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第十六届文华奖得主曹舒慈:做好创作链条上的一颗螺丝钉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第十六届文华奖得主曹舒慈:做好创作链条上的一颗螺丝钉

曹舒慈,中央芭蕾舞团主要演员、国家一级演员。“我们就是创作链条上的一颗颗螺丝钉,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全力做好自己的事情。”

来源:中国艺术头条

文:秦丹华 来源:中国艺术头条

最近,曹舒慈很忙。

4月28日、29日,芭蕾舞剧《敦煌》要在北京天桥剧场上演;5月10日,她又要随团去日本演出《天鹅湖》;5月14日直接转战上海,参加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现在,她同时排练着两部舞剧,间隙又配合录制中央芭蕾舞团建团60周年的宣传片。

4月23日下午6点见到曹舒慈的时候,刚刚结束一天排练的她一身素服,素面朝天,长发披散,穿着拖鞋就从宿舍跑到中央芭蕾舞团的大厅接受采访。

芭蕾舞演员的一天是怎样的?“早上9点半上班,一个半小时的训练直到11点,紧接着一个半小时的排练到12点半。中午1个小时的午休,下午从1点半排练到5点。”曹舒慈坦言,这样的工作量其实挺累的,即便下班了也不会有心情出去玩,还得准备第二天的排练,揣摩角色。

自2017年9月首演以来,《敦煌》不断地打磨提升,现在还在进行着修改。“可能我今天跳的就和昨天的不一样。”曹舒慈说,“我们一直在探索如何把《敦煌》的故事通过芭蕾讲述得更加明了、生动。”

芭蕾舞剧《敦煌》以中国第一代致力于敦煌艺术保护与研究的传承者为切入点,通过共同热爱并痴迷于敦煌艺术的留法音乐家念予与敦煌保护者吴铭之间的情感纠葛,展现了千年文明与戈壁大漠中的那份坚守与奉献。

2017年初《敦煌》正式开排,而此时曹舒慈拿到的剧本已经过了多年酝酿和数次修改。“敦煌文化在我的印象里既广博又丰厚,可是我们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个切入点呢?”直到跟随中央芭蕾舞团采风的队伍到了敦煌,曹舒慈终于明白了。

“走出敦煌国际机场,还要在群山环绕、茫茫戈壁中行车一个小时才能到达敦煌研究院。想想70多年前,敦煌研究所的开创者们是怎样辗转到莫高窟的?他们又是怎样被敦煌艺术打动而甘愿忍耐孤苦寂寞,将一生奉在这里的?”曹舒慈说。

在剧中,她饰演的角色“念予”来到敦煌的经历就是借鉴了敦煌研究所第一任所长常书鸿的真实经历——1935年,留法的常书鸿在巴黎塞纳河畔一个旧书摊上,偶然看到一部名为《敦煌图录》的画册,他一下子被中国的这座艺术宝库震撼,毅然回国。而与念予到来之后的再度离开不同,常书鸿终其一生投身于敦煌艺术的保护之中,成为剧中敦煌保护者吴铭的现实写照。

“和常书鸿先生一样,这里的工作人员也都是凭着对敦煌艺术的热爱,坚守在这片热土上,把这些正在消失的壁画一点点描摹下来,再研究怎么保护。”曹舒慈很感慨,“剧中,当念予再度回到敦煌祭奠吴铭时,为敦煌艺术奉献一生的先驱们的墓碑便历历在目,很多工作人员告诉我,‘以后,我们也将埋在那里……’”

即便前期做了尽可能充分的准备,但是在创排中还是遇到了很多问题。如何充分还原壁画上的舞蹈并以芭蕾的形式呈现出来,就是其中的难题之一。“根据敦煌壁画上飞天舞姿,编导打算排一段敦煌伎乐舞,然而,这属于中国古典舞的研究范畴,动作具有中式文化的特点,和芭蕾舞的舞蹈方式完全不同。”曹舒慈说,“如何让两者融合,这是排练中我们一直在‘磨’的地方。”

最终,《敦煌》征服了观众。2018年,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期间,中央芭蕾舞团带着《敦煌》回到了曾经采风创作的地方,精彩的演出催人泪下。“看到我们采风时的工作人员变成台下的观众,他们被我们的演出打动时,这对于一名演员来说,是最开心、最骄傲的时刻。”凭借在《敦煌》中的出色表演,30岁的曹舒慈获评第十六届文华表演奖。

虽然诸多荣誉加身,但是此番获奖让一向“平常心”的曹舒慈倍感荣幸:“这是对我作为一名芭蕾舞演员在舞台表演上多年探索的肯定!”得知自己获奖后,她忍不住回首自己的成长之路:刚入团时冯英团长“要做演员,技术重要,表演更重要”的谆谆教诲,团里的首席演员排练时的耐心指导、自己平时默默的“偷师”,尝试着将这些“精华”融入自身、表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我对表演的理解、我的表演风格也在慢慢形成。”曹舒慈说自己的成长最离不开的就是中芭的滋养。

曹舒慈一直用“幸运”两个字概括自己的经历:2006年进团,17岁的曹舒慈便以实习演员的身份出演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成为最年轻的“朱丽叶”;赶上中芭大力培养青年演员的好时候,2011年,曹舒慈便成为国家一级演员;入团13年,曹舒慈出演了20多部舞剧……

当然还有努力,可曹舒慈觉得,团里的每个人都很努力。“其实,看到敦煌研究院工作环境的时候,我就觉得跟我们团挺像的——圈起来一块地方,大家心无旁骛地工作。”她说,“我们这个行业就是在不停地追求完美,我们要跟自己死磕——为什么有的动作别人能做自己却做不到?我做到了,我能不能做得更好?只要在动作的完成上还不顺畅的地方、还有不能自由表达的时候,这些都会牵引着我们不断突破。”

30岁,对于芭蕾舞演员正是一个好时候。对于芭蕾艺术,曹舒慈始终心存敬畏:“其实,我们就是创作链条上的一颗颗螺丝钉,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全力做好自己的事情,积极参与团里的艺术创作,和大家一起进行时代的艺术探索,一起倾尽全力打造艺术精品。” 而她对自己的期待就是——踏踏实实把每场演出演好,把每天的功练好。

相关阅读:

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奖,是我国舞台艺术领域的政府最高奖,每三年评选一次,由文化和旅游部评选产生。2019年4月19日,经过推荐、评选、公示等环节,第十六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表演奖的十位得主揭晓。万晓慧、王平、由长平、陈素琴、周虹、梁伟平、曾小敏、刘丹丽、曹舒慈、雷佳(按姓氏笔画排列)10位表演艺术家获此殊荣。

来源:中国艺术头条

原标题:第十六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表演奖得主——曹舒慈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第十六届文华奖得主曹舒慈:做好创作链条上的一颗螺丝钉

曹舒慈,中央芭蕾舞团主要演员、国家一级演员。“我们就是创作链条上的一颗颗螺丝钉,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全力做好自己的事情。”

来源:中国艺术头条

文:秦丹华 来源:中国艺术头条

最近,曹舒慈很忙。

4月28日、29日,芭蕾舞剧《敦煌》要在北京天桥剧场上演;5月10日,她又要随团去日本演出《天鹅湖》;5月14日直接转战上海,参加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现在,她同时排练着两部舞剧,间隙又配合录制中央芭蕾舞团建团60周年的宣传片。

4月23日下午6点见到曹舒慈的时候,刚刚结束一天排练的她一身素服,素面朝天,长发披散,穿着拖鞋就从宿舍跑到中央芭蕾舞团的大厅接受采访。

芭蕾舞演员的一天是怎样的?“早上9点半上班,一个半小时的训练直到11点,紧接着一个半小时的排练到12点半。中午1个小时的午休,下午从1点半排练到5点。”曹舒慈坦言,这样的工作量其实挺累的,即便下班了也不会有心情出去玩,还得准备第二天的排练,揣摩角色。

自2017年9月首演以来,《敦煌》不断地打磨提升,现在还在进行着修改。“可能我今天跳的就和昨天的不一样。”曹舒慈说,“我们一直在探索如何把《敦煌》的故事通过芭蕾讲述得更加明了、生动。”

芭蕾舞剧《敦煌》以中国第一代致力于敦煌艺术保护与研究的传承者为切入点,通过共同热爱并痴迷于敦煌艺术的留法音乐家念予与敦煌保护者吴铭之间的情感纠葛,展现了千年文明与戈壁大漠中的那份坚守与奉献。

2017年初《敦煌》正式开排,而此时曹舒慈拿到的剧本已经过了多年酝酿和数次修改。“敦煌文化在我的印象里既广博又丰厚,可是我们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个切入点呢?”直到跟随中央芭蕾舞团采风的队伍到了敦煌,曹舒慈终于明白了。

“走出敦煌国际机场,还要在群山环绕、茫茫戈壁中行车一个小时才能到达敦煌研究院。想想70多年前,敦煌研究所的开创者们是怎样辗转到莫高窟的?他们又是怎样被敦煌艺术打动而甘愿忍耐孤苦寂寞,将一生奉在这里的?”曹舒慈说。

在剧中,她饰演的角色“念予”来到敦煌的经历就是借鉴了敦煌研究所第一任所长常书鸿的真实经历——1935年,留法的常书鸿在巴黎塞纳河畔一个旧书摊上,偶然看到一部名为《敦煌图录》的画册,他一下子被中国的这座艺术宝库震撼,毅然回国。而与念予到来之后的再度离开不同,常书鸿终其一生投身于敦煌艺术的保护之中,成为剧中敦煌保护者吴铭的现实写照。

“和常书鸿先生一样,这里的工作人员也都是凭着对敦煌艺术的热爱,坚守在这片热土上,把这些正在消失的壁画一点点描摹下来,再研究怎么保护。”曹舒慈很感慨,“剧中,当念予再度回到敦煌祭奠吴铭时,为敦煌艺术奉献一生的先驱们的墓碑便历历在目,很多工作人员告诉我,‘以后,我们也将埋在那里……’”

即便前期做了尽可能充分的准备,但是在创排中还是遇到了很多问题。如何充分还原壁画上的舞蹈并以芭蕾的形式呈现出来,就是其中的难题之一。“根据敦煌壁画上飞天舞姿,编导打算排一段敦煌伎乐舞,然而,这属于中国古典舞的研究范畴,动作具有中式文化的特点,和芭蕾舞的舞蹈方式完全不同。”曹舒慈说,“如何让两者融合,这是排练中我们一直在‘磨’的地方。”

最终,《敦煌》征服了观众。2018年,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期间,中央芭蕾舞团带着《敦煌》回到了曾经采风创作的地方,精彩的演出催人泪下。“看到我们采风时的工作人员变成台下的观众,他们被我们的演出打动时,这对于一名演员来说,是最开心、最骄傲的时刻。”凭借在《敦煌》中的出色表演,30岁的曹舒慈获评第十六届文华表演奖。

虽然诸多荣誉加身,但是此番获奖让一向“平常心”的曹舒慈倍感荣幸:“这是对我作为一名芭蕾舞演员在舞台表演上多年探索的肯定!”得知自己获奖后,她忍不住回首自己的成长之路:刚入团时冯英团长“要做演员,技术重要,表演更重要”的谆谆教诲,团里的首席演员排练时的耐心指导、自己平时默默的“偷师”,尝试着将这些“精华”融入自身、表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我对表演的理解、我的表演风格也在慢慢形成。”曹舒慈说自己的成长最离不开的就是中芭的滋养。

曹舒慈一直用“幸运”两个字概括自己的经历:2006年进团,17岁的曹舒慈便以实习演员的身份出演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成为最年轻的“朱丽叶”;赶上中芭大力培养青年演员的好时候,2011年,曹舒慈便成为国家一级演员;入团13年,曹舒慈出演了20多部舞剧……

当然还有努力,可曹舒慈觉得,团里的每个人都很努力。“其实,看到敦煌研究院工作环境的时候,我就觉得跟我们团挺像的——圈起来一块地方,大家心无旁骛地工作。”她说,“我们这个行业就是在不停地追求完美,我们要跟自己死磕——为什么有的动作别人能做自己却做不到?我做到了,我能不能做得更好?只要在动作的完成上还不顺畅的地方、还有不能自由表达的时候,这些都会牵引着我们不断突破。”

30岁,对于芭蕾舞演员正是一个好时候。对于芭蕾艺术,曹舒慈始终心存敬畏:“其实,我们就是创作链条上的一颗颗螺丝钉,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全力做好自己的事情,积极参与团里的艺术创作,和大家一起进行时代的艺术探索,一起倾尽全力打造艺术精品。” 而她对自己的期待就是——踏踏实实把每场演出演好,把每天的功练好。

相关阅读:

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奖,是我国舞台艺术领域的政府最高奖,每三年评选一次,由文化和旅游部评选产生。2019年4月19日,经过推荐、评选、公示等环节,第十六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表演奖的十位得主揭晓。万晓慧、王平、由长平、陈素琴、周虹、梁伟平、曾小敏、刘丹丽、曹舒慈、雷佳(按姓氏笔画排列)10位表演艺术家获此殊荣。

来源:中国艺术头条

原标题:第十六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表演奖得主——曹舒慈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