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巴黎圣母院大火!三个损毁与重建的故事告诉我们不要悲观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巴黎圣母院大火!三个损毁与重建的故事告诉我们不要悲观

历史上,许多其他珍贵建筑,也曾遭遇过同样的苦难,并在修复后重见天日,以更厚重的声调讲述历史。

文|LinkedIn 汶汶

“巴黎圣母院被大火烧了”。凌晨三点,留学巴黎的同学的微信将我惊醒。

这如同一条FakeNews,难以给人带来真实感。

可是当我打开直播链接,那些既荒诞又悲伤的画面充斥在我眼前时,我沉默了。

这场熊熊大火像一把利剑一样刺穿了巴黎的心脏,刺痛了全世界人民的心。

巴黎圣母院标志性的尖顶很快被火焰吞灭 来源:REUTERS

2018年采集的尖顶图像与今晨的火焰形成鲜明对比 来源:AFP

烈火中的巴黎圣母院 来源:REUTERS

来源:AFP

来源:AFP

巴黎:起火前后 来源:AFP/GETTY

哭泣的巴黎人民 来源:APF

因为雨果的作品《巴黎圣母院》而名扬全世界的这座大教堂,见证了法兰西几乎全部的历史发展:

路易十四“太阳王朝”的开始、法国大革命的胜利、拿破仑加冕、世界大战胜利……

悲观的网友泪奔:“即使修复,它也不再是从前的巴黎圣母院了。”

而乐观者认为,见证了超过850年的历史,被损毁并不意味着巴黎圣母院价值的消亡。毋宁说,苦难正是构成它的历史的一部分。

历史上,许多其他珍贵建筑,也曾遭遇过同样的苦难,并在修复后重见天日,以更厚重的声调讲述历史。

浴火重生的金阁寺

去过京都的人,一定不会错过金阁寺。

金阁寺原名鹿苑寺。1950年7月2日凌晨,京都市消防队收到火警,称鹿苑寺起火。

等到消防队赶到的时候,熊熊大火已经让消防队员无法靠近了。

烧毁后的金阁寺,1950年7月2日

这起纵火事件中并没有导致人员伤亡,但是舍利殿被全部烧毁,创建者室町幕府的第三代将军足利义满的木像、观音菩萨像和如来佛祖像以及众多古本佛经被焚毁。

事后调查发现,当时鹿苑寺的见习僧人林承贤在纵火事件后失踪。

后来,警方在寺院后的左大文字山发现林承贤已经切腹,蹲坐在地上。经过抢救,林承贤捡回一条性命。

在警方向林承贤询问动机时,他称自己是因为“世界太乱”以及“为了向社会报复”才纵火。

但日本社会普遍认为,林承贤身体虚弱,又有口吃,母亲对他的期望很大;

另一方面,寺院的运营依靠游客的参观费,比起管理人员,身为僧侣的林承贤处于弱势地位。

这些复杂的感情纠缠在一起,使得林承贤最后纵火烧毁金阁。

今天我们所看到的金阁寺,是1955年依照原样重新修复建造的。而它以金碧辉煌的面目示人则要等到1987年,全殿外壁的金箔装饰皆全面换新。

修复之后的金阁寺

有意思的是,根据此次事件,日本著名作家三岛由纪夫创作了小说《金阁寺》。

作品讲述生来为口吃苦恼的青年沟口,从贫穷的乡下来到金阁寺出家以后,终日沉迷于金阁之美,幻想在战火中与金阁同归于尽的壮美场面。

然而战争的结束使这一愿望永远化为泡影,绝望之余,沟口毅然将金阁付诸一炬。

《金阁寺》成为三岛由纪夫的重要代表作,广为流传,也算是纵火事件颇令人感慨的后续了。

被抛弃的吴哥窟

去柬埔寨旅游的人大概都是冲着世界上最大的庙宇——吴哥窟去的。

吴哥窟曾经是吴哥王朝的都城。该王朝自公元802年建立,最鼎盛的时候,领土包括现今整个柬埔寨、部分泰国、老挝、缅甸及越南。

繁荣的光景至公元1432年突然消失,吴哥王朝弃城迁都,甚至逃往森林。

直到1860年,法国探险家才在树林中重新发现吴哥,而此前柬埔寨当地的居民对此一无所知。

关于吴哥窟为什么被放弃,学界有陨石说、冰川说和政治说等多种说法。

不过,时间带走繁华,却也带来新的生命。重见光日的吴哥窟,被世界各国“认领”,资助修复。

它们与树木、藤蔓、飞禽走兽相伴,时空交错之间,焕发出绝无仅有的光彩。

余秋雨在《废墟》一文中写道:“废墟是课本,让我们把一门地理读成历史;废墟是过程,人生就是从旧的废墟出发,走向新的废墟。”

从树影斑驳和乱石城墙里,我们读出了孤独,固执,和沧桑,让人偷窥到人间的步履蹒跚。

是否可以说,如果没有从繁华到废墟的过程,吴哥反倒缺了历史的厚重?

故宫的历史差不多就是一部修缮史

自明朝永乐年间至今约600年的历史中,故宫曾发生近100起火灾。

早在建成后的第二年,作为故宫三大殿之首的太和殿就遭遇雷电致火,火焰蔓延到背后的中和殿,保和殿,将其化为一片焦土。

明成祖朱棣不得不在原地另起炉灶,花了3年的时间才全部复原。

康熙十八年腊月初三,御膳房的做饭太监用火成灾,借冬季西北烈风迅速蔓延到太和殿,火灭之后,康熙帝下令将6名肇事者全部斩首。

可以说,故宫的历史差不多就是一部烧了再修、修了又烧的历史。前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曾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提到“故宫如何防火”。

建国后,故宫曾经历过三次大规模、规划性的“大修”。第一次是1949年之后的一项5年计划,第二次是1973年之后一场持续7年的大修。

第三次是2004年6月,这也是紫禁城自辛亥革命推翻封建王朝以后,近百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修缮工程。

纪录片《故宫》里有一个片段至今令我印象深刻:

那是1961年前后,溥仪回到阔别近四十年的故宫,感慨颇多。他在《我的前半生》里这样写道:

令我惊讶的是,我离开故宫时的那幅陈旧、衰败的景象不见了,到处焕然一新。在御花园里,我看到那些在阳光下嬉戏的孩子,在茶座上品茗的老人。

我嗅到了古柏喷放出来的青春的香气,感到了这里的阳光也比从前明亮了。我相信故宫也获得了新生。

我们不必太悲观

雨果曾在《巴黎圣母院》里说:

时间和人使这些卓绝的艺术遭受了什么样的摧残?关于这一切,关于古老的高卢历史,关于整个哥特式艺术,现在还有什么存留给我们呢?

现在看来,简直像是对现实的无情嘲讽。

悲伤吗?当然悲伤!遗憾吗?当然遗憾!一个我们以为永远屹立不倒的建筑,以一种极端的方式,提醒我们它的珍贵和随时可能磨灭。

它以浴火的姿态,让我们意识到,此前理所当然的人生态度是多么任性又傲慢。

不过,当我们遗憾从未仔细而深情地凝望这座教堂时,倒不必一味采取悲观的态度。

正如金阁寺、吴哥窟、故宫,我们现在看到的历史,本身就是过去和更早的过去叠加的历史。

而现在、此时此刻,难道不是也会成为历史吗?

只要巴黎圣母院的主体结构还在,人员无伤亡,就已经是万幸。

法国总统伊曼纽尔·马克龙已经表态:“我们将重建这座大教堂”。LV、Gucci的老板也已纷纷表示,将分别捐资2亿和1亿欧元,用于重建。

巴黎圣母院重现辉煌的那天,大概不会很快到来。

但到时候,它或许将拥有比现在更加广泛的历史内涵,甚至成为我们这一代人心中的一个文化符号:

在2019年4月16日这一天凌晨,它以极度悲壮的方式,与我们暂别;又将以何种耀眼的方式,在哪一天,与我们重见?

我们正经历着,也失去着。

我们将成为历史,我们参与历史,我们也正在见证历史。让我们拭目以待。

经过这场大火,有没有哪个地方你打算赶紧去?

文中图片、封面图片来自被采访者和视觉中国,为非商业用途使用,如因版权等有疑问,请于本文刊发30日内联系LinkedIn。

2019 领英 保留所有权利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巴黎圣母院大火!三个损毁与重建的故事告诉我们不要悲观

历史上,许多其他珍贵建筑,也曾遭遇过同样的苦难,并在修复后重见天日,以更厚重的声调讲述历史。

文|LinkedIn 汶汶

“巴黎圣母院被大火烧了”。凌晨三点,留学巴黎的同学的微信将我惊醒。

这如同一条FakeNews,难以给人带来真实感。

可是当我打开直播链接,那些既荒诞又悲伤的画面充斥在我眼前时,我沉默了。

这场熊熊大火像一把利剑一样刺穿了巴黎的心脏,刺痛了全世界人民的心。

巴黎圣母院标志性的尖顶很快被火焰吞灭 来源:REUTERS

2018年采集的尖顶图像与今晨的火焰形成鲜明对比 来源:AFP

烈火中的巴黎圣母院 来源:REUTERS

来源:AFP

来源:AFP

巴黎:起火前后 来源:AFP/GETTY

哭泣的巴黎人民 来源:APF

因为雨果的作品《巴黎圣母院》而名扬全世界的这座大教堂,见证了法兰西几乎全部的历史发展:

路易十四“太阳王朝”的开始、法国大革命的胜利、拿破仑加冕、世界大战胜利……

悲观的网友泪奔:“即使修复,它也不再是从前的巴黎圣母院了。”

而乐观者认为,见证了超过850年的历史,被损毁并不意味着巴黎圣母院价值的消亡。毋宁说,苦难正是构成它的历史的一部分。

历史上,许多其他珍贵建筑,也曾遭遇过同样的苦难,并在修复后重见天日,以更厚重的声调讲述历史。

浴火重生的金阁寺

去过京都的人,一定不会错过金阁寺。

金阁寺原名鹿苑寺。1950年7月2日凌晨,京都市消防队收到火警,称鹿苑寺起火。

等到消防队赶到的时候,熊熊大火已经让消防队员无法靠近了。

烧毁后的金阁寺,1950年7月2日

这起纵火事件中并没有导致人员伤亡,但是舍利殿被全部烧毁,创建者室町幕府的第三代将军足利义满的木像、观音菩萨像和如来佛祖像以及众多古本佛经被焚毁。

事后调查发现,当时鹿苑寺的见习僧人林承贤在纵火事件后失踪。

后来,警方在寺院后的左大文字山发现林承贤已经切腹,蹲坐在地上。经过抢救,林承贤捡回一条性命。

在警方向林承贤询问动机时,他称自己是因为“世界太乱”以及“为了向社会报复”才纵火。

但日本社会普遍认为,林承贤身体虚弱,又有口吃,母亲对他的期望很大;

另一方面,寺院的运营依靠游客的参观费,比起管理人员,身为僧侣的林承贤处于弱势地位。

这些复杂的感情纠缠在一起,使得林承贤最后纵火烧毁金阁。

今天我们所看到的金阁寺,是1955年依照原样重新修复建造的。而它以金碧辉煌的面目示人则要等到1987年,全殿外壁的金箔装饰皆全面换新。

修复之后的金阁寺

有意思的是,根据此次事件,日本著名作家三岛由纪夫创作了小说《金阁寺》。

作品讲述生来为口吃苦恼的青年沟口,从贫穷的乡下来到金阁寺出家以后,终日沉迷于金阁之美,幻想在战火中与金阁同归于尽的壮美场面。

然而战争的结束使这一愿望永远化为泡影,绝望之余,沟口毅然将金阁付诸一炬。

《金阁寺》成为三岛由纪夫的重要代表作,广为流传,也算是纵火事件颇令人感慨的后续了。

被抛弃的吴哥窟

去柬埔寨旅游的人大概都是冲着世界上最大的庙宇——吴哥窟去的。

吴哥窟曾经是吴哥王朝的都城。该王朝自公元802年建立,最鼎盛的时候,领土包括现今整个柬埔寨、部分泰国、老挝、缅甸及越南。

繁荣的光景至公元1432年突然消失,吴哥王朝弃城迁都,甚至逃往森林。

直到1860年,法国探险家才在树林中重新发现吴哥,而此前柬埔寨当地的居民对此一无所知。

关于吴哥窟为什么被放弃,学界有陨石说、冰川说和政治说等多种说法。

不过,时间带走繁华,却也带来新的生命。重见光日的吴哥窟,被世界各国“认领”,资助修复。

它们与树木、藤蔓、飞禽走兽相伴,时空交错之间,焕发出绝无仅有的光彩。

余秋雨在《废墟》一文中写道:“废墟是课本,让我们把一门地理读成历史;废墟是过程,人生就是从旧的废墟出发,走向新的废墟。”

从树影斑驳和乱石城墙里,我们读出了孤独,固执,和沧桑,让人偷窥到人间的步履蹒跚。

是否可以说,如果没有从繁华到废墟的过程,吴哥反倒缺了历史的厚重?

故宫的历史差不多就是一部修缮史

自明朝永乐年间至今约600年的历史中,故宫曾发生近100起火灾。

早在建成后的第二年,作为故宫三大殿之首的太和殿就遭遇雷电致火,火焰蔓延到背后的中和殿,保和殿,将其化为一片焦土。

明成祖朱棣不得不在原地另起炉灶,花了3年的时间才全部复原。

康熙十八年腊月初三,御膳房的做饭太监用火成灾,借冬季西北烈风迅速蔓延到太和殿,火灭之后,康熙帝下令将6名肇事者全部斩首。

可以说,故宫的历史差不多就是一部烧了再修、修了又烧的历史。前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曾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提到“故宫如何防火”。

建国后,故宫曾经历过三次大规模、规划性的“大修”。第一次是1949年之后的一项5年计划,第二次是1973年之后一场持续7年的大修。

第三次是2004年6月,这也是紫禁城自辛亥革命推翻封建王朝以后,近百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修缮工程。

纪录片《故宫》里有一个片段至今令我印象深刻:

那是1961年前后,溥仪回到阔别近四十年的故宫,感慨颇多。他在《我的前半生》里这样写道:

令我惊讶的是,我离开故宫时的那幅陈旧、衰败的景象不见了,到处焕然一新。在御花园里,我看到那些在阳光下嬉戏的孩子,在茶座上品茗的老人。

我嗅到了古柏喷放出来的青春的香气,感到了这里的阳光也比从前明亮了。我相信故宫也获得了新生。

我们不必太悲观

雨果曾在《巴黎圣母院》里说:

时间和人使这些卓绝的艺术遭受了什么样的摧残?关于这一切,关于古老的高卢历史,关于整个哥特式艺术,现在还有什么存留给我们呢?

现在看来,简直像是对现实的无情嘲讽。

悲伤吗?当然悲伤!遗憾吗?当然遗憾!一个我们以为永远屹立不倒的建筑,以一种极端的方式,提醒我们它的珍贵和随时可能磨灭。

它以浴火的姿态,让我们意识到,此前理所当然的人生态度是多么任性又傲慢。

不过,当我们遗憾从未仔细而深情地凝望这座教堂时,倒不必一味采取悲观的态度。

正如金阁寺、吴哥窟、故宫,我们现在看到的历史,本身就是过去和更早的过去叠加的历史。

而现在、此时此刻,难道不是也会成为历史吗?

只要巴黎圣母院的主体结构还在,人员无伤亡,就已经是万幸。

法国总统伊曼纽尔·马克龙已经表态:“我们将重建这座大教堂”。LV、Gucci的老板也已纷纷表示,将分别捐资2亿和1亿欧元,用于重建。

巴黎圣母院重现辉煌的那天,大概不会很快到来。

但到时候,它或许将拥有比现在更加广泛的历史内涵,甚至成为我们这一代人心中的一个文化符号:

在2019年4月16日这一天凌晨,它以极度悲壮的方式,与我们暂别;又将以何种耀眼的方式,在哪一天,与我们重见?

我们正经历着,也失去着。

我们将成为历史,我们参与历史,我们也正在见证历史。让我们拭目以待。

经过这场大火,有没有哪个地方你打算赶紧去?

文中图片、封面图片来自被采访者和视觉中国,为非商业用途使用,如因版权等有疑问,请于本文刊发30日内联系LinkedIn。

2019 领英 保留所有权利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