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重庆在内的18省份设纾困基金,7000亿规模能否“照亮现实”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重庆在内的18省份设纾困基金,7000亿规模能否“照亮现实”

政府的推动加之市场的响应,催化了纾困基金的落地,各方纾困项目逐步开始发挥作用。

文 | 江北嘴财经

资本市场正成为化解危机的中坚力量,各方积极助力民企纾困的“集结号”也已经吹响。

据江北嘴财经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北京、上海、广东、浙江、安徽、江苏、重庆等至少有18个省市均提到设立纾困基金。

那么纾困基金在解决民企融资难题上,能否将梦想照亮现实?

总规模达7000亿

作为缓解融资难题的新模式,纾困基金是一种不以营利为目的,帮助民营上市公司及其大股东化解流动性风险和股票质押风险而设立的专项投资载体,直接降低了企业筹措还贷资金成本,有效避免了企业贷款逾期,防范了企业资金链断裂,有助于恢复民营企业的信心。

目前成立的纾困基金主要包括以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产品形式设立的纾困基金和以私募基金形式设立的纾困基金。其中,前者主要为证券公司资产管理计划和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专项产品两类,后者包括证券公司通过私募投资子公司设立的专项纾困基金、地方政府牵头设立的私募投资基金。

江北嘴财经注意到,截至2019年1月中旬,各类纾困基金总规模已接近7000亿元。

其中,天风证券数据显示,各地政府设立的纾困专项基金合计规模约为3537亿元,已超过总规模的50%,是纾困的“主力”;券商资管基金成立的纾困基金合计规模约2177亿元;保险资管成立的纾困专项产品规模达1083亿元。

此外,据江北嘴财经统计,截至1月,沪深交易所共发行了2支纾困专项债,合计50亿元。

2018年10月,深圳市国资入股上市公司,发行首单纾困专项债券,打响了股票质押纾困第一枪,随后队伍不断壮大。

江北嘴财经发现,仅2019年3-4月,珠海金融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成都兴城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东莞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3家公司接连发行3支纾困专项债,总金额达50亿元,这充分体现了市场的热情。

纾困“集结号”

就政策措施的内容来看,不少省份纷纷支持和“试水”纾困基金这一“疏堵”新模式。

2019年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设立市级首期100亿元民营企业纾困基金,转贷应急周转资金增加到20亿元。

2月25日,重庆民营企业纾困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下称“重庆民营纾困基金”)完成工商注册,4月2日,该企业与江北区政府正式签约宣告正式落户。

江北嘴财经了解到,重庆民营纾困基金由重庆发展产业有限公司作为发起人设立,该基金将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帮扶存在流动性风险等暂时困难的民营企业渡过难关,重点向产业龙头、“双百企业”、就业大户、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民营企业倾斜。

据江北嘴财经不完全统计,除重庆外,至少有17个省份在相关意见中提到要设立纾困基金。

其中,北京提出设立350亿元的纾困基金;广东省市拟设立超过1000亿元的纾困基金。福建拟分期设立和发行总规模150亿元的纾困基金,此外,上海、山东、湖北、安徽、内蒙古、天津和江苏等均提到要设立100亿纾困基金,山西、宁夏、陕西分别提到要设立50亿、30亿、10亿的纾困基金。

江北嘴财经发现,从上述省份设立纾困基金的覆盖范围来看,很多面向的是上市民营企业。其中,北京、上海、广东、湖北、山东、辽宁等地在《关于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该专项基金用于支持上市企业开展股权融资,积极化解上市企业开展股权融资,而其他地区则范围稍广,均为扶持优质民营企业。

效果初显

政府的推动加之市场的响应,催化了纾困基金的落地,各方纾困项目逐步开始发挥作用。

从政府牵头引导的项目来看,江北嘴财经查询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发现,目前已有7家纾困基金企业完成了工商注册信息,分别落户在天津、兰州、厦门、济南、新沂、重庆、湖北等地。且浙江、山东、湖北陆续有首单项目落地。

江北嘴财经了解到,以湖北上市公司首单纾困基金为例,湖北省纾困基金(即湖北新动能发展基金)采取的是“母基金直投+子基金”运作模式。纾困基金首期规模40亿元、二期规模60亿元,共100亿元,目前首期40亿元资金已基本落实,其中省联投、交投集团各出资5亿元,省高投、兴楚国资各出资1亿元,其余28亿元社会资本在项目投放时出资到位。

此外,深交所综合研究所发布2019年第一季度股票质押回购风险分析报告显示,一季度,融资条件有所好转,深沪两市股票质押回购新增融资619亿元,扭转了2018年下半年以来逐渐缩量的态势,环比增加41%,其中19.3%为纾困资金。

数据显示,已实施完成的纾困项目涉及148家上市公司,金额约584亿元,纾困对象主要为存在质押风险或流动性紧张的绩优中小市值民营企业及其控股股东。纾困对提升投资者信心具有一定作用,纾困已实施完成的148家公司,相应股票一季度按市值加权涨幅达39.4%,高于同期上证综指涨幅15.5个百分点。

大规模落地的关键在哪里?

虽然纾困基金的作用已经初步显现。但由于受内外部因素制约,部分纾困项目仍面临落地难的问题。

一方面,各出资方需要协调统一决定需要纾困的企业,并商议出资比例等问题,纾困项目落地因而受到影响。

另一方面优秀的标的仍较为稀缺。各方出资均要对需要纾困的企业予以考察,通常需要考察该企业的控股股东和企业本身,当二者均符合要求时,才能纳入抒困考虑范围。纾困基金多半保持“救急不救穷,扶优限劣”的原则,对符合经济结构升级方向、经营稳定、有发展前景的公司进行扶持。

并且在实际处理过程中,由于不同公司的差异很大,在选择标的时需要一企一策,考察效率受到影响,因而延长了对纾困企业的考察时间。

同时,除了纾困基金方面的融资支持外,其他的相关配套政策方面可适当放宽,以进一步缓解股票质押风险。有券商人士建议,可考虑将股票质押融资最长3年的期限延长,给予企业一定的时间化解风险,避免引致债务风险加速爆发;股票质押市场集中度也可由50%适当放宽。

此外,江北嘴财经观察到从目前落地情况来看,虽然各地政府设立的纾困专项基金的合计规模占据了整个市场的“大头”,但落地的项目仍是券商扶持类的占主导。

综合业内人士反馈,纾困基金的落地案例仍不多,纾困基金大规模落地尚需时日。但作为一种政企联动的纾困“活水”,这剂良方有望在不断的探索和推广下,切实激活民营企业发展的新动能。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重庆在内的18省份设纾困基金,7000亿规模能否“照亮现实”

政府的推动加之市场的响应,催化了纾困基金的落地,各方纾困项目逐步开始发挥作用。

文 | 江北嘴财经

资本市场正成为化解危机的中坚力量,各方积极助力民企纾困的“集结号”也已经吹响。

据江北嘴财经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北京、上海、广东、浙江、安徽、江苏、重庆等至少有18个省市均提到设立纾困基金。

那么纾困基金在解决民企融资难题上,能否将梦想照亮现实?

总规模达7000亿

作为缓解融资难题的新模式,纾困基金是一种不以营利为目的,帮助民营上市公司及其大股东化解流动性风险和股票质押风险而设立的专项投资载体,直接降低了企业筹措还贷资金成本,有效避免了企业贷款逾期,防范了企业资金链断裂,有助于恢复民营企业的信心。

目前成立的纾困基金主要包括以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产品形式设立的纾困基金和以私募基金形式设立的纾困基金。其中,前者主要为证券公司资产管理计划和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专项产品两类,后者包括证券公司通过私募投资子公司设立的专项纾困基金、地方政府牵头设立的私募投资基金。

江北嘴财经注意到,截至2019年1月中旬,各类纾困基金总规模已接近7000亿元。

其中,天风证券数据显示,各地政府设立的纾困专项基金合计规模约为3537亿元,已超过总规模的50%,是纾困的“主力”;券商资管基金成立的纾困基金合计规模约2177亿元;保险资管成立的纾困专项产品规模达1083亿元。

此外,据江北嘴财经统计,截至1月,沪深交易所共发行了2支纾困专项债,合计50亿元。

2018年10月,深圳市国资入股上市公司,发行首单纾困专项债券,打响了股票质押纾困第一枪,随后队伍不断壮大。

江北嘴财经发现,仅2019年3-4月,珠海金融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成都兴城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东莞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3家公司接连发行3支纾困专项债,总金额达50亿元,这充分体现了市场的热情。

纾困“集结号”

就政策措施的内容来看,不少省份纷纷支持和“试水”纾困基金这一“疏堵”新模式。

2019年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设立市级首期100亿元民营企业纾困基金,转贷应急周转资金增加到20亿元。

2月25日,重庆民营企业纾困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下称“重庆民营纾困基金”)完成工商注册,4月2日,该企业与江北区政府正式签约宣告正式落户。

江北嘴财经了解到,重庆民营纾困基金由重庆发展产业有限公司作为发起人设立,该基金将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帮扶存在流动性风险等暂时困难的民营企业渡过难关,重点向产业龙头、“双百企业”、就业大户、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民营企业倾斜。

据江北嘴财经不完全统计,除重庆外,至少有17个省份在相关意见中提到要设立纾困基金。

其中,北京提出设立350亿元的纾困基金;广东省市拟设立超过1000亿元的纾困基金。福建拟分期设立和发行总规模150亿元的纾困基金,此外,上海、山东、湖北、安徽、内蒙古、天津和江苏等均提到要设立100亿纾困基金,山西、宁夏、陕西分别提到要设立50亿、30亿、10亿的纾困基金。

江北嘴财经发现,从上述省份设立纾困基金的覆盖范围来看,很多面向的是上市民营企业。其中,北京、上海、广东、湖北、山东、辽宁等地在《关于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该专项基金用于支持上市企业开展股权融资,积极化解上市企业开展股权融资,而其他地区则范围稍广,均为扶持优质民营企业。

效果初显

政府的推动加之市场的响应,催化了纾困基金的落地,各方纾困项目逐步开始发挥作用。

从政府牵头引导的项目来看,江北嘴财经查询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发现,目前已有7家纾困基金企业完成了工商注册信息,分别落户在天津、兰州、厦门、济南、新沂、重庆、湖北等地。且浙江、山东、湖北陆续有首单项目落地。

江北嘴财经了解到,以湖北上市公司首单纾困基金为例,湖北省纾困基金(即湖北新动能发展基金)采取的是“母基金直投+子基金”运作模式。纾困基金首期规模40亿元、二期规模60亿元,共100亿元,目前首期40亿元资金已基本落实,其中省联投、交投集团各出资5亿元,省高投、兴楚国资各出资1亿元,其余28亿元社会资本在项目投放时出资到位。

此外,深交所综合研究所发布2019年第一季度股票质押回购风险分析报告显示,一季度,融资条件有所好转,深沪两市股票质押回购新增融资619亿元,扭转了2018年下半年以来逐渐缩量的态势,环比增加41%,其中19.3%为纾困资金。

数据显示,已实施完成的纾困项目涉及148家上市公司,金额约584亿元,纾困对象主要为存在质押风险或流动性紧张的绩优中小市值民营企业及其控股股东。纾困对提升投资者信心具有一定作用,纾困已实施完成的148家公司,相应股票一季度按市值加权涨幅达39.4%,高于同期上证综指涨幅15.5个百分点。

大规模落地的关键在哪里?

虽然纾困基金的作用已经初步显现。但由于受内外部因素制约,部分纾困项目仍面临落地难的问题。

一方面,各出资方需要协调统一决定需要纾困的企业,并商议出资比例等问题,纾困项目落地因而受到影响。

另一方面优秀的标的仍较为稀缺。各方出资均要对需要纾困的企业予以考察,通常需要考察该企业的控股股东和企业本身,当二者均符合要求时,才能纳入抒困考虑范围。纾困基金多半保持“救急不救穷,扶优限劣”的原则,对符合经济结构升级方向、经营稳定、有发展前景的公司进行扶持。

并且在实际处理过程中,由于不同公司的差异很大,在选择标的时需要一企一策,考察效率受到影响,因而延长了对纾困企业的考察时间。

同时,除了纾困基金方面的融资支持外,其他的相关配套政策方面可适当放宽,以进一步缓解股票质押风险。有券商人士建议,可考虑将股票质押融资最长3年的期限延长,给予企业一定的时间化解风险,避免引致债务风险加速爆发;股票质押市场集中度也可由50%适当放宽。

此外,江北嘴财经观察到从目前落地情况来看,虽然各地政府设立的纾困专项基金的合计规模占据了整个市场的“大头”,但落地的项目仍是券商扶持类的占主导。

综合业内人士反馈,纾困基金的落地案例仍不多,纾困基金大规模落地尚需时日。但作为一种政企联动的纾困“活水”,这剂良方有望在不断的探索和推广下,切实激活民营企业发展的新动能。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