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正在经历“用户下沉”的国际教育仍待成熟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正在经历“用户下沉”的国际教育仍待成熟

国际教育发展迅速,但还谈不上成熟理性。

图片来源:Pixabay 发布:ejaugsburg

记者 | 江敏

So Million刚来中国时,对三件事情很好奇:中国孩子为什么会在课外花大量时间补习英语、部分双语学校入学竞争为何比公校还激烈,以及中国家长对送子女出国留学的执念从何而来。

这些疑问来源于不同的教育体系和文化差异。在新加坡,英语是所有学校的教学语言,中文才是学生的补习重点。而由于新加坡的顶尖教育资源全都集中在莱佛士、南洋、和华侨中学等公立学校,私立学校并不是那么的受欢迎。如此,出国留学并不受到新加坡家长的青睐。

“那些成绩不好,或者想要免于参加国家兵役的孩子才会选择18岁之前出国留学。”So Million说。

但她也承认,无论是在新加坡还是中国,家长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是同等的。“某银行总裁辞职一年只是为了陪孩子准备新加坡PSLE小学六年级毕业考。而在中国,月薪8000人民币的按摩师愿意花十几万给孩子交补课费。”So Million说。作为狄邦教育集团幼小教育管理中心总经理,她在3月的一场线下活动上分享了其团队研发的EnSEED®幼儿教育体系,台下不时有家长做起笔记来。

国际教育影响力在往低龄学生群体下沉。在上海,“上公办,还是民办”的幼升小选择题就能反应这一点。

根据家长口袋最新发布的《幼升小全知道白皮书》显示,2018年,上海地区民办小学预录取比例为1.4:1,部分热门学校录取率有的更高达20:1。它们大多数为双语学校,除了教授九年义务教育规定的内容,还会额外增加英语课程的强度,为打算进入世界名校的孩子铺垫基础。

“这一趋势是从2007年左右开始的。”梁杰闻说。作为一名80后,她曾在包玉刚学校任职,现在于上海浦东民办常青藤小学担任副校长。从个人职业发展来看,她的经历或许能侧面印证国际教育发展之快。

在梁杰闻看来,上海最早一批民办学校并不标榜双语体系,仅作为公立教育的补充。而在2007年之后,中国国际化步伐加速,以及奥运会等契机,越来越多人意识到语言重要性,民办学校开始将英语纳入课程重点。

与此同时,国际化理念萌生了新一批想送孩子出国留学的家长,以及迎合这一需求的资本方。从应试教育成长起来的“买方”家长们,似乎看到一条让孩子通过“快乐教育”走到顶尖名校的捷径。

然而,早早送孩子出国留学存在一定的风险。孩子是否能适应国外环境是未知数,最大的问题是,孩子出国后无法学习中文。“低龄留学后,即便海外学校开设中文课程,但它仅作为一门学科存在。在国内双语学校,中文是核心学科,地位完全不同。”

梁杰闻认为,国内国际教育之所以发展迅速,离不开家长、学校,和商业资本的共同驱动,但其发展还谈不上成熟、理性。

一些榜单将民办双语学校与外籍子女学校全都纳入“国际学校”范畴,梁杰闻认为,这种定义并不规范。民办学校与公办一样都受政府管辖,必须以九年义务教育为核心内容,对其它课程的占比有严格标准。而外籍子女学校则另当别论。另外,目前双语学校使用的课程体系五花八门,有些并无法规范地适用于小学阶段,也无法与高年级的国际课程对接。这些使得国内国际教育仍然处于野蛮生长的态势。

不过,虽然国际教育的“用户下沉”导致诸多不合理之处,但对像So Million和梁杰闻这样的从业者和机构带来许多机遇。

“2002年,新加坡政府帮助我们进入中国时,中国学生的数学、中文,和电脑都很厉害,我看不到我们能提供哪些额外价值,但就在5到6年里,国际化风潮越来越大,我们最终找到新方向。”So Million说。从2011年来中国开始,她已理解中国式焦虑,也常常叮嘱对国际教育态度犹疑的家长要先做好功课。“他们终究会想通一点:国际化是未来趋势,它只会越来越强。”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正在经历“用户下沉”的国际教育仍待成熟

国际教育发展迅速,但还谈不上成熟理性。

图片来源:Pixabay 发布:ejaugsburg

记者 | 江敏

So Million刚来中国时,对三件事情很好奇:中国孩子为什么会在课外花大量时间补习英语、部分双语学校入学竞争为何比公校还激烈,以及中国家长对送子女出国留学的执念从何而来。

这些疑问来源于不同的教育体系和文化差异。在新加坡,英语是所有学校的教学语言,中文才是学生的补习重点。而由于新加坡的顶尖教育资源全都集中在莱佛士、南洋、和华侨中学等公立学校,私立学校并不是那么的受欢迎。如此,出国留学并不受到新加坡家长的青睐。

“那些成绩不好,或者想要免于参加国家兵役的孩子才会选择18岁之前出国留学。”So Million说。

但她也承认,无论是在新加坡还是中国,家长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是同等的。“某银行总裁辞职一年只是为了陪孩子准备新加坡PSLE小学六年级毕业考。而在中国,月薪8000人民币的按摩师愿意花十几万给孩子交补课费。”So Million说。作为狄邦教育集团幼小教育管理中心总经理,她在3月的一场线下活动上分享了其团队研发的EnSEED®幼儿教育体系,台下不时有家长做起笔记来。

国际教育影响力在往低龄学生群体下沉。在上海,“上公办,还是民办”的幼升小选择题就能反应这一点。

根据家长口袋最新发布的《幼升小全知道白皮书》显示,2018年,上海地区民办小学预录取比例为1.4:1,部分热门学校录取率有的更高达20:1。它们大多数为双语学校,除了教授九年义务教育规定的内容,还会额外增加英语课程的强度,为打算进入世界名校的孩子铺垫基础。

“这一趋势是从2007年左右开始的。”梁杰闻说。作为一名80后,她曾在包玉刚学校任职,现在于上海浦东民办常青藤小学担任副校长。从个人职业发展来看,她的经历或许能侧面印证国际教育发展之快。

在梁杰闻看来,上海最早一批民办学校并不标榜双语体系,仅作为公立教育的补充。而在2007年之后,中国国际化步伐加速,以及奥运会等契机,越来越多人意识到语言重要性,民办学校开始将英语纳入课程重点。

与此同时,国际化理念萌生了新一批想送孩子出国留学的家长,以及迎合这一需求的资本方。从应试教育成长起来的“买方”家长们,似乎看到一条让孩子通过“快乐教育”走到顶尖名校的捷径。

然而,早早送孩子出国留学存在一定的风险。孩子是否能适应国外环境是未知数,最大的问题是,孩子出国后无法学习中文。“低龄留学后,即便海外学校开设中文课程,但它仅作为一门学科存在。在国内双语学校,中文是核心学科,地位完全不同。”

梁杰闻认为,国内国际教育之所以发展迅速,离不开家长、学校,和商业资本的共同驱动,但其发展还谈不上成熟、理性。

一些榜单将民办双语学校与外籍子女学校全都纳入“国际学校”范畴,梁杰闻认为,这种定义并不规范。民办学校与公办一样都受政府管辖,必须以九年义务教育为核心内容,对其它课程的占比有严格标准。而外籍子女学校则另当别论。另外,目前双语学校使用的课程体系五花八门,有些并无法规范地适用于小学阶段,也无法与高年级的国际课程对接。这些使得国内国际教育仍然处于野蛮生长的态势。

不过,虽然国际教育的“用户下沉”导致诸多不合理之处,但对像So Million和梁杰闻这样的从业者和机构带来许多机遇。

“2002年,新加坡政府帮助我们进入中国时,中国学生的数学、中文,和电脑都很厉害,我看不到我们能提供哪些额外价值,但就在5到6年里,国际化风潮越来越大,我们最终找到新方向。”So Million说。从2011年来中国开始,她已理解中国式焦虑,也常常叮嘱对国际教育态度犹疑的家长要先做好功课。“他们终究会想通一点:国际化是未来趋势,它只会越来越强。”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