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镜像娱乐
集结了张震、廖凡、倪妮、黄觉、李光洁等一众实力演员,又在釜山国际电影节荣获最高奖项“新浪潮奖”,《雪暴》无疑是五一档备受瞩目的国产电影。
暴雪、金矿、悬案、警察、悍匪、刁民,在《雪暴》的多个要素中,任选一个元素都有十足的看点。
而这一次,崔斯韦将它们都组合起来,在零下42℃的长白山上实景拍摄,将镜头对准了一片被茫茫大雪所覆盖的森林。
“极致环境带来制作难度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体验上的不同。”电影上映之际,镜像娱乐(ID:jingxiangyule)专访了《雪暴》导演崔斯韦。
从业十几年,由编剧转型导演,在处女作《雪暴》中,崔斯韦将商业犯罪元素与具有文艺气质的现实题材融合,讲述一个关于人性和欲望的故事。
新人导演,二度跨界
在拍摄导演处女作《雪暴》之前,崔斯韦已经是业内知名编剧,《疯狂的赛车》《无人区》《一出好戏》等国产佳作都由他参与编剧。
崔斯韦告诉镜像娱乐(ID:jingxiangyule),他在大学学的是摄影,从业时选择了当编剧,这次又二度跨界当起了导演。
作为编剧,储备故事是崔斯韦的工作常态。在一次东三省的自驾旅行时,崔斯韦和朋友在边境线附近遇到了久居深山的森林公安,了解到全国约有6万警力分布在960万平方公里的最边缘地区,产生了要为他们写一个故事的念头。
除了积攒灵感,身为编剧的崔斯韦往往选择困难。一直到电影开始拍摄,崔斯韦都在考虑剧本的完整度、细节的合理性等问题。最终在多版完成稿中选了相对较早的一版,故事更纯粹,操作上更自如。
“每个电影人进入这个行业,其实都怀着一种梦想。”个人主观的表达欲,加上好友宁浩、黄渤等人的鼓励,崔斯韦有了自己拍一部电影的想法。而客观条件上,投资环境日渐成熟,观众愈发喜爱电影艺术,眼光也愈发专业。崔斯韦坦言,在编剧岗位耕耘十多年后转型导演是水到渠成的一件事。
5载打磨,这才有了今天的《雪暴》,有了新人导演崔斯韦。
“做编剧其实是一种内在系统的自我发展,画好一个圆,不断地丰富、完整这个系统。但是导演处理的是更外延的工作,在编剧这个系统之外还有好几圈庞大的系统。”作为导演的崔斯韦,首先需要和演员、主创人员沟通,和整个剧组沟通,然后代表整个剧组与投资人沟通、与宣传发行方沟通,最后,与整个社会沟通。
另外,导演对整部电影的美学,无论是影像、色彩、还是表演方面,都需要有更完整的思考。
“要做一个合格的导演,除了有经验、方法之外,也需要好的合作意识、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一次当导演的实践,崔斯韦对剧本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环境为隐色,人性为显色
零下42℃、海拔2800m、积雪厚达1.35m、900m2大雪覆盖。“我们走访了北方的很多地方,黑龙江、吉林、辽宁,包括内蒙古的一些林区,最后选定了这样一个环境。”叙事离不开特定空间的书写,《雪暴》中所有的景都是在这样的极端环境中实拍得来的。
这不是崔斯韦第一次把主演“困在险境”。从《无人区》的戈壁滩到《一出好戏》的孤岛,都是极端环境、封闭空间,对演员和主创团队而言都是不小的考验。
最初在设计王康浩这个角色的时候,崔斯韦想到的就是张震。对他来说,挑选演员的第一标准是契合角色,第二是表演能力。张震看过剧本后爽快答应,廖凡随后也敲定了角色。“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志同道合吧。大家也明白拍摄会很艰难,但是仍然会加入进来。”
主演张震拍摄雪地爬行戏份时,扛着严寒,用脸蹭地,袖子里灌满了雪,迟迟没融化。
因为光线的需求,剧组需要躲避阳光,移到常年阴暗的山沟里拍摄,器械来回运输、镜头调度、演员调度都是难题。
克服了重重困难,电影最后呈现的画面极富美感,张力十足。当灾难级的暴雪降临,警察、悍匪、刁民在与世隔绝的深山中相遇,暴雪形成了时间上的紧迫感、空间上的封闭性,厚厚的积雪掩盖了一切血腥和罪恶,将个体的疏离感发挥到极致。
“极寒情况下,情感状态一定不是像我们在城市里那么直接、那么炙热、那么简单,一定是压抑的。”
正如福柯所说:“禁闭的目的在于压制疯癫,从社会秩序中清除一种找不到自己位置的形象。”交错无言,张震、廖凡的背后是一片虚焦的大色块。在电影充分向内的心理捕捉中,个体的内心成了显色,外界的变动充当隐色。冷酷镜头下的每个人,都要直面自己与自己的关系,审视自己。环境越极端,人性越鲜活。
文艺气息,商业电影
“文艺和商业,并不是评判电影好坏的一个标准。”崔斯韦告诉镜像娱乐(ID:jingxiangyule),《雪暴》是具有文艺气息的商业电影。
文艺气息来自电影美学设计和演员的表演。
电影在镜头语言的使用、影像的处理上总体比较舒缓,没有过度剪辑、戏剧化的成分,因此《雪暴》呈现出工整规范的一面。“成熟电影,比如好莱坞的电影,迈克尔曼导演、诺兰导演,他们的拍摄方法其实也都是很稳定,很饱满的方法。”
表演的节奏慢,对应了极寒环境下情感表达的相对克制,更偏内心。
而作为一部商业片,崔斯韦认为,故事是先行的。“电影作为故事载体,最重要的当然是故事好看。”事实上,诉求不同,每个导演的追求也不同。有些看重情绪的传达,有些则非常重视影像美学,而崔斯韦最看重的是故事。故事之外,质感和张力也很重要。
对于《雪暴》这样一部自带文艺气息的商业电影,有人觉得画面一流,角色刻画到位,也有人觉得剧情拖沓,人物动机不清晰。面对观众对于电影的两极化评价,崔斯韦直言:“有话题其实是个好事。我都可以接受。”每个观众的立足点不同,心理状态不同,因此对电影的感受也各不相同。
他谈到,在釜山电影节放映的时候,有观众反映配音与口型对不上的问题。而后期配音其实是因为拍摄时,每个镜头旁都配有一台巨型鼓风机,营造刮风、下雪的环境。演员表演受到限制,只能采用后期配音。由于釜山电影节放映在即,配音制作时间紧,效果不好,但正式放映后就会得到解决。“这些问题其实都可以弥补,但是观众可能会觉得你不严谨,给你一个很低分,我觉得都可以理解。”
崔斯韦“不想强迫观众去获得某一种感情体验”,所以没有刻意设计让观众大哭或大笑。他希望,观众在看《雪暴》时有一种“更主观的审美体验”,“更内在的一种感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