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火语者:只在火灾现场缉凶的侦探们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火语者:只在火灾现场缉凶的侦探们

他们是一群与火“对话”的人,一场火灾发生时,他们与消防员同时赶到场,火灾结束后,他们继续挖掘废墟找寻蛛丝马迹。他们是火场中的福尔摩斯。

惨烈的大火是一场能量爆炸疯狂破坏的过程,当事人死亡真相也随之沉入了黑暗,他们做的是努力地挖掘出可能的真相。

他们是一群与火“对话”的人,一场火灾发生时,他们与消防员同时赶到场,火灾结束后,他们继续挖掘废墟找寻蛛丝马迹。他们是火场中的福尔摩斯,凭一颗米粒大的熔珠判断火因,靠一处异于常理的痕迹指出“凶手”,他们是消防队伍中特殊而神秘的角色:火灾调查员。

“纵火灭迹”——影视剧中经常有这样的情节,反面角色点燃大火,企图掩盖罪恶。去年年底,31岁的刘某对老板心怀怨恨,趁着夜色进厂放火,将厂房付之一炬,他以为熊熊烈火将所有痕迹烧得干干净净,神不知鬼不觉。今年5月25日,当身在江西赣州的他,被深圳宝安警方反剪双手戴上手铐时,才知道现实并非如此。

“V”字火痕揪出纵火者

距离去年底的大火已过去半年时间,位于宝安松岗街道的厂房墙体仍然乌黑龟裂,房顶铁架倒塌,摇摇欲坠,铁门锈迹斑斑严重变形。“铁门上烧痕呈V型,V字底部痕迹最深,向上蔓延,证明火是从这里最先烧起来的。”负责侦办此案的是宝安消防监管大队的火调组民警叶志勤和唐俊华,叶志勤12年前转岗到火灾调查组,人称老叶,是一名老火调员,经验丰富,小唐则是两年前来的“新人”。

火灾调查员工作现场

 

火灾现场确定了起火点后,便是寻找起火源。起火源相当于凶器,老叶和小唐经过调查,发现起火点并没有能引起火灾的物件,“经过检测,我们排除了自燃、电线短路、遗留烟头阴燃、爆竹、雷击等各种情况,只剩下了一种可能——人为纵火。” 2015年1月19日,他们做出了推断,随后刑侦部门介入——火灾调查员进入火灾现场首先调查起火原因,如果确定是人为纵火,则需要请刑侦部门介入调查。

在监视视频中,果然发现了疑似纵火者——前工厂员工刘某,他的身影事发当晚在厂房门前一晃而过。火灾前一星期,刘某辞工,工厂老板未支付他10天的工资,这令他怀恨在心,2014年12月20日,他揣着蜡烛,晚上8点多偷溜进厂房,在大门处将五根蜡烛点燃摁在泡沫上,放火烧厂,随后逃到东莞,半年来辗转在广东、江西两省。

一个V型烧痕成为了断案的关键,外人看来一片灰烬的火灾现场,在火灾调查员面前则分解成无数个燃烧痕迹,排除各种不可能,真相浮出水面。“跑火灾现场很累很苦,但很有挑战性,每一场火灾都是不同的,需要抽丝剥茧逻辑分析。”小唐笑道。

看火调员怎么“考古”

火灾调查员工作现场

5月19日龙岗纸品厂内,龙岗消防监管大队火调组三名火灾调查员戴上3M口罩、消防手套,换上脚底带钢板的靴子,手拿铁铲、耙子进入火灾现场。五月初纸品厂爆发大火,历经37个小时才扑灭,占地近千平方米的工厂犹如大型垃圾堆,从燃烧的厂房里清理出的烧毁的机器、钢材以及各种成灰烬状的物体铺满了整个空地,满眼望去是起伏的黑色。在“垃圾堆”外围是一吨吨捆绑的白纸,有的烧掉了一半,有的只烧了边缘。

听到外界形容他们为火场“福尔摩斯”,杜组长摇摇头说,我们就是扒灰的扒灰佬。老火调张君说他们的工作更像考古,用铲子、刷子一层层挖掘废墟,寻找有价值的线索,小田则说他们像挖战壕的。他们的车后箱放着火调工具,口罩、耙子、靴子是必备物品,测距仪、测硬度仪器是专业家伙,还有些看着莫名其妙的物品,比如三个小马扎。“一些地方可能要扒很久,可以坐在小马扎上慢慢扒灰。”对他们来说,驻扎一个火灾现场十天半个月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过火面积几千平方米的一场火灾,全部挖掘几乎不可能。当火灾发生时,他们与消防员同时赶到,询问目击证人,确定最初的起火部位,再从起火部位确定起火点,挖掘寻找起火源,逐层缩小包围圈。

在新闻报道中经常出现“疑似电线短路引发火灾”的字样,殊不知确定电线短路却不是件简单动动嘴皮的事。电线短路电弧瞬间温度可达上千度,超过了电线内金属的熔点,便会形成熔珠。熔珠一般是米粒大,直径在1毫米到4毫米之间,虽小却可能是事故的关键所在。在黑黝黝的火灾现场寻找到熔珠是第一步,接下来要将它送到专业机构检测,判断其为一次短路或是二次短路,是短路诱发火灾还是火灾后发生短路。

“青蛙状”尸体背后的真相

火灾调查堪称是一门交叉科学,涵盖物理、化学、建筑学、电气学、热力学,甚至逻辑学和心理学。“雷击也可能引发火灾,查火灾当天的天气也很必要,每一个因素都要考虑在内。”张工说,进入火灾现场,火调员的脑子就开始高速运转,考虑一切因素,并能将微小的痕迹联系起来。

2005年,龙岗一工厂宿舍发生火灾,一名年轻女工被烧死在床上。然而对尸体的检验结果却让案子陷入僵局,死者咽喉和呼吸道内烟尘不明显,血液中一氧化碳含量也不高,身上没有其他伤痕,这可以推断死者并非被浓烟熏死的,而是火烧前已经死亡,但是尸体的姿势却是“青蛙状”,如同青蛙般缩着手脚,这证明死者被火烧时尚有生命体征,没有断气。

火灾调查员工作现场(图/崔晓丹)

前后矛盾的推断让办案人员一筹莫展,这时工厂一名仓库保管员进入了他们的视线,他曾与已婚的逝者产生过婚外情。保管员声称,当时他们发生了争执,冲动下他用枕头捂住女友的脸,看她晕过去了,吓得匆忙离开。“他说之前他在宿舍里吸过烟,可能是烟头未灭引燃被子或蚊帐。”张工听完后大胆做了一个假设,他认为保管员撒谎,当时的情况可能是他起了杀心,打算用枕头捂死女友之后焚尸灭迹。如果是烟头引发火灾,阴燃需要几个小时,且起火点为一个点状痕迹,张工与同事勘察现场发现起火点痕迹是均匀的一片,说明是点燃一个易燃物后扔到了床上,起火速度非常快,与烟头阴燃的现象恰好相反。

将此结论交给刑侦人员后。保管员面对证据再无反驳,承认了杀人焚尸的事实。“其实女孩子当时没有死,尚有微弱气息,如果他及时送医抢救,可能会避免一场悲剧。”张工叹息道。

基层火灾调查员:全区的火调组只有他一人

火灾调查员在深圳一共有多少个?深圳市消防监督管理局火灾调查科火调员朱彬说,目前全市专职火调员只有10人,有的区甚至一个火调员负责全区火灾调查,工作量极大。

目前全市专职火调员只有10人,有的区甚至一个火调员负责全区火灾调查(图/崔晓丹)

罗卫民是光明新区消防监管大队唯一一名火调员,从2010年开始担负起光明新区所有火调工作。2000年他从消防民警转为防火民警,慢慢走上火灾调查之路。记得2007年刚到光明新区火调组时,组里共有五人,但最后只剩下他一人坚守。火调员需要专业知识过硬、能忍受恶劣环境、长时间加班,并且24小时待命,“如果不是真正热爱火调是坚持不下去的”。

吸烟尘、闻恶臭,每次从大型火灾现场回来,罗卫民身体都会不舒服。走过大大小小上千个火灾现场,最让他记忆深刻的是2013年辖区内一座市场的大火,大火波及100多家商户,过火面积四千余平方米。市火灾调查科同事与他一起“扒灰”,连续6天待在现场。如此大的面积怎么一步步缩小挖掘范围?当时,罗卫民发现市场旁边有一处居民楼,一位初中生目睹了大致的起火部位。随后,罗卫民找到起火部位内的几家商铺老板,询问商铺内物品摆放位置、电线插座情况,一点一点将现场逐渐还原。

火调工作有时也需动用妙招。2013年光明一间集体宿舍起火,起火源始终未找到。询问住户后,罗卫民得知火是在员工上班后4~5小时后烧起来的,属于阴燃,火源应为烟头。那么烟头是谁扔的?罗卫民找来餐厅老板,让老板询问每名员工近期是否将钥匙借给别人,奇怪的是并没人借过钥匙。“不是员工借钥匙给别人,那么谁还能有宿舍钥匙?”这句话让餐厅老板突然想起来,之前一名离职的员工没有归还钥匙,他将这名离职员工叫来,一问便真相大白。起火当天,那名离职的员工来到宿舍想找前同事玩,没想到人都不在,于是他坐在客厅里边吸烟边看电视,他还不知道自己离开之前,随手丢弃的烟头引发了一场火灾。

火灾原因与罗卫民推断的分毫不差,当事人十分惊奇,连连夸罗卫民“神探”。

深圳为何只有10名“火语者”

李书让这个名字,在火灾调查圈里大名鼎鼎。他是罗卫民师傅的师傅,“他是全国数一数二的专家,一辈子搞火调。”

火调员工具清单(图/崔晓丹)

火调员工具清单:

第一排(从左往右,下同):3M口罩;手套;雨靴;安全帽

第二排:特拉斯计;易燃气体检测仪;可燃气体检测仪;测距仪;金属电源探测器;抽气筒;碳化深度探测仪;回弹仪

第三排:小板凳;手电筒;卷尺×2;物证盒;耙子;手电筒;脱脂棉

1983年至今,李书让的职业围绕着一个“火”字展开。16岁入读南开大学化学系,毕业时阴差阳错分配进了天津消防研究所火灾调查室,一待就是八年。

当年中国在火灾调查上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进入研究室后,李书让全身心投入到物质燃烧的实验中,“柴油、汽油、煤油、花生油燃烧前后有何变化,各类木材燃烧后呈现什么姿态,水泥被烧之后又是什么样子……”八年科研经历,让他对火场的各种痕迹了如指掌。他喜欢用“看火灾”这个词:到达火灾现场观察宏观环境,判断多处燃烧痕迹,分析推理,“起火源有时可能是灵光一闪,突然想到的一个不起眼的物品。”

“火灾调查是无限接近真相,但永远无法知道真相”

火灾调查是无限接近真相,但永远无法知道真相,这句话李书让经常说起。惨烈的大火是一场能量爆炸疯狂破坏的过程,当事人死亡真相也随之沉入了黑暗,他们做的是努力地挖掘出可能的真相。

火灾调查员虽更多与灰烬打交道,同样具有一定危险性。李书让记得十几年前深圳一栋厂房大火,楼体随时有倒塌的可能,他们要冲进去把监控录像抢出来,“有人在外面守着,有倒塌的迹象立马喊我们。”李书让扶扶眼镜,“真要塌根本来不及。”他说火调员在火灾现场与别人的做法刚好相反,别人急着往外跑,他们却向里面冲。

火调员的待遇与其他文职岗位相同,没有特殊岗位津贴等补贴,加班却是家常便饭,年轻火调员流失率高

在消防系统中火灾调查可以说是一门科学,需要从业人员具有高超的技巧和吃苦耐劳的精神,然而火调员的待遇与其他文职岗位相同,没有特殊岗位津贴等补贴,加班却是家常便饭,年轻火调员流失率高。

深圳10名专职火灾调查员,这群火语者平均从业年数在12年左右,“火灾调查这个行业要求从业人员有一定稳定性,看火灾不是一天能学会的,需要日积月累勤跑现场积累经验。”李书让认为对他们最恰当的形容是“老中医”,一代传一代,愈老眼光愈是毒辣。对大众而言,火灾调查员仿佛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未曾听说,未曾了解。采访中几位火调员对这个问题给出了相似的答案“市民一辈子不遇到我们是件值得高兴的好事。”

文 | 崔晓丹

如无特殊标明,配图均由深圳消防监督管理局提供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火语者:只在火灾现场缉凶的侦探们

他们是一群与火“对话”的人,一场火灾发生时,他们与消防员同时赶到场,火灾结束后,他们继续挖掘废墟找寻蛛丝马迹。他们是火场中的福尔摩斯。

惨烈的大火是一场能量爆炸疯狂破坏的过程,当事人死亡真相也随之沉入了黑暗,他们做的是努力地挖掘出可能的真相。

他们是一群与火“对话”的人,一场火灾发生时,他们与消防员同时赶到场,火灾结束后,他们继续挖掘废墟找寻蛛丝马迹。他们是火场中的福尔摩斯,凭一颗米粒大的熔珠判断火因,靠一处异于常理的痕迹指出“凶手”,他们是消防队伍中特殊而神秘的角色:火灾调查员。

“纵火灭迹”——影视剧中经常有这样的情节,反面角色点燃大火,企图掩盖罪恶。去年年底,31岁的刘某对老板心怀怨恨,趁着夜色进厂放火,将厂房付之一炬,他以为熊熊烈火将所有痕迹烧得干干净净,神不知鬼不觉。今年5月25日,当身在江西赣州的他,被深圳宝安警方反剪双手戴上手铐时,才知道现实并非如此。

“V”字火痕揪出纵火者

距离去年底的大火已过去半年时间,位于宝安松岗街道的厂房墙体仍然乌黑龟裂,房顶铁架倒塌,摇摇欲坠,铁门锈迹斑斑严重变形。“铁门上烧痕呈V型,V字底部痕迹最深,向上蔓延,证明火是从这里最先烧起来的。”负责侦办此案的是宝安消防监管大队的火调组民警叶志勤和唐俊华,叶志勤12年前转岗到火灾调查组,人称老叶,是一名老火调员,经验丰富,小唐则是两年前来的“新人”。

火灾调查员工作现场

 

火灾现场确定了起火点后,便是寻找起火源。起火源相当于凶器,老叶和小唐经过调查,发现起火点并没有能引起火灾的物件,“经过检测,我们排除了自燃、电线短路、遗留烟头阴燃、爆竹、雷击等各种情况,只剩下了一种可能——人为纵火。” 2015年1月19日,他们做出了推断,随后刑侦部门介入——火灾调查员进入火灾现场首先调查起火原因,如果确定是人为纵火,则需要请刑侦部门介入调查。

在监视视频中,果然发现了疑似纵火者——前工厂员工刘某,他的身影事发当晚在厂房门前一晃而过。火灾前一星期,刘某辞工,工厂老板未支付他10天的工资,这令他怀恨在心,2014年12月20日,他揣着蜡烛,晚上8点多偷溜进厂房,在大门处将五根蜡烛点燃摁在泡沫上,放火烧厂,随后逃到东莞,半年来辗转在广东、江西两省。

一个V型烧痕成为了断案的关键,外人看来一片灰烬的火灾现场,在火灾调查员面前则分解成无数个燃烧痕迹,排除各种不可能,真相浮出水面。“跑火灾现场很累很苦,但很有挑战性,每一场火灾都是不同的,需要抽丝剥茧逻辑分析。”小唐笑道。

看火调员怎么“考古”

火灾调查员工作现场

5月19日龙岗纸品厂内,龙岗消防监管大队火调组三名火灾调查员戴上3M口罩、消防手套,换上脚底带钢板的靴子,手拿铁铲、耙子进入火灾现场。五月初纸品厂爆发大火,历经37个小时才扑灭,占地近千平方米的工厂犹如大型垃圾堆,从燃烧的厂房里清理出的烧毁的机器、钢材以及各种成灰烬状的物体铺满了整个空地,满眼望去是起伏的黑色。在“垃圾堆”外围是一吨吨捆绑的白纸,有的烧掉了一半,有的只烧了边缘。

听到外界形容他们为火场“福尔摩斯”,杜组长摇摇头说,我们就是扒灰的扒灰佬。老火调张君说他们的工作更像考古,用铲子、刷子一层层挖掘废墟,寻找有价值的线索,小田则说他们像挖战壕的。他们的车后箱放着火调工具,口罩、耙子、靴子是必备物品,测距仪、测硬度仪器是专业家伙,还有些看着莫名其妙的物品,比如三个小马扎。“一些地方可能要扒很久,可以坐在小马扎上慢慢扒灰。”对他们来说,驻扎一个火灾现场十天半个月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过火面积几千平方米的一场火灾,全部挖掘几乎不可能。当火灾发生时,他们与消防员同时赶到,询问目击证人,确定最初的起火部位,再从起火部位确定起火点,挖掘寻找起火源,逐层缩小包围圈。

在新闻报道中经常出现“疑似电线短路引发火灾”的字样,殊不知确定电线短路却不是件简单动动嘴皮的事。电线短路电弧瞬间温度可达上千度,超过了电线内金属的熔点,便会形成熔珠。熔珠一般是米粒大,直径在1毫米到4毫米之间,虽小却可能是事故的关键所在。在黑黝黝的火灾现场寻找到熔珠是第一步,接下来要将它送到专业机构检测,判断其为一次短路或是二次短路,是短路诱发火灾还是火灾后发生短路。

“青蛙状”尸体背后的真相

火灾调查堪称是一门交叉科学,涵盖物理、化学、建筑学、电气学、热力学,甚至逻辑学和心理学。“雷击也可能引发火灾,查火灾当天的天气也很必要,每一个因素都要考虑在内。”张工说,进入火灾现场,火调员的脑子就开始高速运转,考虑一切因素,并能将微小的痕迹联系起来。

2005年,龙岗一工厂宿舍发生火灾,一名年轻女工被烧死在床上。然而对尸体的检验结果却让案子陷入僵局,死者咽喉和呼吸道内烟尘不明显,血液中一氧化碳含量也不高,身上没有其他伤痕,这可以推断死者并非被浓烟熏死的,而是火烧前已经死亡,但是尸体的姿势却是“青蛙状”,如同青蛙般缩着手脚,这证明死者被火烧时尚有生命体征,没有断气。

火灾调查员工作现场(图/崔晓丹)

前后矛盾的推断让办案人员一筹莫展,这时工厂一名仓库保管员进入了他们的视线,他曾与已婚的逝者产生过婚外情。保管员声称,当时他们发生了争执,冲动下他用枕头捂住女友的脸,看她晕过去了,吓得匆忙离开。“他说之前他在宿舍里吸过烟,可能是烟头未灭引燃被子或蚊帐。”张工听完后大胆做了一个假设,他认为保管员撒谎,当时的情况可能是他起了杀心,打算用枕头捂死女友之后焚尸灭迹。如果是烟头引发火灾,阴燃需要几个小时,且起火点为一个点状痕迹,张工与同事勘察现场发现起火点痕迹是均匀的一片,说明是点燃一个易燃物后扔到了床上,起火速度非常快,与烟头阴燃的现象恰好相反。

将此结论交给刑侦人员后。保管员面对证据再无反驳,承认了杀人焚尸的事实。“其实女孩子当时没有死,尚有微弱气息,如果他及时送医抢救,可能会避免一场悲剧。”张工叹息道。

基层火灾调查员:全区的火调组只有他一人

火灾调查员在深圳一共有多少个?深圳市消防监督管理局火灾调查科火调员朱彬说,目前全市专职火调员只有10人,有的区甚至一个火调员负责全区火灾调查,工作量极大。

目前全市专职火调员只有10人,有的区甚至一个火调员负责全区火灾调查(图/崔晓丹)

罗卫民是光明新区消防监管大队唯一一名火调员,从2010年开始担负起光明新区所有火调工作。2000年他从消防民警转为防火民警,慢慢走上火灾调查之路。记得2007年刚到光明新区火调组时,组里共有五人,但最后只剩下他一人坚守。火调员需要专业知识过硬、能忍受恶劣环境、长时间加班,并且24小时待命,“如果不是真正热爱火调是坚持不下去的”。

吸烟尘、闻恶臭,每次从大型火灾现场回来,罗卫民身体都会不舒服。走过大大小小上千个火灾现场,最让他记忆深刻的是2013年辖区内一座市场的大火,大火波及100多家商户,过火面积四千余平方米。市火灾调查科同事与他一起“扒灰”,连续6天待在现场。如此大的面积怎么一步步缩小挖掘范围?当时,罗卫民发现市场旁边有一处居民楼,一位初中生目睹了大致的起火部位。随后,罗卫民找到起火部位内的几家商铺老板,询问商铺内物品摆放位置、电线插座情况,一点一点将现场逐渐还原。

火调工作有时也需动用妙招。2013年光明一间集体宿舍起火,起火源始终未找到。询问住户后,罗卫民得知火是在员工上班后4~5小时后烧起来的,属于阴燃,火源应为烟头。那么烟头是谁扔的?罗卫民找来餐厅老板,让老板询问每名员工近期是否将钥匙借给别人,奇怪的是并没人借过钥匙。“不是员工借钥匙给别人,那么谁还能有宿舍钥匙?”这句话让餐厅老板突然想起来,之前一名离职的员工没有归还钥匙,他将这名离职员工叫来,一问便真相大白。起火当天,那名离职的员工来到宿舍想找前同事玩,没想到人都不在,于是他坐在客厅里边吸烟边看电视,他还不知道自己离开之前,随手丢弃的烟头引发了一场火灾。

火灾原因与罗卫民推断的分毫不差,当事人十分惊奇,连连夸罗卫民“神探”。

深圳为何只有10名“火语者”

李书让这个名字,在火灾调查圈里大名鼎鼎。他是罗卫民师傅的师傅,“他是全国数一数二的专家,一辈子搞火调。”

火调员工具清单(图/崔晓丹)

火调员工具清单:

第一排(从左往右,下同):3M口罩;手套;雨靴;安全帽

第二排:特拉斯计;易燃气体检测仪;可燃气体检测仪;测距仪;金属电源探测器;抽气筒;碳化深度探测仪;回弹仪

第三排:小板凳;手电筒;卷尺×2;物证盒;耙子;手电筒;脱脂棉

1983年至今,李书让的职业围绕着一个“火”字展开。16岁入读南开大学化学系,毕业时阴差阳错分配进了天津消防研究所火灾调查室,一待就是八年。

当年中国在火灾调查上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进入研究室后,李书让全身心投入到物质燃烧的实验中,“柴油、汽油、煤油、花生油燃烧前后有何变化,各类木材燃烧后呈现什么姿态,水泥被烧之后又是什么样子……”八年科研经历,让他对火场的各种痕迹了如指掌。他喜欢用“看火灾”这个词:到达火灾现场观察宏观环境,判断多处燃烧痕迹,分析推理,“起火源有时可能是灵光一闪,突然想到的一个不起眼的物品。”

“火灾调查是无限接近真相,但永远无法知道真相”

火灾调查是无限接近真相,但永远无法知道真相,这句话李书让经常说起。惨烈的大火是一场能量爆炸疯狂破坏的过程,当事人死亡真相也随之沉入了黑暗,他们做的是努力地挖掘出可能的真相。

火灾调查员虽更多与灰烬打交道,同样具有一定危险性。李书让记得十几年前深圳一栋厂房大火,楼体随时有倒塌的可能,他们要冲进去把监控录像抢出来,“有人在外面守着,有倒塌的迹象立马喊我们。”李书让扶扶眼镜,“真要塌根本来不及。”他说火调员在火灾现场与别人的做法刚好相反,别人急着往外跑,他们却向里面冲。

火调员的待遇与其他文职岗位相同,没有特殊岗位津贴等补贴,加班却是家常便饭,年轻火调员流失率高

在消防系统中火灾调查可以说是一门科学,需要从业人员具有高超的技巧和吃苦耐劳的精神,然而火调员的待遇与其他文职岗位相同,没有特殊岗位津贴等补贴,加班却是家常便饭,年轻火调员流失率高。

深圳10名专职火灾调查员,这群火语者平均从业年数在12年左右,“火灾调查这个行业要求从业人员有一定稳定性,看火灾不是一天能学会的,需要日积月累勤跑现场积累经验。”李书让认为对他们最恰当的形容是“老中医”,一代传一代,愈老眼光愈是毒辣。对大众而言,火灾调查员仿佛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未曾听说,未曾了解。采访中几位火调员对这个问题给出了相似的答案“市民一辈子不遇到我们是件值得高兴的好事。”

文 | 崔晓丹

如无特殊标明,配图均由深圳消防监督管理局提供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