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从欧美到中国,为什么聪明孩子都在扎堆学编程?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从欧美到中国,为什么聪明孩子都在扎堆学编程?

在政策激励、市场鼓动之下,编程教育成为缓解家长焦虑的解药。从欧美到国内,对药效的渲染愈演愈烈。

图片来源:Pexels

记者 | 岳琬琪

“计算机编程教你如何思考,这个国家的每个人都应该学习它。”

乔布斯的这句名言,俨然已经成为国内众多编程教育机构的通用广告词。今年三月,教育部下发新文件强调,要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深入普遍应用。“办好全国中小学生电脑制作等应用交流与推广活动”,无疑为编程教育注入新的强心剂。

在很多中国家长心中,今天编程已经逐渐取代奥数,成为提高升学竞争力,直接走进世界名校的“竞争筹码”。代码带来的竞争力是否有效?国际上的编程教育又是否真如培训机构宣传一般普及而成熟?

“代码风潮”

奥巴马和孩子们一起学习编程(图源Computer Science For All官网)

在编程教育方面,欧美国家仍是领跑者。2012年,编程教育机构First Code Academy的创始人辛婥琳曾接触过美国旧金山的中小学教育机构:“他们当时已经有了基本的编程教育。”

2016年,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耗资40亿美元启动“面向所有儿童的计算机学习”(Computer Science For All)项目,鼓励全美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学生学习计算机技术,以适应快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除了政府支持,亚马逊CEO Jeff Bezos、Facebook创始人Mark Zuckerberg等科技界领军人物也都加入这场对编程教育的声援之中。苹果公司CEO Tim Cook更直言:“每个公立学校都应该引入编程教育。”

在各界支持下,编程教育在美国迅速发展。根据盖洛普一项调查,一年内,美国K12教育机构(即基础教育阶段)的编程课程增加了15%,90%的家长认可编程课程对孩子综合发展的意义。

根据报告,大多数美国基础教育机构都认可编程教育的重要性

而在国内,虽然与编程相关的比赛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但大规模流行的编程教育却起步晚。

举例来说,辛婥琳2013年在香港创立First Code Academy时,该机构仅仅是一个为女孩专门设计的编程学习工作室。“我们可以算是早一批做编程教育的机构,那时家长和孩子对这一领域都不大了解。”在起步初期,除了搭建团队,辛婥琳还需要花大量时间做市场教育。她坦言,现在市场虽不成熟,但家长们的认知度要比六年前高许多。

2016年,我国政府首次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中,把信息化教学能力纳入学校办学水平考评体系。2017年,随着人工智能领域不断发展,编程教育也愈发成为“热词”。浙江、北京和山东等地已宣布将Python编程基础纳入信息技术课程和高考体系里。

“贩卖焦虑”的新市场?

一旦与升学挂钩,编程立刻成为很多中国家长的关注重点。

在网络上搜索“少儿编程”,立刻会被海量的相关辅导班信息淹没。“编程能提高孩子逻辑思维能力”、“在信息学竞赛上拿奖牌可以直接保送清华北大”、“国外名校更喜欢会编程的孩子”,编程似乎一夜间成为通向成功的捷径。

去年,一项报告估计,目前少儿编程的活跃用户数在1550万左右,整体行业市场规模在30到40亿元之间。在“天眼查”数据库中,仅名字中包含“编程教育”的公司全国就有1493家,且不断发展的K12教育势必在未来不断推动市场发展。

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图源网络)

但急速扩张并非一件好事,编程产业发展水平仍有待提高。发展水平不协调、课程质量参差不齐和缺乏有资质的师资,这些都是目前该领域面临的巨大问题。

沿袭欧美核心理念,国内少儿编程教育也极其重视“从娃娃抓起”。 “Uber首席执行官Travis Kalanick6岁开始编程,特斯拉创始人Elon Musk9岁学习编程”,“前辈”们的传奇故事督促着焦虑的家长把孩子送进辅导班。十年前,家长们对坐在电脑前打游戏的孩子恨铁不成钢,十年后,家长们又开始争先恐后把孩子送回电脑前。“我们常常被问到的是:三岁孩子能不能开始学编程?”一家编程机构的主管评价道

“起步早”并不一定带来问题,但在功利性过强的目的驱动下,“起步早”便不能带来帮助。欧美编程教育极其注重阶段性:6岁以下的孩子只能接触简单的理念,小学之前只会进行简单而形象化的设计操作等等。但在国内,很多家长不仅希望孩子“早起步”,还盼望着“速成”:如果能“21天掌握Python语言”,显然能在升学路上走得更顺利。

实际教学中,这种愿望几乎不可能实现。在辛婥琳的机构里,最初级的课程适用于4到5岁的儿童。但这绝不意味着教他们写出自己的程序:“我们会用一些像积木一样的木头机器人,用工具帮助他们学习。”而对于6到8岁稍大一点的孩子,他们可以使用平板电脑操控简单的小机器人,或者在图形化编程工具Scratch上设计简单的动画和游戏。

辛婥琳和学员们在一起(图源FCA官网)

这似乎是个悖论:焦虑的家长们是这个新兴市场的最大驱动力,但产业却不能满足这些消费者的“愿望”。

被咨询到此类问题时,辛婥琳也非常理解为人父母的苦心,会耐心向家长解释,条件合适时也会尽量配合帮助学员准备升学需要的作品集等。“我能理解家长的想法,小孩子确实太忙了。”

编程教育越早越好吗?

2017年一项报告称,美国少儿编程教育渗透率高达44.8%,而我国只有0.96%,堪称全世界少儿编程教育的“荒漠”。在过去,除了从事相关领域,其他国人对编程教育的接触非常有限。许多从事计算机相关工作的职业人也是在大学才开始真正学习编程技术。

这不禁让人怀疑,“起步早”的编程教育真的有意义吗?

编程教育的确能带来“优惠”。从小学五年级开始,编程成为王元炜生活中意义重大的一部分。对编程的兴趣将他带上信息学竞赛的道路。初中第一次参加信息学竞赛、高一入选省队、高二获得清华一本线录取。目前,他就读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王元炜直言,编程确实直接影响了他的“人生走向”,也让他“把兴趣作为人生职业”。

但谈起少儿编程教育,这位受益者的态度却非常冷静。他认为,无论是“起步早”还是能否“速成”,都需要看具体情况。同时,他几次强调“编程”概念下的不同领域:“可以理解为,编程辅导班是教你怎么搭建一个网站,比如前端后端的架构,更偏工程。但信息竞赛的编程更偏学术,实用性很低,最后写出的代码可能非常短。”

换言之,哪怕一个孩子在编程辅导班里学会了如何写一个实用的APP,他也不一定能在信息学竞赛的领域入门,因为二者评估的技能不同。

辛婥琳也认为,少儿编程教育其实不需要孩子有多强的天赋,只需要培养他们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和创意,每个孩子都有可能完成不错的作品。但信息学竞赛更像高等级的奥林匹克数学,数学不好的孩子无法在其中角逐。进入大学后,王元炜的重点也开始从竞赛转向更重实用性的“工程性”编程。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信息竞赛中的编程实际上是“很需要天赋的”,理论数学知识才是决定成绩的关键。

如此来看,编程教育并不能许诺让孩子成为天才,家长对子女走向世界名校的期许只能“可遇而不可求”。真正决定孩子是否从中受益的关键是,他们的兴趣是否足以支撑他们在这一道路上积极进取。

王元炜谈及到他在清华的师兄陈立杰,他在2011年拿下信息学国际奥林匹克竞赛金牌,现在是一名就读于麻省理工学院的青年理论计算机科学家。在清华特等奖学金的答辩现场,陈立杰曾认真地说:“我梦想能够成为黄金时代大潮中的一朵浪花,为人类智慧添砖加瓦。”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从欧美到中国,为什么聪明孩子都在扎堆学编程?

在政策激励、市场鼓动之下,编程教育成为缓解家长焦虑的解药。从欧美到国内,对药效的渲染愈演愈烈。

图片来源:Pexels

记者 | 岳琬琪

“计算机编程教你如何思考,这个国家的每个人都应该学习它。”

乔布斯的这句名言,俨然已经成为国内众多编程教育机构的通用广告词。今年三月,教育部下发新文件强调,要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深入普遍应用。“办好全国中小学生电脑制作等应用交流与推广活动”,无疑为编程教育注入新的强心剂。

在很多中国家长心中,今天编程已经逐渐取代奥数,成为提高升学竞争力,直接走进世界名校的“竞争筹码”。代码带来的竞争力是否有效?国际上的编程教育又是否真如培训机构宣传一般普及而成熟?

“代码风潮”

奥巴马和孩子们一起学习编程(图源Computer Science For All官网)

在编程教育方面,欧美国家仍是领跑者。2012年,编程教育机构First Code Academy的创始人辛婥琳曾接触过美国旧金山的中小学教育机构:“他们当时已经有了基本的编程教育。”

2016年,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耗资40亿美元启动“面向所有儿童的计算机学习”(Computer Science For All)项目,鼓励全美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学生学习计算机技术,以适应快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除了政府支持,亚马逊CEO Jeff Bezos、Facebook创始人Mark Zuckerberg等科技界领军人物也都加入这场对编程教育的声援之中。苹果公司CEO Tim Cook更直言:“每个公立学校都应该引入编程教育。”

在各界支持下,编程教育在美国迅速发展。根据盖洛普一项调查,一年内,美国K12教育机构(即基础教育阶段)的编程课程增加了15%,90%的家长认可编程课程对孩子综合发展的意义。

根据报告,大多数美国基础教育机构都认可编程教育的重要性

而在国内,虽然与编程相关的比赛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但大规模流行的编程教育却起步晚。

举例来说,辛婥琳2013年在香港创立First Code Academy时,该机构仅仅是一个为女孩专门设计的编程学习工作室。“我们可以算是早一批做编程教育的机构,那时家长和孩子对这一领域都不大了解。”在起步初期,除了搭建团队,辛婥琳还需要花大量时间做市场教育。她坦言,现在市场虽不成熟,但家长们的认知度要比六年前高许多。

2016年,我国政府首次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中,把信息化教学能力纳入学校办学水平考评体系。2017年,随着人工智能领域不断发展,编程教育也愈发成为“热词”。浙江、北京和山东等地已宣布将Python编程基础纳入信息技术课程和高考体系里。

“贩卖焦虑”的新市场?

一旦与升学挂钩,编程立刻成为很多中国家长的关注重点。

在网络上搜索“少儿编程”,立刻会被海量的相关辅导班信息淹没。“编程能提高孩子逻辑思维能力”、“在信息学竞赛上拿奖牌可以直接保送清华北大”、“国外名校更喜欢会编程的孩子”,编程似乎一夜间成为通向成功的捷径。

去年,一项报告估计,目前少儿编程的活跃用户数在1550万左右,整体行业市场规模在30到40亿元之间。在“天眼查”数据库中,仅名字中包含“编程教育”的公司全国就有1493家,且不断发展的K12教育势必在未来不断推动市场发展。

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图源网络)

但急速扩张并非一件好事,编程产业发展水平仍有待提高。发展水平不协调、课程质量参差不齐和缺乏有资质的师资,这些都是目前该领域面临的巨大问题。

沿袭欧美核心理念,国内少儿编程教育也极其重视“从娃娃抓起”。 “Uber首席执行官Travis Kalanick6岁开始编程,特斯拉创始人Elon Musk9岁学习编程”,“前辈”们的传奇故事督促着焦虑的家长把孩子送进辅导班。十年前,家长们对坐在电脑前打游戏的孩子恨铁不成钢,十年后,家长们又开始争先恐后把孩子送回电脑前。“我们常常被问到的是:三岁孩子能不能开始学编程?”一家编程机构的主管评价道

“起步早”并不一定带来问题,但在功利性过强的目的驱动下,“起步早”便不能带来帮助。欧美编程教育极其注重阶段性:6岁以下的孩子只能接触简单的理念,小学之前只会进行简单而形象化的设计操作等等。但在国内,很多家长不仅希望孩子“早起步”,还盼望着“速成”:如果能“21天掌握Python语言”,显然能在升学路上走得更顺利。

实际教学中,这种愿望几乎不可能实现。在辛婥琳的机构里,最初级的课程适用于4到5岁的儿童。但这绝不意味着教他们写出自己的程序:“我们会用一些像积木一样的木头机器人,用工具帮助他们学习。”而对于6到8岁稍大一点的孩子,他们可以使用平板电脑操控简单的小机器人,或者在图形化编程工具Scratch上设计简单的动画和游戏。

辛婥琳和学员们在一起(图源FCA官网)

这似乎是个悖论:焦虑的家长们是这个新兴市场的最大驱动力,但产业却不能满足这些消费者的“愿望”。

被咨询到此类问题时,辛婥琳也非常理解为人父母的苦心,会耐心向家长解释,条件合适时也会尽量配合帮助学员准备升学需要的作品集等。“我能理解家长的想法,小孩子确实太忙了。”

编程教育越早越好吗?

2017年一项报告称,美国少儿编程教育渗透率高达44.8%,而我国只有0.96%,堪称全世界少儿编程教育的“荒漠”。在过去,除了从事相关领域,其他国人对编程教育的接触非常有限。许多从事计算机相关工作的职业人也是在大学才开始真正学习编程技术。

这不禁让人怀疑,“起步早”的编程教育真的有意义吗?

编程教育的确能带来“优惠”。从小学五年级开始,编程成为王元炜生活中意义重大的一部分。对编程的兴趣将他带上信息学竞赛的道路。初中第一次参加信息学竞赛、高一入选省队、高二获得清华一本线录取。目前,他就读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王元炜直言,编程确实直接影响了他的“人生走向”,也让他“把兴趣作为人生职业”。

但谈起少儿编程教育,这位受益者的态度却非常冷静。他认为,无论是“起步早”还是能否“速成”,都需要看具体情况。同时,他几次强调“编程”概念下的不同领域:“可以理解为,编程辅导班是教你怎么搭建一个网站,比如前端后端的架构,更偏工程。但信息竞赛的编程更偏学术,实用性很低,最后写出的代码可能非常短。”

换言之,哪怕一个孩子在编程辅导班里学会了如何写一个实用的APP,他也不一定能在信息学竞赛的领域入门,因为二者评估的技能不同。

辛婥琳也认为,少儿编程教育其实不需要孩子有多强的天赋,只需要培养他们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和创意,每个孩子都有可能完成不错的作品。但信息学竞赛更像高等级的奥林匹克数学,数学不好的孩子无法在其中角逐。进入大学后,王元炜的重点也开始从竞赛转向更重实用性的“工程性”编程。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信息竞赛中的编程实际上是“很需要天赋的”,理论数学知识才是决定成绩的关键。

如此来看,编程教育并不能许诺让孩子成为天才,家长对子女走向世界名校的期许只能“可遇而不可求”。真正决定孩子是否从中受益的关键是,他们的兴趣是否足以支撑他们在这一道路上积极进取。

王元炜谈及到他在清华的师兄陈立杰,他在2011年拿下信息学国际奥林匹克竞赛金牌,现在是一名就读于麻省理工学院的青年理论计算机科学家。在清华特等奖学金的答辩现场,陈立杰曾认真地说:“我梦想能够成为黄金时代大潮中的一朵浪花,为人类智慧添砖加瓦。”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