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12年后再回归,叶锦添在北京造了一座未来悬浮城市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12年后再回归,叶锦添在北京造了一座未来悬浮城市

叶锦添作为一个策展难度并不低的艺术家,他的兴趣之广泛、所涉猎的艺术种类之众多,早已经不是一件衣服,一部电影能够承载。

记者 | 李烨

4月14日,知名电影与舞台美术指导、视觉艺术家、服装设计师叶锦添在暌违 12 年之后,携《叶锦添:全观》艺术大展回归今日美术馆。再次以多维度的艺术形式,勇敢地表达对生命精神本源及其流变的思考和探索。

在此之前的 12 年中,除了有节奏地出现在影视剧制作名单当中外,大多数时间叶锦添都有些游离于大众视野之外。而人们对他的印象,一直停留在他开创的 “新东方主义” 美学风潮,与一系列风格鲜明的影视作品舞美设计上。

凭借对“新东方主义”美学理念的不断探索,诠释古代文化对未来的启示,叶锦添的创作游走于当代艺术、服装、舞台、电影美术等多元领域。2001年,叶锦添以电影《卧虎藏龙》获奥斯卡“最佳艺术指导”与英国电影学院“最佳服装设计”奖,成为首位获得以上殊荣的华人艺术家。

“但这也许是大众对叶锦添最大的误读。” 高鹏说。

作为叶锦添多年的合作伙伴,今日美术馆馆长高鹏所见的叶锦添显然与大众的认知不同,他认为叶锦添“ 在思想上,已经走得非常远了。”

“ 当我问他做的服装跟别人有什么区别时,他回答,最大的区别就是他会想,人们如果不看电影剧情,只是把衣服放在这,他们是否就能感觉到人物的命运和故事线索。”高鹏看来,从某种层面上来说,衣服已经无法承载他思考的维度。也是因此,高鹏对于叶锦添近年来一系列涉猎 AI 、科技和以人偶 Lili 为对象完成的、备受争议的艺术作品也并不感到意外,除了 2007 年在今日美术馆举办的 《寂静·幻象》展览上对于 “无形的世界” 的探索已经初现端倪之外,叶锦添作为一个策展难度并不低的艺术家,他的兴趣之广泛、所涉猎的艺术种类之众多,早已经不是一件衣服,一部电影能够承载。

新的展览 《全观》横跨今日美术馆1号馆三层空间,超过1000平方米的场地,并分为三个主要场景,以一系列的影像、交互与沉浸式装置等新媒体艺术手段呈现,通过物质和图像承载精神和理念。大量辅助的文字解释也为观者提供了窥见叶锦添精神世界的一条通道 —— 关于城市、科技、未来、情感与回忆的思考,以影像、装置、雕塑等作为载体,借由不同意向次第出现在参观动线的两侧。

叶锦添在这次展览中首次跨界科学,在艺术创作中融入了其对时间、空间、生命科学的多维度发现与哲学思考。并提出“精神DNA”的概念,作为其艺术发想的核心,试图讨论在无形的精神世界中,人类情感、记忆的萌发与传承。

 

                                                           《全观》

                                              ●主要作品 

全观是叶锦添对于自我于外物、自我审视方式的一次梳理,是他站在记忆的临界点上将过去与未来的思考实现流动的一个载体。每个人走过其中,感受,感受的同时,能够看见自己,这也是他没有用全观的英文,而是选择 MIRROR 作为展览英文名称的原因。

 

01

精神DNA

“ 我经常把好奇的眼光投注在一些东西出现的瞬间,当它还没出现确定的形状的时候,一切都是迷糊不定。想象到原生层次的种种,产生了我的精神DNA的绘图,这些暂时没有意义的图像,只出现在脑子里,还是现实中?脑筋接通到一个我们所不知道的世界,记忆从何而来,从何开始。会否有一些记忆会超过我们想象,大脑一直充满着神秘。当人意识到自己的存在的时候,他反对的力量就是一种反存在的东西。存在与不存在的世界,物质与反物质的世界永远在对立,永远在交融,永远无声对视着。而我们的记忆,在脑筋里面去呈现的生命状态,跟反物质那黑暗的一面,怎么造成平衡。”

精神 DNA 作为策展人与艺术家为此次展览确定的主要概念,在展览空间内以文字的方式给出以上解释。首次提出“精神DNA”的概念,试图从科学的理性观点出发,探讨“精神DNA”的原形。DNA作为遗传物质具有信息传递功能,而精神层面的传承是否也有着像遗传学类似的机制?

 

02

悬浮城市

悬浮城市这个作品,是在描述一个相遇的过程,就是无论我们生活在哪个时空,我们的城市,跟我们的关系总是能达到任何一个领域,但是我们总是有一个不理解的另外一个“我”会随时出现。

我们可以称他为外星的来客,或是来自虚空的使者。即便未来,我们生活在太空之中,其实还有非常多,我们所不知道会相遇的情况出现。这种相遇的魔力,让我们思考自己真正存在的神秘,真正存在的原因,真正存在的来由。确切地感受着一个存在的奥秘,存在的源头。不管我们活在什么时候,总有一天会发现,我们能碰到另外一个跟自己相当的存在。那个存在使我们产生一种陌生的似曾相识的震撼。

 

03

Magazine Costume

海洋永远都流传着深刻的记忆,我在海的边缘上看到很多不同的垃圾堆积在沙滩上,这些东西就只剩下它的形状,功能与基本的名字已经不复再有,这些都是我们的曾经,现在已经成为不知名的垃圾。我在期间找到非常多的蛛丝马迹,25个不同的故事,慢慢浮现在当代意识里。同时,涓涓细流地诉说着它们的故事,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04

大Lili

女性人形装置Lili是叶锦添近年最具代表性的当代艺术作品之一,她最初的原型来自青铜雕塑《原欲》。一个花样的少女,一直流着眼泪。在展览中,叶锦添把她放置在一个黑暗的房间,发现不同的参观者都能在她身上找到共鸣。

在《原欲》的基础上,更趋于人形的Lili出现。她是一个16岁的中国少女,几乎总是带着墨镜,有着多种多样的装扮。Lili的形象跳脱边界,出现在叶锦添不同介质的艺术创作中,叶锦添将Lili带到世界的各个地方。当地的文化与Lili结合,增加了观看者对这个空间的怀疑。Lili的存在提醒人们思考空间和影像中的灰色意义,是对当下个体身处多元世界的镜像呈现。

 

                                             界面 · 酷乐志 x 叶锦添

 

💬 这是您07年在今日美术馆举办《寂静·幻象》之后,相隔12年的一个回归,为什么选择这个时间点?

叶  我觉得这个是蛮恰巧的,因为我第一个关于当代艺术展览的想法,就是在这里(今日美术馆)发生的。其实《寂静·幻象》就已经讲到一个“意境” 的问题 —— 它好像在这里,又不在。也就是说那个时候以及更早的时间,我的精神世界就已经在向“无形的世界”这个方向探索了 —— 无形的世界落在时空里面,变成有形的,让我们通过眼睛、通过记忆,通过时间去看他。后来也做了非常多的展览,去过英国、法国等,做完一轮,刚好就回到今日美术馆这里。

 

💬 对于”无形的世界“ 的思考在这次展览落到了一个明确的概念 “精神 DNA” ,能否讲讲这个概念背后的思考?

 叶  我觉得全世界都在讨论人工智能的时候,艺术家是要去碰这个领域的,我是不会抵触科技的。之前在香港的展览我也已经对人工智能有所涉猎,这次是中科院跟我合作,于是给他定了一个更加准确的概念叫做 精神 DNA。这个概念来自一次跟中科院院长的交流,当他解释给我听科学上对于 DNA源头的解释,我问他,我真的看到显微镜里面一个单细胞,也就是DNA的时候,我觉得好像上面还有一层我们看不见的东西,我认为这就是精神 DNA。

摄影/李烨

精神DNA关乎单细胞的出现,我觉得世界上没有一个东西是没有原因就来到这里的,无论是人为的还是自然的,它一定是伴随着一种动力出现。好比我们认为椅子就是一把椅子,用来坐的,但当你分解之后,他是由木头、铁、螺丝这些元件组成的,那他们分别来自哪里?从哪里的土里生长…… 本身我们周围的每一个东西本身就不是一个单面的存在,它都是存在了很长时间的能量体。这种思考才会让人真正达到 “全观” 的世界,就是说我看到一个东西,我能看穿他所有的元素。在展览里面,我用手绘的方式,用一些不稳定的线条来体现这些能量,叫作”精神速记“。

 

💬 相对精神 DNA, Lili 是否是一个更加具象的,用以观察世界的一个对象,在世界各地的试验中Lili 有和不同的人产生什么互动吗?

 叶  其实 Lili 也是在这里发生的,就是在2007年。

那个时候我经常感觉自己是一个局外人,但我也很想走到核心里面去,又不想用正常的方法,不想我的作品给别人定义,也不想有二元的状态。恰好在那个阶段我很喜欢雕塑,Lili 的原型是 2007 年展览里面的铜雕作品《原欲》,一个流泪的铜雕。很多人会在雕塑跟前站很久,会感受到那种悲伤,或者跟她一起流泪。

摄影/李烨

后来我就做了一个人形出来。这个原型是可以调动,变成有情绪的。当然她不是真的,但巧妙的是,她在电影、摄影作品里面,在人群里面的时候,和人们是有交流的 —— 有人曾经跟他聊天。不管在东京、巴黎、印度,她本身的状态都是潜入某个空间里的。所以乍看之下,不觉得有什么特别,但当知道她不是真人的时候,就觉得这个空间受到一种异化。

这次我把她变成一个对谈的人,因为她的外形没有任何侵略感,所以观者会人为的填东西,参与到这个作品中,赋予她个人化的意义。

Lili 我已经拍了十年,有些拍摄的地方已经没有了,有很多跟他拍过的朋友也变了样子,但她不会变,去到2050年还是十几岁。她一直停留在一个定点里面的时间,但她参与了我们所有的时间,这种近似真实的虚拟世界已经有点影响到我们真实的世界。看久了就会有点恍惚。现在已经拍了大概有几万张照片,我想当我全都拍出来的时候,拍到一定分量,才看得出它艺术性。

 

💬 这次展览中文名叫全观,但是英文名其实没有采用一个直译的方式去翻译,用了Mirror,是为什么?

 叶  因为我不太相信文字,所以我采取写诗的方法,写诗是允许语义不一定相符的。但当两个语义摆在一起,就会生发出无限想象,甚至可以更准确的传达某种意向。"全观"不是我我把整个画面呈献给你看,而是像镜子一样,你坐在前面,看到自己。

撰稿人:ly 

排版/设计:mimimi_

图片来源:今日美术馆、记者拍摄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12年后再回归,叶锦添在北京造了一座未来悬浮城市

叶锦添作为一个策展难度并不低的艺术家,他的兴趣之广泛、所涉猎的艺术种类之众多,早已经不是一件衣服,一部电影能够承载。

记者 | 李烨

4月14日,知名电影与舞台美术指导、视觉艺术家、服装设计师叶锦添在暌违 12 年之后,携《叶锦添:全观》艺术大展回归今日美术馆。再次以多维度的艺术形式,勇敢地表达对生命精神本源及其流变的思考和探索。

在此之前的 12 年中,除了有节奏地出现在影视剧制作名单当中外,大多数时间叶锦添都有些游离于大众视野之外。而人们对他的印象,一直停留在他开创的 “新东方主义” 美学风潮,与一系列风格鲜明的影视作品舞美设计上。

凭借对“新东方主义”美学理念的不断探索,诠释古代文化对未来的启示,叶锦添的创作游走于当代艺术、服装、舞台、电影美术等多元领域。2001年,叶锦添以电影《卧虎藏龙》获奥斯卡“最佳艺术指导”与英国电影学院“最佳服装设计”奖,成为首位获得以上殊荣的华人艺术家。

“但这也许是大众对叶锦添最大的误读。” 高鹏说。

作为叶锦添多年的合作伙伴,今日美术馆馆长高鹏所见的叶锦添显然与大众的认知不同,他认为叶锦添“ 在思想上,已经走得非常远了。”

“ 当我问他做的服装跟别人有什么区别时,他回答,最大的区别就是他会想,人们如果不看电影剧情,只是把衣服放在这,他们是否就能感觉到人物的命运和故事线索。”高鹏看来,从某种层面上来说,衣服已经无法承载他思考的维度。也是因此,高鹏对于叶锦添近年来一系列涉猎 AI 、科技和以人偶 Lili 为对象完成的、备受争议的艺术作品也并不感到意外,除了 2007 年在今日美术馆举办的 《寂静·幻象》展览上对于 “无形的世界” 的探索已经初现端倪之外,叶锦添作为一个策展难度并不低的艺术家,他的兴趣之广泛、所涉猎的艺术种类之众多,早已经不是一件衣服,一部电影能够承载。

新的展览 《全观》横跨今日美术馆1号馆三层空间,超过1000平方米的场地,并分为三个主要场景,以一系列的影像、交互与沉浸式装置等新媒体艺术手段呈现,通过物质和图像承载精神和理念。大量辅助的文字解释也为观者提供了窥见叶锦添精神世界的一条通道 —— 关于城市、科技、未来、情感与回忆的思考,以影像、装置、雕塑等作为载体,借由不同意向次第出现在参观动线的两侧。

叶锦添在这次展览中首次跨界科学,在艺术创作中融入了其对时间、空间、生命科学的多维度发现与哲学思考。并提出“精神DNA”的概念,作为其艺术发想的核心,试图讨论在无形的精神世界中,人类情感、记忆的萌发与传承。

 

                                                           《全观》

                                              ●主要作品 

全观是叶锦添对于自我于外物、自我审视方式的一次梳理,是他站在记忆的临界点上将过去与未来的思考实现流动的一个载体。每个人走过其中,感受,感受的同时,能够看见自己,这也是他没有用全观的英文,而是选择 MIRROR 作为展览英文名称的原因。

 

01

精神DNA

“ 我经常把好奇的眼光投注在一些东西出现的瞬间,当它还没出现确定的形状的时候,一切都是迷糊不定。想象到原生层次的种种,产生了我的精神DNA的绘图,这些暂时没有意义的图像,只出现在脑子里,还是现实中?脑筋接通到一个我们所不知道的世界,记忆从何而来,从何开始。会否有一些记忆会超过我们想象,大脑一直充满着神秘。当人意识到自己的存在的时候,他反对的力量就是一种反存在的东西。存在与不存在的世界,物质与反物质的世界永远在对立,永远在交融,永远无声对视着。而我们的记忆,在脑筋里面去呈现的生命状态,跟反物质那黑暗的一面,怎么造成平衡。”

精神 DNA 作为策展人与艺术家为此次展览确定的主要概念,在展览空间内以文字的方式给出以上解释。首次提出“精神DNA”的概念,试图从科学的理性观点出发,探讨“精神DNA”的原形。DNA作为遗传物质具有信息传递功能,而精神层面的传承是否也有着像遗传学类似的机制?

 

02

悬浮城市

悬浮城市这个作品,是在描述一个相遇的过程,就是无论我们生活在哪个时空,我们的城市,跟我们的关系总是能达到任何一个领域,但是我们总是有一个不理解的另外一个“我”会随时出现。

我们可以称他为外星的来客,或是来自虚空的使者。即便未来,我们生活在太空之中,其实还有非常多,我们所不知道会相遇的情况出现。这种相遇的魔力,让我们思考自己真正存在的神秘,真正存在的原因,真正存在的来由。确切地感受着一个存在的奥秘,存在的源头。不管我们活在什么时候,总有一天会发现,我们能碰到另外一个跟自己相当的存在。那个存在使我们产生一种陌生的似曾相识的震撼。

 

03

Magazine Costume

海洋永远都流传着深刻的记忆,我在海的边缘上看到很多不同的垃圾堆积在沙滩上,这些东西就只剩下它的形状,功能与基本的名字已经不复再有,这些都是我们的曾经,现在已经成为不知名的垃圾。我在期间找到非常多的蛛丝马迹,25个不同的故事,慢慢浮现在当代意识里。同时,涓涓细流地诉说着它们的故事,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04

大Lili

女性人形装置Lili是叶锦添近年最具代表性的当代艺术作品之一,她最初的原型来自青铜雕塑《原欲》。一个花样的少女,一直流着眼泪。在展览中,叶锦添把她放置在一个黑暗的房间,发现不同的参观者都能在她身上找到共鸣。

在《原欲》的基础上,更趋于人形的Lili出现。她是一个16岁的中国少女,几乎总是带着墨镜,有着多种多样的装扮。Lili的形象跳脱边界,出现在叶锦添不同介质的艺术创作中,叶锦添将Lili带到世界的各个地方。当地的文化与Lili结合,增加了观看者对这个空间的怀疑。Lili的存在提醒人们思考空间和影像中的灰色意义,是对当下个体身处多元世界的镜像呈现。

 

                                             界面 · 酷乐志 x 叶锦添

 

💬 这是您07年在今日美术馆举办《寂静·幻象》之后,相隔12年的一个回归,为什么选择这个时间点?

叶  我觉得这个是蛮恰巧的,因为我第一个关于当代艺术展览的想法,就是在这里(今日美术馆)发生的。其实《寂静·幻象》就已经讲到一个“意境” 的问题 —— 它好像在这里,又不在。也就是说那个时候以及更早的时间,我的精神世界就已经在向“无形的世界”这个方向探索了 —— 无形的世界落在时空里面,变成有形的,让我们通过眼睛、通过记忆,通过时间去看他。后来也做了非常多的展览,去过英国、法国等,做完一轮,刚好就回到今日美术馆这里。

 

💬 对于”无形的世界“ 的思考在这次展览落到了一个明确的概念 “精神 DNA” ,能否讲讲这个概念背后的思考?

 叶  我觉得全世界都在讨论人工智能的时候,艺术家是要去碰这个领域的,我是不会抵触科技的。之前在香港的展览我也已经对人工智能有所涉猎,这次是中科院跟我合作,于是给他定了一个更加准确的概念叫做 精神 DNA。这个概念来自一次跟中科院院长的交流,当他解释给我听科学上对于 DNA源头的解释,我问他,我真的看到显微镜里面一个单细胞,也就是DNA的时候,我觉得好像上面还有一层我们看不见的东西,我认为这就是精神 DNA。

摄影/李烨

精神DNA关乎单细胞的出现,我觉得世界上没有一个东西是没有原因就来到这里的,无论是人为的还是自然的,它一定是伴随着一种动力出现。好比我们认为椅子就是一把椅子,用来坐的,但当你分解之后,他是由木头、铁、螺丝这些元件组成的,那他们分别来自哪里?从哪里的土里生长…… 本身我们周围的每一个东西本身就不是一个单面的存在,它都是存在了很长时间的能量体。这种思考才会让人真正达到 “全观” 的世界,就是说我看到一个东西,我能看穿他所有的元素。在展览里面,我用手绘的方式,用一些不稳定的线条来体现这些能量,叫作”精神速记“。

 

💬 相对精神 DNA, Lili 是否是一个更加具象的,用以观察世界的一个对象,在世界各地的试验中Lili 有和不同的人产生什么互动吗?

 叶  其实 Lili 也是在这里发生的,就是在2007年。

那个时候我经常感觉自己是一个局外人,但我也很想走到核心里面去,又不想用正常的方法,不想我的作品给别人定义,也不想有二元的状态。恰好在那个阶段我很喜欢雕塑,Lili 的原型是 2007 年展览里面的铜雕作品《原欲》,一个流泪的铜雕。很多人会在雕塑跟前站很久,会感受到那种悲伤,或者跟她一起流泪。

摄影/李烨

后来我就做了一个人形出来。这个原型是可以调动,变成有情绪的。当然她不是真的,但巧妙的是,她在电影、摄影作品里面,在人群里面的时候,和人们是有交流的 —— 有人曾经跟他聊天。不管在东京、巴黎、印度,她本身的状态都是潜入某个空间里的。所以乍看之下,不觉得有什么特别,但当知道她不是真人的时候,就觉得这个空间受到一种异化。

这次我把她变成一个对谈的人,因为她的外形没有任何侵略感,所以观者会人为的填东西,参与到这个作品中,赋予她个人化的意义。

Lili 我已经拍了十年,有些拍摄的地方已经没有了,有很多跟他拍过的朋友也变了样子,但她不会变,去到2050年还是十几岁。她一直停留在一个定点里面的时间,但她参与了我们所有的时间,这种近似真实的虚拟世界已经有点影响到我们真实的世界。看久了就会有点恍惚。现在已经拍了大概有几万张照片,我想当我全都拍出来的时候,拍到一定分量,才看得出它艺术性。

 

💬 这次展览中文名叫全观,但是英文名其实没有采用一个直译的方式去翻译,用了Mirror,是为什么?

 叶  因为我不太相信文字,所以我采取写诗的方法,写诗是允许语义不一定相符的。但当两个语义摆在一起,就会生发出无限想象,甚至可以更准确的传达某种意向。"全观"不是我我把整个画面呈献给你看,而是像镜子一样,你坐在前面,看到自己。

撰稿人:ly 

排版/设计:mimimi_

图片来源:今日美术馆、记者拍摄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