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蔡元培:北大之父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蔡元培:北大之父

1940年3月5日,蔡元培长眠于香港。弟子蒋梦麟送上旗帜,“大德垂后世,中国一完人”。而毛泽东唁电中的“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

——蔡元培

教育救国

1898年,维新变法被强行中止,悲愤交加的蔡元培出走翰林院,回乡任绍郡中西学堂总理。

在这绍兴唯一的新式学堂中,蔡元培提倡新学,增加日语、法语,还开设化学、物理、生物等科。这是他人生中的第一次教育改革。

由于蔡元培引进新派知识分子,守旧派到校董徐树兰处告状。徐树兰让蔡元培抄录皇帝要求遵守旧礼教等上谕,挂于办公室。蔡元培说:“我来这里办教育,如果还是你这一套我来干什么,我还待在翰林院好了。”这是蔡元培人生中第一次为了坚持原则而辞职。

后接任北大校长、领导北大17年的蒋梦麟,就是学堂当时的小学生。蒋梦麟回忆:“这是我了解科学的开端”。

乱世之中,屡经失败的他却从不曾丧失教育救国的信念。

北大之父

“北大太腐败,进去了,若不能整顿,反于自己的声名有碍”。在蔡元培答应任职北大校长之前,朋友们大都劝他不必就职。

当时的北大,不仅仅是京师大学堂,更是社会公众眼中的官僚机构,科举考试的替代物。在蔡元培进北大之前,校长已经经过数次更换,却也没能使校风正起来。为了教育救国的理想,蔡元培毅然接受了北大校长之职。

“北京大学在维新变法中成立,却是在蔡元培先生担任校长时才真正诞生。”1917年1月4日,新校长蔡元培迈进国立北京大学校门那一刻,就震惊全校。与以往不可一世的校长不同,蔡元培脱下礼帽,谦逊地向迎接他的校役们鞠躬。这一躬让校工和学生们大为惊讶,这一躬也揭开了北大新的一页。

北大改革

蔡元培曾任京师大学堂译学馆教员,深知学生恶习。为铲除科举制留下的劣根性,蔡元培清楚首要改革的,是学生观念。

上任后蔡元培就在北大就职演说中提出:“大学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为打破恶习,蔡元培先从聘请积学而热心的教员着手。

蔡元培大刀阔斧改革,但坚持“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于是北大有了中国大学史上最辉煌的名师阵容。既有主张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胡适、陈独秀、鲁迅,也有主张恢复帝制的辜鸿铭、刘师培;而提倡“情人制”、“外婚制”的“性博士”张竞生,也没被封建卫道士的唾沫淹死。陈独秀称赞:“这样容纳异己的雅量,尊重学术自由思想的卓见,在习于专制、好同恶异的东方人中实所罕有。”

彼时北大,再不是腐朽的官僚养成所,而是真正实现了教育民主和教育平等。

只要培养一大批学者,国家就有希望

蔡元培在任10年间,北洋政府总统换了5次、内阁总理换了30次。时局动荡下,他一再强调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核心是读书。

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在北大听了蔡元培演讲后,感慨万千:“拿世界各国的大学校长来比较,牛津、剑桥、巴黎、柏林、哈佛、哥伦比亚等校长中,在某些学科上有卓越贡献的不乏其人;但是,以一个校长的身份,能领导一所大学对一个民族和一个时代起到转折作用的,除蔡元培以外,找不出第二个人。”

对蔡元培来说,只要培养一大批学者,国家就有希望。而教育救国,是培养老百姓。

1940年3月5日,蔡元培长眠于香港。弟子蒋梦麟送上旗帜,“大德垂后世,中国一完人”。而毛泽东唁电中的“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蔡元培:北大之父

1940年3月5日,蔡元培长眠于香港。弟子蒋梦麟送上旗帜,“大德垂后世,中国一完人”。而毛泽东唁电中的“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

——蔡元培

教育救国

1898年,维新变法被强行中止,悲愤交加的蔡元培出走翰林院,回乡任绍郡中西学堂总理。

在这绍兴唯一的新式学堂中,蔡元培提倡新学,增加日语、法语,还开设化学、物理、生物等科。这是他人生中的第一次教育改革。

由于蔡元培引进新派知识分子,守旧派到校董徐树兰处告状。徐树兰让蔡元培抄录皇帝要求遵守旧礼教等上谕,挂于办公室。蔡元培说:“我来这里办教育,如果还是你这一套我来干什么,我还待在翰林院好了。”这是蔡元培人生中第一次为了坚持原则而辞职。

后接任北大校长、领导北大17年的蒋梦麟,就是学堂当时的小学生。蒋梦麟回忆:“这是我了解科学的开端”。

乱世之中,屡经失败的他却从不曾丧失教育救国的信念。

北大之父

“北大太腐败,进去了,若不能整顿,反于自己的声名有碍”。在蔡元培答应任职北大校长之前,朋友们大都劝他不必就职。

当时的北大,不仅仅是京师大学堂,更是社会公众眼中的官僚机构,科举考试的替代物。在蔡元培进北大之前,校长已经经过数次更换,却也没能使校风正起来。为了教育救国的理想,蔡元培毅然接受了北大校长之职。

“北京大学在维新变法中成立,却是在蔡元培先生担任校长时才真正诞生。”1917年1月4日,新校长蔡元培迈进国立北京大学校门那一刻,就震惊全校。与以往不可一世的校长不同,蔡元培脱下礼帽,谦逊地向迎接他的校役们鞠躬。这一躬让校工和学生们大为惊讶,这一躬也揭开了北大新的一页。

北大改革

蔡元培曾任京师大学堂译学馆教员,深知学生恶习。为铲除科举制留下的劣根性,蔡元培清楚首要改革的,是学生观念。

上任后蔡元培就在北大就职演说中提出:“大学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为打破恶习,蔡元培先从聘请积学而热心的教员着手。

蔡元培大刀阔斧改革,但坚持“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于是北大有了中国大学史上最辉煌的名师阵容。既有主张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胡适、陈独秀、鲁迅,也有主张恢复帝制的辜鸿铭、刘师培;而提倡“情人制”、“外婚制”的“性博士”张竞生,也没被封建卫道士的唾沫淹死。陈独秀称赞:“这样容纳异己的雅量,尊重学术自由思想的卓见,在习于专制、好同恶异的东方人中实所罕有。”

彼时北大,再不是腐朽的官僚养成所,而是真正实现了教育民主和教育平等。

只要培养一大批学者,国家就有希望

蔡元培在任10年间,北洋政府总统换了5次、内阁总理换了30次。时局动荡下,他一再强调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核心是读书。

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在北大听了蔡元培演讲后,感慨万千:“拿世界各国的大学校长来比较,牛津、剑桥、巴黎、柏林、哈佛、哥伦比亚等校长中,在某些学科上有卓越贡献的不乏其人;但是,以一个校长的身份,能领导一所大学对一个民族和一个时代起到转折作用的,除蔡元培以外,找不出第二个人。”

对蔡元培来说,只要培养一大批学者,国家就有希望。而教育救国,是培养老百姓。

1940年3月5日,蔡元培长眠于香港。弟子蒋梦麟送上旗帜,“大德垂后世,中国一完人”。而毛泽东唁电中的“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