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关于安化黑茶不得不说的知识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关于安化黑茶不得不说的知识

受价格因素以及供需关系影响,鱼目混珠,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各行各业中早已见怪不怪,于安化黑茶,亦是不能幸免。

文 | 岁越黑茶

“安化黑茶,都是用外地料做的!”

在茶圈,经常听到有人这么说,并且是若有其事地侃侃而谈——“安化,一个小小的县,哪里有那么多原料供应全国所需?”

1、安化县的面积,小吗?

乍一听,是有点道理。

所以岁越茶学部就把2018中国茶叶百强县名单中前十位县(区、市)的面积、茶园面积、茶叶产量做了统计。

 结果发现安化县的面积,竟然排到第二。

2018年安化有茶园面积35万亩,排第五。

2018年安化茶叶产量6.83万吨,排第一。

这与安化黑茶一般采摘具有一定成熟度的鲜叶为原料有一定关系。

2、历史上的安化,有多少茶?

安化县产茶历史悠久,境内生态环境优良,茶树“山崖水畔,不种自生”,且产制规模较大,在全国范围内处于前列。

元、明时期,山林私有化,推动了人工种植茶园面积迅速扩大,茶叶品质优秀,产量较大,使得安化一跃而成为茶马贸易中的重要角色。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湖南省茶事试验场调查:“安化产茶之丰,品质之佳,为全省之冠,在全国茶业中亦占有重要地位。安化地域分为前乡后乡,产茶最盛之区,全在后乡,就中尤以东坪、黄沙坪为中心所在地。”

据《安化县茶叶志》记载:

1982年,安化县茶叶产量居全国第三,全省第一,是当时三个产茶十万担以上的县之一。

1985年时,云台茶区有10.6万亩,小淹茶区有9.4万亩,芙蓉山茶区有5万亩。

目前茶树资源分布情况与19世纪时大体一致,后乡产出远多于前乡。

全县每个角落,到处都有茶树分布。

后来由于国际国内市场震荡,以及退耕还林等国家政策影响,安化茶园虽然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是据统计,2006年全县茶园面积仍有10.3万亩,此后一直处于较快的恢复增长。

 2006年茶园面积10.3万亩,2018年茶园面积35万亩,面积足足增长了2倍多。

3、安化35万亩茶,在哪里,长啥样?

如今,全国各茶叶流通市场都有经营安化黑茶的商户,黑茶消费者数以亿计,但是由于安化交通闭塞,尤其是有茶的地方,所以真正能够深入产区的商户和消费者是少之又少。

曾经由于耕地缺少,低海拔的位置经常被种上了粮食蔬菜,所以安化茶多数分布在中高海拔的山上,林茶相间,小块分布,不走近往往发现了。

这种生长环境非常生态,有机,在全国范围内都极为罕见。

2009年起,笔者不断深入安化各个茶产区,几十万公里,踏遍了每个乡镇茶产区,对安化群山中的茶树资源进行梳理。安化的茶树资源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类:

Ⅰ类:林茶相间荒山野放茶园

此类茶园多存在于中高海拔山地,由于各种原因曾被长期抛荒,甚至种上了药材、经济林,这类茶园在安化广泛分布。

这2张图片,均为冬天拍摄。

厚朴林树叶落尽后,一丛丛茶树格外显眼。

  

Ⅱ类:丛式老茶园

此类茶园多数是19世纪50年代以前形成的,以株植单丛的老式栽培方法培管。此类茶园多分布在产制条件优良,海拔坡度交通较为便利的茶区。

 

 Ⅲ类:条列式密植新式茶园

此类茶园是19世纪50年代以后推广种植的,条列式分布,植株密集,产出高且管理成本低,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性价比。  

 

Ⅳ类:新茶园

2007年以后,受政府政策引导以及安化黑茶市场火热的影响,而开辟的新茶园,如今多数已经开采,并逐步进入丰产期。

  

4、道地茶与外路茶

丰富的茶园茶树资源,为安化黑茶的健康和规模发展提供着有力的支撑。

不过在市场经济时代,受价格因素以及供需关系影响,鱼目混珠,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各行各业中早已见怪不怪,于安化黑茶,亦是不能幸免。

“安化黑茶之父”彭先泽在《安化黑茶》中,也早有“道地茶、外路茶”之论述。

所幸的是,安化仍有一部分茶企守心如玉,在坚持做道地的安化纯料。

安化本地原料品质优秀,酚氨比适合发酵,制作安化黑茶有相当的适制性优势。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关于安化黑茶不得不说的知识

受价格因素以及供需关系影响,鱼目混珠,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各行各业中早已见怪不怪,于安化黑茶,亦是不能幸免。

文 | 岁越黑茶

“安化黑茶,都是用外地料做的!”

在茶圈,经常听到有人这么说,并且是若有其事地侃侃而谈——“安化,一个小小的县,哪里有那么多原料供应全国所需?”

1、安化县的面积,小吗?

乍一听,是有点道理。

所以岁越茶学部就把2018中国茶叶百强县名单中前十位县(区、市)的面积、茶园面积、茶叶产量做了统计。

 结果发现安化县的面积,竟然排到第二。

2018年安化有茶园面积35万亩,排第五。

2018年安化茶叶产量6.83万吨,排第一。

这与安化黑茶一般采摘具有一定成熟度的鲜叶为原料有一定关系。

2、历史上的安化,有多少茶?

安化县产茶历史悠久,境内生态环境优良,茶树“山崖水畔,不种自生”,且产制规模较大,在全国范围内处于前列。

元、明时期,山林私有化,推动了人工种植茶园面积迅速扩大,茶叶品质优秀,产量较大,使得安化一跃而成为茶马贸易中的重要角色。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湖南省茶事试验场调查:“安化产茶之丰,品质之佳,为全省之冠,在全国茶业中亦占有重要地位。安化地域分为前乡后乡,产茶最盛之区,全在后乡,就中尤以东坪、黄沙坪为中心所在地。”

据《安化县茶叶志》记载:

1982年,安化县茶叶产量居全国第三,全省第一,是当时三个产茶十万担以上的县之一。

1985年时,云台茶区有10.6万亩,小淹茶区有9.4万亩,芙蓉山茶区有5万亩。

目前茶树资源分布情况与19世纪时大体一致,后乡产出远多于前乡。

全县每个角落,到处都有茶树分布。

后来由于国际国内市场震荡,以及退耕还林等国家政策影响,安化茶园虽然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是据统计,2006年全县茶园面积仍有10.3万亩,此后一直处于较快的恢复增长。

 2006年茶园面积10.3万亩,2018年茶园面积35万亩,面积足足增长了2倍多。

3、安化35万亩茶,在哪里,长啥样?

如今,全国各茶叶流通市场都有经营安化黑茶的商户,黑茶消费者数以亿计,但是由于安化交通闭塞,尤其是有茶的地方,所以真正能够深入产区的商户和消费者是少之又少。

曾经由于耕地缺少,低海拔的位置经常被种上了粮食蔬菜,所以安化茶多数分布在中高海拔的山上,林茶相间,小块分布,不走近往往发现了。

这种生长环境非常生态,有机,在全国范围内都极为罕见。

2009年起,笔者不断深入安化各个茶产区,几十万公里,踏遍了每个乡镇茶产区,对安化群山中的茶树资源进行梳理。安化的茶树资源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类:

Ⅰ类:林茶相间荒山野放茶园

此类茶园多存在于中高海拔山地,由于各种原因曾被长期抛荒,甚至种上了药材、经济林,这类茶园在安化广泛分布。

这2张图片,均为冬天拍摄。

厚朴林树叶落尽后,一丛丛茶树格外显眼。

  

Ⅱ类:丛式老茶园

此类茶园多数是19世纪50年代以前形成的,以株植单丛的老式栽培方法培管。此类茶园多分布在产制条件优良,海拔坡度交通较为便利的茶区。

 

 Ⅲ类:条列式密植新式茶园

此类茶园是19世纪50年代以后推广种植的,条列式分布,植株密集,产出高且管理成本低,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性价比。  

 

Ⅳ类:新茶园

2007年以后,受政府政策引导以及安化黑茶市场火热的影响,而开辟的新茶园,如今多数已经开采,并逐步进入丰产期。

  

4、道地茶与外路茶

丰富的茶园茶树资源,为安化黑茶的健康和规模发展提供着有力的支撑。

不过在市场经济时代,受价格因素以及供需关系影响,鱼目混珠,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各行各业中早已见怪不怪,于安化黑茶,亦是不能幸免。

“安化黑茶之父”彭先泽在《安化黑茶》中,也早有“道地茶、外路茶”之论述。

所幸的是,安化仍有一部分茶企守心如玉,在坚持做道地的安化纯料。

安化本地原料品质优秀,酚氨比适合发酵,制作安化黑茶有相当的适制性优势。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