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深度】欧洲超级银行胎死腹中:德意志银行与德国商业银行合并流产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深度】欧洲超级银行胎死腹中:德意志银行与德国商业银行合并流产

从舆论压力到工会力量,从股东的怀疑到搅局者的乱入,两家银行的合并谈判从一开始似乎就没有被看好的理由。

记者丨钱伯彦

编辑丨彭洁云

巨靴终于落地。

当地时间4月25日上午,德国第一大银行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以下简称德银)和德国第四大银行德国商业银行(Commerzbank,下称商业银行)的合并谈判正式宣告流产。

此前关于两家银行即将合并的传言已经持续了数月之久。最近一次的大动作发生在3月17日,当天两家银行于晚间各自对外界确认,双方正就合并事宜展开试探性谈判。

考虑到在试探性谈判过程中就出现了高盛和罗斯柴尔德银行这样重量级金融巨头的身影,他们为商业银行在合并谈判中提供咨询服务,以及两家银行近年来始终疲软的股价和孱弱的业绩,似乎强强联合本该是板上钉钉之事。

德意志银行和商业银行。图源:SWR

不过,合并谈判显然进行得并不顺利。原定于3月底就应公布的谈判结果一拖再拖。而进入4月以来,两家银行官方更是一致不再对外透露任何关于合并谈判的消息,仿佛这一切从未发生过。

正如德国《焦点》杂志所言:“其实合并谈判早已被判了死刑,只是没人愿意承认罢了。”

丑媳妇最终还是要见公婆的。

4月26日,是德银公布第一季度财报的日子,也是欧洲复活节长假之后第一周的最后一个工作日。此前德银监事会就向大股东许诺,将在复活节前后公布谈判结果。德银也终于在季报发布会前一天打破了沉默。

“从一开始就只有一点是明确的:通过合并我们必须能为股东带来更高的收益,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德银CEO克里斯蒂安·泽温(Christian Sewing)和商业银行CEO马丁·齐尔克(Martin Zielke)在昨天的新闻发布会上共同表示道:“但经过分析后的结论是,合并不能为我们带来增值。带来的反而是风险和巨大的组织架构变更成本。”

泽温提及的理由似乎可以套用在任何合并案上,这一笼统的说法也轻描淡写地掩饰了合并计划流产的真正原因。

舆论、工会和搅局者:谁在阻挠合并?

“两个病人合体变不成健康人,两个野鸡的结合也生不出普鲁士鹰。”两家银行的合并计划从一开始就遭受到了舆论界的猛烈批评。

在许多批评者看来,德银的关键问题在于无法找到一个可以带来稳定盈利的商业模式,而这个问题才应该是德银需要优先解决的。

根据德银2018年的财报显示,该年德银的净利润为3.41亿欧元,这也是德银在连续四年的净亏损之后首次录得盈利。但是这个数字却仅仅是曾经的老对手摩根大通五个工作日就能赚得的利润。

此外,德银能够逃离赤字区靠的也只是泽温推行的成本缩减计划,而非来自营收的增长。相反,2018全年253亿欧元的营收相比2017年的264亿欧元反而减少了4.2%。

而吞下商业银行是否能够解决这个根本性问题?答案是否定的。

因为几乎没人相信德银和商业银行的合并能够带来多少协同效应。商业银行本就薄弱的投资业务根本无法扭转或重振德银在美国和亚洲的投资银行业务,唯一能给德银带来优势的,只有德国本土的个人银行业务和企业银行业务。

即便是合并之后的个人银行业务,要想在德国1600余家银行中脱颖而出也绝非易事。

据界面新闻记者了解,德银一直针对个人客户收取高额的账户管理费(约60欧元/年)以平衡欧元区负利率政策的影响,不仅与德国人民银行、德国储蓄银行(Sparkasse)相比毫无竞争力,更是无法与近年兴起的移动互联网银行N26相提并论。在企业客户领域,德国企业也往往倾向于更熟悉中小企业融资业务模式的当地银行合作,而非高高在上的德银。

商业银行CEO齐尔克(左)和德银CEO泽温(右)。图源:法兰克福汇报

除了“合并不能治本”之外,另一个饱受争议之处则在于,德国政府似乎才是两家银行合并背后的主要推动力量。

由于德国政府此前在金融危机时曾经出手拯救过商业银行,并作为最大股东一直持有商业银行15%的股份,倘若合并最终成功,德国财政部也将以约5%的股份摇身一变成为新德银的大股东之一。

这在信奉自由市场经济的德国舆论界和学术界看来,无疑是个危险的信号:一方面,政府以行政力量介入了金融市场,人为地压低了新德银的融资成本;另一方面,政府既扮演了市场管理者,又以大股东的身份扮演了市场参与者。

而在欧洲层面,一向以自由市场经济“模范生”自居的德国人,曾经多次批评意大利政府通过扶持中小银行直接干涉金融市场。现如今在非金融危机时期,德国人的举动似乎和意大利人别无二致,这也令许多德国人产生了幻灭感。

历史经验也同样站在了反对者这边。

早在2008年金融危机刚爆发之时,商业银行就曾经希望通过收购德累斯顿银行来走出困境。但是由于企业文化差异太大,商业银行对于德累斯顿银行的整合直至今日仍未彻底完成。而且事实证明,加强版的商业银行十年之后仍避免不了被合并的命运。

即便是体量更大、并购经验更丰富的德银,其业务整合能力也同样令人怀疑。德银曾经在2015年通过收购德国邮政银行(Postbank)以提升个人银行业务,但四年以来,邮政银行的整合也同样远未完成。加强版的德银在个人银行领域显然也谈不上强势。

一切似乎都证明了一点:合并之后的新德银只会是一个更加大得不能倒的“病夫银行”。

除了来自舆论界和学术界的广泛批评,另一个力阻合并的重要力量就是德国银行工会BDV和工会组织Verdi。

按照泽温的计划,合并之后的新德银将裁员3万至4万人(这相当于两家银行约四分之一的员工),关闭大约一半的支行,管理层更是可以大幅度精简。

这无疑触及到了工会的底线。

据德媒报道,从今年年初就开始盛传的合并计划之所以直到3月17日才有实质进展,也是因为泽温一直以来都顾忌工会以及监事会中职工监事的缘故。

不愿意承担骂名的泽温最终决定将皮球踢给柏林,并要求德国政府支持其裁员计划。3月16日,在得到了柏林肯定的答复之后,泽温随即就对外宣布开启试探性的合并谈判。

不过,泽温似乎还是低估了工会的力量。

“我们依旧坚持原来的观点,德银和商业银行现在谈合并是个重大错误,两家银行都有足够多的麻烦需要先得以解决。只有在确保工作岗位不变的情况下,工会才会支持合并。”至少在BDV主席斯祖卡斯基(Stephan Szukalski)心中,没有什么比即将丢掉饭碗的三万德银员工更重要。作为德银监事会成员的斯祖卡斯基早已表态,将在合并动议提交监事会审批时投出反对票。

同样确定将投反对票的另一位职工监事则是工会组织Verdi的代表杜斯克(Jan Duscheck),杜斯克同时还威胁将组织员工在整合邮政银行的问题上进行罢工。如果原定于今年夏天结束的整合无法完成,届时将变成德银、邮政银行和商业银行错综复杂的三方合并,这无疑是德银管理层不愿意看到的。

更令泽温感到头疼的是,在杜斯克和斯祖卡斯基两张反对票的表率作用下,在27人的德银监事会中占据13席的职工监事纷纷表态反对合并。据《法兰克福汇报》报道,就在上周,监事会内部支持合并的票数就已经彻底落于下风。合并流产也只是个时间问题罢了。

此外,Verdi还有政治上的盘外招:通过游说力主合并的德国财长欧拉夫·朔尔茨(Olaf Scholz)所在的德国社民党(SPD)高层来逆转合并计划。

Verdi的这步政治棋的确起到了釜底抽薪的作用。

在上次大选中大败溃输的社民党作为左翼政党,对于银行合并后的大规模裁员始终不能统一立场。党内的反对者认为,朔尔茨过早表态支持合并将会使社民党背上“无情裁员”的骂名。

在3月17日合并谈判正式开谈之后,之前力挺合并的朔尔茨立马转变态度,在各个公开场合表示:“银行合并与政府无关,政府不会给任何一方施加压力。”而默克尔更是倒戈一击,宣称确保银行员工不会大规模被裁才是重中之重。

与此同时,工会也拿出了最拿手的绝招乘胜追击——罢工。4月9日起的每个周二,从多特蒙德到汉堡的德国各大城市的商业银行门店轮流关门大吉。

4月9日,多特蒙德的商业银行员工罢工抗议两家银行合并。图源:WDR

同样对合并持怀疑态度的还有德银的大股东们。

此前,包括卡塔尔王室和博龙资本(Cerberus)为代表的大股东就强烈反对合并。而这其中扮演最关键角色的就是分别于2017年7月和11月入股两家银行的美国私募股权基金博龙资本。根据《德国商报》的消息,早在2017年底,博龙资本主席范伯格(Stephen Feinberg)造访德国总理府时就强调了博龙的立场。

虽然随着两家银行的股价在2018年不断下滑,博龙的态度有所软化,但合并显然不是博龙资本的首选项。

持有同样态度的还有卡塔尔王室。目前卡塔尔王室通过万众控股(Supreme Universal Holdings)和派拉蒙服务控股(Paramount Services Holdings)持有德银6.1%的股份,为德银实质上的头号大股东。

某位不具名的卡塔尔投资者曾向德媒表示:“(合并)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如果A计划不成功,B计划才无法避免。”卡塔尔方面一直更希望德银能够在合并之前先解决好自己的问题。

而曾经持有德银7.64%股份的原第一大股东海航,或许是忙于减持德银的股票,一直对两家银行的合并事项保持沉默。

据《金融时报》报道,海航在今年2月中旬已将德银股份减持至6.5%;3月底更是降至5%。在德银最新的报告中,海航甚至都没有出现在持股比超过3%的大股东名单中。

当合并谈判在多重压力下走入死胡同时,搅局者们也适时地登场了。

由于商业银行CEO齐尔克本人对合并持开放态度,最大股东德国财政部又支持强强联合,本对合并持积极态度的商业银行也出现了变数——追求者突然接踵而至。

此前,对商业银行感兴趣者寥寥无几,与德银的联姻似乎是唯一的选择。但步入4月以来,意大利联合信贷银行(UniCredit)和荷兰国际集团(ING)先后向商业银行递出了橄榄枝。尽管意大利人和荷兰人并没有给出具体报价,但商业银行显然有了更大的底气在合并谈判中对德银讨价还价。

这在泽温看来,恐怕是难以接受的。因为德银的股价相对于商业银行,在谈判期间始终徘徊在低位。根据当前市值,商业银行的股东将占有合并后的新德银的三分之一股份,而今年年初,这个数字还仅为四分之一。因此,泽温一直认为德银在谈判过程中吃了暗亏,而拒绝对商业银行作出过多让步。

从舆论压力到工会力量,从股东的怀疑到搅局者的乱入,两家银行的合并谈判从一开始似乎就没有被看好的理由。

但是合并即将落地的传闻却从未停歇,原因只有一个:推动合并的力量是德国政府。

谁在推动合并?

坐在柏林联邦财政部大楼的财长欧拉夫·朔尔茨和他的秘书库奇斯(Jörg Kukies,原高盛德国主席)一直相信,解决德银问题的最佳方案就是和商业银行合并。

在今年年初德国财政部和经济部联合颁布的《国家战略计划书》中,就将德银和西门子、大众等工业巨头一同列入具有国家战略意义的企业列表,并强调了“冠军企业”的重要性。在朔尔茨看来,德国需要一家能够在全球竞争中为德国企业和德国经济提供金融服务和支持的大银行,而这家大银行就是德意志银行。

选中商业银行成为加强版德银“垫脚石”的理由也很简单。一方面,商业银行拥有全德范围内规模第二大的个人银行业务,这与德银要加强个人业务的战略不谋而合;另一方面,自从金融危机时德国政府出手拯救了当时即将破产的商业银行之后,德国财政部就一直持有商业银行15%的股份。朔尔茨本人作为第一大股东代表,商业银行面对财政部的“指令”也没有任何议价能力——况且商业银行的股价走势和德银相比也不逞多让,不久之前商业银行还被踢出了DAX指数。DAX指数是德交所推出的一个蓝筹股重要股指,包含30家主要的德国公司。

也正因如此,朔尔茨一直积极敦促并施压,要求两家银行尽快合并。除了符合国家战略之外,朔尔茨对于德银削减成本的速度能否快过德银营收减少的速度也持怀疑态度。

此外,朔尔茨还相信,合并带来的利好能够止住两家银行股价下跌的颓势。鉴于财政部将持有合并之后的新德银5%的股份,凭借国家的担保还能压低新德银的再融资成本。

朔尔茨不愿提及的理由也许还有一点,如果放任两家银行的股价继续下跌,财政部持有的15%商业银行股份也将会烂在手里。

或许是朔尔茨认为两家银行的合并早就没有回旋余地,早在3月17日两家银行宣布进行试探性谈判之前,朔尔茨就在3月初的欧元区财长会议上向欧洲同僚们高调透露了相关信息。

朔尔茨猴急的表态也得到了商业银行CEO齐尔克的积极响应。

尽管德国财政部是商业银行第一大股东,但齐尔克多次表示,合并事宜完全出于公司自身经济层面的考虑,并未遭受来自柏林的政治压力。

除了齐尔克曾反复提及的“由于德银股价低迷带来的有力时间点”之外,另一个令齐尔克倾向于和德银合并的因素在于,过去数年之间,商业银行已经通过推出免管理费的借记卡和超低利率的房贷等政策在个人业务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根据界面新闻记者的经历,商业银行在房贷利率上可以给出约1.1%的二十年房贷,比德银优惠20%以上。)这一成绩无疑将大大增加齐尔克的商业银行在合并谈判中的话语权。

与“常年患病”的德银不同,ING和UniCredit更为强势,齐尔克能在谈判中发挥的能量并不大。

不过,与齐尔克的小算盘相比,柏林方面却有着更宏大的计划。

首先,两家银行目前的数字化转型都不顺利(界面新闻记者的德银银行卡目前仍不支持无线支付,而德银的手机支付功能也刚刚起步),通过合并的机会裁去大量员工反而可以加速数字化转型。

德银总部门口apple pay的广告标志着德银将在数字化进程上发力。陈英摄

同时柏林方面也将此次合并视为一次演习,合并之后的新德银本可以成为仅次于汇丰控股和法国巴黎银行的欧洲第三大银行,凭借体量优势,新德银在欧盟舞台上进行收购合并时将有更大的底气。

此前,欧洲央行一直希望德银可以和一家欧洲银行进行合并,名单上的候选者有法国巴黎银行(BNP Paribas)、西班牙桑坦德银行以及瑞士银行(UBS)。在欧盟的政治家眼中,与其创造一个“德国冠军企业”,不如直接创造一个“欧洲冠军企业”以应对挑战。这一提议也受到了德银大股东们的欢迎,在股东们看来,这代表着新银行的战略重点将是寻求增长,而不是继续缩减成本。但是,以目前德银仅有巴黎银行市值的三分之一计算,德银实质上将被法国人一口吞下,这显然是柏林方面无法接受的。

合并之后的新德银将超过法国农业信贷银行成为欧洲第三大银行(资产总额,单位10亿美元)图源:BankingHub

德银何去何从?

就和英国脱欧闹剧一样,通过对合并说不,德银清楚地表明了自己不想要什么,但却依然无法回答那个关键问题:德银靠什么盈利?

无人知晓。

但泽温的答案也许依然是:勒紧裤腰带。

从管理层的出差待遇降至经济舱,到针对个人客户收取纸质银行对账单的打印费,甚至连客户接待室的新鲜水果也换成了廉价果汁,泽温“无微不至”地关照到了德银能够省钱的几乎任何一个细节。在占到德银总开支约半壁江山的人事费用上,泽温更是顶住了来自工会的巨大压力,在过去一年内裁员6000余人。

自然,他也不会错过在2019年继续裁员的机会,毕竟连收购了美林证券的美国银行在金融危机之后的员工数量也下降了4万人,而德银的员工数量在过去十年之内却增加了1万余人。

2018年德银再次盈利更是坚定了泽温的信心。

“重回盈利区间,说明我们目前的道路是正确的,现在是时候进行下一步动作了。”彼时的泽温就公开否认了一切有关与商业银行合并的猜想,泽温始终相信,在他的带领下,德银有能力独立走出困境。而他彼时所指的下一步就是进一步削减成本。

“像狮子一样在战斗”,泽温的努力得到了投资者的肯定,但却没有得到资本市场的认可。

2018年4月泽温接任德银CEO一职之后,德银自由落地式下跌的股价并没有任何起色。一年之内,德银在法兰克福证交所的股价已经从11.5欧/股跌至7.5欧/股。在金融危机之前,德银的股价为112欧/股。曾经的对手摩根大通,仅需拿出其2018年调整后净利润310亿美元的一半,即可全资收购德银——后者目前的市值仅为150亿欧元,摩根大通市值则接近3000亿欧元。

德银五年以来的股价持续走低,从30欧每股下跌至不足7欧/股,红线为同时期DAX指数,蓝色为德银。图源:ariva.de

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泽温能节流,却未必能开源。

除了缺乏盈利能力,德银这个被美国人称为“全球最大的洗钱银行”,还面临来自法律层面的诸多麻烦。

2018年11月的某个清晨,170位全副武装的警察闯入了位于法兰克福的德银总部,一阵翻箱倒柜之后没收了大量纸质和电子文件——不过德银员工应该对此早已司空见惯。就和此前德银涉嫌通过Cum-Ex股票交易逃税类似,这次至少两位德银雇员被怀疑通过在加勒比海的维京群岛设立皮包公司帮助客户逃税。

2018年11月,大量警车包围德银总部大门。图源:finance.de

从帮助客户偷税漏税到涉嫌操纵外汇和金银市场,从帮助俄罗斯寡头转移财产到与特朗普集团的秘密交易,德银似乎一直游走在法律的边缘。

在2016年被美国司法部罚款140亿美元,以就出售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达成和解之后,德银在欧洲本土市场的麻烦又接踵而至:2018年末,涉嫌金额达2000亿欧元的丹麦最大银行丹斯克银行洗钱案开始发酵。毫不意外,丹斯克银行的大股东名单上又出现了熟悉的名字:德意志银行。

面对众多质疑,德银法务董事冯·罗尔(Karl von Rohr)在今年2月1日的年报发布会上却显得十分从容:“去年德银20个最大的法律纠纷中的19个已经结案。”至少在他看来,德银目前的法务风险完全可控,去年11月的搜查并没找到任何确凿证据,美国方面对丹斯克银行的调查也仅在问询阶段。

在年报会上同样对2019年充满信心的还有泽温。根据泽温公布的计划,到今年年底,德银的净资产收益率将达到4%,去年这个数字还只有0.4%。按照泽温的设想,其中0.5%的收益率增长来自于投资银行业务的回暖,1%通过改变银行自有资金的投资策略、以规避欧洲央行的负利率政策而达成,剩余的2.5%的收益率增长自然是依靠泽温最擅长的成本削减计划。

不过,泽温在2月初画下的大饼已经露陷了。根据以往经验,各自然年的第一季度通常是德国银行业绩最为强势的季节,也是全年业务的先导性指标。德银今年前三个月的净资产收益率仅为1.7%,距离4%的目标差距仍然较大。

这一预估的数字也从德银财务董事冯·毛奇(James von Moltke)近期的表态中得到了侧面的印证。“市场情况比去年第四季度有所好转,但仍比我们的预期要逊色。”毛奇不仅对继续裁员持开放态度,更宣布德银此后将不会再发布每个财季的季报(仅发布半年报和年报),季报发布会也会大幅简化并只公布数个关键数据——在每个细节上缩减成本,充满着泽温的风格,并不让人感到意外。

“德意志银行仍是欧洲最大和最具实力的金融机构之一。”泽温一直试图使外界相信,只要给予时间,德银终能自力更生。

金融危机已经过去十年,幸存下来的华尔街银行们早已重新走上正轨,而德银却依旧沉沦。低迷的股价、绝望的股东、出走的员工、扫地的名誉以及可怜的盈利能力早已掏空了这家曾经的欧洲第一银行。

2020年3月10日,德意志银行将迎来自己的150岁生日。

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在泽温的带领下,这将是个寒碜的生日。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深度】欧洲超级银行胎死腹中:德意志银行与德国商业银行合并流产

从舆论压力到工会力量,从股东的怀疑到搅局者的乱入,两家银行的合并谈判从一开始似乎就没有被看好的理由。

记者丨钱伯彦

编辑丨彭洁云

巨靴终于落地。

当地时间4月25日上午,德国第一大银行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以下简称德银)和德国第四大银行德国商业银行(Commerzbank,下称商业银行)的合并谈判正式宣告流产。

此前关于两家银行即将合并的传言已经持续了数月之久。最近一次的大动作发生在3月17日,当天两家银行于晚间各自对外界确认,双方正就合并事宜展开试探性谈判。

考虑到在试探性谈判过程中就出现了高盛和罗斯柴尔德银行这样重量级金融巨头的身影,他们为商业银行在合并谈判中提供咨询服务,以及两家银行近年来始终疲软的股价和孱弱的业绩,似乎强强联合本该是板上钉钉之事。

德意志银行和商业银行。图源:SWR

不过,合并谈判显然进行得并不顺利。原定于3月底就应公布的谈判结果一拖再拖。而进入4月以来,两家银行官方更是一致不再对外透露任何关于合并谈判的消息,仿佛这一切从未发生过。

正如德国《焦点》杂志所言:“其实合并谈判早已被判了死刑,只是没人愿意承认罢了。”

丑媳妇最终还是要见公婆的。

4月26日,是德银公布第一季度财报的日子,也是欧洲复活节长假之后第一周的最后一个工作日。此前德银监事会就向大股东许诺,将在复活节前后公布谈判结果。德银也终于在季报发布会前一天打破了沉默。

“从一开始就只有一点是明确的:通过合并我们必须能为股东带来更高的收益,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德银CEO克里斯蒂安·泽温(Christian Sewing)和商业银行CEO马丁·齐尔克(Martin Zielke)在昨天的新闻发布会上共同表示道:“但经过分析后的结论是,合并不能为我们带来增值。带来的反而是风险和巨大的组织架构变更成本。”

泽温提及的理由似乎可以套用在任何合并案上,这一笼统的说法也轻描淡写地掩饰了合并计划流产的真正原因。

舆论、工会和搅局者:谁在阻挠合并?

“两个病人合体变不成健康人,两个野鸡的结合也生不出普鲁士鹰。”两家银行的合并计划从一开始就遭受到了舆论界的猛烈批评。

在许多批评者看来,德银的关键问题在于无法找到一个可以带来稳定盈利的商业模式,而这个问题才应该是德银需要优先解决的。

根据德银2018年的财报显示,该年德银的净利润为3.41亿欧元,这也是德银在连续四年的净亏损之后首次录得盈利。但是这个数字却仅仅是曾经的老对手摩根大通五个工作日就能赚得的利润。

此外,德银能够逃离赤字区靠的也只是泽温推行的成本缩减计划,而非来自营收的增长。相反,2018全年253亿欧元的营收相比2017年的264亿欧元反而减少了4.2%。

而吞下商业银行是否能够解决这个根本性问题?答案是否定的。

因为几乎没人相信德银和商业银行的合并能够带来多少协同效应。商业银行本就薄弱的投资业务根本无法扭转或重振德银在美国和亚洲的投资银行业务,唯一能给德银带来优势的,只有德国本土的个人银行业务和企业银行业务。

即便是合并之后的个人银行业务,要想在德国1600余家银行中脱颖而出也绝非易事。

据界面新闻记者了解,德银一直针对个人客户收取高额的账户管理费(约60欧元/年)以平衡欧元区负利率政策的影响,不仅与德国人民银行、德国储蓄银行(Sparkasse)相比毫无竞争力,更是无法与近年兴起的移动互联网银行N26相提并论。在企业客户领域,德国企业也往往倾向于更熟悉中小企业融资业务模式的当地银行合作,而非高高在上的德银。

商业银行CEO齐尔克(左)和德银CEO泽温(右)。图源:法兰克福汇报

除了“合并不能治本”之外,另一个饱受争议之处则在于,德国政府似乎才是两家银行合并背后的主要推动力量。

由于德国政府此前在金融危机时曾经出手拯救过商业银行,并作为最大股东一直持有商业银行15%的股份,倘若合并最终成功,德国财政部也将以约5%的股份摇身一变成为新德银的大股东之一。

这在信奉自由市场经济的德国舆论界和学术界看来,无疑是个危险的信号:一方面,政府以行政力量介入了金融市场,人为地压低了新德银的融资成本;另一方面,政府既扮演了市场管理者,又以大股东的身份扮演了市场参与者。

而在欧洲层面,一向以自由市场经济“模范生”自居的德国人,曾经多次批评意大利政府通过扶持中小银行直接干涉金融市场。现如今在非金融危机时期,德国人的举动似乎和意大利人别无二致,这也令许多德国人产生了幻灭感。

历史经验也同样站在了反对者这边。

早在2008年金融危机刚爆发之时,商业银行就曾经希望通过收购德累斯顿银行来走出困境。但是由于企业文化差异太大,商业银行对于德累斯顿银行的整合直至今日仍未彻底完成。而且事实证明,加强版的商业银行十年之后仍避免不了被合并的命运。

即便是体量更大、并购经验更丰富的德银,其业务整合能力也同样令人怀疑。德银曾经在2015年通过收购德国邮政银行(Postbank)以提升个人银行业务,但四年以来,邮政银行的整合也同样远未完成。加强版的德银在个人银行领域显然也谈不上强势。

一切似乎都证明了一点:合并之后的新德银只会是一个更加大得不能倒的“病夫银行”。

除了来自舆论界和学术界的广泛批评,另一个力阻合并的重要力量就是德国银行工会BDV和工会组织Verdi。

按照泽温的计划,合并之后的新德银将裁员3万至4万人(这相当于两家银行约四分之一的员工),关闭大约一半的支行,管理层更是可以大幅度精简。

这无疑触及到了工会的底线。

据德媒报道,从今年年初就开始盛传的合并计划之所以直到3月17日才有实质进展,也是因为泽温一直以来都顾忌工会以及监事会中职工监事的缘故。

不愿意承担骂名的泽温最终决定将皮球踢给柏林,并要求德国政府支持其裁员计划。3月16日,在得到了柏林肯定的答复之后,泽温随即就对外宣布开启试探性的合并谈判。

不过,泽温似乎还是低估了工会的力量。

“我们依旧坚持原来的观点,德银和商业银行现在谈合并是个重大错误,两家银行都有足够多的麻烦需要先得以解决。只有在确保工作岗位不变的情况下,工会才会支持合并。”至少在BDV主席斯祖卡斯基(Stephan Szukalski)心中,没有什么比即将丢掉饭碗的三万德银员工更重要。作为德银监事会成员的斯祖卡斯基早已表态,将在合并动议提交监事会审批时投出反对票。

同样确定将投反对票的另一位职工监事则是工会组织Verdi的代表杜斯克(Jan Duscheck),杜斯克同时还威胁将组织员工在整合邮政银行的问题上进行罢工。如果原定于今年夏天结束的整合无法完成,届时将变成德银、邮政银行和商业银行错综复杂的三方合并,这无疑是德银管理层不愿意看到的。

更令泽温感到头疼的是,在杜斯克和斯祖卡斯基两张反对票的表率作用下,在27人的德银监事会中占据13席的职工监事纷纷表态反对合并。据《法兰克福汇报》报道,就在上周,监事会内部支持合并的票数就已经彻底落于下风。合并流产也只是个时间问题罢了。

此外,Verdi还有政治上的盘外招:通过游说力主合并的德国财长欧拉夫·朔尔茨(Olaf Scholz)所在的德国社民党(SPD)高层来逆转合并计划。

Verdi的这步政治棋的确起到了釜底抽薪的作用。

在上次大选中大败溃输的社民党作为左翼政党,对于银行合并后的大规模裁员始终不能统一立场。党内的反对者认为,朔尔茨过早表态支持合并将会使社民党背上“无情裁员”的骂名。

在3月17日合并谈判正式开谈之后,之前力挺合并的朔尔茨立马转变态度,在各个公开场合表示:“银行合并与政府无关,政府不会给任何一方施加压力。”而默克尔更是倒戈一击,宣称确保银行员工不会大规模被裁才是重中之重。

与此同时,工会也拿出了最拿手的绝招乘胜追击——罢工。4月9日起的每个周二,从多特蒙德到汉堡的德国各大城市的商业银行门店轮流关门大吉。

4月9日,多特蒙德的商业银行员工罢工抗议两家银行合并。图源:WDR

同样对合并持怀疑态度的还有德银的大股东们。

此前,包括卡塔尔王室和博龙资本(Cerberus)为代表的大股东就强烈反对合并。而这其中扮演最关键角色的就是分别于2017年7月和11月入股两家银行的美国私募股权基金博龙资本。根据《德国商报》的消息,早在2017年底,博龙资本主席范伯格(Stephen Feinberg)造访德国总理府时就强调了博龙的立场。

虽然随着两家银行的股价在2018年不断下滑,博龙的态度有所软化,但合并显然不是博龙资本的首选项。

持有同样态度的还有卡塔尔王室。目前卡塔尔王室通过万众控股(Supreme Universal Holdings)和派拉蒙服务控股(Paramount Services Holdings)持有德银6.1%的股份,为德银实质上的头号大股东。

某位不具名的卡塔尔投资者曾向德媒表示:“(合并)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如果A计划不成功,B计划才无法避免。”卡塔尔方面一直更希望德银能够在合并之前先解决好自己的问题。

而曾经持有德银7.64%股份的原第一大股东海航,或许是忙于减持德银的股票,一直对两家银行的合并事项保持沉默。

据《金融时报》报道,海航在今年2月中旬已将德银股份减持至6.5%;3月底更是降至5%。在德银最新的报告中,海航甚至都没有出现在持股比超过3%的大股东名单中。

当合并谈判在多重压力下走入死胡同时,搅局者们也适时地登场了。

由于商业银行CEO齐尔克本人对合并持开放态度,最大股东德国财政部又支持强强联合,本对合并持积极态度的商业银行也出现了变数——追求者突然接踵而至。

此前,对商业银行感兴趣者寥寥无几,与德银的联姻似乎是唯一的选择。但步入4月以来,意大利联合信贷银行(UniCredit)和荷兰国际集团(ING)先后向商业银行递出了橄榄枝。尽管意大利人和荷兰人并没有给出具体报价,但商业银行显然有了更大的底气在合并谈判中对德银讨价还价。

这在泽温看来,恐怕是难以接受的。因为德银的股价相对于商业银行,在谈判期间始终徘徊在低位。根据当前市值,商业银行的股东将占有合并后的新德银的三分之一股份,而今年年初,这个数字还仅为四分之一。因此,泽温一直认为德银在谈判过程中吃了暗亏,而拒绝对商业银行作出过多让步。

从舆论压力到工会力量,从股东的怀疑到搅局者的乱入,两家银行的合并谈判从一开始似乎就没有被看好的理由。

但是合并即将落地的传闻却从未停歇,原因只有一个:推动合并的力量是德国政府。

谁在推动合并?

坐在柏林联邦财政部大楼的财长欧拉夫·朔尔茨和他的秘书库奇斯(Jörg Kukies,原高盛德国主席)一直相信,解决德银问题的最佳方案就是和商业银行合并。

在今年年初德国财政部和经济部联合颁布的《国家战略计划书》中,就将德银和西门子、大众等工业巨头一同列入具有国家战略意义的企业列表,并强调了“冠军企业”的重要性。在朔尔茨看来,德国需要一家能够在全球竞争中为德国企业和德国经济提供金融服务和支持的大银行,而这家大银行就是德意志银行。

选中商业银行成为加强版德银“垫脚石”的理由也很简单。一方面,商业银行拥有全德范围内规模第二大的个人银行业务,这与德银要加强个人业务的战略不谋而合;另一方面,自从金融危机时德国政府出手拯救了当时即将破产的商业银行之后,德国财政部就一直持有商业银行15%的股份。朔尔茨本人作为第一大股东代表,商业银行面对财政部的“指令”也没有任何议价能力——况且商业银行的股价走势和德银相比也不逞多让,不久之前商业银行还被踢出了DAX指数。DAX指数是德交所推出的一个蓝筹股重要股指,包含30家主要的德国公司。

也正因如此,朔尔茨一直积极敦促并施压,要求两家银行尽快合并。除了符合国家战略之外,朔尔茨对于德银削减成本的速度能否快过德银营收减少的速度也持怀疑态度。

此外,朔尔茨还相信,合并带来的利好能够止住两家银行股价下跌的颓势。鉴于财政部将持有合并之后的新德银5%的股份,凭借国家的担保还能压低新德银的再融资成本。

朔尔茨不愿提及的理由也许还有一点,如果放任两家银行的股价继续下跌,财政部持有的15%商业银行股份也将会烂在手里。

或许是朔尔茨认为两家银行的合并早就没有回旋余地,早在3月17日两家银行宣布进行试探性谈判之前,朔尔茨就在3月初的欧元区财长会议上向欧洲同僚们高调透露了相关信息。

朔尔茨猴急的表态也得到了商业银行CEO齐尔克的积极响应。

尽管德国财政部是商业银行第一大股东,但齐尔克多次表示,合并事宜完全出于公司自身经济层面的考虑,并未遭受来自柏林的政治压力。

除了齐尔克曾反复提及的“由于德银股价低迷带来的有力时间点”之外,另一个令齐尔克倾向于和德银合并的因素在于,过去数年之间,商业银行已经通过推出免管理费的借记卡和超低利率的房贷等政策在个人业务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根据界面新闻记者的经历,商业银行在房贷利率上可以给出约1.1%的二十年房贷,比德银优惠20%以上。)这一成绩无疑将大大增加齐尔克的商业银行在合并谈判中的话语权。

与“常年患病”的德银不同,ING和UniCredit更为强势,齐尔克能在谈判中发挥的能量并不大。

不过,与齐尔克的小算盘相比,柏林方面却有着更宏大的计划。

首先,两家银行目前的数字化转型都不顺利(界面新闻记者的德银银行卡目前仍不支持无线支付,而德银的手机支付功能也刚刚起步),通过合并的机会裁去大量员工反而可以加速数字化转型。

德银总部门口apple pay的广告标志着德银将在数字化进程上发力。陈英摄

同时柏林方面也将此次合并视为一次演习,合并之后的新德银本可以成为仅次于汇丰控股和法国巴黎银行的欧洲第三大银行,凭借体量优势,新德银在欧盟舞台上进行收购合并时将有更大的底气。

此前,欧洲央行一直希望德银可以和一家欧洲银行进行合并,名单上的候选者有法国巴黎银行(BNP Paribas)、西班牙桑坦德银行以及瑞士银行(UBS)。在欧盟的政治家眼中,与其创造一个“德国冠军企业”,不如直接创造一个“欧洲冠军企业”以应对挑战。这一提议也受到了德银大股东们的欢迎,在股东们看来,这代表着新银行的战略重点将是寻求增长,而不是继续缩减成本。但是,以目前德银仅有巴黎银行市值的三分之一计算,德银实质上将被法国人一口吞下,这显然是柏林方面无法接受的。

合并之后的新德银将超过法国农业信贷银行成为欧洲第三大银行(资产总额,单位10亿美元)图源:BankingHub

德银何去何从?

就和英国脱欧闹剧一样,通过对合并说不,德银清楚地表明了自己不想要什么,但却依然无法回答那个关键问题:德银靠什么盈利?

无人知晓。

但泽温的答案也许依然是:勒紧裤腰带。

从管理层的出差待遇降至经济舱,到针对个人客户收取纸质银行对账单的打印费,甚至连客户接待室的新鲜水果也换成了廉价果汁,泽温“无微不至”地关照到了德银能够省钱的几乎任何一个细节。在占到德银总开支约半壁江山的人事费用上,泽温更是顶住了来自工会的巨大压力,在过去一年内裁员6000余人。

自然,他也不会错过在2019年继续裁员的机会,毕竟连收购了美林证券的美国银行在金融危机之后的员工数量也下降了4万人,而德银的员工数量在过去十年之内却增加了1万余人。

2018年德银再次盈利更是坚定了泽温的信心。

“重回盈利区间,说明我们目前的道路是正确的,现在是时候进行下一步动作了。”彼时的泽温就公开否认了一切有关与商业银行合并的猜想,泽温始终相信,在他的带领下,德银有能力独立走出困境。而他彼时所指的下一步就是进一步削减成本。

“像狮子一样在战斗”,泽温的努力得到了投资者的肯定,但却没有得到资本市场的认可。

2018年4月泽温接任德银CEO一职之后,德银自由落地式下跌的股价并没有任何起色。一年之内,德银在法兰克福证交所的股价已经从11.5欧/股跌至7.5欧/股。在金融危机之前,德银的股价为112欧/股。曾经的对手摩根大通,仅需拿出其2018年调整后净利润310亿美元的一半,即可全资收购德银——后者目前的市值仅为150亿欧元,摩根大通市值则接近3000亿欧元。

德银五年以来的股价持续走低,从30欧每股下跌至不足7欧/股,红线为同时期DAX指数,蓝色为德银。图源:ariva.de

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泽温能节流,却未必能开源。

除了缺乏盈利能力,德银这个被美国人称为“全球最大的洗钱银行”,还面临来自法律层面的诸多麻烦。

2018年11月的某个清晨,170位全副武装的警察闯入了位于法兰克福的德银总部,一阵翻箱倒柜之后没收了大量纸质和电子文件——不过德银员工应该对此早已司空见惯。就和此前德银涉嫌通过Cum-Ex股票交易逃税类似,这次至少两位德银雇员被怀疑通过在加勒比海的维京群岛设立皮包公司帮助客户逃税。

2018年11月,大量警车包围德银总部大门。图源:finance.de

从帮助客户偷税漏税到涉嫌操纵外汇和金银市场,从帮助俄罗斯寡头转移财产到与特朗普集团的秘密交易,德银似乎一直游走在法律的边缘。

在2016年被美国司法部罚款140亿美元,以就出售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达成和解之后,德银在欧洲本土市场的麻烦又接踵而至:2018年末,涉嫌金额达2000亿欧元的丹麦最大银行丹斯克银行洗钱案开始发酵。毫不意外,丹斯克银行的大股东名单上又出现了熟悉的名字:德意志银行。

面对众多质疑,德银法务董事冯·罗尔(Karl von Rohr)在今年2月1日的年报发布会上却显得十分从容:“去年德银20个最大的法律纠纷中的19个已经结案。”至少在他看来,德银目前的法务风险完全可控,去年11月的搜查并没找到任何确凿证据,美国方面对丹斯克银行的调查也仅在问询阶段。

在年报会上同样对2019年充满信心的还有泽温。根据泽温公布的计划,到今年年底,德银的净资产收益率将达到4%,去年这个数字还只有0.4%。按照泽温的设想,其中0.5%的收益率增长来自于投资银行业务的回暖,1%通过改变银行自有资金的投资策略、以规避欧洲央行的负利率政策而达成,剩余的2.5%的收益率增长自然是依靠泽温最擅长的成本削减计划。

不过,泽温在2月初画下的大饼已经露陷了。根据以往经验,各自然年的第一季度通常是德国银行业绩最为强势的季节,也是全年业务的先导性指标。德银今年前三个月的净资产收益率仅为1.7%,距离4%的目标差距仍然较大。

这一预估的数字也从德银财务董事冯·毛奇(James von Moltke)近期的表态中得到了侧面的印证。“市场情况比去年第四季度有所好转,但仍比我们的预期要逊色。”毛奇不仅对继续裁员持开放态度,更宣布德银此后将不会再发布每个财季的季报(仅发布半年报和年报),季报发布会也会大幅简化并只公布数个关键数据——在每个细节上缩减成本,充满着泽温的风格,并不让人感到意外。

“德意志银行仍是欧洲最大和最具实力的金融机构之一。”泽温一直试图使外界相信,只要给予时间,德银终能自力更生。

金融危机已经过去十年,幸存下来的华尔街银行们早已重新走上正轨,而德银却依旧沉沦。低迷的股价、绝望的股东、出走的员工、扫地的名誉以及可怜的盈利能力早已掏空了这家曾经的欧洲第一银行。

2020年3月10日,德意志银行将迎来自己的150岁生日。

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在泽温的带领下,这将是个寒碜的生日。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