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撕开创业孵化这副皮囊 能看到什么?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撕开创业孵化这副皮囊 能看到什么?

大众创业的时代,企业在做孵化,基金在做孵化,连咖啡馆都开始做孵化了。这也是资本跑马圈地的时代,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投资者,都渴望在新的领域再造阿里巴巴、百度或者腾讯的神话。那么,你对孵化器的了解有多少?

前阵子,好未来几位前高管筹备中国版YC孵化器“未来工厂“的消息让创业孵化这出戏又唱到了台前。也就在那个时候人们猛然发觉,原来孵化器已经像创业项目一样遍地开花。企业在做孵化,基金在做孵化,连咖啡馆都开始做孵化了。

这是“大众创业,万众创业”的时代,创业的热潮从未如此刻高涨,大批创业者如雨后春笋般崭露头角,他们茫然四顾也意气风发;这也是资本跑马圈地的时代,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投资者,都渴望在新的领域再造阿里巴巴、百度或者腾讯的神话。

孵化器一手对接创业者,一手对接资本,于是好戏开场。

托管还是策划,这是个问题

有好事者称,孵化器有三要素——场地、人、钱,只要三者齐活儿,不怕没有创业者上门。

事情没那么简单。光合派孵化器副总裁麦哥(孙艺娟)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大家都知道做饭需要水、米、火,但什么时候加水、掺米、调节火候,这是孵化器应该考虑的”。

不同的孵化器有不同的“做饭”方法。日事清联合创始人Wallace就把创业孵化器分作两类:

一类是托管型孵化器,以创新工厂、微软创投加速器为代表,面向初次创业者或高科技及互联网创业者,提供企业生存的基础设施,使创业者可以全身心投入到产品设计和研发当中,借助平台资源,创始企业可以快速度过婴儿期,有机会获得投资发展壮大;

一类是策划型孵化器,以和君商学院为代表,面向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多次创业者或者传统中小微企业家,为企业提供一对一的咨询服务,通过自有基金直接投资或者对接外部投资机构投资,同时以企业联盟的形式搭建企业资源平台,共享孵化器的资本、咨询和人脉等资源。

一位创业者直截了当地表示,”托管型孵化器是批量生产,资源都在那里,长成什么样更多靠自己;策划型孵化器是精加工,有针对性地对接资源,给项目规划一条可行的发展路径“。按他的理解,所有的项目都适合托管,孵化器筛选不会很严格;但策划型孵化器有较高的标准,”他们看好一个项目才会接手孵化”。

从入驻的创业项目来看,光合派走的是策划型孵化器的路子。

麦哥把用户分为三类:一类是传统线下机构,业务成熟,资金充足,在互联网浪潮下寻求线上转型;一类是职业经理人,混迹职场多年,有一定阅历和丰富的人脉资源;最后才是小白创业者,不懂创业没有资源,但有靠谱的想法和可以落地的项目。

孵化与培养,合二为一

YC创造的“种子基金+强化训练+创业辅导”的孵化模式被后来者纷纷效仿,但这种批量生产的方式显然不适用于策划型孵化器。

“光合派会研究客户需求,通过客户需求去设计服务模式”,麦哥称。比如传统机构向线上转型最缺的就是互联网人才,光合派就帮助机构组建完整的IT团队,做初期的运营管理;职业经理人趋于保守,光合派就对接资深的互联网产品经理,推着项目往前走;小白用户只有想法,光合派就整合资源打造团队,规划好项目的发展路径。

麦哥把孵化过程分为三步:首先确定方向,整合资源;其次依据项目发展,不同阶段匹配不同的创业导师(资源),补齐项目的短板;最后项目本身形成良好的生态系统,核心要素在体系里运转良好,项目就能自生长,基本不需要再借助外力。

项目严进严出,说是孵化,更像是培养。

她不太认同“用项目资源积累投资人资源,用投资人资源吸引项目资源“的孵化方式,”创业者都奔着资本而来,孵化器本身的价值没有体现,而且和钱走得太近,很多项目底子没有打好,即使拿到A轮也走不到B轮“。

虽然对孵化器的主流评判标准是看出来的项目能不能拿到融资,但麦哥坚持,在融资之外孵化器应该给项目打下扎实的基础,“避免起得快死得也快“。

当然,光合派也有这个底气。创始人Nancy(朴俊红)资深投资人出身,不缺投资圈的资源。据麦哥介绍,从今年1月创立至今,光合派孵化的20余个项目基本在3个月内拿到融资。

孵化器也会被创业者推着走

在微软等大企业待了十几年,如今每天和创业者打交道,麦哥也在比较初创公司和成熟企业的不同。

一是没有团队管理理念。创业公司发展太快,以发展带动管理,缺少积淀,导致人才流失严重。她认为项目初期可以没有管理体系,但一定得有规矩,”创业者聚到一起,都是有能耐的人,通过管理让团队有机融合才是发挥各自优势的有效方式“。

二是缺乏清晰发展方向。很多人光凭一腔热血出来创业,要做什么做成什么样都没想明白。即使撞上风口,未来也要花很大的成本来修正。

这些都是光合派要为创业者提供的服务。麦哥介绍,他们接下来要做三件事。

一是服务输出。光合派在搭建一套资源对接的管理系统,依据大数据算法做项目的肖像刻画,当新项目入驻,系统会依据项目情况匹配类似项目所需的资源和服务模式,以此规划项目的发展路径和所需服务。这套系统可以免费提供给其他孵化器,从而一起分享众多的项目资源。

二是启动创业教育计划。以课程为主导,线上线下都有,不是强化训练也不是纯粹的课程,每个阶段都会和不同方的创业导师有互动。通过创业课程体系教育,把小白创业者变得相对靠谱。课程当中如果项目有服务需求,孵化器也会随时介入。

三是整合服务体系和资源。创业项目多了需求也会多,要拓展相应的资源,更多地利用大公司的资源给创业者服务;其次要发展创业导师团队,达到50至100人的规模,形成投资人导师(规划方向)、资源型导师(提供资源)和专业型导师(补项目的短板)的完整梯队。

麦哥形容,这是一个被用户需求推着走的过程。但从她表述的语气来看,她显然很乐意做这件事。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撕开创业孵化这副皮囊 能看到什么?

大众创业的时代,企业在做孵化,基金在做孵化,连咖啡馆都开始做孵化了。这也是资本跑马圈地的时代,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投资者,都渴望在新的领域再造阿里巴巴、百度或者腾讯的神话。那么,你对孵化器的了解有多少?

前阵子,好未来几位前高管筹备中国版YC孵化器“未来工厂“的消息让创业孵化这出戏又唱到了台前。也就在那个时候人们猛然发觉,原来孵化器已经像创业项目一样遍地开花。企业在做孵化,基金在做孵化,连咖啡馆都开始做孵化了。

这是“大众创业,万众创业”的时代,创业的热潮从未如此刻高涨,大批创业者如雨后春笋般崭露头角,他们茫然四顾也意气风发;这也是资本跑马圈地的时代,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投资者,都渴望在新的领域再造阿里巴巴、百度或者腾讯的神话。

孵化器一手对接创业者,一手对接资本,于是好戏开场。

托管还是策划,这是个问题

有好事者称,孵化器有三要素——场地、人、钱,只要三者齐活儿,不怕没有创业者上门。

事情没那么简单。光合派孵化器副总裁麦哥(孙艺娟)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大家都知道做饭需要水、米、火,但什么时候加水、掺米、调节火候,这是孵化器应该考虑的”。

不同的孵化器有不同的“做饭”方法。日事清联合创始人Wallace就把创业孵化器分作两类:

一类是托管型孵化器,以创新工厂、微软创投加速器为代表,面向初次创业者或高科技及互联网创业者,提供企业生存的基础设施,使创业者可以全身心投入到产品设计和研发当中,借助平台资源,创始企业可以快速度过婴儿期,有机会获得投资发展壮大;

一类是策划型孵化器,以和君商学院为代表,面向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多次创业者或者传统中小微企业家,为企业提供一对一的咨询服务,通过自有基金直接投资或者对接外部投资机构投资,同时以企业联盟的形式搭建企业资源平台,共享孵化器的资本、咨询和人脉等资源。

一位创业者直截了当地表示,”托管型孵化器是批量生产,资源都在那里,长成什么样更多靠自己;策划型孵化器是精加工,有针对性地对接资源,给项目规划一条可行的发展路径“。按他的理解,所有的项目都适合托管,孵化器筛选不会很严格;但策划型孵化器有较高的标准,”他们看好一个项目才会接手孵化”。

从入驻的创业项目来看,光合派走的是策划型孵化器的路子。

麦哥把用户分为三类:一类是传统线下机构,业务成熟,资金充足,在互联网浪潮下寻求线上转型;一类是职业经理人,混迹职场多年,有一定阅历和丰富的人脉资源;最后才是小白创业者,不懂创业没有资源,但有靠谱的想法和可以落地的项目。

孵化与培养,合二为一

YC创造的“种子基金+强化训练+创业辅导”的孵化模式被后来者纷纷效仿,但这种批量生产的方式显然不适用于策划型孵化器。

“光合派会研究客户需求,通过客户需求去设计服务模式”,麦哥称。比如传统机构向线上转型最缺的就是互联网人才,光合派就帮助机构组建完整的IT团队,做初期的运营管理;职业经理人趋于保守,光合派就对接资深的互联网产品经理,推着项目往前走;小白用户只有想法,光合派就整合资源打造团队,规划好项目的发展路径。

麦哥把孵化过程分为三步:首先确定方向,整合资源;其次依据项目发展,不同阶段匹配不同的创业导师(资源),补齐项目的短板;最后项目本身形成良好的生态系统,核心要素在体系里运转良好,项目就能自生长,基本不需要再借助外力。

项目严进严出,说是孵化,更像是培养。

她不太认同“用项目资源积累投资人资源,用投资人资源吸引项目资源“的孵化方式,”创业者都奔着资本而来,孵化器本身的价值没有体现,而且和钱走得太近,很多项目底子没有打好,即使拿到A轮也走不到B轮“。

虽然对孵化器的主流评判标准是看出来的项目能不能拿到融资,但麦哥坚持,在融资之外孵化器应该给项目打下扎实的基础,“避免起得快死得也快“。

当然,光合派也有这个底气。创始人Nancy(朴俊红)资深投资人出身,不缺投资圈的资源。据麦哥介绍,从今年1月创立至今,光合派孵化的20余个项目基本在3个月内拿到融资。

孵化器也会被创业者推着走

在微软等大企业待了十几年,如今每天和创业者打交道,麦哥也在比较初创公司和成熟企业的不同。

一是没有团队管理理念。创业公司发展太快,以发展带动管理,缺少积淀,导致人才流失严重。她认为项目初期可以没有管理体系,但一定得有规矩,”创业者聚到一起,都是有能耐的人,通过管理让团队有机融合才是发挥各自优势的有效方式“。

二是缺乏清晰发展方向。很多人光凭一腔热血出来创业,要做什么做成什么样都没想明白。即使撞上风口,未来也要花很大的成本来修正。

这些都是光合派要为创业者提供的服务。麦哥介绍,他们接下来要做三件事。

一是服务输出。光合派在搭建一套资源对接的管理系统,依据大数据算法做项目的肖像刻画,当新项目入驻,系统会依据项目情况匹配类似项目所需的资源和服务模式,以此规划项目的发展路径和所需服务。这套系统可以免费提供给其他孵化器,从而一起分享众多的项目资源。

二是启动创业教育计划。以课程为主导,线上线下都有,不是强化训练也不是纯粹的课程,每个阶段都会和不同方的创业导师有互动。通过创业课程体系教育,把小白创业者变得相对靠谱。课程当中如果项目有服务需求,孵化器也会随时介入。

三是整合服务体系和资源。创业项目多了需求也会多,要拓展相应的资源,更多地利用大公司的资源给创业者服务;其次要发展创业导师团队,达到50至100人的规模,形成投资人导师(规划方向)、资源型导师(提供资源)和专业型导师(补项目的短板)的完整梯队。

麦哥形容,这是一个被用户需求推着走的过程。但从她表述的语气来看,她显然很乐意做这件事。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