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去年遭监管重罚的这家评级机构宣告易主,大公资信引入58%国资持股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去年遭监管重罚的这家评级机构宣告易主,大公资信引入58%国资持股

将大公资信收入囊中的中国国新来头不小,属于毫无疑问的正牌国资。

中国国新战略重组大公资信签约现场

记者丨满乐

在去年被证监会和交易商协会两部门处以严重警告、并暂停相关业务一年的大公资信,引来了国资“活水”进行重组。

4月18日,中国国新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国新)战略重组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公资信)签约仪式在京举行。据大公资信方面相关负责人向界面新闻记者确认,本次重组后中国国新将取得大公资信58%的股份。

将大公资信收入囊中的中国国新来头不小,属于毫无疑问的正牌国资。

中国国新于2010年12月22日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由国务院国资委代表国务院履行出资人职责,2016年初被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确定为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试点的两家中央企业之一,是在国家授权范围内履行国有资本出资人职责的国有独资公司,是国有资本市场化运作的专业平台。截至2018年底,中国国新资产总额突破3700亿元,公司年度净利润突破70亿元。

对于为何选择大公资信进行重组,中国国新方面解释称,在落实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要求的大背景下,信用评级在风险揭示方面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为进一步完善运营国有资本的功能,履行央企责任,推动高质量发展,经与大公国际信用评级集团友好协商,双方一致决定对大公资信实施战略重组。

实际上本次国资入股的机缘,源于去年大公资信被罚事件。

2018年8月,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发布公告,决定给予大公资信严重警告处分,责令其限期整改,并暂停债务融资工具市场相关业务1年。交易商协会给出的理由是:2017年11月至2018年3月,大公国际在为相关发行人提供信用评级服务的同时,直接向受评企业提供咨询服务,收取高额费用。同时,在交易商协会业务调查和自律调查工作开展过程中,大公国际向交易商协会提供的相关材料存在虚假表述和不实信息。

当天,证监会也在官网给出“暂停大公国际证券评级业务一年”的决定。并称,在证监会组织的专项现场检查中,大公国际与关联公司公章混用,内部控制机制运行不良,内部管理混乱;在为多家发行人开展评级服务的同时为发行人提供咨询服务,收取高额费用,有违独立原则;部分高管人员及评审委员会委员资质不符合要求;个别评级项目底稿资料缺失,模型计算存在数据遗漏等。

中国国新表示,在战略重组大公资信后,将在监管部门的指导下推动大公资信苦练“内功”,重塑品牌,以建设“世界一流”评级企业为目标,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确保大公资信的独立性;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提高评级专业能力;加强内控体系建设,提升合规管理水平;建立长效激励约束机制,激发骨干员工的积极性,努力为市场客户提供与国际接轨的更加优质、专业的评级服务,为我国评级行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公开信息显示,大公资信成立于1994年3月,是国内知名的专业信用评级机构。作为中国最早成立的信用评级企业之一,大公资信拥有政府监管部门认定的全部评级资质。目前公司股东为大公国际信用评级集团(简称大公集团)和北京化行宏良投资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双方各自持有大公资信60%和40%股份。

目前,重组导致的大公资信股东变化情况尚未公布,但在中国国新持股58%后,大公集团丧失控股地位已是板上钉钉。据21世纪经济报道援引有关知情人士消息称,大公资信正在研究是否改名的事宜。

此前大公资信无疑承担着集团最核心的评级业务,而在失去大公资信控股地位后,大公集团仅剩下各类承担信用相关业务的子公司。具体包括:大公信用,负责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和信用信息服务;大公数据,负责互联网信用信息数字化服务;大公研究院,主要负责信用理论研究、信用知识体系构建、信用评级标准制定。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去年遭监管重罚的这家评级机构宣告易主,大公资信引入58%国资持股

将大公资信收入囊中的中国国新来头不小,属于毫无疑问的正牌国资。

中国国新战略重组大公资信签约现场

记者丨满乐

在去年被证监会和交易商协会两部门处以严重警告、并暂停相关业务一年的大公资信,引来了国资“活水”进行重组。

4月18日,中国国新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国新)战略重组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公资信)签约仪式在京举行。据大公资信方面相关负责人向界面新闻记者确认,本次重组后中国国新将取得大公资信58%的股份。

将大公资信收入囊中的中国国新来头不小,属于毫无疑问的正牌国资。

中国国新于2010年12月22日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由国务院国资委代表国务院履行出资人职责,2016年初被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确定为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试点的两家中央企业之一,是在国家授权范围内履行国有资本出资人职责的国有独资公司,是国有资本市场化运作的专业平台。截至2018年底,中国国新资产总额突破3700亿元,公司年度净利润突破70亿元。

对于为何选择大公资信进行重组,中国国新方面解释称,在落实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要求的大背景下,信用评级在风险揭示方面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为进一步完善运营国有资本的功能,履行央企责任,推动高质量发展,经与大公国际信用评级集团友好协商,双方一致决定对大公资信实施战略重组。

实际上本次国资入股的机缘,源于去年大公资信被罚事件。

2018年8月,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发布公告,决定给予大公资信严重警告处分,责令其限期整改,并暂停债务融资工具市场相关业务1年。交易商协会给出的理由是:2017年11月至2018年3月,大公国际在为相关发行人提供信用评级服务的同时,直接向受评企业提供咨询服务,收取高额费用。同时,在交易商协会业务调查和自律调查工作开展过程中,大公国际向交易商协会提供的相关材料存在虚假表述和不实信息。

当天,证监会也在官网给出“暂停大公国际证券评级业务一年”的决定。并称,在证监会组织的专项现场检查中,大公国际与关联公司公章混用,内部控制机制运行不良,内部管理混乱;在为多家发行人开展评级服务的同时为发行人提供咨询服务,收取高额费用,有违独立原则;部分高管人员及评审委员会委员资质不符合要求;个别评级项目底稿资料缺失,模型计算存在数据遗漏等。

中国国新表示,在战略重组大公资信后,将在监管部门的指导下推动大公资信苦练“内功”,重塑品牌,以建设“世界一流”评级企业为目标,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确保大公资信的独立性;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提高评级专业能力;加强内控体系建设,提升合规管理水平;建立长效激励约束机制,激发骨干员工的积极性,努力为市场客户提供与国际接轨的更加优质、专业的评级服务,为我国评级行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公开信息显示,大公资信成立于1994年3月,是国内知名的专业信用评级机构。作为中国最早成立的信用评级企业之一,大公资信拥有政府监管部门认定的全部评级资质。目前公司股东为大公国际信用评级集团(简称大公集团)和北京化行宏良投资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双方各自持有大公资信60%和40%股份。

目前,重组导致的大公资信股东变化情况尚未公布,但在中国国新持股58%后,大公集团丧失控股地位已是板上钉钉。据21世纪经济报道援引有关知情人士消息称,大公资信正在研究是否改名的事宜。

此前大公资信无疑承担着集团最核心的评级业务,而在失去大公资信控股地位后,大公集团仅剩下各类承担信用相关业务的子公司。具体包括:大公信用,负责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和信用信息服务;大公数据,负责互联网信用信息数字化服务;大公研究院,主要负责信用理论研究、信用知识体系构建、信用评级标准制定。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