但依然难掩其亏损的尴尬。

中国有赞2018年度亏损约8.39亿港元,反映的是微信社区化商品销售的发展瓶颈依然存在。

03

中国有赞出现的软肋,也是社交电商普遍存在的问题。

社交电商打造的平台是基于客户关系出发,衍生出来的电子商务模式。

它的运转首先需要有一定规模的消费者,作为企业的支撑。

其次维持这些消费者的稳定客户关系,是企业发展的基础,而社交电商在这两点上最容易产生问题。

脱离了社交土壤,缺少搜索入口,就很难生存,无源之水,怎能苟活。

2015年,中国电商交易量增幅为36.5%,此后连续两年大幅下滑至19%。

在互联网新增用户接近饱和状态下,引流成本越来越高,难度越来越大。

从电商的10年发展来看,目前电商平台的流量增长红利已经过去了。

据eMarketer的数据显示,中国消费者电子商务支出正在放缓,2018年消费者平均网购支出额将下降5%。

在今年618购物节的时候,就有电商行业媒体针对于“电商流量”的问题做出这样的分析数据:相比去年同期,店铺流量下跌了50%。

正因为入口难找,导致了一部分不良商家钻空子,商品售后服务缺失。

运营平台对入驻商家的审核及管理力度不够,难以对个各商家实现统一的管理,在商品质量方面难以保证,容易给消费者带来不愉快的购物体验。

同时社交电商的隐传销化也是一个问题。

比如:2015年创立的云集微店,缴纳365元的会员费即可成为所谓的“店主”,“店主”自身没有货品。

“店主”既可以在云集平台上消费并分享,最初云集采取地推式邀约新人加入,达到130人即可成为云集微店的VIP。

享有购物优惠的同时,还可以享受邀约到店的新人购买提成,达到邀约1000人以上,则可以升为经理级别。

正因如此,2017年,微店被浙江工商局市场监管部门定性为网络传销,并罚款958万元。

云集微店一边交罚款,一边利用短视频直播,创造了5小时销售10万份牛排销量的记录。

虽然取消了三级计酬制度,但是仍然实行缴纳398元成为“店主”,“店主”邀约到20人即可成为VIP 会员,累计邀约达到1000人可以成为合伙人。

2018年8月份云集公众号被微信封号,是否传销,有待监管部门认定。

假货、传销、侵权等字眼充斥着整个社交电商的发展史,社交电商也涉嫌逃避行业监管和税务问题。

社交电商的市场规模与占比越来越大,根据《2018中国社交电商行业发展报告》显示,预计2020年中国网络零售市场规模为9.6万亿元,其中社交电商市场规模将达到3万亿元。

但社交电商隐忧,在于政策风险关注政策的发展,把握政策方向,提前做好合规的准备,避免自身的生产模式进入“黑暗时代”。

移动互联网时代,电商流量红利逐渐消退,内容电商、社交电商,更新迭代非常快,为了守住城池,中国社交电商仍然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