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万玛才旦:电影完成后是属于观众的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万玛才旦:电影完成后是属于观众的

《撞死了一只羊》改编自次仁罗布短篇小说《杀手》和万玛才旦短篇小说《撞死了一只羊》,讲述了两个名叫“金巴”的人因一宗复仇事件而引发的关于救赎和放下的故事。

文丨编剧帮 随芳芳

责编 | 竖

在《塔洛》打响名气后,万玛才旦交出了新作《撞死了一只羊》。这部电影在2018年第75届威尼斯电影节首映,获得地平线单元最佳剧本奖,也提名了第54届金马奖最佳导演与最佳改编剧本。4月26日,《撞死了一只羊》将在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专线上映。

万玛才旦

近日,编剧帮(bianjubang)对万玛才旦进行专访,回顾影片创作经历之余,他还分享了自己的入行经历及对藏地电影的看法。

电影需要引导 创作完成后就与自己无关

《撞死了一只羊》改编自次仁罗布短篇小说《杀手》和万玛才旦短篇小说《撞死了一只羊》,讲述了两个名叫“金巴”的人因一宗复仇事件而引发的关于救赎和放下的故事。

关于康巴藏人复仇的故事,万玛才旦再熟悉不过,他自己也曾写过这样的小说。当看到次仁罗布的短篇小说《杀手》时,他还是被吸引住了,“这个小说本身具有一些先锋性,在梦里处理复仇的这种方式挺特别的,这篇小说处理的方式跟之前的阅读经验完全不一样,所以就很吸引我。”

《撞死了一只羊》

万玛才旦初次看到小说是在2006年,在这前一年,他已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长片《静静的嘛呢石》,凭此获得第9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奖最佳导演奖。在系统学习过电影并有过电影创作经验后,万玛才旦认为《杀手》是一个可以改编成电影的小说,在取得原作者次仁罗布的授权后,他开始着手改编电影剧本。

改编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扩充容量,《杀手》短短几千字,而一个完整的电影剧本需要3到4万字。有过《静静的嘛呢石》从短片改编成长片的经验,万玛才旦已明白把故事由短变长,不能机械的扩充篇幅,而需要一些内在的联系。这一次,他想到了自己的短篇小说《撞死了一只羊》。

《静静的嘛呢石》

“我觉得它们是可以揉在一起的,首先都是发生在路上的故事。另一方面,它们都有一个主人公,就是卡车司机,里面涉及的一些跟佛教文化有关的概念或者意向也比较一致。司机撞死了一只羊,他有负罪感,找到一种方法去超度,杀手有一个执念,最后看到老人之后又放弃了,仇人玛扎最后能够解脱,有一些共通的东西。”

剧本在《塔洛》之前就已经成型,之后不断的完善,2017年万玛才旦与泽东影业结缘后,才正式开启了电影项目,也是这时候,王家卫也加入《撞死了一只羊》。

王家卫与万玛才旦

对于王家卫担任监制,万玛才旦总是说:王导的加入,让这部电影更完美了。王家卫带来了扎实的团队,张叔平、杜笃之、林强,从剪辑、摄影,到配乐,都是来自王家卫电影中的制作班底。不仅如此,王家卫还一边从创作者的角度分享创作经验,一边从观众的角度给万玛才旦提供建议,但始终由万玛才旦做决定。

“如果对藏文化、佛文化没有深入了解的话,理解这个电影可能会稍微有点困难,我自己当然是很能理解的,但是别人可能就理解不了”,万玛才旦表示,为了能让观众更清晰地理解,电影相比小说做了一些铺垫和引导,他认为小说不需要做这样的工作,但是电影是通俗的,要面对更多的观众,需要引导观众往某个方面走。

《撞死了一只羊》

影片中,两位主角都叫金巴,两人在不同时间在酒馆中坐在同一个位置上,听到、看到了一样的场面,两人的故事互相映照,万玛才旦通过细节一点点引导着观众。在王家卫的建议下,万玛才旦费尽周折找到了一句藏族谚语,为进入这部电影提供了一道密码:“如果我告诉你我的梦,你也许会遗忘它;如果我让你进入我的梦,那也会成为你的梦。”

自2018年在威尼斯电影节首次公映后,观众对于影片的主旨和意图乐此不疲地解读着,万玛才旦表示影片没有唯一的答案或是主题,“完成电影后,很多时候就和你没关系了,电影其实是属于观众的,观众在跟这个电影发生关系,最后有什么样的理解、有什么样的感受,是观众的事情。”

文字与影像互补 编剧与导演相辅

成为导演之前,万玛才旦发表过多部文学作品并获奖,那个时候,万玛才旦没想到自己会从事电影行业,回想起成为导演的经历,万玛才旦表示:“想起来可能有点离奇。”

万玛才旦从小就在露天的场子看胶片电影,即使热爱,他生长的环境也没有学习电影专业的机会。直到2002年,在某个资助藏区教育基金会的支持下,万玛才旦争取到了在北京电影学院学习的机会,才真正地开始认识电影。

《撞死了一只羊》

“现在你不去电影学院也能看到很多电影相关的书,可以通过很多途径学习电影,但是在那个年代确实很少。”万玛才旦说,进入电影学院后,看到了很多以前没有看到的、电影史上提到的、在外面根本找不到的电影,这对他树立电影观念,认识电影有很大的帮助。

“我觉得系统地学习电影还是很重要的,因为它跟文学还是不一样的,需要经过训练,电影在技术层面的东西更多。例如编剧,好莱坞或是欧洲艺术电影,编剧技巧是有一些共通的规律在里面。当你掌握了这些基本的东西,在改编小说的时候,能很快做取舍。所以这样专业的学习、训练的过程对我来说是很重要的,如果没有这样经历可能就走不上电影的路子。”

《撞死了一只羊》

从文字转到影像,万玛才旦表示自己没有遇到过困难,只是消除了误解,“以前可能会认为电影跟文学很接近,很多作家可能也会觉得会写小说就能写剧本、拍电影,但是了解电影之后,会觉得它们差距蛮大甚至完全不同。伟大的文学作品改编电影成功的很少,会造成成功改编的只有二三流小说的假象,我觉得这是没有很好地了解这两种艺术表达形式的区别。”

成为导演后,万玛才旦在写作上不知不觉发生了变化,对话越来越精炼,“剧本的对话是直接影响到电影的质量,电影对话的构成方式影响到小说的对话”,他表示在2002年之前的小说,现阶段改编成电影的可能性比较少,在这之后的小说《塔洛》《撞死了一只羊》都是适合电影化的小说。

《塔洛》

万玛才旦即是编剧也是导演,对他来说,两种工作相辅相成。他认为,编剧工作与导演紧密联系,编剧需要有导演思维,导演也需要懂编剧工作。在万玛才旦的创作过程中,写剧本时即进入导演创作构思中,在做导演工作时也随时调整剧本。剧本中每一句深思熟虑过的台词,到了拍摄现场,他还是会根据演员的表现删掉多余的台词,“文字里那些对话可能一下子就过去了,但是放到银幕上,通过人物的表情,带着情绪说出来,它的问题就放大了,你能马上感觉到这个对话是不好的,甚至是我们常说的讲的不是人话。”

对于行业中编剧转型导演的现象,万玛才旦直言不能瞎转型,“编剧跟导演工作的差别很大,有些人可能有编剧天赋,有些人可能适合影像思维,所以得看自己的情况,不能说导演好就去转做导演。作为编剧需要导演思维,得了解制作的过程,比如跟着导演走下来,我觉得肯定对你的编剧工作有很大的帮助,但是为了一些外在的东西转型,就看个人的选择了。”

表面繁荣对藏地电影有利 年轻创作者对电影有误解

万玛才旦以藏地电影立身,他的创作始终植根于安多藏区(青海),让更多的观众在银幕上看到了藏区的相对真实的日常生活,“藏”字成了他身上无法磨灭的印记。但对于他来说,创作没有汉语电影和藏语电影的区分,身为创作者,他只是在带着电影思维做电影。

在一个以汉语为主的多民族国家里,少数民族语言电影的市场必然没有汉语商业电影广阔。而近两年,藏地电影及少数民族语言电影都有明显增多,有的展现藏族的文化或藏区生活状态,有的是需要藏文化或藏区背景,还有的是在神秘藏地猎奇的影片。万玛才旦认为,“这样一个表面繁荣的局面是对藏地题材电影的发展是有利的,会吸引更多的目光和投资。繁荣下的各种现象,与创作者的身份、立场和处境有关。”

万玛才旦

作为“藏地新浪潮”的“领军人物”,万玛才旦秉承北京电影学院的校训“薪火相传”,引领了更多的创作者进入电影行业。《阿拉姜色》导演松太加曾在万玛才旦多部影片中担任摄影师或美术指导,在万玛才旦的“怂恿”下,他到北京电影学院学习摄影,如今已经成为“藏地新浪潮”的中坚力量。

在万玛才旦接触到的年轻创作者中,普遍存在自我认识不清晰的现象,“外在看来做电影比较风光,觉得容易成功,大家都会被这样一些外在的现象迷惑,所以很多年轻人不管有没有创作能力都会向这个方向发展,是对电影的误解或者对电影完全的不了解。在藏区有很多年轻人上了高中就说不想上大学了,来学习电影,到北京之后待了几年,慢慢就知道自己不适合这个行业,他们又回去了,这种挺多的。”

他再次强调了系统学习的重要性,“比如你要学编剧,你上一个编剧进修班比没有上编剧进修班肯定是不一样的,因为讲故事是一回事,怎么电影化地讲故事肯定是另外一回事情,你有一个系统的学习,把故事变化为剧本的能力就会肯定强多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万玛才旦:电影完成后是属于观众的

《撞死了一只羊》改编自次仁罗布短篇小说《杀手》和万玛才旦短篇小说《撞死了一只羊》,讲述了两个名叫“金巴”的人因一宗复仇事件而引发的关于救赎和放下的故事。

文丨编剧帮 随芳芳

责编 | 竖

在《塔洛》打响名气后,万玛才旦交出了新作《撞死了一只羊》。这部电影在2018年第75届威尼斯电影节首映,获得地平线单元最佳剧本奖,也提名了第54届金马奖最佳导演与最佳改编剧本。4月26日,《撞死了一只羊》将在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专线上映。

万玛才旦

近日,编剧帮(bianjubang)对万玛才旦进行专访,回顾影片创作经历之余,他还分享了自己的入行经历及对藏地电影的看法。

电影需要引导 创作完成后就与自己无关

《撞死了一只羊》改编自次仁罗布短篇小说《杀手》和万玛才旦短篇小说《撞死了一只羊》,讲述了两个名叫“金巴”的人因一宗复仇事件而引发的关于救赎和放下的故事。

关于康巴藏人复仇的故事,万玛才旦再熟悉不过,他自己也曾写过这样的小说。当看到次仁罗布的短篇小说《杀手》时,他还是被吸引住了,“这个小说本身具有一些先锋性,在梦里处理复仇的这种方式挺特别的,这篇小说处理的方式跟之前的阅读经验完全不一样,所以就很吸引我。”

《撞死了一只羊》

万玛才旦初次看到小说是在2006年,在这前一年,他已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长片《静静的嘛呢石》,凭此获得第9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奖最佳导演奖。在系统学习过电影并有过电影创作经验后,万玛才旦认为《杀手》是一个可以改编成电影的小说,在取得原作者次仁罗布的授权后,他开始着手改编电影剧本。

改编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扩充容量,《杀手》短短几千字,而一个完整的电影剧本需要3到4万字。有过《静静的嘛呢石》从短片改编成长片的经验,万玛才旦已明白把故事由短变长,不能机械的扩充篇幅,而需要一些内在的联系。这一次,他想到了自己的短篇小说《撞死了一只羊》。

《静静的嘛呢石》

“我觉得它们是可以揉在一起的,首先都是发生在路上的故事。另一方面,它们都有一个主人公,就是卡车司机,里面涉及的一些跟佛教文化有关的概念或者意向也比较一致。司机撞死了一只羊,他有负罪感,找到一种方法去超度,杀手有一个执念,最后看到老人之后又放弃了,仇人玛扎最后能够解脱,有一些共通的东西。”

剧本在《塔洛》之前就已经成型,之后不断的完善,2017年万玛才旦与泽东影业结缘后,才正式开启了电影项目,也是这时候,王家卫也加入《撞死了一只羊》。

王家卫与万玛才旦

对于王家卫担任监制,万玛才旦总是说:王导的加入,让这部电影更完美了。王家卫带来了扎实的团队,张叔平、杜笃之、林强,从剪辑、摄影,到配乐,都是来自王家卫电影中的制作班底。不仅如此,王家卫还一边从创作者的角度分享创作经验,一边从观众的角度给万玛才旦提供建议,但始终由万玛才旦做决定。

“如果对藏文化、佛文化没有深入了解的话,理解这个电影可能会稍微有点困难,我自己当然是很能理解的,但是别人可能就理解不了”,万玛才旦表示,为了能让观众更清晰地理解,电影相比小说做了一些铺垫和引导,他认为小说不需要做这样的工作,但是电影是通俗的,要面对更多的观众,需要引导观众往某个方面走。

《撞死了一只羊》

影片中,两位主角都叫金巴,两人在不同时间在酒馆中坐在同一个位置上,听到、看到了一样的场面,两人的故事互相映照,万玛才旦通过细节一点点引导着观众。在王家卫的建议下,万玛才旦费尽周折找到了一句藏族谚语,为进入这部电影提供了一道密码:“如果我告诉你我的梦,你也许会遗忘它;如果我让你进入我的梦,那也会成为你的梦。”

自2018年在威尼斯电影节首次公映后,观众对于影片的主旨和意图乐此不疲地解读着,万玛才旦表示影片没有唯一的答案或是主题,“完成电影后,很多时候就和你没关系了,电影其实是属于观众的,观众在跟这个电影发生关系,最后有什么样的理解、有什么样的感受,是观众的事情。”

文字与影像互补 编剧与导演相辅

成为导演之前,万玛才旦发表过多部文学作品并获奖,那个时候,万玛才旦没想到自己会从事电影行业,回想起成为导演的经历,万玛才旦表示:“想起来可能有点离奇。”

万玛才旦从小就在露天的场子看胶片电影,即使热爱,他生长的环境也没有学习电影专业的机会。直到2002年,在某个资助藏区教育基金会的支持下,万玛才旦争取到了在北京电影学院学习的机会,才真正地开始认识电影。

《撞死了一只羊》

“现在你不去电影学院也能看到很多电影相关的书,可以通过很多途径学习电影,但是在那个年代确实很少。”万玛才旦说,进入电影学院后,看到了很多以前没有看到的、电影史上提到的、在外面根本找不到的电影,这对他树立电影观念,认识电影有很大的帮助。

“我觉得系统地学习电影还是很重要的,因为它跟文学还是不一样的,需要经过训练,电影在技术层面的东西更多。例如编剧,好莱坞或是欧洲艺术电影,编剧技巧是有一些共通的规律在里面。当你掌握了这些基本的东西,在改编小说的时候,能很快做取舍。所以这样专业的学习、训练的过程对我来说是很重要的,如果没有这样经历可能就走不上电影的路子。”

《撞死了一只羊》

从文字转到影像,万玛才旦表示自己没有遇到过困难,只是消除了误解,“以前可能会认为电影跟文学很接近,很多作家可能也会觉得会写小说就能写剧本、拍电影,但是了解电影之后,会觉得它们差距蛮大甚至完全不同。伟大的文学作品改编电影成功的很少,会造成成功改编的只有二三流小说的假象,我觉得这是没有很好地了解这两种艺术表达形式的区别。”

成为导演后,万玛才旦在写作上不知不觉发生了变化,对话越来越精炼,“剧本的对话是直接影响到电影的质量,电影对话的构成方式影响到小说的对话”,他表示在2002年之前的小说,现阶段改编成电影的可能性比较少,在这之后的小说《塔洛》《撞死了一只羊》都是适合电影化的小说。

《塔洛》

万玛才旦即是编剧也是导演,对他来说,两种工作相辅相成。他认为,编剧工作与导演紧密联系,编剧需要有导演思维,导演也需要懂编剧工作。在万玛才旦的创作过程中,写剧本时即进入导演创作构思中,在做导演工作时也随时调整剧本。剧本中每一句深思熟虑过的台词,到了拍摄现场,他还是会根据演员的表现删掉多余的台词,“文字里那些对话可能一下子就过去了,但是放到银幕上,通过人物的表情,带着情绪说出来,它的问题就放大了,你能马上感觉到这个对话是不好的,甚至是我们常说的讲的不是人话。”

对于行业中编剧转型导演的现象,万玛才旦直言不能瞎转型,“编剧跟导演工作的差别很大,有些人可能有编剧天赋,有些人可能适合影像思维,所以得看自己的情况,不能说导演好就去转做导演。作为编剧需要导演思维,得了解制作的过程,比如跟着导演走下来,我觉得肯定对你的编剧工作有很大的帮助,但是为了一些外在的东西转型,就看个人的选择了。”

表面繁荣对藏地电影有利 年轻创作者对电影有误解

万玛才旦以藏地电影立身,他的创作始终植根于安多藏区(青海),让更多的观众在银幕上看到了藏区的相对真实的日常生活,“藏”字成了他身上无法磨灭的印记。但对于他来说,创作没有汉语电影和藏语电影的区分,身为创作者,他只是在带着电影思维做电影。

在一个以汉语为主的多民族国家里,少数民族语言电影的市场必然没有汉语商业电影广阔。而近两年,藏地电影及少数民族语言电影都有明显增多,有的展现藏族的文化或藏区生活状态,有的是需要藏文化或藏区背景,还有的是在神秘藏地猎奇的影片。万玛才旦认为,“这样一个表面繁荣的局面是对藏地题材电影的发展是有利的,会吸引更多的目光和投资。繁荣下的各种现象,与创作者的身份、立场和处境有关。”

万玛才旦

作为“藏地新浪潮”的“领军人物”,万玛才旦秉承北京电影学院的校训“薪火相传”,引领了更多的创作者进入电影行业。《阿拉姜色》导演松太加曾在万玛才旦多部影片中担任摄影师或美术指导,在万玛才旦的“怂恿”下,他到北京电影学院学习摄影,如今已经成为“藏地新浪潮”的中坚力量。

在万玛才旦接触到的年轻创作者中,普遍存在自我认识不清晰的现象,“外在看来做电影比较风光,觉得容易成功,大家都会被这样一些外在的现象迷惑,所以很多年轻人不管有没有创作能力都会向这个方向发展,是对电影的误解或者对电影完全的不了解。在藏区有很多年轻人上了高中就说不想上大学了,来学习电影,到北京之后待了几年,慢慢就知道自己不适合这个行业,他们又回去了,这种挺多的。”

他再次强调了系统学习的重要性,“比如你要学编剧,你上一个编剧进修班比没有上编剧进修班肯定是不一样的,因为讲故事是一回事,怎么电影化地讲故事肯定是另外一回事情,你有一个系统的学习,把故事变化为剧本的能力就会肯定强多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