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之三】字在纸上飞翔:那些逐渐被“淘汰”的美丽旧物

那些旧日夜晚在薄光之下,逐字逐句的阅读体验,或许只能存在于影视作品和我们的想象当中了

作者 | 孙志文、蒋旖旎、刘悦

现如今的阅读体验已经被无限的扩大、丰富化。移动端的广泛应用,让我们随时随地可以在手机里阅读;便捷交易的实现,让我们可以把出售二手书和购入二手书进行无限循环;把文字转化成声音,唤醒耳朵;装帧技术的革新,古籍的修复展示……丰富的可选择性是我们沉浸在电子生活的新标准。而对于那些旧日夜晚在薄光之下,逐字逐句的阅读体验,或许只能存在于影视作品和我们的想象当中了。很多事物即将被替代,直至消亡。

敬惜字纸,手工铸字

阮同民一家三代人都在印刷厂工作过,他从小也耳濡目染。“我小时候经常去厂里玩。”阮同民说,“那时候稍微大一点的印刷厂都有自己的铸字车间。”对他来讲,发出规律咔哒声的铸字机、排满铅活字的字架、操作机器的老师傅,都是他再熟悉不过的记忆。

过去的印刷程序复杂,铸字车间的工种分得很细:由铸字工按字号的大小种类调好字盒,装上字模,把电炉熔化的铅一个个地铸出字来,放到字库中。拣字工人从字架上挑出需要的字,由排版工人完成版面,进行美化。最后还有专门的工人负责打样校稿。“字架上的铅字是按偏旁部首排序的,那会儿拣字工都很熟练,一看什么字就大致知道这个字的位置了。”阮同民回忆道。在那个时代,每个编辑都备有一把钢尺,一叠版样纸,把文字按照字数精确换算成版面上的行数。每一个环节中的每个人,也许是出于对工作的谨慎,对文字都带着点敬畏之情。

1984年,王选发明的激光照排技术在《经济日报》试点。到了1987年,同样印刷一篇30000多字的新华社电讯稿,在铅字印刷模式下,即使立刻召集一批最熟练的印刷工人,也得苦战三四个小时才能完成排版,而激光照排车间只需要20分钟。厂房里也不再需要那么多工人,原本35个人的工作,使用激光照排后5个人就足够了。人们告别了铅与火,迎来电与光的时代。

等阮同民自己进入印刷厂工作时,铸字机早已被淘汰,厂里用上了四色胶印机。那些他小时候从厂里带回家的废旧铅字和调试用的过版纸成了仅存的回忆。

离开印刷厂后,阮同民也做过其他行业。后来到二次创业时,他想做点自己熟悉又和别人不一样的项目。“就从活字这个项目重新起步了,这个项目本质是汉字文化,背后其实有很多故事。活字只是一种形式。”拿定主意后,阮同民从全国各地收购了上世纪的老式印刷机、铸字机、活字等老印刷物件,请来了之前厂里的铸字老师傅李宗光,办起了活字印刷体验馆,同时还推出古法造纸、雕版印刷、丝网印刷、古法装订扎染等传统工艺的体验,让人们能够触摸历史,找回过去的印记。

“古人讲敬惜字纸。”当被问到对当今人们阅读方式的看法,阮同民没有直接给出答案。他现在经常读一些关于汉字文化的书,既出于工作的需要,也为满足自己的兴趣。

铸字用的字模。
铸字车间的铅活字。
阮同民在铸字车间工作
字模是按偏旁排的,对铸字师来说每一个字的构成要熟悉。
将字模放进铸字机的卡槽里。
铅字一个接一个地被铸造出来,这台机器每分钟可以铸13个字。
已经有40多年历史的铸字机器。
阮同民(右)和李师傅在调试机器。
阮同民(右)与师傅们在车间门口合影。

*本文图片由青岛新闻网记者孙志文提供

 

在云南手抄纸上,阅读时间、技艺和生活

在腾冲市界头镇至今仍然沿用古法造纸,当地人称“手抄纸”,这种经过捣、抄、烘等工艺制造的纸几乎是传承了东汉时期蔡伦的古老造纸技术。纯正的手抄纸原质、原色,不添加任何人工原料而成。徐悲鸿曾对云南的手工纸评价很高,他从东南亚取道腾冲归国时,曾特意买了三驮“腾宣”带回。

 

腾冲的和顺古镇,当地的手工纸更多的是在生活中普及和使用
镇上几乎所有书画店里都有手工纸售卖,纸的档次不同,价格也不同。
手工纸最基本的原材料——构树皮。在被制成纸之前,这些构树皮需要在河里进行长时间的浸泡。
泡好的构树皮需要在石磨上用木杵反复捶打,直至被打制成浆。
木杵在打制构树皮的过程中,发出啪啪啪的声音,跟打年糕非常相似
将打好的浆料溶于水中是制作“手抄纸”的必要工序,几天的浸泡可以去除杂质
纸浆的淘洗,全部需要手工完成
悬浮于水中的植物纤维被抄于竹帘上的一刻,纸就形成了。
抄好的一张张纸叠在一起,像一块巨大的豆腐,软糯可爱,被称为“纸豆腐”。纸浆中加入滑药,所以不会粘在一起
抄纸是手工造纸的关键,纸张是否薄厚均匀,是否光滑平整,全在抄纸技术中体现,这是一个需要长时间熟悉训练的手艺,云南的“手抄纸”也因此而得名。
进入到烘干的工序,则变成体力活——焙纸。作坊里温度很高,工作的人很快就会汗流浃背
焙纸过去是用烧柴禾的火墙,如今变成了可控温度的蒸汽焙纸机。待纸晾干之后,便可一张张揭开
于是,一张绵软而又富有韧性的手工纸就诞生了。
纸马是一种贴在家家户户门上的木刻版画,现在会印纸马的人已经很少了。界头镇老街的一家书画店有大致有四、五十种。那些民间艺人和巫师术士通过纸马营造出来的神鬼世界,十分丰富。
油纸伞的制作也是面临失传的手艺。曾经一柄油纸伞的原料大部分采自村前屋后,纸是高黎贡山下的界头纸,涂抹在纸上的坝子油则是产自离云南不远的缅甸。
界头镇的高黎贡手工造纸博物馆直接坐落于山水之间,建筑的风格,透露着“融入当地”的理想
造纸博物馆一部分的工作是帮助当地的手抄纸走出大山,走向世界
博物馆定制的手抄纸都是跟当地的农户合作,纸的制作稳定性和质量都更有保障
在制作过程中,农户会严格遵循工艺的细节
制纸需要极大的耐心和定力,在外界看来,或许这是充满浪漫色彩的手艺,但对于劳动者来说确是艰难的“守艺”
手抄纸的名声虽然不如宣纸,但也不乏从世界各地远到而来的寻纸人

 

旧书市上徜徉的年轻人

四月的北京朝阳公园,不仅有飞扬的杨柳絮、躁动的过山车,还有人头攒动的书市。逛书市貌似是一种“老派”的购书方式,随着电子书城的发展,人们获得一本书变得十分方便,购书的渠道也多种多样,但却是少了在书海里淘书的乐趣。一本纸质书的厚重和触感,对于年轻人来说,也许仍然是有吸引力的。

 

旧书摊是书市一个别致存在,摊上还有各种各样、奇奇怪怪的小画册以及旧书信、旧画报、旧杂志等一切有年代感的物件
书市上常常可以淘到意想不到的复古之物,这套NBA球星的卡片,曾是高中男生的挚爱
原书主在1969年记的笔记, 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印记,它被一个年轻人收藏,留作纪念。
小人书的摊位永远受欢迎
1959年版的《全国摄影艺术展览》,这些年轻人来逛旧书市不光是买书,还会带着一种好奇、一种情怀去看看那个已经远去的年代。
成摞的旧笔记是一个过往时代的印记
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淘捡旧书,趣味性大于实用性
小林目前是初三的学生。在“20元一本”的摊位上,他挑了半天选择了一本《中华上下五千年》。从他知道有“书市”这个概念起,几乎每年都会来,并表示往后只要一直举办书市,他都会过来看看。
小米是读法律专业的,目前已经工作,通过同事介绍第一次来书市。她爱读历史类的书籍,在旧书市上看到一套美术史籍,感觉绘画和历史结合起来很有趣,所以很想买下来,但是还在犹豫要不要上网看看再比对一下。
平价是旧书摊的最大特色。在书市淘书已经不是获取书籍的主要方式,但仍然不失为一个春日古典的乐趣。
 

 

※ 更多精彩内容与互动分享,请关注微信公众号“乙未光画志”(ID:JMmoment)和界面影像新浪微博

 

0
表情
您至少需输入5个字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