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当家电成为生活必需品,本质上就沦为规模生意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当家电成为生活必需品,本质上就沦为规模生意

家电买卖这个生意,缘于其已经是居民生活的必需品,本质上无疑就是一个规模生意。

文 | 家电魂 晋宁

追溯一下国内家庭拥有家电的历程,不难发现 ,早期家电品是居家过日子难得的奢侈品。80年代,如果你没有海外关系,没有出国的机会和经历,家里很难拥有一台电视机,或者冰箱、洗衣机等电器产品。

到了90年代就逐步开始变化。国内家电企业通过引进、学习、消化,成长起来一大批的家电制造企业。同时,也通过转型、进入产生了一大批专业专注家电销售企业。此时,家电品已经开始有从紧俏商品走向大众品的苗头。

再到了2000年前后,家电家电市场逐渐趋于成熟。从家电制造企业来看,已经从初创进入到成熟,家电品制造能力有了大幅提升,产能开始出现阶段性过剩,为家电品的普及奠定了坚实的商品基础。

再从商流渠道结构来看,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市场经济的推进,也发生巨变,国有或者集体企业通过改制,大量的渠道终端零售商也发生巨变。不仅大量个体户加入,形成各种专卖门店体系,全国性家电大连锁卖场粉墨登场,出现了有别于代理制、专卖店的连锁卖场模式,几乎把专卖店挤出一二线市场。

最为重要的是,随着国内改革开放的加快,经济发展的迅猛,人民群众的购买能力也随之大幅提升。家电品已经摆脱被当成奢侈品的概念,开始进入到居民居家日常生活中。商品属性开始从奢侈品向日用生活品过度。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危机爆发后,全球经济步入低迷。但唯独中国经济依然平稳发展,在政策(家电下乡、节能补贴、以旧换新)刺激下,国内家电消费突飞猛进,迅速完成了大家电品的普及。家电品自此,已经成为国内居家生活的必需品。

不要率性来看家电品从奢侈品演变为生活品这个属性变化,恰恰是这一属性的变化,改变了以往家电赚钱盈利的模式。当然,这一转变不是通过一个时间节点,或者一件标志性事件来完成的,而是一个逐渐渐变的历史进程。

业界都懂得家电经营这个生意是靠差价钱的。道理很简单,拿厂家的产品转手卖给用户在是在赚钱!这不就是赚差价生意么?其实,在市场成熟后,对于大的商家(家电连锁企业、电商平台)来说,已经不完全是!靠赚差价多慢呀,那一定是还有更好的办法。

没错,家电买卖这个生意,本质上是一个规模生意,它是靠规模赚钱的。

家电销售的增长,基本推动力是靠门店的扩张,想办法开更多的门店,然后想办法卖出去更多的家电品意。连锁卖场当年为何要跑马圈地?不就是要规模吗!电商平台制造人造节日,不也是要规模吗!有了规模就可以向厂家要资源的本钱,这要比单纯的赚差价来得快,来的更容易。

规模大了,不仅可以在量的层面赚到钱,所谓薄利多销就是这个道理;还可以通过规模效应,向上游讨要资源。像格力通过规模效应,降低原材料采购成本;家电连锁凭借规模优势,向厂家索取更低的价格。这些都是厂商盈利的模式套路。

正因如此,不难理解为何连锁卖场乐此不疲的不停地开店。既就是少挣或者不挣钱,只要能较大规模的出货,店面存在的价值就不菲。同样,线上平台上亦是如此,不断地在吸引商家入驻,加大在线上出货。当线上规模扩张难以为继时,就开始琢磨怎么去收购或者线下开店,以保证规模的不断扩张,规模大了才有话语权!

不仅流通商是如此,制造商何尝不是如此,明明看到行业产能过剩,依然热衷于扩充产能。格力,是家电行业单品最大的企业,正是格力空调制造上规模巨大,因而才在产业链中拥有巨大的话语权。以采购原材料为例,当一般企业采购钢板价格是出厂价扣X个点,格力凭借规模就可以拿到更低点位,无形中在制造成本上就有了竞争优势!

俗话说,船小好调头,船大抗风浪!有人就认为,规模大了难掉头!实际上,在家电这样既是成熟产业,又是有着不断创新产品问世的行业,到目前为止还不存在大的掉头问题,更多的还是抗风险的问题。这样说来,规模大抗风险的价值或许更大一些。

很多行业分析师在看报表时就不理解,家电巨商经营商品明明不挣钱,但其他收益就超过百亿元之巨。格力经营中的毛利之高,与其规模化的采购成本之低是分不开的。特别是对流通商家来说,没有规模就换不来现金流,这些都体现出规模效应的益处。

最后做个总结,从大的家电厂商的2018年报来看,利润增速确确实实有所放缓的迹象,这与外部环境变化有关。但不论家电厂商如何,依靠规模效应,厂商们的业绩远比其他行业要好。因此,在A股中家电主流规模厂商都被认为是白马股,是稳健的投资标的。

家电行业中从不缺乏明星,但缺的是寿星。一个生意做得长,比一个生意做得好,要更加重要。可以肯定的是,家电细分行业的龙头现在是明星,能不能成为寿星呢?值得业内去好好的观察与思考。现在是一个变化甚快的时代,未来怎样走势还有待观察!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当家电成为生活必需品,本质上就沦为规模生意

家电买卖这个生意,缘于其已经是居民生活的必需品,本质上无疑就是一个规模生意。

文 | 家电魂 晋宁

追溯一下国内家庭拥有家电的历程,不难发现 ,早期家电品是居家过日子难得的奢侈品。80年代,如果你没有海外关系,没有出国的机会和经历,家里很难拥有一台电视机,或者冰箱、洗衣机等电器产品。

到了90年代就逐步开始变化。国内家电企业通过引进、学习、消化,成长起来一大批的家电制造企业。同时,也通过转型、进入产生了一大批专业专注家电销售企业。此时,家电品已经开始有从紧俏商品走向大众品的苗头。

再到了2000年前后,家电家电市场逐渐趋于成熟。从家电制造企业来看,已经从初创进入到成熟,家电品制造能力有了大幅提升,产能开始出现阶段性过剩,为家电品的普及奠定了坚实的商品基础。

再从商流渠道结构来看,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市场经济的推进,也发生巨变,国有或者集体企业通过改制,大量的渠道终端零售商也发生巨变。不仅大量个体户加入,形成各种专卖门店体系,全国性家电大连锁卖场粉墨登场,出现了有别于代理制、专卖店的连锁卖场模式,几乎把专卖店挤出一二线市场。

最为重要的是,随着国内改革开放的加快,经济发展的迅猛,人民群众的购买能力也随之大幅提升。家电品已经摆脱被当成奢侈品的概念,开始进入到居民居家日常生活中。商品属性开始从奢侈品向日用生活品过度。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危机爆发后,全球经济步入低迷。但唯独中国经济依然平稳发展,在政策(家电下乡、节能补贴、以旧换新)刺激下,国内家电消费突飞猛进,迅速完成了大家电品的普及。家电品自此,已经成为国内居家生活的必需品。

不要率性来看家电品从奢侈品演变为生活品这个属性变化,恰恰是这一属性的变化,改变了以往家电赚钱盈利的模式。当然,这一转变不是通过一个时间节点,或者一件标志性事件来完成的,而是一个逐渐渐变的历史进程。

业界都懂得家电经营这个生意是靠差价钱的。道理很简单,拿厂家的产品转手卖给用户在是在赚钱!这不就是赚差价生意么?其实,在市场成熟后,对于大的商家(家电连锁企业、电商平台)来说,已经不完全是!靠赚差价多慢呀,那一定是还有更好的办法。

没错,家电买卖这个生意,本质上是一个规模生意,它是靠规模赚钱的。

家电销售的增长,基本推动力是靠门店的扩张,想办法开更多的门店,然后想办法卖出去更多的家电品意。连锁卖场当年为何要跑马圈地?不就是要规模吗!电商平台制造人造节日,不也是要规模吗!有了规模就可以向厂家要资源的本钱,这要比单纯的赚差价来得快,来的更容易。

规模大了,不仅可以在量的层面赚到钱,所谓薄利多销就是这个道理;还可以通过规模效应,向上游讨要资源。像格力通过规模效应,降低原材料采购成本;家电连锁凭借规模优势,向厂家索取更低的价格。这些都是厂商盈利的模式套路。

正因如此,不难理解为何连锁卖场乐此不疲的不停地开店。既就是少挣或者不挣钱,只要能较大规模的出货,店面存在的价值就不菲。同样,线上平台上亦是如此,不断地在吸引商家入驻,加大在线上出货。当线上规模扩张难以为继时,就开始琢磨怎么去收购或者线下开店,以保证规模的不断扩张,规模大了才有话语权!

不仅流通商是如此,制造商何尝不是如此,明明看到行业产能过剩,依然热衷于扩充产能。格力,是家电行业单品最大的企业,正是格力空调制造上规模巨大,因而才在产业链中拥有巨大的话语权。以采购原材料为例,当一般企业采购钢板价格是出厂价扣X个点,格力凭借规模就可以拿到更低点位,无形中在制造成本上就有了竞争优势!

俗话说,船小好调头,船大抗风浪!有人就认为,规模大了难掉头!实际上,在家电这样既是成熟产业,又是有着不断创新产品问世的行业,到目前为止还不存在大的掉头问题,更多的还是抗风险的问题。这样说来,规模大抗风险的价值或许更大一些。

很多行业分析师在看报表时就不理解,家电巨商经营商品明明不挣钱,但其他收益就超过百亿元之巨。格力经营中的毛利之高,与其规模化的采购成本之低是分不开的。特别是对流通商家来说,没有规模就换不来现金流,这些都体现出规模效应的益处。

最后做个总结,从大的家电厂商的2018年报来看,利润增速确确实实有所放缓的迹象,这与外部环境变化有关。但不论家电厂商如何,依靠规模效应,厂商们的业绩远比其他行业要好。因此,在A股中家电主流规模厂商都被认为是白马股,是稳健的投资标的。

家电行业中从不缺乏明星,但缺的是寿星。一个生意做得长,比一个生意做得好,要更加重要。可以肯定的是,家电细分行业的龙头现在是明星,能不能成为寿星呢?值得业内去好好的观察与思考。现在是一个变化甚快的时代,未来怎样走势还有待观察!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